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及试题剖析

世界史之古代史一、名词解释(一)古代埃及1、《莱登草纸》古埃及的一部纸草文献,原名《伊浦味箴言》(《一个埃及贤人的训诫》),在埃及萨卡拉墓地出土。
因该文献原件藏于荷兰莱登博物馆,故名。
该文献记载了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
一般认为,这此起义发生在古埃及第一中间期(或第二中间期)。
《箴言》内容多重复,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记国中的灾难》的第一篇和第二篇,记述了一次大起义的详情。
它所记载的起义是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奴隶、贫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反对统治。
2、埃及学埃及学是以古代埃及的相形文字为基础来研究埃及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它是由法国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9月29日创立的。
3、卡叠什之战(卡跌什之战)公元前1288年(或公元前1296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牟瓦塔尔为了争夺对叙利亚的统治权及树立在西亚的霸权发生战争。
是年,埃及军队在法老率领下进攻叙利亚,在叙利亚的奥仑特河畔卡叠什中赫梯军队埋伏。
埃及军队惨败。
公元前1283年,赫梯新王哈吐什尔同拉美西斯二世缔结和约(即银板合约),从而结束了两国之间的争霸战争。
4、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BC1329—1362年,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激烈的法老与阿蒙祭司集团存在的矛盾,新兴军事贵族与旧贵族之间的矛盾,地方实习贵族和以法老为主的中央政权存在的矛盾,法老靠以中小奴隶主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的支持,进行了阿蒙霍特普四世宗教改革。
改革取消了对阿蒙神的信任,并且法老将其名字改为“阿顿霍特普四世”。
改革提出的一神信仰在历史上是第一次。
5、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调色板发现于希拉康波里。
纳尔迈是希拉康波里的国王,他在正反两面两次出现,分别戴上下埃及的王冠,反映了那尔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活动。
根据考古学研究,一般把那尔迈称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国王。
纳尔迈的活动开创了埃及统一的局面。
6、吐特摩斯三世古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曾17次出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最远到达幼发拉底河西岸,还出兵利比亚和努比亚,大肆掳掠土地、奴隶和财富。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世纪史名词解释封建庄园制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在其他地区和国家,也曾在一定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过这种组织。
在西欧,封建化过程完成后,国王、教会和封建主的庄园分布各地。
他们大多先侵占公有地,后逐户蚕食,直到吞掉一个或几个农村公社,所以形成的庄园大小不等。
大庄园有一个或几个村庄,小的只有一个村庄的一部分。
庄园完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手工业尚未与农业分离。
农民生产是为满足自己家庭生活的需要和为封建主提供消费资料,不是为了交换。
封建主还有审判和惩罚农奴的权力。
农奴虽然受到沉重的剥削,但毕竟有自己的独立经济,比奴隶有更多的劳动兴趣,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2、13世纪以后,西欧城市大批兴起,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领主自营地消失,庄园解体。
采邑制是中世纪在西欧实施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
查理·马特时期改革土地制度,分给贵族、骑士、教会的土地称采邑;领地不能世袭,死后归还国家;受封采邑者要为国王服兵役。
采邑制的实行,建立了以土地关系为纽带的领主和附庸之间的臣属关系,以及以中小封建主为基础的骑兵制度。
以后大封建主纷纷效仿国王,加强了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促进了自由农民农奴化,加速了封建等级制度形成。
圣像破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7世纪以后,正统教会和修道院则兼并土地,聚敛钱财,成为社会各阶层怨恨的目标。
利奥三世于726年发布禁止崇拜圣像的诏令,凡抗拒者其财产充公,是为圣像破坏运动之始。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
1.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指15世纪中期起源于意大利的一种文
化运动,它强调人文主义和重视个人才能和创造力,对艺术、文学、
科学等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 改革宗:改革宗是16世纪欧洲基督教改革运动的一个派别,
它由约翰·加尔文发起,信仰奉行“恩典论”和“先知、祭司、君王
三职”的理论,强调信仰对个人生活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3. 维斯特伐利亚条约:维斯特伐利亚条约是1648年欧洲三十年
战争的终结条约,它实现了欧洲列强的权力平衡,保障了各国主权和
宗教自由。
4.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欧洲发生的
一场以机器制造为主的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它对现代世界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
5. 干草人绿色革命:干草人绿色革命是指墨西哥农学家诺
曼·博洛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农业改革模式,它通过引入
高产、抗病的新品种和化肥、农药等新技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幅
增长。
6. 坦桑尼亚飞行医生:坦桑尼亚飞行医生是指20世纪50年代
至70年代间曾在坦桑尼亚活跃的一批医生,他们利用轻型飞机或汽车,到偏远地区提供医疗服务和救护飞行,为当地居民送去健康和希望。
7. 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是1966年至1976年间中国发生的
一场政治运动,它由毛泽东发起,旨在打倒“资产阶级思想”和“旧
文化”,实行“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
和动荡。
8. 共和国恐怖:共和国恐怖是1793年至1794年间法国大革命
时期的一场政治迫害运动,它由雅各宾党发起,旨在清除反对革命的“内部敌人”,造成了成千上万人的死亡和惨剧。
世界中古史史名词解释

1.史前人类直立人中国学者习惯上称为猿人,生存年代170(或150)万年前至30(或20)万年前,其化石在欧、亚、非三洲均有发现。
其头骨扁平,骨壁厚,眶上脊粗壮;脑容量大约从800毫升到1200毫升,平均身高为160厘米;下肢结构与人类十分相似,大腿骨接近现代人,其直立人行走的姿势已很完善。
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也称古人,生活于距今25万年至4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已和现代人接近,但仍带有一些原始特点,如眉脊发达,前额低斜、鼻部扁宽、颌部前突等,脑容量平均为1350毫升。
其化石目前在亚、非、欧三洲有多处发现。
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称现代智人,过去称为新人,生活距今四五万年前至1万年前。
其体质形态和现代人大致相同,眉脊减弱,颅高增大,颌部退缩,下额明显,脑容量平均为140 0毫升以上。
他们的化石不仅分布于欧、亚、非三大洲,而且在大洋州和澳洲也有发现。
晚期智人出现的时候,现代人种也形成了。
血缘家族血缘家族是旧石器时代早期和中期的社会组织。
马克思曾经指出:“血缘家族是第一个‘社会组织形式’。
”在这种社会组织里,婚姻是按照班辈来划分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为夫妻;他们的子女,即父亲和母亲,也是如此;同样,后者的子女,构成第三个共同夫妻圈子。
而他们的子女,即第一个集团的曾孙子女们,又构成第四个圈子”。
这种家族形式排除了祖先和子孙之间,双亲和子女之间互为夫妻的权利和义务,而所有的兄弟姊妹,包括从兄弟姊妹之间都可以互为夫妻。
一个血缘家族就是一个公社、一个集团。
在集团内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人们集体生产,共同消费。
在那时,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
氏族原始社会以共同血缘关系结合而成的一种血族团体。
其成员出自一个共同的祖先。
氏族是人类各族普遍存在过的社会组织。
产生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约相当于旧石器中、晚期。
常以某种动、植物作为本氏族共同的图腾标记。
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实行生产资料公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没有剥削和阶级。
世界中古史名词解释(整理版)

一、东亚封建国家大乘佛教佛教派别。
公元1世纪左右形成于印度,而后传播至中亚、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印尼以至斯里兰卡。
它是北传佛教的主流。
大乘思想根源于某些早期部派,但有许多理论创造,如不仅讲人无我,而且讲法无我;强调菩萨理想胜过阿罗汉,宣称人皆具菩提心可以成佛。
大乘伦理中倡导慈悲一切众生,力主以功德回向他人等等。
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新罗(公元前57年-公元935年)、百济(公元前18年-公元660年)。
公元668年,征服了百济后,新罗又征服了高句丽,因此结束了三国时代,创立了统一新罗时代。
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国土地,按科(等)授予官员土地,分公田和私田两种。
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级)来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
受田者获得租权,而农民则得到耕种权。
按惯例田租为庄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为租税缴纳给国家。
就耕作权而言,农民作为佃农对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没收,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部民制日本大和国时期的奴隶制。
产生于4世纪末。
部民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
大和国统治集团的奴隶人数众多,按分工分别编成不同的部。
部曲往往以其所属贵族的氏姓作为部名,部民组织一般由下级氏族贵族统帅,称为伴造,职位可以世袭。
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
部民地位略高于奴婢。
大化改新后被废除。
圣德太子593年,日本推古女皇立厩户皇子为太子即圣德太子(574—622)。
并由其出任摄政,开始推行改革。
(1)制定“冠位十二阶”,由朝廷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
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
(2)制定“十七条宪法”作为贵族和官员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初步确定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原则。
(3)建立与中国隋朝对等的直接联系,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并积极鼓励佛教。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

世界上古史名词解释1。
氏族原始社会中以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
大约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规定,禁止长辈与晚辈之间的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间的婚配。
氏族成员的地位平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财产共享。
公共事务由氏族首领管理,重大事务由氏族成员组成的氏族会议决定。
氏族社会先后经过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大约在铜石并用时代由于私有制的发展而解体2。
军事民主制通常用以泛指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一个历史阶段。
这是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在其所著《古代社会》一书中首先使用的术语。
指的是古希腊荷马时代氏族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机关。
包括议事会,由氏族首长组成;人民大会,由氏族成年男子参加;军事首长,一般由人民大会选举产生,议事会认可。
这样,一方面在不同程度和形式上保留着氏族民主制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但这种权力尚未达到国家统治权力的程度。
这种在议事会、人民大会的原始民主的基础上出现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称为军事民主制。
3。
金字塔金字塔具今已有4500年的历史,由于它形似汉字中的“金”字,因而被称为“金字塔”,金字塔本身是一座王陵建筑。
它规模宏伟,结构精密,塔内除墓室和通道外都是实心,定部呈锥角。
金字塔历经多次地震都岿然不动,完好无损。
它被誉为当今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和世界八大奇迹之首。
金字塔古代埃及、美洲等地的一种方锥形建筑物。
形似汉字。
金”字,故称“金字塔”。
古代埃及金字塔是法老(国王)的陵墓。
其中以古王国第四王朝(约前26世纪)胡夫的金字塔最大,今仍存于开罗近郊吉萨:塔基呈正方形,每边长约232米,高约146.5米,用230万块巨石叠成,塔内有甬道、阶梯、墓室等复杂结构;据说由农民、奴隶历时30年筑成。
塔近处有法老哈夫拉4。
罗塞塔石碑罗塞塔石碑原本是一块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书的石碑。
在1799年时由法军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
碑文是用古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成。
世界古代史名词解释

涅杰斯: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除贵族奴隶主外,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即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起源于古王国时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止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度显贵,他们成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
红白玫瑰战争:通常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和约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的断续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皇族的分支,是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始于氏族公社的产生,终于父系氏族公社的确立。
那时,人们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妇女从事采集,男子从事渔猎,实行族外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只能按母系计算。
母系氏族以年长的妇女为氏族长。
妇女在生产起重要作用。
圣德太子:日本古代著名政治家。
在任期间他派出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先进文化,推行改革,制定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加强中央集权。
这次改革虽然由于大贵族反对而失败,但他却为以后的大化改新奠定了基础。
对偶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类基本的婚姻形态,前期实行望门居,后期实行从妇居,本质上属于群婚时期.婆罗门教:印度国家形成过程中于公元前7世纪产生的唯心主义宗教思想.梵天为宇宙主宰,信仰三大主神,主张业力轮回,是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工具.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前期,第一阶段为波斯对希腊的侵略战争,经过马拉松等战役波斯被打败,第二阶段为雅典与波斯争夺东地中海霸权而战。
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波斯帝国走向衰落,但成为希腊奴隶制发展的转折点,促进了希腊奴隶制度的繁荣。
穆斯林公社:穆罕默德创立于7世纪;政教合一;伊斯兰政权雏形。
田柴科制度:十世纪朝鲜高丽王朝的土地制度。
政府登记耕地山林,即“田”与“柴”文武百官按等受田;终身使用,不得世袭。
田柴科制度是高丽王朝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
中古史部分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上)部分名词解释参考注:由于时间有限,解释的名词范围有限,而且能力有限,有所纰缪,还望指正!有些东西好似没用,简单看看就行了仅供参考1.夏娃理论:这一观点认为所有现代人的直系祖先都是大约20万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
她的后代在大约13万年前走出非洲。
经过把中国56个民族中28个民族的DNA 样本与世界各地11个族群进行比对,得出了结论:中国大多数现代人的祖先是六到一点八万年前从非洲迁徙到北方的,而且与土著人没有发生基因交流。
此外对中国南北人群的Y染色体单倍型的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个结论。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通过人类学的其他证据说明中国现代人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
2.区系类型说:这是上世纪80年代由北大考古教授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将中国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划分为不同的区、系、类型。
区指的是文化区,系指的是同区的各期文化,类型指的是同区系的分支。
在这一理论下,苏秉琦先生将这些人类文化遗址划分为六大主要的文化区: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太湖为中心的东南、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在此之外,还有南方的几何印纹陶文化、西北的细石器文化(这是分布在新疆、宁夏、内蒙、华北等地区的一种文化的泛称,以小型燧石、玛瑙石石器为特征)。
3.夷夏东西说:此说由北大历史系教授傅斯年先生提出,具体内容是:自东汉末以来的中国史,常常分南北,或者是政治的分裂,或者由于北方为外族所统治;但在三代及三代以前,政治的演进,由部落到帝国,是以河、济、淮流域为地盘的。
在这片土地上,地理的形势只有东西之分,并无南北之限,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
这两个系统,因对峙而生争斗,因混合而文化进展。
夷与商属于东系,夏与周属于西系,殷周间的剧烈变革“盖民族代兴之故”,是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替。
4.古史辨:此说有本系的顾颉刚先生于上世纪初提出,他指出中国的古史是一篇“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古史”,……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越放越大;……时代愈后,知道的古史愈前……(后来也有学者反对他的这一观点,其中以李学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时代》为代表)5.禅让制:在传说中的上古的尧舜禹时代他们之间的首领继承方式是通过实行军事民主制的联盟议事会(四岳十二牧)的推举而禅位产生新首领的方式,这一制度体现出上古时期国家还未形成时的原始的民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洛温王朝,或梅罗文加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481~751年),是一个在欧洲中世纪的统治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个王朝,相传以创立者克洛维的祖父法兰克人酋长墨洛维的名字命名。
其领地包括大部分高卢,也就是现今的法国,统治时期间于公元5世纪至8世纪之间,最终被卡洛林王朝所替代。
卡洛林文艺复兴(Carolingian Renaissance),发生在公元8世纪晚期至9世纪,由查理曼大帝及其后继者在欧洲推行的文艺与科学的复兴运动,被称为是“欧洲的第一次觉醒”。
查理(法语、英语:Charlemagne、德语:Karl der Große、拉丁语:Carolus Magnus,(742年4月2日-814年1月28日)或作查里曼,查里大帝,卡尔大帝。
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768年-814年),800年由教皇利奥三世加冕于罗马,后人称其查理曼。
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
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他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
查理曼还是国际上最流行的法国式扑克牌上的红桃K人物。
凡尔登条约(法语:Le traité de Verdun;英语:Treaty of Verdun)是分割查理曼帝国的条约。
843年8月,加洛林帝国皇帝“虔诚者”路易一世的3个儿子在凡尔登(位于今法国东北部)签订了这一分割国土的条约。
这一条约是查理曼帝国瓦解的第一阶段,预示近代西欧国家的形成。
该条约所划分的疆界经过870年《墨尔森条约》的调整,形成西法兰克王国、中部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国,成为后来法兰西、意大利和德意志三个国家的雏形。
阿尔弗雷德(古英语:Ælfrēd,英语:Alfred;849年-899年10月26日)也译作阿佛列、艾尔弗雷德等,是英格兰盎格鲁-撒克逊时期韦塞克斯王朝的国王,他也是英国历史上真正第一位称呼自己为“盎格鲁-撒克逊之王”的君主。
由于其英勇的统帅臣民对抗北欧维京海盗民族的入侵,被后世尊称为阿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同时也是英格兰唯一一位被授予“大帝”(the Great)名号的君主。
诺曼征服加速英国封建化的进程。
威廉一世建立起强大的王权统治,没收反抗的盎格鲁萨克逊贵族土地,分封给随他而来的法国封建主。
受封者要按照土地面积的大小,提供一定数目的骑兵,并亲自率领他们为国王作战。
大封建主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再分封给下级,也要求他们提供骑兵。
威廉一世主要依靠法国贵族进行统治。
在统治机构、法律上仍沿用英王旧制。
1086年,他召集封臣,令这些人一律向他行臣服礼及宣誓效忠,建立了英国封建主都须以对国王效忠为首要义务的原则,同年还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调查。
末日审判书:英王威廉一世(征服者)下令进行的全国土地调查情况的汇编。
目的在于了解王田及国王的直接封臣的地产情况,以便收取租税,加强财政管理,并确定封臣的封建义务。
1086年由国王指定的教俗封建主在全境进行广泛的土地调查。
把全国划分为7~8个区,每个区包括若干郡。
按郡、百户区、村的系统了解情况。
调查内容包括当地地产归属情况,每个庄园的面积、工具和牲畜数量,各类农民人数,以及草地、牧场、森林、鱼塘的面积,该地产的价值等。
调查结果汇总整理,编定成册,称《末日审判书》。
由于他派出的调查员个个如凶神恶煞,调查内容又极细致,使被调查者如履薄冰,好像在接受上帝使者的末日审判一样,所以调查结果被称为《末日审判书》。
亨利一世 Henry I(1068年—1135年12月1日),英格兰诺曼底王朝国王(1100年—1135年在位)。
征服者威廉的幼子。
在其兄威廉二世因狩猎事故神秘死亡后即位为国王。
《牛津条例》:英国限制王权的决议。
1258年,英国大贵族在牛津开会,通过了进一步限制王权的决议,即《牛津条例》,当时在位的英王亨利三世逼迫接受了条例。
由15名大贵族组成委员会,实际掌握国家政权。
同时,由实际掌握政权的贵族和另外选出来的12名贵族组成国会,每年开会3次,讨论重大国事。
由此进一步限制了王权,初步提出了组成国会管理国家的思想。
腓力四世(Philippe Ⅳ,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著名的国王之一,在位时打击贵族,维护法兰西的利益。
连续有两位罗马教皇在他手下不明不白地送了命。
阿维农之囚(1305-1378)法国国王强制罗马教廷迁至法国阿维农地方,并受法王控制。
史称“阿维农之囚”,期间大部分红衣主教及教皇是法国人。
红白玫瑰战争指英国兰开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王朝(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的内战。
两个家族都是金雀花王朝(Plantagenet)皇族分支,英王爱德华三世后裔。
玫瑰战争不是当时所用的名字,它来源于两个皇族所选的家徽,兰开斯特的红玫瑰和约克的白玫瑰。
克吕尼运动:10至11世纪,罗马教廷势力衰微,教会私有化,教士堕落腐化。
克吕尼修道院倡导改革,主张实行严格的禁欲主义,教士须过集体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产私有化;禁止买卖圣职;要求独立,反对世俗统治者任命主教和修道院的叙任权等。
该运动得到西欧各国修道院的响应并接受克吕尼修道院的领导。
克吕尼运动得到罗马教廷的积极支持,教皇格利高利七世并亲自指导运动。
该运动加强了教会,尤其是教皇的势力,从而引起神圣罗马帝国和教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主教叙任权之争。
卡诺莎悔罪:皇权与教权的斗争,由于德意志国王亨利四世(1056-1106)和教皇格里高利七世于1077年在卡诺莎的会晤,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当时,教皇应德意志封建领主们的邀请,准备前往德意志调停他们与国王之间的争端。
为使教皇取消此行,亨利不顾路途危险,在冬季越过阿尔卑斯山前往意大利。
教皇得知他已越过阿尔卑斯山脉的消息后,为审慎和保险起见,决定前往托斯卡纳边疆伯爵夫人马蒂尔达位于卡诺莎的城堡。
被称为“圣彼得的女儿”的这位伯爵夫人,拥有巨额财富和权势,她那位遭人厌恶的丈夫已于上一年去世。
她保持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宫廷,身边簇拥着一大批只会说甜言蜜语的小人。
《黄金诏书》: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1347~1378在位)于1356年颁布的帝国基本法,又名黄金诏书,因诏书上盖有黄金印玺,故名。
金玺诏书从法律上确定了德意志侯国的分立体制,是侯国实行君主体制的法律根据。
它进一步削弱了皇权,加剧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灭亡后,此诏书失去意义。
金玺诏书的原件今保存在维也纳国立图书馆。
经院哲学:产生于11~14世纪查理曼帝国的宫廷学校及欧洲基督教的大修道院和附属学校中产生的教会学院的一种哲学思潮。
它是运用理性形式,通过抽象的、烦琐的辩证方法论证基督教信仰、为宗教神学服务的思辨哲学。
因为教师和学者被称为经院学者(经师),故取名经院哲学。
托马斯·阿奎纳(Thomas Aquinas,约1225年—1274年3月7日)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
死后也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重要根据。
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ae)。
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
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所建立的系统的、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他本人被基督教会奉为圣人,有“神学界之王”之称。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学说汇编》、《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新敕》的合称。
它的颁布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
查士丁尼一世(拉丁语:Justinianus I;希腊语:Ιουστινιανός;全名为弗拉维·伯多禄·塞巴提乌斯·查士丁尼 Flavius Petrus Sabbatius Justinianus,约483年5月11日-565年11月14日),东罗马帝国皇帝(527年-565年),史称查士丁尼大帝。
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征服北非汪达尔王国、意大利东哥特王国,领土扩大。
下令纂成《查士丁尼法典》等四部法典(总称《民法大全》),为罗马法的重要典籍,对后世法律影响很大。
查士丁尼一世是古罗马时代末期最重要的一位统治者,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古典时期转化为希腊化时代的东罗马帝国的重要过渡。
破坏圣像运动:8~9世纪在拜占廷帝国发生的破坏基督教会供奉圣像、圣物的运动,其实质是反对正统教会统治势力和教会修道院占有土地的政治斗争。
基督教内长期存在圣像崇拜,而反对圣像崇拜的社会力量也在拜占廷帝国境内发展。
君士坦丁五世采取严厉措施对付圣像崇拜派。
787年,尼西亚会议,宣布恢复圣像崇拜。
813利奥五世即位,反圣像派重新得势。
843年,皇帝迈克尔三世的皇太后狄奥多拉摄政时,再次宣布恢复圣像供奉,大批圣像破坏者以异端罪被处死。
圣像破坏运动从此结束。
东正教:是基于正统派神学与东方礼拜仪式制度的基督教三大分支之一,也是强调自身正统性的宗徒继承教会。
11世纪东西教会大分裂,形成东罗马正教会。
15世纪,罗马帝国因君士坦丁堡战役败亡。
希腊正教会与俄罗斯正教会为首的东正教会体系确立。
基辅罗斯:Kiev Russ 古国名,9世纪中叶—12世纪30年代在东欧平原上建立的以基辅为首都的早期封建国家,又称古罗斯、罗斯国。
9世纪末,这些部落以基辅为中心,结成一个大公国,称“基辅罗斯”,这是最早的俄罗斯国家,当时它只是一个南自基辅、北到拉多加湖、西从普斯科夫、东到木罗姆的一个东欧内陆小国。
罗斯受洗即罗斯接受基督教信仰,公元988年,当时的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接受了传自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作为国教,使得罗斯人告别了多神教的信仰。
这一年就是罗斯受洗元年。
罗斯受洗对基辅罗斯公国及现代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自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人确定了自己一千余年的思想根基,并因此实现了自己民族的超常发展。
钦察汗国(Qipchaq ulisi),(1242年--1502年),又称金帐汗国、克普恰克汗国、术赤兀鲁思,大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之一,以突厥民族为主,13世纪上半叶蒙古人建立的封建国家,因占统治地位的蒙古人人数很少,所以不久当地蒙古完全突厥化。
由1242年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第二子拔都结束西征建立了东起也儿的石河(额尔齐斯河),西到斡罗思,南起巴尔喀什湖、里海、黑海,北到北极圈附近的辽阔广大的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境内居民成分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