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_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具有以下特征:1.生物需要营养: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而其他生物则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或者无机物质来获取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够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同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够感知外界刺激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能够通过生长和繁殖维持种群的生存和发展。
6.生物由细胞构成: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是观察。
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或借助仪器,也可以利用工具如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的方法包括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样本、如实记录调查过程、整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等。
生物归类可以按形态结构特点、生活环境和用途等进行分类。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生态因素是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温度、水等,生物因素则是指其他生物对某种生物的影响。
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
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食物链、竞争和共生等。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认识生物》知识点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如: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动物的取食。
举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植物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庄稼需要浇水、施肥。
兔子吃草;蘑菇培养时需要有营养的物质。
2、生物能进行呼吸。
举例:鲸浮出水面喷出雾状水柱等;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举例:植物落花、落叶;人体排汗、动物排尿、呼气等。
4、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举例:葵花朵朵向太阳;含羞草受触碰叶片合拢;“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举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生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幼苗长成参天大树。
繁殖的例子:“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籽”;孔雀开屏;家鸡产卵;蜻蜓点水。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举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遗传现象;“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是变异现象。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病毒是生物。
但电脑病毒是程序不是生物。
口诀:需营养,要呼吸,代谢废物要排出;能生长,可繁殖,外界刺激反应急;能遗传,能变异,病毒特殊要牢记。
二、常见的生物:生石花,珊瑚虫。
易错点点拨:1、能生长和运动的物体不一定都是生物。
例如:钟乳石可以生长,汽车、机器人可以运动。
2、不是所有生物都是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生物。
例如酵母菌及破伤风杆菌可以进行无氧呼吸。
三、生物圈: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限制因素,阳光)。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也是人类的立足点。
2、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生物上册知识要点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一、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有生命现象的物体;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二、生物的共同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三、认识生物的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四、生物归类法;①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②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③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生物圈概念: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二、生物圈范围:①大气圈的底部;②水圈的大部;③岩石圈的表面三、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等四、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①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②生物因素:捕食、竞争、合作、寄生等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六、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②生物对环境是有影响的八、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植物能增加空气湿度九、生态系统:①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②组成:I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II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十、食物链和食物网: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营养关系。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十一、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十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十三、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第一章、观察细胞的结构第二章、细胞的生活一、显微镜的结构二、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三、玻片标本的种类:①按存放时间分:永久的、临时的;②按材料分:切片、涂片、装片四、临时装片制作的一般步骤:擦片→滴水→放标本→盖片→染色五、植物细胞:①细胞壁:保护和支持;②细胞膜:保护;控制物质进出;③细胞质:内有液泡(含细胞液)、线粒体、叶绿体等;④细胞核:储存遗传物质。
初一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初一上册生物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 细胞的组成物质:
化学元素: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C、P、O、N等。
化合物:细胞的主要化合物包括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二、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 细胞的多样性:不同类型的细胞形态、结构、功能不同。
2. 细胞的统一性:所有的细胞都具备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它们的基本组成物质也是相同的。
三、细胞学说
1. 细胞的发现: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发现了植物的细胞,而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2. 细胞学说的内容: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所有的细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由已存在的细胞产生的;
新的细胞可以通过老的细胞繁殖产生。
3. 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从发现到提出到建立,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
这个学说在19世纪得到了确认和完善。
四、观察细胞——显微镜的使用
1. 显微镜的构造:镜头、镜筒、转换器、调节旋钮等。
2.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先对光,再放置装片,然后观察。
3. 显微镜的使用原则:先用低倍镜,再用高倍镜。
五、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 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没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细菌、支原体等。
2. 真核细胞: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也有复杂的细胞器。
例如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等。
七年级上册生物Unit1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Unit1知识点总结
1. 生物的定义
生物是指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所有物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2.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 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
- 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种类型。
- 细胞具有保护、发育、形成组织、遗传等多种功能。
3. 组织的种类和组织器官的关系
- 组织是由一类或多类细胞按照一定方式排列组成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功能的细胞组合。
- 常见组织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 组织器官是由不同的组织组成并协同工作,完成特定功能的结构。
4. 生物的分类
- 生物按照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依据有形态特征、生殖方式、营养方式等。
- 最常用的生物分类系统是基于生物的种属关系建立的。
5. 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 环境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适应形态、适应性和适应生理等。
6. 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 生物的生长是指生物体增长和发育的过程。
- 生物的繁殖是指生物个体繁殖后代的过程,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7.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生物的遗传是指品种间或同一品种个体之间的遗传性状传递的过程。
- 生物的变异是指同一品种个体之间或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性状差异。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生物Unit1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如有任何疑问,请及时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交流。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知识点如下: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动物捕食;细菌分解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呼气产出水柱)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汗;排尿;植物落叶)4、应激性(含羞草)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特征)6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7、遗传和变异(“猫生猫,狗生狗”一猫生九仔,九仔各部同”) (机器人,钟乳石, 珊瑚不是生物)二、调查的一般方法(如人口普查)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基本方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实验法。
三、生物的分类1、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2、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生物+环境,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海藻分布)、水分、温度(地理南北\山分层分布)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和改变环境。
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
适应:骆驼\骆驼刺—干旱,海豹---寒冷,旗形树---风. 影响:蚯蚓松土,植物防风固沙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一条河流,一块很大的烂木头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大全(背诵)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
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一、调查的一般方法:1、明确调查目的。
2、选择材料用具。
3、方法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
(2)分组。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
(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一节生物圈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
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种间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互利共生)、寄生关系等。
种内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第一单元)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绿色植物从外界吸收水、无机盐、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自造自身所需要的葡萄糖、淀粉等有机物2、生物能进行呼吸鲸鱼喷水3、生物能排除体内产生的废物人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将废物排出体外;植物落叶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葵花朵朵向太阳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大猫生小猫6、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是非生物;珊瑚虫是生物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1、直接用肉眼,有时还需要测量。
2、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
3、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1、调查的方法(1)明确的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2)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3)调查范围很大时,要选取一部分调查作为样本;(4)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5)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统计。
2、方法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5)归类(6)整理二、生物归类1、按形态结构特点归类: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归类: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第二章了解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biosphere)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ecological factor)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
2、生态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类。
3、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等。
4、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①实验思路②设置相同点③设置对照(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2、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z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V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调查时应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调查的范围很大时,就要进行抽样调查。
调查过程中要 如实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生物圈 > 概念:地球上有生物生存的薄层和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圈
大气圈的底部
生物圈 < 范围v 水圈的大部
岩石圈的表面
匚提供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生存空间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三、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一)环境因素"
I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使生物之间存在
合作、寄生等关系的生物 (二)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
【提出问题】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 【作出假设】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制订并实施计划】
制订计划包括确定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然后按步骤实施计划。
(1)将铁盘内放一薄层湿土,以中轴为界,一边遮光,一边见光;
⑵ 在铁盘两侧中央分别放 5只鼠妇(也可以将10只鼠妇放入铁盘中轴中央):
⑶ 每分钟统计 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1次,统计10次。
【实验结果】
鼠妇大部分移到无光的一边。
【实验结论】 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关注实验成功的几个关键点:
•关注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订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设置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
所进行的实验除了要研究的条件不 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的实验 ,叫对照实验。
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变量
,通常变量只有一个。
•控制变量唯一。
为了更好地说明实验结果仅仅由实验变量决定,因而在设置对照实验时, 除了实验变量
外,其他条件实验组与对照组应完全相同,如除了光不同外,土壤的潮湿度、 温度都应该相同。
1、认识生物 1 (一 )生物的共同特征 捕食、竞争、
四、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适应环境具有普遍性,例如:沙漠中的植物根系发达 (如图), 冬天法国梧桐树落叶而松树不落叶,蛇和青蛙等动物会冬眠,燕 子冬天南飞而
春天北归等。
水对生物分布的影响比较明显, 一切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水分的多少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影响 。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例如:森林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空气的湿度, 进而影响降雨量;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如右图所示),还能调节气候;柳杉等植物 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净化空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
它的排泄物还可以 增加土壤的肥力;鼠对农作物、森林和草原都有破坏作用; 藻类植物迅速大量繁殖会形成赤 潮等。
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生物部分Y 消费者——各种动物。
组成Y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2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营养关系就形成了食物链;多条食物链
会交错形成复杂的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沿着
食物链和
食物网流动,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循环利用。
注意事项:
(1)判断一个系统是不是生态系统的标准是其是否具有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生物部分
和非生物部分。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2) 判断食物链是否符合生物学原理。
首先,食物链表明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捕食关
系,因此在 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其次,基本写法 要正确,生产者写在最前面,从 生产者开始,用箭头向右指 向更咼的捕食者,直到 最凶猛 的动物结束,这就是一条完整的食物链。
(3) 在一条食物链中,各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呈金字塔形递减,即生严者的数量最多,消费 者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是由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比如,在一个池塘里,
要有500千克浮游植物才能维持 50千克浮游动物的生活,这50千克浮游动物才够 5千克鱼 食用,而这5千克鱼只能使I 8岁的青年人增加 O. 5千克体重。
又如,虎以羊和鹿为食物, 羊、鹿以草为食物,能量则沿着食物链“草T 羊T 鹿T 虎”很快减少,
可供虎食用的食物能 量不多,虎的数量也就不多。
五、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 1 生态系统
于甲土壤 潮眾土填
生辅対环壕的适应性
画图:生物书第21页图1-16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关系示
意图
(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
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即维持生态平_____________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
节能力的大小决定于其结构。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单调,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
生态平衡越易被破坏;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越多样,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易维持。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来的干扰超过这个限度,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三)有毒物质的积累
生物富集化。
有毒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最终造成对人的毒害。
散布在自然环
境中的难以分解的物质如汞、镉、铅等重金属,苯等有机物,锶等放射性物质,均能通过食物链逐级传递积累。
例如下图河水中的DDT含量00003毫克/毫升,浮游生物内为0. 04
毫克/毫升,剑水蚤内为0. 5毫克/毫升,小鱼内为2. 0毫克/毫升,大鱼内为25毫克 /毫升(富集858万倍)。
通过吃鱼,DDT会转移到人体内,引起毒害。
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比较稳定,不易分解,而且不易被排出。
这些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
有毒物质还会通过食物链扩散到无毒地区的生物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