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26.1.1 反比例函数教案与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26.1.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26.1.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反思

《26.1.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教学反思《26.1.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是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属于本章起始课,是继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之后,二次函数学习之前的又一类型函数,本节课主要通过丰富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进一步体会函数是刻画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从中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学生举例说明之前学习过的函数,复习函数的概念,我出示动车票的票面信息,让学生熟悉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方程问题的环境,初步感知模型思想。

借着动车票的信息,学生读题审题用表达式描述问题写出函数解析式。

师生共同研究两个问题中的函数解析式的特点,逐步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让同学们自己观察并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再从判断是否为反比例函数的题型中反复加深关键条件。

设置求参数的题目在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再将k和未知数不为0的两个关键条件列出,智力闯关中三个题目的设置也是在反复加深定义的印象,在不断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反比例函数常见的三个形式。

我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新知,以反比例函数三个常见类型为背景设计与k值有关题目,充分探索考点。

学生从负指数、等式的性质、比例系数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最后课堂小结及时回扣学习目标,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虽然通过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复习,设函数解析式并使用待定系数法解决计算问题对学生来讲是个难点。

所以本节课教师着重详解例题,帮助学生解决设解析式的困难。

遗憾的是,在一开始引入应用题时,重点偏了,本节课的重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耗时太多。

学生对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掌握不熟练,待定系数法仍有学生困惑,处理矛盾值问题时,不会写总结性的语言。

练习过程中,过度纠错,产生包办的嫌疑。

在讲解实际问题时,数学建模思想没有很好地渗透。

在练习环节,关于k值的讨论,分类讨论思想没有关注到。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1节《反比例函数》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其他类型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对函数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反比例函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函数图象的绘制和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在教学中给予指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分析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

3.学会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

3.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使学生能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

2.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特点。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入反比例函数。

2.准备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资料,用于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例如,一辆汽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1小时后,行驶的距离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种关系。

2.呈现(10分钟)呈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解释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

深入思考一小步,思维开阔一大步——《26.1.1反比例函数》教学反思“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古语云“吾日三省吾身”。

圣人尚且如此,作为一名传道授业的师者,更应多反思。

今天我讲解了《26.1.1反比例函数》这一课,课后也思索了许多,反思结果如下:一、自我评价1、反思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知识目标基本完成。

学生通过几个实际问题的提炼,认识了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经过与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形式的比较,得出反比例函数自变量的范围。

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2、反思教法情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导入。

通过一段英文歌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呼应歌名《昨日重现》,在ppt上给出八年级初学函数图象画法时学生画过的一个反比例函数图象,引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在研究新知的过程中,我采用活动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展示谈论成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是我在启发式教学方法上思考不够深入,后面会提到。

二、反思问题对课本的挖掘不够深入,对教材目前还停留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始状态,还不能很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课堂重建1、我的收获和感悟这一节课属于《反比例函数》这一章的起始概念课,内容比较简单。

作为概念课,概念的建架形成很重要,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在这方面我有所疏忽,这就提醒我,备课备学生的重要性。

通过这一节课,让我对这一课型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有助于以后的教学实践。

2、对不足之处的改进策略(1)在启发式教学方面,比如课堂导入时,不应该直接给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应该让学生思考:如图的那种函数是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或二次函数吗?那么这个函数又是属于哪类函数范畴呢?之后再根据课本上的三个实际问题,提炼这类函数的一般形式,就给学生以一个自主思考探究的机会。

(2)对于例题意义的发挥不够。

如例1的第二问,其实可以很好地体现函数解析式的作用:根据函数解析式,如果已知自变量的值,那么函数值就可以唯一确定了。

甚至可以将第二问进行拓展,如果已知函数值,能不能根据解析式,求出自变量的值呢?这也是我当时没有想到的。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6.1.1反比例函数教案及教学反思
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
(1)y= (k为常数,k≠0);
(2)xy=k(k为常数,k≠0);
(3)y=kx-1(k为常数,k≠0).
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
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
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
一、情境导入
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2)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v= ,是反比例函数;
(3)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100-10x,不是反比例函数.
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解析式的特点判断是什么函数.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三、板书设计
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6.1.1节《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概念、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续学习函数的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正比例函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去感知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理解。

2.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掌握。

3.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和性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

2.准备反比例函数的PPT课件。

3.准备练习题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如“一辆汽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行驶1小时,所行的路程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3. 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探讨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师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面积一定,长和宽的关系是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 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等。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反思)--26.1.1 反比例函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含反思)--26.1.1 反比例函数

第二十六章 反比例函数26.1 反比例函数26.1.1 反比例函数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2.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重点) 3.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重点)一、情境导入1.京广高铁全程为2298km ,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 (单位:km/h)与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 (单位:h)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2.冷冻一个物体,使它的温度从20℃下降到零下100℃,每分钟平均变化的温度T (单位:℃)与冷冻时间t (单位:min)有什么样的等量关系?问题:这些关系式有什么共同点? 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类型一】 反比例函数的识别下列函数中:①y =32x ;②3xy =1;③y =1-2x ;④y =x2.反比例函数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①y =3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②3xy =1可化为y =13x,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③y =1-2x 是反比例函数,正确;④y =x2是正比例函数,错误.故选C.方法总结:判断一个函数是否是反比例函数,首先要看两个变量是否具有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去判断,其形式为y =k x (k 为常数,k ≠0),y =kx -1(k 为常数,k≠0)或xy =k (k 为常数,k ≠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确定字母的值已知函数y =(2m +m -1)x 2m +3m -3是反比例函数,求m 的值.解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得 2m 2+3m -3=-1,2m 2+m -1≠0,然后求解即可.解:∵y =(2m 2+m -1)x 2m 2+3m -3是反比例函数,∴⎩⎪⎨⎪⎧2m 2+3m -3=-1,2m 2+m -1≠0,解得m =-2.方法总结:反比例函数也可以写成y =kx -1(k ≠0)的形式,注意x 的次数为-1,系数不等于0.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3题 探究点二: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类型一】 确定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已知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且当x =2时,y =-6.求:(1)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当y =2时,x 的值. 解析:(1)由题意中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出函数的解析式,利用待定系数法进行求解.(2)代入求得的函数解析式,解得x 的值即可.解:(1)∵变量y 与x 成反比例,∴设y =kx (k ≠0),∵当x =2时,y =-6,∴k =2×(-6)=-12,∴y 与x 之间的函数解析式是y =-12x;(2)当y =2时,y =-12x=2,解得x =-6.方法总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时要注意:①设出含有待定系数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形如y =kx (k 为常数,k ≠0);②将已知条件(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代入解析式,得到关于待定系数的方程;③解方程,求出待定系数;④写出解析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 【类型二】 解决与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有关的问题已知y =y1+y 2,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当x =0时,y =-3;当x =1时,y =-1.求:(1)y 关于x 的关系式;(2)当x =-12时,y 的值.解析:根据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得到y 1,y 2的关系式,进而得到y 的关系式,把所给两组数据代入即可求出相应的比例系数,也就求得了所要求的关系式.解:(1)∵y 1与(x -1)成正比例,y 2与(x +1)成反比例,∴设y 1=k 1(x -1)(k 1≠0),y 2=k 2x +1(k 2≠0),∵y =y 1+y 2,∴y =k 1(x -1)+k 2x +1.当x =0时,y =-3;当x =1时,y =-1,∴⎩⎪⎨⎪⎧-3=-k 1+k 2,-1=12k 2,∴k 1=1,k 2=-2,∴y =x -1-2x +1; (2)把x =-12代入(1)中函数关系式得y =-112.方法总结:能根据题意设出y 1,y 2的函数关系式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等量关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8题 探究点三: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及其相关问题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1)底边为3cm 的三角形的面积y cm 2随底边上的高x cm 的变化而变化;(2)一艘轮船从相距s km 的甲地驶往乙地,轮船的速度v km/h 与航行时间t h 的关系; (3)在检修100m 长的管道时,每天能完成10m ,剩下的未检修的管道长y m 随检修天数x 的变化而变化.解析:根据题意先对每一问题列出函数关系式,再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解:(1)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32x ,不是反比例函数;(2)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v =st,是反比例函数;(3)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y =100-10x ,不是反比例函数.方法总结: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然后根据解析式的特点判断是什么函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 三、板书设计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y =kx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2.反比例函数的形式:(1)y =kx(k 为常数,k ≠0);(2)xy =k (k 为常数,k ≠0);(3)y =kx -1(k 为常数,k ≠0).3.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4.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引入学习内容,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自主探究新知创造了现实背景.因为反比例函数这一部分内容与正比例函数相似,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学习的正比例函数为基础,在学生之间创设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充分讨论交流后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在此基础上来揭示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26.1.1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26.1.1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教师讲解:“大家总结得很好。反比例函数是我们学习函数的重要部分,希望大家能够掌握其定义、性质和几何意义,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1)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求出以下函数的表达式,并说明k的几何意义:y=3/x、y=-2/x、y=5/|x|。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认真思考,规范解答,注意细节。
2.对于实践应用题,要求学生结合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几何意义,分析问题,列出方程,并求解。
3.拓展提高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尝试不同的解题方法,锻炼数学思维能力。
4.思考题要求学生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2.教学策略:
(1)情境创设:以生活实例或有趣的故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3)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反馈与评价: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有效的反馈和激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谁能来说说它们的特点和性质?”
2.创设情境: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物体在反比例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引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教师讲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与反比例关系相关的问题。比如,当物体受到一个与速度成反比的阻力时,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反比例函数。”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六章26.1.1反比例函数k的几何意义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26.1.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关系,进而识别其中的反比例函数.2.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3. 能判断一个给定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通过探索现实生活中数量间的反比例关系,体会和认识反比例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中特定数量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常量与变量的辩证关系和反映在函数概念中的运动变化观点.教学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例1涉及较多的《科学》学科的知识,学生理解问题时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方法:类比启发教学辅助:多媒体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探究问题随着速度的变化,全程所用时间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境1:当路程一定时,速度与时间成什么关系?(s=vt)当一个长方形面积一定时,长与宽成什么关系?[备注]这个情境是学生熟悉的例子,当中的关系式学生都列得出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合作、交流,最终让学生讨论出:当两个量的积是一个定值时,这两个量成反比例关系,如xy=m(m为一个定值),则x与y成反比例。

这一情境为后面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作铺垫。

情境2:汽车从南京出发开往上海(全程约300km),全程所用时间t(h)随速度v(km/h)的变化而变化.问题:(1)你能用含有v的代数式表示t吗?(2)利用(1)的关系式完成下表:2(3)速度v是时间t的函数吗?为什么?[备注](1)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关系式s=vt,指导学生用这个关系式的变式来完成问题(1).(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运用(1)中的关系式填表,并观察变化的趋势,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3)结合函数的概念,特别强调唯一性,引导讨论问题(3).情境3:用函数关系式表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1)一个面积为6400m2的长方形的长a(m)随宽b(m)的变化而变化;(2)实数m与n的积为-200,m随n的变化而变化.问题:(1)这些函数关系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关系式有什么不同?(2)它们有一些什么特征?(3)你能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吗?一般地,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k是比例系数.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全册每单元每课时 3[备注]这个情境先引导学生审题列出函数关系式,使之与我们以前所学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进行类比,找出不同点,进而发现特征为:(1)自变量x位于分母,且其次数是1.(2)常量k≠0.(3)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x≠0的一切实数.(4)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是非零实数.并引导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紧抓概念中的关键词,使学生对知识认知有系统性、完整性,并在概念揭示后强调反比例函数也可表示为y=kx-1(k为常数,k≠0)的形式,并结合旧知验证其正确性.二、例题教学练习:1:下列关系式中的y是x的反比例函数吗?如果是,比例系数k是多少?(1)y=x15;(2)y=2x-1;(3)y=-3x;通过这个例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本质,提高辨别的能力.练习:2:在函数y=2x-1,y=2x+1,y=x-1,y=12x中,y是x的反比例函数的有个.全册每单元每课时 4[备注]这个练习也是引导学生从反比例函数概念入手,着重从形式上进行比较,识别一些反比例函数的变式,如y=kx-1的形式. 还有y=2x-1通分为y=2-xx,y、x都是变量,分子不是常量,故不是反比例函数,但变为y+1=2x可说成(y+1)与x成反比例.练习3:若y与x成反比例,且x=-3时,y=7,则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说明]这个练习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并回顾以前求一次函数关系式时所用的方法,初步感知用“待定系数法”来求比例系数,并引导学生归纳求反比例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方法,即只需已知一组对应值即可求比例系数.例题:第5页例1三、拓展练习1、写出下列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判断其是否为反比例函数. 如果是,指出比例系数k的值.(1)底边为5cm的三角形的面积y(cm2)随底边上的高x(cm)的变化而变化;(2)某村有耕地面积200ha,人均占有耕地面积y(ha)随人口数量x(人)的变化而变化;(3)一个物体重120N,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N/m2)随该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m2)的变化而变化.全册每单元每课时 52、已知函数y=(m+1)x22 m是反比例函数,则m的值为.[备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列出函数关系式,并检验是否是反比例函数,指出比例系数.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那些困惑?五、布置作业:作业本(1)板书设计:概念:例1解:练习练习全册每单元每课时 6教学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有关概念都很好的落实,亮点在于练习设计有梯度,学生认识清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师院附中李忠海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2.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生活实际,并确定其解析式.
【情感态度】
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形成过程,体验函数是描述变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
问题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乘坐某次列车所用时间t(单位:h)随该次列车平均速度v(单位:km/h)的变化而变化,速度v和时间t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式表示?
【教学说明】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予以回答.教师应关注学生能否正确理解路程一定时,运行时间与运行速度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否正确列出函数关系式,对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
问题1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为1000 m2的长方形草坪,草坪的长为y (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你能确定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
问题2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 68 ×104平方千米,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S(单位平方千米/人)随全市人口 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则S与n的关系式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思考观察你列出的三个函数关系式,它们有何特征,不妨说说看看.
【教学说明】学生相互交流,探寻三个问题中的三个函数关系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分析三个函数的特征,找出其共性,引入新知.
反比例函数:形如y =k
x
(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y是x的函数,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试一试
下列问题中,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怎样的函数解析式表示?
(1)一个游泳池的容积为2000m3,注满游泳池所用的时间t(单位:h)随注速度v(单位: m3/h)的变化而变化;
(2)某长方体的体积为1000cm3,长方体的高h(单位:cm)随底面积S (单位:cm2 )的变化而变化.
(3)—个物体重100牛,物体对地面的压强P随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积S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说明】学生独立完成(1)、(2)、(3)题,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完成情况,肯定他们的成绩,提出个别同学问题,帮助学生加深对构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理解.
三、典例精析,掌握新知
例1 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 时,y = 6.
(1) 写出y与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 当x=4时,求y的值.
【分析】由于y是x的反比例函数,故可说其表达式为y =k
x
,只须把x=2,
y=6代入,求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值,即可得y =
12x
,再把x =4代入可求出 y=3. 【教学说明】本例展示了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方程,教师在评讲应予以强调.在评讲前仍应让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解答,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 如果y 是z 的反比例函数,z 是x 的 正比例函数,且x ≠0,那么y 与x 是怎样的函数关系?
【分析】 因为y 是z 的反比例函数,故可y =1k z
(K 1≠0),又z 是x 的正比例函数,则可设 z = 2k x (2k ≠0) x ≠0,∴ y =
12k k x . 11220,k 0,0,k k k ≠≠∴≠ 故y =12k k x
是y 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 【教学说明】本例仍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相互交流探索结论.最后教师予以评讲,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如设:y =k x
,z=kx 时没有区分比例系数)予以强调,并对题中x ≠0的条件的重要性加以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
四、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1.下列哪个等式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y = 4x, y x
= 3, y=6x+1,xy=123. 2.已知y 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 3时,y=4.
(1)写出y 和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吗?
(2)求出当x =1.5时y 的值.
【教学说明】让学生通过对上述两道题的探究,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意义的理解,增强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解题技能,教师巡视,再给出答案并解决易错点.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名师导学”部分.
【答案】1.只有等式xy=123中,y 是x 的反比例函数.
2.解:(1)由题知可设y =2,3k y x x
==时y=4,∴ k= 4×9 = 36,
即 y = 236x ,y 不是 x 的反比例函数. (2)y=236x ,x=1.5 时,y=361.5 1.5
=16. 五、师生互动,课堂小结
1.知识回顾.
2.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说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进行交流,共同回顾本节知识,理清解题思路与方法,对普遍存在的疑虑,可共同探讨解决,对少数同学还面临的问题,可让学生与同伴交流获得结果,也可课后个别辅导,帮助他分析,找出问题原因,及时查漏补缺.
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26. 1”中选取.
2.完成创优作业中本课时的“课时作业”部分.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学习阶段的第二种函数类型.因此本课时教学仍然是从实际问题入手,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注意挖掘问题中变量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逐步加深理解.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一旦建立,即已摆脱其原型成为数学对象.反比例函数具有丰富的数学含义,可以利用它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感知数学眼光,审视某些实际现象.
此外,教师在例题的处理上,应要求学生将解题步骤写完整.
【素材积累】
1、冬天,一层薄薄的白雪,像巨大的轻软的羊毛毯子,覆盖摘摘这广漠的荒原上,闪着寒冷的银光。

2、抬眼望去,雨后,青山如黛,花木如洗,万物清新,青翠欲滴,绿意径直流淌摘心里,空气中夹杂着潮湿之气和泥土草木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清新而湿热的气流迅疾钻入人的身体里。

脚下,雨水冲刷过的痕迹跃然眼前,泥土地上,湿湿的,软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