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 -回复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回复训练在高原环境下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高原地区的氧气稀薄,气压低,温度低,风速高,饮食方面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运动员和教练员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营养措施,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优秀的状态。
首先,一个合理的饮食计划对于高原训练至关重要。
高原气候对于身体的需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运动员需要更多的能量来支持身体在高原环境下的运动,因此需要增加总体能量的摄入量。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能量的主要来源,因此在饮食中应该包括大量的复杂碳水化合物,例如全麦面包、糙米和红薯。
这些食物能够提供持久的能量,增强运动员的耐力和持久力。
其次,饮食中的蛋白质摄入也非常重要。
蛋白质是肌肉的主要构成成分,它们对于肌肉修复和增长至关重要。
在高原训练期间,身体会经历更大的应力,因此蛋白质的需求量可能会增加。
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包括鸡肉、牛肉、鱼类、豆类和乳制品。
运动员应该在每顿饭中都包含一定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高原环境会导致身体水分的丧失加剧,因为身体在高海拔环境下更容易出汗。
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对于高原训练非常重要。
运动员应该经常饮水,以确保身体始终处于水分充足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选择饮用运动饮料,以补充电解质和补充矿物质的流失。
另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对于身体健康和高原适应性也非常重要。
在高原环境下,身体需要更多的抗氧化物质来对抗自由基的产生。
因此,含有大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例如柑橘类水果和坚果,都应该纳入饮食中。
此外,矿物质如锌、铁和镁也对于身体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维持至关重要。
最后,合理安排膳食结构和饮食时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运动员应该根据训练和比赛的时间来安排饮食,以确保身体能够在最佳状态下发挥。
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消化功能的减退,一次进食的量应该减少,但是进食频率可以增加。
运动员可以选择第三小时进餐法,即每隔三小时进食一次,保证提供持续的能量供给。
总之,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需要针对高原气候的特点进行调整。
5 特殊环境人群营养

特殊环境/职业人群营养❝高温、低温、高原环境人群营养❝低照度作业人群营养❝脑力劳动者营养❝营养与体重控制(慢性病)❝运动营养习服❝Acclimatization❝气候环境适应能力❝分为:热习服、冷习服、高原习服高温环境人群营养保障❝膳食平衡、多样化❝食物合理烹调,促进食欲:凉菜凉汤+调味品❝及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水:少量多次,一次200ml,根据出汗量确定,勿根据口渴感,温度不能<10 ℃,强>5L;低渗❝电解质:Na、K;富含微量营养素的植物来源水分;含盐饮料;运动饮料?症状❝先兆:动作协调性下降❝轻度:体温升至38 ℃,早期循环衰竭❝重度:❝中暑痉挛:补水>补盐,肌肉兴奋痉挛❝中暑衰竭:大强度、长时;周围循环衰竭❝日射病:紫红外线;脑组织损伤、充血、水肿❝中暑高热:高湿度,汗液不能蒸发;下丘脑排汗中枢功能障碍,先出汗多后无汗,高热+++;损伤脏器致死低温环境人群营养保障❝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高脂、优质蛋白、微量营养素(肉、豆、坚果、新鲜蔬菜水果)❝烹调:热食餐次:4餐;25%-15%-35%-25%低照度作业人员营养•一般晴天和黑夜照度分别约为100000 lx和1/3000lx•低照度环境定义为低于30 lx照度的环境营养与视觉功能维生素A•视杆细胞外段含有特殊的感光色素——视紫红质•视紫红质由11-顺式视黄醛与视蛋白结合而成•视觉的维持:视紫红质不断漂白和再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决定了暗适应过程的长短•维生素A营养不良,视紫红质再生过程缓慢,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时出现夜盲•维生素A营养充足,视紫红质再生过程迅速,暗适应时间短暂•锌:视网膜含量丰富,锌缺乏会使暗适应下降、夜盲,补锌后恢复•牛磺酸:视网膜牛磺酸含量丰富,光感受器细胞++•蛋白质:视黄醇-RBP-PA•脂肪:利于维生素A吸收;DHA和ARA是视网膜的重要成分之一低照度作业人员营养保障(一)日常膳食指导原则•维生素A、维生素B2、蛋白质、锌1.经常食用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2.蔬菜供应困难时可食用野菜,补充鱼肝油制剂,或维生素A强化食品或饮料3.良好蛋白质营养:100~110g/d,优质蛋白占50%4.注意锌、硒的营养状况5.合理使用营养补充剂(二)其它注意事项•进入低照度工作环境前先逐渐过渡适应•视杆细胞对红光不敏感,戴红色眼镜或红光照明•所有光源应有灯罩,以不刺激眼睛•排除各种反射面,仪表台及刻度盘应为磨砂黑色•作业人员应保证充分睡眠、避免过劳、过度神经紧张和吸烟饮酒脑力劳动者营养•脑力劳动者指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以消耗脑力为主的活动方式从事劳动者,如企、事业管理者、工程师、经济师、教师、医生、文学艺术工作者等。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

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在进行高原训练时,由于高原地区的氧气含量较低,人体需要适应低氧环境的变化。
因此,合理的营养措施对于支持身体适应高原环境、提高训练效果和恢复能力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原训练的营养措施:1.高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主要能源来源,特别是在高原训练中更需要充足的能量供应。
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支持训练和适应过程。
建议选择复杂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并分散进餐,保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2.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蛋白质是肌肉修复和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也对免疫功能和适应性有重要影响。
在高原训练中,蛋白质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建议食用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低脂奶制品、豆类和坚果等。
3.补充足够的水分:在高原地区,由于气温和湿度较低,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容易引起脱水。
因此,补充足够的水分非常重要。
适量饮水,并根据体态和运动强度进行调整。
此外,可以选择加入适量的电解质补充剂来补充身体所需的电解质。
4.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和适应能力很重要。
草莓维生素C含量丰富,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豆类富含B族维生素,有助于提供能量和帮助运动适应。
蔬菜和水果可以提供大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剂,维持身体正常运作。
5.避免过度饮食和过度训练:过度饮食或过度训练都可能对身体造成负担,影响适应性和训练效果。
合理控制饮食量和训练强度,根据身体状况和需要进行调整。
上述建议为一般性指导,具体的营养措施应根据个人身体状况、训练目标和高原海拔等因素进行调整。
高原的注意事项

高原的注意事项高原是指海拔较高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人们在高原上需要特别注意一些事项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高原的注意事项。
高原气候干燥而寒冷,气温较低,氧气稀薄,阳光强烈,紫外线辐射强,这些因素都对身体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高原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适应:到达高原地区后,身体需要一定的时间来适应高原环境。
初来乍到的人可能会出现高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胸闷等症状。
因此,到达高原后最好休息一段时间,逐渐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2.补水:高原气候干燥,人体容易脱水,因此要多喝水补充体液。
平时应每天饮用足够的水分,避免体内缺水。
3.合理饮食:高原环境下,人体对能量和营养物质的需求会增加。
因此要保持合理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增加身体的抗氧化能力。
4.避免酒精和烟草:高原环境中,酒精和烟草会对身体产生更大的负担,因此要尽量避免饮酒和吸烟。
5.适当运动:在高原环境中,身体活动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因此适当的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引发高原反应。
6.防晒和保暖:高原地区日照强烈,紫外线辐射量高,容易引起晒伤和皮肤问题。
因此,在高原活动时要做好防晒措施,涂抹防晒霜,穿长袖衣物等。
同时,由于高原气温较低,身体易感冒,应及时增加衣物,保持体温。
7.避免饱食和睡眠不足:在高原环境中,消化功能较弱,容易引起消化不良。
因此,要避免饱食和暴饮暴食。
同时,由于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休息时间稍微延长一些,充足的睡眠对身体的恢复和适应高原环境非常重要。
8.注意安全:在高原地区进行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安全。
特别是在攀登高山、徒步旅行等活动中,要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不要冒险行动。
同时,要随时关注天气变化,避免遭遇不利气候条件。
总之,高原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要求人们在高原上需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高原伙食保障十条措施

高原伙食保障十条措施高原伙食保障是指在高海拔地区进行户外活动时,为保证队员的身体健康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对食物的选择和加工做出特殊的安排和措施。
下面是高原伙食保障的十条措施。
一、科学配备食物。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根据队员的身体状况、活动强度和天气变化等因素科学地配备食物。
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维生素为主要成分,保证队员的能量和营养需要。
二、加强食品的清洁和处理。
因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微生物繁殖速度较快,食品易受到污染。
因此,应加强食品的清洁和处理,保证食品卫生安全。
三、合理安排食物摄入时间。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变化较快,食欲也会有所改变。
因此,应根据队员的身体状况和活动需求,合理安排食物的摄入时间,保证队员能够充分消化和吸收。
四、注意食物热量的补充。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由于气温较低,队员的基础代谢率较高,应适当增加食物的热量,以补充队员的能量消耗。
五、加强水分的摄入。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容易脱水,应加强水分的摄入。
可以多喝温开水、茶和高山草本植物的汤水等,保持水分平衡。
六、合理搭配食物。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合理搭配食物,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平衡。
如将主食与蔬菜、肉食和豆制品搭配食用,既满足能量需求,又保证各种营养的摄入。
七、避免辛辣食物的过多摄入。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避免辛辣食物的过多摄入,以免刺激胃肠道,影响队员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八、合理选择食物的加工方法。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选择适合高原环境的食物加工方法,如炖煮、蒸煮和炒熟等,以减轻队员的消化负担。
九、注意食物的质量和新鲜度。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注意选择新鲜、质量可靠的食物,以免食物变质或感染病菌,引发食物中毒或消化道疾病。
十、定期检查队员的身体状况。
在高原地区进行活动时,应定期检查队员的身体状况,如体温、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总之,高原伙食保障是保证高原活动顺利进行和队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
通过科学配备食物、加强食品的清洁和处理、合理安排食物摄入时间等措施,可以有效地保障队员在高原地区的伙食需求。
高原气候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与养生健身

马尔库塞技术异化思想探析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20世纪20年代中至70年代的一位杰出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理论和政治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和《技术与意识形态》在对当代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时,对技术的异化和被异化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里,我们将探讨马尔库塞对技术异化思想的探析。
技术异化是一个贯穿整个马尔库塞思想的主题,他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对人的本质和自身的关系产生了根本的异化。
马尔库塞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不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自然需求,而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利益。
技术不再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服务,而是成为资本主义统治和压迫的工具。
这种将技术与人的本质和目的割裂开来的情况,导致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正如马尔库塞在《工业社会与精神分裂》中所说:“现代化的技术,自身的巨大力量取决于它植根于和沿用于自身的社会和人类结构之中,这一社会和人类结构不是有机地而是机械地依附于技术大器之下。
”马尔库塞认为,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类依靠着自然进行生产和生活,而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导致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变成了自然的主人,却同时也变成了自然的奴隶。
而在人与自己的关系方面,现代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表达受到了压制。
在工业社会中,人们被迫抛弃了自己的个性,而转变成了机器的延伸。
这种技术导致的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的异化,导致了人类社会的疏离和异化,人们变成了陌生人。
马尔库塞指出,技术异化还导致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异化。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变成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人的工作不再是自主的劳动,而是机械的重复,人们成为了生产关系中的附属物。
这种异化之下,人们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生活的意义,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支配者。
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

高原环境下的人群营养【摘要】高原环境下,人体处于缺氧环境,体内代谢对机体产生不良变化,人体生理状况出现一系列变化,缺氧状态下,机体营养代谢受到干扰,大脑功能受到损害,同时缺氧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食欲减退等,加重缺氧现象,人体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较大影响,机体消化功能及食欲下降,机体营养状况较差,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本文通过高原环境对人体代谢影响进行分析,分析高原环境下人群营养原则及膳食措施。
【关键词】高原环境;营养代谢;膳食措施我国高原地域广阔,高原一般作为登山、科研及军事等行为的重要区域,因此常年有大量人员居住及工作。
高原环境下人群处于缺氧状态,血氧饱和度在80%以下,可导致低氧血症的出现,导致气促、神经、胃肠系统等出现严重不良症状,机体营养代谢出现紊乱,胃张力降低,饥饿感降低,同时饮食后胃蠕动明显减弱,延长胃排空时间,消化液分泌量亦明显减少,机体环境受到影响,机体营养缺乏,不能满足人员生理需要,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
1 高原环境对人体影响高原环境主要特点为低压缺氧,平原人进入高原环境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及神经系统会出现较大的应激反应,具体表现如下。
1.1呼吸系统,进入高原后,人体呼吸次数明显加深,呼吸次数明显加快,缺氧加重亦导致频率加速,人们可出现胸闷气短情况,呼吸困难症状,随着对环境适应,逐渐恢复正常。
1.2消化系统,高原环境下,胃肠道蠕动及消化腺分秘受到抑制,除了胰腺分泌出现增加外,其余消化食物的肠液、唾液、胆汁等分泌物明显减少,胃肠功能出现明显减弱,从而引起腹胀、食欲不振、便秘、腹泻及上腹疼痛等系列消化系统紊乱症状,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受到影响,同时缺氧导致食欲减退,加重缺氧症状,从而导致营养物质代谢转化及利用受到影响。
缺氧初期营养素代谢的变化如下:①碳水化合物:缺氧初期糖原异生及糖原分解作用均明显增强,葡萄糖利用率明显增加。
机体习惯后高原环境后,氧化镁活性明显增加,随着机体适应,调节磷酸戊糖旁路及糖酵解酶的酶活性明显增强。
高原环境营养措施

高原环境营养措施引言高原地区具有独特的环境特点,如高海拔、低气压、低氧气浓度等,这些特点对人体的生理功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高原地区生活的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营养措施,以维持身体健康和适应高原环境。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高原环境下的营养措施。
高碳水化合物摄入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压和氧气浓度的降低,人体的机体耗氧量增加。
为了补充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要,高碳水化合物饮食是很重要的。
碳水化合物是身体的首要能源来源,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给身体所需的能量,帮助身体适应高原环境。
主要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包括粮食、蔬菜、水果等,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碳水化合物。
高蛋白质摄入在高原环境下,身体的代谢加快,蛋白质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于身体功能的维持和修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高原地区的居民需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
蛋白质摄入的主要食物包括动物性食物(如肉类、鱼类、蛋类和乳制品)和植物性食物(如豆类、坚果和大豆制品)等。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需要。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高原环境的特殊性,高原地区的居民往往存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问题。
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于身体的正常功能和免疫系统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高原环境下,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至关重要的。
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通过膳食摄入或者食物补充剂来获得。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健康。
充足的水分摄入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气温的升高和气压的降低,人体的排汗量会增加,从而导致水分流失增加。
为了补充身体流失的水分,高原地区的居民需要充足地摄入水分。
水是维持身体正常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血液循环、消化吸收和细胞代谢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建议高原地区的居民每天饮用足够的清水,以满足身体的水分需求。
结论在高原环境下,身体的需求和适应能力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为了维持身体的健康和适应高原环境,人们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营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环境人群的营养与膳食
一般将海拔3000m 以上地区称为高原。
因在这一高度,由于大气氧分压的降低,人体血氧饱和度急剧下降,常出现低氧症状。
我国高原地域辽阔约占全国面积的1/6,人口约有1000 万。
一、高原环境作业人群的营养需要
(一)能量需要量
人体对高原地区的反应,首先是为了从低氧空气中争取到更多的氧而提高机体的呼吸量,因此必然呼出过量的CO2,影响机体正常的酸碱平衡。
严重低氧情况下食欲减退,能量供给不足,线粒体功能受到影响,因而代谢率降低。
但在同等劳动强度条件下,在高原的能量需要量高于在海平面者。
一般情况下,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在高原适应 5 天后,比在海平面上的能量需要量高3%~5%,9 天后,将增加到17%~35%;重体力劳动时,增加更多。
(二)各种营养素需要量
1.碳水化合物在3 种产能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代谢能最灵敏地适应高原代谢变化。
碳水化合物膳食能使人的动脉含氧量增加,能在低氧分压条件下增加换气作用。
有研究证明,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将动脉氧分压提高6.6±3.7mmHg,肺扩张能力可增加13.9%。
机体摄食量不足,,tl,脏线粒体上三羧酸循环中脱氢酶特异性活力和细胞色素 C 氧化酶的活力均下降。
可见在高原地区,应保证充足的能量摄入,特别是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对维持体力非常重要。
有人建议,碳水化合物占供给量的比例,可提高到65%~75%。
在 6 200m 高度膳食中应含有80%碳水化合物、10%蛋白质和100k 的脂肪,以便提高机体耐低氧的能力。
糖和糖原是机体在紧急情况下首先被动用的能源物质,并且维持血糖水平对脑功能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发现,碳水化合物能提高对急性低氧的耐力,有利于肺部气体交换,使肺泡和动脉氧分压及血氧饱和度增大。
有人证实,4300m 高度口服葡萄糖110g,可提高肺动脉弥散率13.9%,进食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膳食的动物耐受低氧程度大于高蛋白膳食,并且高碳水化合物对低氧动物的高级神经活动有良好作用。
高糖膳食可减轻高山反应症状(头痛、恶一tl,、嗜睡等)
的严重性,补糖有助于防止初到高原时头24 小时人体力的下降,而且可防止高原暴露24 小时内的负氮平衡。
碳水化合物提高低氧耐力的原因包括:①其分子结构中含氧原子多于脂肪和蛋白质;②消耗等量氧时,产能高于脂肪、蛋白质;③碳水化合物代谢能产生更多cO:,有利于纠正低氧过度通气所致碱中毒。
2.脂肪在高原低氧情况下,机体利用脂肪的能力仍保持相当程度。
甚至有人提出,在高原上人体能量来源可能由碳水化合物转向脂肪。
3.蛋白质在登山过程中,往往观察到负氮平衡,但提高氮的摄取量,即可恢复平衡。
在高原低氧适应过程中,毛细血管可出现缓慢新生,红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增高和血细胞总容积增加的过程,以提高单位体积血液的氧饱和度,这决定了高原作业人员对蛋白质的需要。
4.维生素低氧时,辅酶含量下降,呼吸酶活性降低,补充维生素后可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低氧耐力。
所以有人主张在低氧情况下,除应提高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外,还应增加维生素摄人量,加速对高原环境的适应。
从事体力劳动时,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
、维生素B2 和烟酸应按正常供给量的5 倍给予。
另外,对登山运动员补充维生素 E 可防止出现红细胞溶解肌酸尿症、体重减轻和脂肪不易被吸收等。
5.水和无机盐初登高原者,体内水分排出较多,体内水分可减少2~3 kg。
一般认为,此种现象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
-这一阶段如因失水严重影响进食,则应设法使饭菜更为可口,并增加液体,以促进食欲,增加进食,保证营养,防止代谢紊乱。
但在低氧情况下,尚未适应的人应避免饮水过多,防止肺水肿。
未能适应高原环境的人,还要适当减少食盐摄人量,可有助于预防急性高山反应。
二、高原作业人群的膳食要点
1.高原作业人员能量供给在非高原作业基础上增加10%。
2.高原作业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构成适宜比例为1:1.1:5,占总能量比12%~13%、25%~30%和55%~65%。
3.每日微量营养素的建议摄入量,维生素A 1000μg RE,维生素B12.0。
2.6mg,维生素B2 1.8~2.4mg,烟酸20~25mg,维生素 C 80~150mg,钙800mg,铁25mg,锌2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