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第一单元背诵版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要点(打印)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 2.生物能进行 3.生物能排出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 5.生物能和 6.生物都有的特性。
7.生物都是由构成的(除外)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1.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将生物分为、、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不同,将生物分为和等。
(3)按照用途不同,将生物分为、、、等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可分为和两类。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条件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还有、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
(单一变量)3、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例:沙漠中的骆驼刺对干旱缺水环境的适应;海豹对寒冷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例: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产者——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1.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2.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
3.食物链和食物网:①生态系统中的和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单向流动,逐级递减);②食物链以为起点,终点为,③食物链中不能出现和。
(完整版)初中生物(全)必背知识点

初中生物必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①动物:出汗、呼出气体、排尿;②植物:落叶)、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生长繁殖、除病毒外,都有细胞构成。
3.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有: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②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4.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②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5.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网:由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食物链书写要求:①只能以生产者开始;②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6.生态系统类型:海洋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绿色水库” “地球之肺”)、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7.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
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8.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9.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显微镜的使用:①目镜看到的是倒隹—②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③在视野看到物象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象才能移到中央; ④区分污点的位置:移动装片污点跟着移动一一污点在装片上;转动目镜,污点跟着移动一一污点在目镜上;移动装片和目镜污点都不动一一污点在物镜上。
2.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①擦:将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②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③取:用镣子从鳞片叶的内侧撕下小块透明的薄膜;④展:所取材料放于载玻片的清水滴中,展开使其形成薄层;—⑤盖:用镣子夹住一块盖玻片一侧的边缘,将它的另一侧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的盖上,可减少气泡产生;⑥染、吸:将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全部标本。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背诵清单整理高频考点提分必记

七年级生物上册期中考试背诵清单整理高频考点提分必记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8个):(1)生物生活需要营养。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得到,动物与人则通过取食来得到。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都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如:人排汗、排尿等;植物的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一定的反应。
如: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草履虫趋利避害。
(5)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
(6)除了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7)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如:长的像父母为遗传;长的与父母不同为变异。
(8)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二、生物归类方法:1、按形态结构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为: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如:鸡、鸭、鹅)、家畜(马、牛、羊、猪等)、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1、生物圈概念: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总称。
2、生物圈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3、为生物提供的生存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4、大气圈的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
其中主要是能飞的昆虫和鸟及细菌等生物5、水圈包括全部的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大多数生物生活在水中150米以内的范围。
6、岩石圈的表面大多有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人类可利用器具到达任何圈层。
二、影响生物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生活的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间的关系有:捕食、竞争、合作等1、科学探究的6步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中只有1个不同的变量,其他的变量如温度、时间、土壤的多少等都应相同。
如在探究光线对鼠妇的影响时,变量是光线。
而在探究水对鼠妇的影响时,除干燥和潮湿环境不同外,其它条件都应相同。
三、生态系统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2、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3、食物链:由生产者→各级消费者组成,没有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既: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4、伴随食物链:由于能量↓所以养活的生物数量↓;但由于生物富集的原因使物质浓度↑5、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它依赖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必背」初中生物知识点,第一章1单元(打印版)

「必背」初中生物知识点,第一章1单元(打印版)第一章第一单元—认识生物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 .生物能进行呼吸3 .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 .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
(1)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2)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3)动物、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当环境中的几个或者一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影响环境,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
3.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
三.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
3.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
例如:草→兔子→ 狼(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状结构。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要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背诵要点优秀研究资料欢迎下载。
本文介绍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生物有以下特征:1.需要营养;2.能进行呼吸;3.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能生长和繁殖;6.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生物可以按照形态结构特点、生活环境和用途等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将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大类;将生物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分、土壤条件等;生物因素包括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合作、寄生等。
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单一变量)。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态学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态生产者包括绿色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包括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概念。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最高消费者,不应出现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背诵)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背诵)七年级上册一、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及其环境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糊口环境相适应的形状结构和糊口体式格局。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如:蚯蚓松土。
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13、在自然环境中,各类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开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八上生物早读背诵材料

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一)一、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柱。
包括:单细胞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1、腔肠动物(1)代表动物名称:水螅、海蛰、海葵、珊瑚虫等。
(2)主要特征:身体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3)水螅特征: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 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
在条件适宜时,水螅通过出芽进行生殖。
2、扁形动物(1)代表动物名称: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
(2)主要特征: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线形动物(1)代表动物名称:蛔虫、蛲虫、丝虫、线虫。
(2)主要特征: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3)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以小肠内半消化的食糜为食,食物在消化管消化,肠仅由一层细胞构成,残渣由肛门排出;体表包裹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生殖器官发达,生殖能力强;无专门的运动器官。
4、环节动物(1)代表动物名称:蚯蚓、水蛭、沙蚕等(2)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3)蚯蚓特征:①根据环带判断蚯蚓的前后端,蚯蚓的前端离环带近。
②用手触摸蚯蚓腹面感觉粗糙不平,因有刚毛,它与肌肉配合使蚯蚓向前蠕动。
③用手触摸蚯蚓背面有黏滑感觉,因有黏液,它与蚯蚓的呼吸有关,蚯蚓的呼吸器官是湿润的体壁,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应使蚯蚓体表保持湿润。
5、软体动物(1)代表动物名称:河蚌、扇贝,文蛤;石鳖、蜗牛、乌贼和章鱼、鱿鱼、鲍鱼等。
(2)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3)河蚌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用足缓慢运动,用鳃呼吸,通过身体后端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摄取水中的食物残渣并排出未消化的残渣。
6、节肢动物(1)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2)代表动物名称:七星瓢虫、虾、蟹、蜘蛛、蜈蚣、苍蝇、蝗虫等。
7、昆虫:(1)主要特征:一对触角、两对翅、三对足,身体分头、胸、腹;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会飞的动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复习背诵资料七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1讲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1 生物的基本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 营养 (如植物从外界吸收 二氧化碳 、 无机盐 和 水 ,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所需要的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以 植物 或 动物 为食,从中获得营养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 氧气 ,呼出 二氧化碳 )。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 废物 (如植物落叶,动物出汗、排尿、呼出气体)。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 反应 (如含羞草受碰触叶片会合拢)。
5.生物能 生长 和 繁殖 。
6.生物能遗传和 变异 。
7.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 细胞 构成的。
知识点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8.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环境可 影响 生物生物可 适应 和 影响 环境 9.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1)非生物因素:如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知识点3 科学探究 10.探究的一般方法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 观察法 、 调查法 (包括普查法和抽样调查法)、 实验法 (包括对照实验和模拟实验)、收集分析资料法、比较法、科学推测法等。
11.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为 提出问题 、 作出假设 、 制订计划 、 实施计划 、 得出结论 、 表达与交流 。
1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 这个条件(即变量) 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 相同且适宜 的实验。
其中变量接近现实生活的一组称为 对照组 ,变量偏离现实生活的一组称为 实验组 。
第2讲生态系统与生物圈知识点1生态系统1.概念: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2.组成(1)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等。
(2)生物部分①生产者:植物,自养型生物,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②消费者:动物,异养型生物,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一、生物圈
1.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只是地球表面的一个薄层,科学家把这一薄层叫做生物圈。
)
2.范围:如果以海平面诶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达到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
这个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和生物因素。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 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作用,如有喜阳植物和喜阴植物。
光对动物的生活也有影响,如光影响鼠妇的分布。
(2) 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温度不仅对植物的分布有重要影响,而且也影响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
(3) 水是影响生物生存的重要因素
水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如偶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
年降水总量和雨季分布是限制陆生生物分布的重要因素。
(4) 空气、土壤、气候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自然界中一种生物的存在一般会对另一种生物的生活产生影响,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表现为生物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
(1)同种生物之间存在
种内互助:如蚂蚁、蜜蜂之间的相互合作。
种内斗争:动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配偶、栖息地而竞争。
(2)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
捕食关系:生物见最普遍的关系,例如草食动物兔子以某些植物为食,肉食动物狼以兔子等为食物。
竞争关系:水稻和杂草生活在一起时为了争夺阳光、水分、空间而竞争。
寄生关系:菟丝子寄生在豆科植物上,蛔虫、血吸虫寄生在其他生物体内(对其他生物有害)
共生关系: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二者相互依存。
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想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鱼有腮适应水中的生活,鸟有翼适应空中飞行生活,所以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完全的适应,所以生物适应环境是相对的。
如竹子大面积开花(会造成竹子死亡)使熊猫生存受到威胁。
我们要正确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四、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的生命活动能够不断的改变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通过自身的生命活动,不断的从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同时又将代谢的产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如地球上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十分重要。
腐殖土能改良土壤是绿色植物与蚯蚓、微生物共同生活的结果。
五、生态系统
1.概念
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
(1) 生物部分:生产者(大多数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2)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吃与被吃的关系。
食物网: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由于一种生物常以多种生物为食,以及同一种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取食,这样,多条食物链会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递减),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的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的稳定叫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生物数量多,种类多,食物网结构越复杂的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越强。
六、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类型
(1)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人工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2)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地区,动植物种类多,有“绿色水库”之称。
草原生态系统:分布在干旱地区,缺乏高大的植物,动植物种类较少。
海洋生态系统:由海洋和海洋生物组成,植物多数是微小的浮游植物。
淡水生态系统:由河流、湖泊或池塘等淡水水域与淡水生物组成。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
2.生物圈中的各个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圈,它是最大的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