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应急预案演练方案

一、目的为了提高应对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等集体单位,针对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应急处置演练。
三、演练组织1. 成立演练指挥部:由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下设办公室、应急组、医疗救治组、消毒组、后勤保障组、宣传教育组等。
2. 演练指挥部负责演练的组织实施、协调和监督。
四、演练内容1. 情景设定:模拟发现一名学生或教职工出现感染性腹泻症状。
2. 报告与响应:相关人员发现症状后,立即向演练指挥部报告,指挥部启动应急预案。
3. 隔离与救治:将患者带至隔离室,进行初步救治,并通知家长。
4. 消毒与防护:对发病区域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消毒和防护措施。
5. 信息的收集与上报:收集病例信息,按规定上报相关部门。
6. 健康教育与防控:开展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师生防控意识。
7. 演练总结与改进: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五、演练步骤1. 演练准备:召开演练筹备会议,明确各部门职责,做好物资准备。
2. 演练实施:按照演练方案,进行各项演练环节。
3. 演练总结: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分析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演练要求1. 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演练。
2. 演练过程中,各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3. 演练结束后,要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4. 加强演练的宣传报道,提高师生对感染性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的防控意识。
七、附则1. 本方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方案由演练指挥部负责解释。
八、应急物资准备1. 隔离室:设置专用隔离室,配备消毒用品、防护用品等。
2. 医疗救治用品:配备常用药品、体温计、血压计等。
3. 消毒用品:配备消毒液、消毒粉、消毒包等。
4. 防护用品:配备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5. 宣传教育用品:制作宣传海报、宣传册等。
腹泻_应急预案

一、目的为保障我单位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应对腹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确保单位正常运转,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单位发生的腹泻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三、事件定义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质地软或呈水样,伴有腹痛、腹胀等症状。
腹泻可能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也可能由食物中毒、药物反应等非感染性因素导致。
四、应急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腹泻事件应急指挥部,由单位主要领导担任总指挥,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
2. 应急指挥部职责(1)全面负责腹泻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2)组织、协调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3)向上级单位报告事件进展情况;(4)根据事件进展,适时调整应急处置措施。
3. 应急处置小组(1)医疗救治组:负责腹泻患者的救治工作,包括病例诊断、治疗、转运等;(2)疫情监测组:负责腹泻病例的监测、调查、分析等工作;(3)物资保障组:负责应急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等工作;(4)信息宣传组:负责事件信息的收集、整理、发布等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病例发现(1)病例报告:病例发现后,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病例核实:应急指挥部组织专业人员对病例进行核实;(3)启动预案:经核实,符合腹泻事件条件,启动本预案。
2. 应急处置(1)医疗救治:根据病例情况,开展救治工作,包括病例诊断、治疗、转运等;(2)疫情监测:开展腹泻病例的监测、调查、分析等工作,了解疫情发展趋势;(3)物资保障:确保应急物资的供应,满足应急处置需求;(4)信息宣传:及时发布事件信息,加强舆论引导,提高公众防控意识。
3. 结束预案(1)疫情得到控制,腹泻病例数量明显下降,经应急指挥部评估,可结束预案;(2)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完善应急预案。
六、保障措施1. 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处置能力;2. 加强物资储备,确保应急物资供应;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控意识;4. 加强与上级单位、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共同应对腹泻事件。
感染性腹泻的应急初置方案及健教要点

感染性腹泻的应急处置方案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诊断标准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疫情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分为四级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3.1一般疫情IV级7天内出现1个及以上暴发点暴发点指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内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或7天内发现2099例病例。
3.2较大疫情III级海宁市7天内出现2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内发现100199例病例。
3.3重大疫情II级海宁市范围7天内出现3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内发现200299例病例。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海宁市范围7天内出现5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内超过300例。
4.应急措施按照《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处置。
4.1报告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网络报告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4.2.1流行病学调查表《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感染性腹泻病例采样登记表》等4.2.2采样检测物品一次性手套、灭菌棉拭子或采便管、灭菌试管、生理盐水、试管架、采样箱、灭菌的500ml采样瓶、灭菌广口瓶或厚塑料袋等4.2.3消杀物品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粉精等、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碘伏、喷雾器、塑料桶、天平称、量桶、搅拌用木棒等4.2.4个人防护用品乳胶手套、橡胶手套、长筒雨鞋、工作衣、工作帽、无菌塑料袋等4.2.5其他交通工具、照相机、电脑、警戒带、隔离通知书、医学观察通知书、健康教育宣传资料等。
医院腹泻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背景近日,我院接诊多例腹泻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疑似为食源性疾病引起的集体腹泻事件。
为提高我院对腹泻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患者安全,特组织本次腹泻应急预案演练。
二、演练目的1. 检验和完善腹泻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增强医护人员对腹泻事件的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
3. 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4.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腹泻事件的认知,普及防控知识。
三、演练时间2021年X月X日(星期X)上午9:00-11:00四、演练地点我院门诊楼、急诊科、感染科、隔离病房等相关部门五、参演人员1. 医护人员:门诊、急诊、感染科、隔离病房等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
2. 行政人员: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后勤保障部门等相关人员。
3. 患者及家属:模拟腹泻患者及家属。
六、演练流程1. 情景设定:患者甲在门诊就诊时,出现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疑似食源性疾病。
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并启动腹泻应急预案。
2. 诊断与隔离:对患者甲进行隔离治疗,同时通知感染管理科,启动感染防控措施。
3. 流行病学调查:感染管理科联合公共卫生科对患者甲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患者接触史、饮食史等信息。
4. 信息报告与发布:医务科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腹泻事件,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布相关信息。
5. 防控措施:全院范围内开展腹泻防控工作,包括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强化医务人员培训、加强患者教育等。
6. 病例监测与报告:各部门密切配合,对腹泻患者进行监测和报告,确保信息畅通。
7. 总结与改进:演练结束后,组织参演人员召开总结会议,分析演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七、演练评估1. 演练过程中各部门的响应速度和协调配合程度。
2. 医护人员对腹泻事件的诊断、隔离、治疗等环节的掌握程度。
3. 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
4. 患者及家属对腹泻事件的认知程度。
八、演练总结通过本次腹泻应急预案演练,进一步提高了我院应对腹泻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患者安全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宁南县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宁南县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背景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熏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州份在州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感染性腹泻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并规范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和应急处置,特制订此方案。
2、部门职责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宁南县各医疗卫生单位、疾控中心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加强对该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防控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整改,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2.1县卫生局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所必需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宁南县疾控中心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2县疾控中心及各医疗卫生单位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指导各医疗卫生单位要做好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核实、调查、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感染性腹泻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2.4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感染性腹泻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带菌者的医疗救护、现场转运等工作,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相关标本的采集。
幼儿园感染者腹泻应急预案

一、预案背景为有效预防和控制诺如病毒等感染性腹泻在幼儿园的传播,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园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报告、隔离感染者,防止疫情扩散。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防病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 规范处置流程,确保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预案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内发生诺如病毒等感染性腹泻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幼儿园感染者腹泻应急预案应急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应急处置工作。
2. 应急指挥部成员及职责(1)指挥长:园长,负责全面领导应急处置工作。
(2)副指挥长:分管卫生工作的副园长,负责组织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3)成员:保健医生、班主任、保育员、食堂管理员、后勤人员等。
3. 各部门职责(1)保健医生:负责疫情监测、病例报告、健康指导、消毒指导等工作。
(2)班主任:负责班级内疫情监控、病例报告、隔离措施、心理疏导等工作。
(3)保育员:负责班级内消毒工作、隔离区域管理、心理疏导等工作。
(4)食堂管理员:负责食堂卫生管理、食品安全监督、食品留样等工作。
(5)后勤人员:负责幼儿园环境卫生、消毒、垃圾处理等工作。
五、应急处置流程1. 疫情发现(1)班级内发现疑似病例时,班主任应立即向保健医生报告。
(2)保健医生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对疑似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并通知应急指挥部。
2. 疫情报告(1)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报告。
(2)保健医生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时限上报。
3. 疫情隔离(1)疑似病例应立即隔离观察,避免与其他人员接触。
(2)确诊病例应转至指定医疗机构治疗。
4. 疫情调查(1)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疫情调查,查明疫情来源。
(2)调查内容包括:病例接触史、饮食史、环境卫生等。
5. 疫情处置(1)对病例所在班级、食堂、卫生间等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 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1。
1 疫情的监测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
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1.2 疫情的报告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疫情的判定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
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
3。
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 疫情的应急响应2.1 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感染性腹泻应急演练方案

一、背景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为提高我单位对感染性腹泻的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单位正常运营,特制定本演练方案。
二、目的1. 提高员工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掌握预防和应对措施。
2. 优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流程,提高应对速度和效率。
3. 增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三、演练内容1. 情景设定:员工甲在工作中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疑似感染性腹泻。
2. 演练流程:(1)发现症状:员工甲在工作过程中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同事乙立即上报给部门负责人。
(2)部门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感染性腹泻应急预案,通知保健医生和消毒人员。
(3)保健医生对员工甲进行初步诊断,若疑似感染性腹泻,立即将其隔离,并通知上级部门。
(4)消毒人员对员工甲所在区域进行消毒,包括卫生间、办公室等。
(5)保健医生对员工甲进行隔离观察,并通知其家属。
(6)部门负责人向上级部门报告事件,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后续工作。
(7)上级部门根据情况,组织专家进行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8)员工甲康复后,经保健医生评估,可恢复正常工作。
四、参演人员及职责1. 演练总指挥:负责演练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
2. 部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员工的管理和协调工作。
3. 保健医生:负责对疑似感染性腹泻的员工进行诊断、隔离和观察。
4. 消毒人员:负责对感染区域进行消毒工作。
5. 员工:配合演练,提高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五、演练时间及地点1. 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 地点:单位内部,包括办公室、卫生间、休息室等。
六、演练评估1. 演练结束后,参演人员对演练过程进行总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 演练总指挥对演练进行评估,提出改进措施。
3. 对演练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表彰。
七、注意事项1. 演练过程中,参演人员要严格遵守纪律,确保演练顺利进行。
2. 演练结束后,各部门要按照预案要求,及时进行总结和改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县其他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感染性腹泻病(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除了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弓I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
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1疫情监测、报告和判定
1.1疫情的监测
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应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依托医疗机构中设立的肠道门诊(腹泻病门诊)对就诊的腹泻病人进行监测。
肠道门诊监测按照《湖北省肠道门诊工作规范》要求开展。
1.2疫情的报告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病例,在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
发现感染性腹泻病暴发疫情后,及时上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疫情的判定
1.3.1蓝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20〜49例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10〜19例。
1.3.2黄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50〜299例病例,且地
区分布较集中;或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5天内发生感染性腹泻病例20例以上。
133红色疫情:县(市、区)范围5天内发现300例以上病例,且地区分布较集中,出现多个暴发点,并有2代病例发生,疫情有进一步扩展趋势,在县辖区内造成流行。
2疫情的应急响应
2.1蓝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乡(镇)卫生院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
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确定疫情严重程度,提出控制措施建议,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2黄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处置。
接到报告后在6小时内到达疫情现场,迅速准确地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传染源、发病情况,确定疫情的严重程度,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市卫生局报告,同时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2.3红色疫情的应急响应
立即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与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应急处置。
在前期县级采取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疫情的发展趋势,提出应急技术措施建议,及时向省卫生厅报告,同时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必要时请求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3现场控制技术措施
3.1流行病学调查
3.1.1个案调查:对最早出现病人的地区和病人较集中的地区进行个案
调查,主要对象是首发病例,可以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验
结果以及流行病学特点,了解感染性腹泻发病及疫源地现况,以便控制疫情蔓延,积累资料,作为当地流行病学分析的基础。
3.1.2暴发调查:根据疫点范围内的病人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群分布特点,把从现场获得的资料加以对比,综合分析暴发的影响因素和初步假设,制定针对性的控制方案。
3.2隔离治疗病人:病人、疑似病人要就地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后2周方可解除隔离。
3.3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3.3.1医学观察:对与感染性腹泻病人有过密切接触以及在水型、食物型暴发中有可能受感染的人,如病家的成员、病人陪伴者、聚餐的参加者等要进行医学观察。
医学观察期限以按照流行病学调查掌握的最长潜伏期延长2天推算。
3.3.2预防服药:在病因不明的情况下,一般不主张预防性服药。
如病因明确,对细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可对病家和饮用同一污染水源或污染食品的可疑感染人员,考虑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应急性预防服药,但应严格控制服用对象。
3.4切断传播途径
3.4.1认真做好病家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泻吐物的消毒和处理。
3.4.2对疫区内被污染的和怀疑可能被污染的饮用水源要消毒处理后才
能饮用,教育群众不饮用生水。
343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禁售禁食被污染的食物,疫区内要劝阻群众聚餐。
344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时清运垃圾,清除苍蝇滋生地,开展消杀
灭。
3.5健康教育:使用各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群众对感染性腹泻的自我防护意识,把好病从口入”关。
4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
4.1蓝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最后一例传染源隔离,疫点处理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
4.2黄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
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最后一例传染源隔离,疫点处理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
4.3 红色疫情应急响应的终止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进行分析论证,符合下列条件:在最后一例传染源隔离,疫点处理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人出现时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
5评估
在感染性腹泻暴发流行控制期间,可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检查的结果,对疫情发展的趋势和防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分析。
疫情结束后,根据疫情发生的不同级别,分别由省、市及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疫情处置工作进行评估。
评估内容主要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质量、病原学查明情况、病人隔离治疗率、应急措施效果评价、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取得的经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