牛头刨床课程设计
南航牛头刨床课程设计

南航牛头刨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2. 学生掌握牛头刨床的操作步骤、加工工艺参数的设定方法。
3. 学生了解牛头刨床的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牛头刨床完成简单零件的加工。
2. 学生能够运用测量工具对加工零件进行精度检测,并分析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牛头刨床的维护保养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机械加工行业的热爱,增强职业责任感。
2. 学生树立安全生产观念,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 学生学会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年级中职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加工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学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安全意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牛头刨床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牛头刨床的组成及其功能- 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与加工范围- 牛头刨床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2. 牛头刨床操作与加工工艺- 操作步骤及操作要领- 加工工艺参数的设定方法- 常见零件加工实例分析3. 牛头刨床安全操作规程与维护保养-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 常见安全事故案例分析- 牛头刨床的日常维护保养方法4. 加工精度检测与分析- 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 影响加工精度的因素分析- 提高加工精度的措施5. 教学内容的安排与进度- 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以实践为主- 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进行,保证系统性和科学性- 进度安排合理,确保学生充分掌握所学内容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独立进行牛头刨床的操作和加工。
教师需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确保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课程设计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牛头刨床机构设计中涉及的几何关系和力学原理;3. 引导学生掌握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绘图工具(如CAD软件)进行机构设计图绘制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3.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树立为国家和民族工业发展做贡献的价值观。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实际设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独立完成牛头刨床机构的设计任务,并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牛头刨床的结构组成与功能- 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2.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相关理论知识:- 几何关系分析:平面连杆机构、曲柄滑块机构- 力学原理:刨削力的计算与合成、强度计算3.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方法与步骤:- 设计要求及参数确定- 机构设计计算:运动学计算、动力学计算- 结构设计:主要零部件设计、装配设计4. 牛头刨床机构设计实践:- 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牛头刨床机构设计案例- 设计任务:学生分组进行牛头刨床机构设计实践- 设计成果展示与评价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参照教材相关章节进行组织,包括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机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实践环节。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牛头刨床机构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为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机械能变化曲线:
飞轮设计:
V
A4
=
A2 A4 A2
速度图解法:
V1A+V12=V 2A VF+VFB=V 2B V2B=βV 2A Β为常数比
加速度图解分析: a4An+a4Ar+a24Ar+ak24A =a2A 大小 方向
a4b+aF4Br=aF a4A=βV 4B
进给凸轮机构设计
主体机构设计
牛头刨床主体机构
主体结构设计
设计要求
(1)刨刀工作行程要求速度比较平稳,空回行程时 刨刀快速退回,机构行程速比系数在1.4左右。 (2)刨刀行程H=300mm或H=150mm。曲柄转速、 切削力、许用传动角等见表1,每人选取其中一组数据。 (3)切削力P大小及变化规律如图1所示,在切削行 程的两端留出一点空程。具体数据如下:
主体机构
电机转速n(r/mi n)
切削力P(N)
75
许用传动角[γ]
H=150mm
4500N
45°
刨刀行程:H=150 速比系数:K=1.4
主体机构(方案一)
方案一: 摆动导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组合机构
机构简图:
计算机构的自由度 F=3×5-2×7=1
主体机构(方案一)
机构尺寸的计算:
在满足压力角条件确定基圆半径,摆杆中心间的中心距。
• 推程许用压力角为[α]= 38°; • 回程许用压力角为[α’]= 65°; • 试凑法:对照摆杆长度为L,赋值基圆半径, 中心距a=90,r0=50;经试验符合要求
滚子半径rf:rf<ρ mi n -3(mm)及rf<0.8ρ mi n(mm) 方法1用图解法确定凸轮理论廓线上某点A的曲率半径R: 以A点位圆心,任选较小的半径r 作圆交于廓线上,在圆A 两边分别以理论廓线上的B、C为圆心,以同样的半径r 画圆,三个小圆分别交于E、F、H、M四个点处。过E、 F H、M O点 O点近似为凸轮廓线上A OA。并且曲率中心肯定在曲线过A 点的法线上。可以通 过法线与直线EF或HM的交点求曲率中心。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16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16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牛头刨床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操作技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牛头刨床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名称及功能。
2.技能目标:学会牛头刨床的基本操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加工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牛头刨床的基本原理:介绍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让学生理解其工作过程。
2.牛头刨床的结构特点:讲解牛头刨床的主要部件及其结构特点,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各部件的作用。
3.牛头刨床的操作技巧:教授牛头刨床的基本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操作技巧。
4.牛头刨床的安全注意事项:强调操作过程中的安全事项,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1.讲授法:教师讲解牛头刨床的基本原理、结构特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2.讨论法:学生就牛头刨床的操作技巧进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加工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牛头刨床的应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牛头刨床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牛头刨床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确保实验课的顺利进行,准备充足的牛头刨床设备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通过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牛头刨床机构课程设计

目录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二.工作原理与结构组成三.设计方案确定四.拟订传动系统方案五.确定机构尺寸参数六.运动分析及参数计算七.对整机设计的结果分析,本机的优缺点和改进意见八.收获体会和建议九.参考文献牛头刨床机构的分析与综合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1、目的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能力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机械原理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
其目的是以机械原理课程的学习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加深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与本课程有关的具体机械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机械系统设计的步骤及方法,其中包括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分析和整体设计等,并进一步提高计算、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以及查阅和使用文献的综合能力。
2、任务本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牛头刨床的机构选型、运动方案的确定;对导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飞轮转惯量,设计牛头刨床上的凸轮机构和齿轮机构。
二、工作原理与结构组成牛头刨床的简介牛头刨床是用于加工中小尺寸的平面或直槽的金属切削机床,多用于单件或小批量生产。
为了适用不同材料和不同尺寸工件的粗、精加工,要求主执行构件—刨刀能以数种不同速度、不同行程和不同起始位置作水平往复直线移动,且切削时刨刀的移动速度低于空行程速度,即刨刀具有急回现象。
刨刀可随小刀架作不同进给量的垂直进给;安装工件的工作台应具有不同进给量的横向进给,以完成平面的加工,工作台还应具有升降功能,以适应不同高度的工件加工。
三、设计方案的确定方案(a)采用偏置曲柄滑块机构。
结构最为简单,能承受较大载荷,但其存在有较大的缺点。
一是由于执行件行程较大,则要求有较长的曲柄,从而带来机构所需活动空间较大;二是机构随着行程速比系数K的增大,压力角也增大,使传力特性变坏。
方案(b)由曲柄摇杆机构与摇杆滑块机构串联而成。
该方案在传力特性和执行件的速度变化方面比方案(a)有所改进,但在曲柄摇杆机构ABCD中,随着行程速比系数K的增大,机构的最大压力角仍然较大,而且整个机构系统所占空间比方案(a)更大。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16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1 6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操作方法。
知识目标包括:了解牛头刨床的历史发展、主要部件及其作用;掌握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巧。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操作牛头刨床,进行简单的零件加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行业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牛头刨床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第二部分,详细讲解牛头刨床的基本结构,包括床身、滑枕、刀架、进给机构等;第三部分,讲解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包括切削过程、冷却润滑系统等;第四部分,教授牛头刨床的操作方法,包括启动与停止、调整与校对、加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采用讲授法,向学生讲解牛头刨床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工作原理;其次,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牛头刨床的操作技巧及其在实际加工中的应用;再次,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牛头刨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最后,通过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牛头刨床,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材方面,选用《机械制造工艺》一书,作为学生学习的基础资料;参考书方面,推荐《金属切削机床》等相关书籍,供学生课后拓展阅读;多媒体资料方面,制作了牛头刨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PPT,以及操作视频,以便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牛头刨床;实验设备方面,准备了牛头刨床模型,让学生在实验环节能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实验操作。
平时表现主要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作业分为书面作业和动手操作作业,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考试分为期中和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牛头刨床

项目
刨刀冲程 H( mm)
刨刀越程量 ΔS( mm)
刨削平均速度 Vm( mm/s)
极位夹角 θ( ° )
行程速比系数 K
机器运转速度许用不均匀系
数[δ]
参数
320 16
1211.4
30
1.4
0.05
Page 11
八 、机构运动循环图
机构工艺动作分解
牛头刨床的主运动为: 电动机 →变速机构→摇杆机构 →滑枕往复运动; 牛头刨床的进给运动为: 电动机 →变速机构→棘轮进给 机构 →工作台横向进给运动。
Page 12
九 、主机构尺度综合及运动特性评定
机构位置划分图
以 7号和 14 号位置 作运动分析
Page 13
十 、 电动机功率与型号的确定
电动机的选择
传动比分配与 减速机构设计
确定电动机功率 总传动比
采用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工作台进给方案
Page 14
工作台横向进给运动 工作台垂直进给运动
其中 ,刨刀向左为工作行程 ,速度平稳 ,运动行 程大; 向右为工作回程,速度快,具有快速返回的 特性。
Page 8
六 、对方案二的பைடு நூலகம்能分析
(2)传递性能和动力性能分析
杆 1、2、3、6 所组成的曲柄摇杆机构中 ,传动 角是不断变化传动性能最好的时候出现在 A ,B, C ,D 四点共线与机构处于极位时两者传动角相等 该机构中不存在高副 , 只有回转副和滑动副 ,故能 承受较大的载荷 , 有较强的承载能力 , 可以传动 较大的载荷 。当其最小传动角和最大传动角相差不 大时 ,该机构的运转就很平稳 ,不论是震动还是冲 击都不会很大 。从而使机械又一定的稳定性和精确 度。
牛头刨床课程设计方案一

一、引言牛头刨床是一种常见的木工工具,它可以用来刨平木材的表面,使之变得光滑平整。
在木工行业中,牛头刨床的使用非常广泛。
为了提高学生对牛头刨床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掌握,本课程设计方案一旨在设计一门牛头刨床的课程,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牛头刨床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了解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2.掌握牛头刨床的基本使用方法;3.熟悉牛头刨床的常见故障排除方法;4.学会根据木材的不同特性,选择合适的刨床刀具;5.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刨床操作中的事故发生。
三、课程内容1.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牛头刨床的定义和作用;–刨床的主要部件及其功能;–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
2.牛头刨床的基本使用方法–牛头刨床的操作步骤;–不同类别木材的适用刨床刀具选择;–刨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3.牛头刨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刨床刀具磨损的识别和更换;–刨床机械部件故障的检修;–刨床操作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4.木材特性与刨床选择–不同木材特性的介绍;–根据木材特性选择刨床刀具的原则;–刨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5.安全操作与事故预防–牛头刨床操作中的安全要点;–事故案例分析与讨论;–安全操作守则与演示。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操演示和实践操作等。
力求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深入理解牛头刨床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并且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相关技能。
五、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期末考核评估: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测试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六、教材及参考资料1.主教材:《牛头刨床操作与维护实用手册》;2.参考书:《木工基础技术与实践指南》;3.参考资料:相关网络资源和实际案例资料。
七、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安排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2 学时牛头刨床的基本使用方法 4 学时牛头刨床常见故障排除方法 2 学时木材特性与刨床选择 4 学时安全操作与事故预防 2 学时八、课程实施要求1.提供牛头刨床操作和维护的实物展示和演示;2.安排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训练;3.安全教育和防护用具的配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工作原理牛头刨床是一种用于平面切削加工的机床,如图a)所示。
电动机经过皮带和齿轮传动,带动曲柄2和固结在其上的凸轮8。
刨床工作时,由导杆机构2-3-4-5-6带动刨头6和刨刀7作往复运动。
刨头左行时,刨刀不切削,称为空回行程,此时要求速度较高,以提高生产率。
为此刨床采用有急回运动的导杆机构。
刨刀每切削完一次,利用空回行程的时间,凸轮8通过四杆机构1-9-10-11与棘轮带动螺旋机构(图中未画),使工作台连同工件作一次进给运动,以便刨刀继续切削。
刨头在工作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切削阻力(在切削的前后各有一段的空刀距离,见图b),而空回行程中则没有切削阻力。
因此刨头在整个运动循环中,受力变化是很大的,这就影响了主轴的匀速转动,故需安装飞轮来减小主轴的速度波动,以提高切削质量和减少电动机容量。
(a) (b)图d一.设计任务1、运动方案设计。
2、确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尺寸。
3、进行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
4、对导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
5、汇总数据画出刨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以及平衡力矩的变化曲线。
二.设计数据本组选择第六组数据表1表2三.设计要求1、运动方案设计根据牛头刨床的工作原理,拟定1~2个其他形式的执行机构(连杆机构),给出机构简图并简单介绍其传动特点。
2、确定执行机构的运动尺寸根据表一对应组的数据,用图解法设计连杆机构的尺寸,并将设计结果和步骤写在设计说明书中。
注意:为使整个过程最大压力角最小,刨头导路位于导杆端点B所作圆弧高的平分线上(见图d)。
3、进行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根据表一对应组的数据,每人做曲柄对应的1到2个位置(如图2中1,2,3,……,12各对应位置)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要求用图解法画出速度多边形,列出矢量方程,求出刨头6的速度、加速度,将过程详细地写在说明书中。
4、对导杆机构进行动态静力分析根据表二对应组的数据,每人确定机构对应位置的各运动副反力及应加于曲柄上的平衡力矩。
作图部分与尺寸设计及运动分析画在同一张纸上(2号或3号图纸)。
提示:如果所给数据不方便作图可稍微改动数据,但各组数据应该一致,并列出改动值。
5、数据总汇并绘图最后根据汇总数据画出一份刨头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以及平衡力矩的变化曲线。
6、完成说明书每人编写设计说明书一份。
写明组号,对应曲柄的角度位置。
四.设计方案选定如图2所示,牛头刨床的主传动机构采用导杆机构、连杆滑块机构组成的5杆机构。
采用导杆机构,滑块与导杆之间的传动角r始终为90o,且适当确定构件尺寸,可以保证机构工作行程速度较低并且均匀,而空回行程速度较高,满足急回特性要求。
适当确定刨头的导路位置,可以使图2压力角 尽量小。
五.机构的运动分析选择第三组数据求得机构尺寸如下θ=180°(k-1/k+1)=30°l O2A= l O4O2sin(θ/2)=l O4B=sinθ/2) =l BC==l O4S4 ==曲柄位置“3”速度分析,加速度分析(列矢量方程,画速度图,加速度图)曲柄在3位置时的机构简图如左图所示由图量得此位置的位移S=,Lo4A=。
设力、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向右为正。
1.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3”进行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υA3=υA2,其大小等于ω2 l 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ω2一致。
ω2=2πn2/60 rad/s=(rad/s)υA3=υA2=ω2·l O2A=s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A4 = υA3 + υA4A3大小? √?方向⊥O4A⊥O2A ∥O4B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m/s)/mm ,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2图1—2则由图1-2知:υA3= l pA3·μv= m/s υA4A3= l a3a4·μv =sω4=υA4A3/l O4A=(rad/s)υB=ω=(m/s)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V c = V B+ V c B大小? √?方向∥XX⊥O4B ⊥BC作速度多边行如图1-2,则由图1-2知υC= l pc·μv=s ω5=υCB/ l BC=s2.加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3”进行加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其大小等于ω22 l O2A方向由A指向O2。
a A4A3K =2ω4υA4A3= (m/s2)a A3=ω22·l O2A=s2a A3=ω42·l O4A=(m/s2)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A4 =a NA4+a TA4=a A3+a KA4A3+a RA4A3大小√?√√ ?方向 A→O4 ⊥O4 AA→O2 ⊥O4A ∥O4A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μa=((m/s2)/mm),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3所示.则由图1-3知aA4= uap’a4’=(m/s2)aB=uapb’=(m/s2)a S4==(m/s2)a4=atA4/lo4A=(m/s2)a C=a B + a CB + atCB大小:?√√?方向:度分析取曲柄位置“9”进行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处的转动副相连,故υA3=υA2,其大小等于ω2 lO2A,方向垂直于O2 A线,指向与ω2一致。
ω2=2πn2/60 rad/s=(rad/s)υA3=υA2=ω2·lO2A=s取构件3和4的重合点A进行速度分析。
列速度矢量方程,得υA4 = υA3+ υA4A3大小 ? √ ?方向⊥O4A ⊥O2A ∥O4B取速度极点P,速度比例尺μv=(m/s)/mm ,作速度多边形如图1-4图1—4则由图1-4知:υA3= l pA3·μv= m/s υA4A3= l a3a4·μv =sω4=υA4A3/lO4A=(rad/s)υB=ω=(m/s)取5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列速度矢量方程,得V c = V B+ V cB大小 ? √ ?方向∥XX ⊥O4B ⊥BC作速度多边行如图1-2,则由图1-2知υC= l pc·μv=s ω5=υCB/ l BC=s2.加速度分析取曲柄位置“9”进行加速度分析。
因构件2和3在A点处的转动副相连,其大小等于ω22 lO2A方向由A指向O2。
a A4A3K =2ω4υA4A3= (m/s2)aA3=ω22·lO2A=s2aA4n=ω42·lO4A=(m/s2)取3、4构件重合点A为研究对象,列加速度矢量方程得:a A4 =a NA4+a TA4=a A3+a KA4A3+a RA4A3大小√?√√ ?方向 A→O4 ⊥O4 AA→O2 ⊥O4A ∥O4A 取加速度极点为P’,加速度比例尺μa=((m/s2)/mm),作加速度多边形如图1-5所示.则由图1-5知aA4= uap’a4’=s2aB=uapb’=s2a S4==s2a4=atA4/lo4A=s2a C=a B + a CB + atCB大小:?√√ ?方向:14M 构件5、6基本杆组为示力体14F(如图所示)因构件5为二力杆,只对构件(滑块)6做受力分析即可,首先列力平衡方程:FR65=—FR56 FR54=—FR45FR16 + Fr + F16 + G6 + FR56=0大小?√√√?方向⊥xx ∥ xx ∥ xx ⊥x ∥ BC按比例尺μF=10N/mm作力多边形,如图所示,求出运动副反力FR16和FR56。
俩图均为杆件 5,6 的受力分析。
按比例尺10N/mm作里多边形FR16=10×=879(N)FR56=10×=(N)对C点列力矩平衡方程:FR16lx + F16yS6 = FryF + +G6xS6L=(mm)x2.取构件3、4基本杆组为示力体(如图所示)首先取构件4,对O4点列力矩平衡方程(反力FR54的大小和方向为已知),求出反力FR34:FR54=—FR45 FR34=—FR43构件4的受力分析FR54×lh1+FI4×lh2+G4×lh3﹣FR34lO4A=0Fr34=(N)再对构件4列力平衡方程,按比例尺μF=10N/mm作力多边形如图所示。
求出机架对构件4的反力FR14ΣF=0 FR54 + G4 + FI4 + FR34 + FR14=0大小√√√√ ?方向∥BC ⊥xx √⊥O4A ? ?FR14==1984(N)3.取构件2为示力体FR34=—FR43 FR32=—FR23FR23+FR12=0 FR12=(N) Σ=0FFR32×lh -Mb = 0Mb=二、计算构件4的惯性力FI4(与aS4反向)、构件4的惯性力矩MI4(与a4反向,逆时针)、构件4的惯性力平移距离lhd(方位:右上)、构件6的惯性力矩FI6(与aC反向)。
F14=m4aS4=(N)M14=a4JS4=×·m=(N/m)Lh4=M14/F14=(mm)FI6=m6aS6=(N)1.取构件5、6基本杆组为示力体(如图所示)因构件5为二力杆,只对构件(滑块)6做受力分析即可,首先列力平衡方程:构件的受力简图由于FR65=—FR56 FR54=—FR45 Σ=oFFR16 + Fr + F16 + G6 + FR56=0大小?√√√?方向⊥xx ∥xx ∥xx ⊥xx ∥BC因此可以做出里多边形:按比例尺μF=10N/mm作力多边形,如图所示,求出运动副反力FR16和FR56。
FR16=10× = (N)FR56=10× =(N)对C点列力矩平衡方程:Σ=0McFR16lx + FI6yS6 = G6xS6= (mm)LX首先取构件4,对O4点列力矩平衡方程(反力FR54的大小和方向为已知),求出反力FR34:FR54=—FR45 FR34=—FR43Σ=04OM FR54×lh1+FI4×lh2+G4×lh3﹣FR34lO4A=0FR34=(N)再对构件4列力平衡方程,按比例尺μF=10N/mm作力多边形如图所示。
求出机架对构件4的反力FR14:Σ=0F FR54 + G4 + FI4+ FR34+ FR14=0大小√√√√?方向∥BC ⊥xx √⊥O4A ?FR14=10×=617(N)3.取构件2为示力体(如图所示)FR34=—FR43 FR32=—FR23FR23+FR12=0 FR12=(N) Σ=0FFR32×lh -Mb = 0Mb=七.数据总汇并绘图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νc(m/s) 0a c(m/s2) 4s(mm) 0 167 400 267 62 Mr(N·m) 0 69 500根据以上数据用软件绘图得如下:速度——位置变化曲线加速度——位置变化曲线位移——位置变化曲线平衡力矩——位置变化曲线八、飞轮的设计1.确定△Wmax1>将各点的平衡力矩画在坐标纸上,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