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保育的相关概念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第一部分理念一、早期教养概念的界定幼儿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抓紧早期教育,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有人认为,幼儿在2-3岁期间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年龄;外语学习最迟也不能超过4-5岁,因为在这时幼儿学习外语不会与本国语言相混淆;5-5岁半则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6岁是发展大小、方位知觉最佳年龄。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1964年出版了《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一书,提出了有名的智力发展的假设:5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我国著名心理专家郝滨老师曾说过:“幼儿教育是人生整个教育的起点,其教育目标应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进一步教育打好基础“。
为此,在早教行业里默认为早教的最佳时期为0-6岁。
人的智力或心理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日本学者木村久一认为,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早期教育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一些家长担心,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会累坏孩子的大脑,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一些研究者曾经用动物的大脑和生化的变化;事实说明,早期丰富的环境刺激与学习机会不但不会伤害大脑的发育,而且还会促进大脑的发育。
早期教育(earlyeducation)由成人对婴幼儿实施的教育。
这是人生的启蒙教育,具有奠基的意义。
0-7岁的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如果这时能够丰富儿童的生活,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正确的教育,就能加速儿童智力的发展,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早期教育的原则和方法是以儿童早期发展理论为基础的。
教育者不仅应考虑客观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十分重视儿童的成熟状况和发展的可能性。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
简述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

简述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学前儿童保育是指对3至6岁儿童进行全面照顾、教育和培养的一项工作。
它包括了儿童的身心健康、生活习惯、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儿童的日常护理、健康管理、情感发展、社交能力培养、语言发展和认知能力培养等方面。
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之一是儿童的日常护理。
这包括儿童的饮食、睡眠、个人卫生等方面。
保育人员需要确保儿童的饮食营养均衡,提供健康的食物,并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同时,保育人员还需确保儿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保证其身体和大脑的正常发育。
此外,保育人员还需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勤刷牙等。
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还包括儿童的健康管理。
保育人员需要定期检查儿童的身体状况,包括身高、体重、听力、视力等方面,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儿童的健康问题。
此外,保育人员还需制定健康的生活规律,如定时作息、适量运动等,帮助儿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学前儿童保育还注重儿童的情感发展。
保育人员需要给予儿童充分的关爱和关注,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通过与儿童的互动,保育人员可以帮助儿童建立安全感,培养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促进他们与他人的良好互动。
此外,保育人员还需要教育儿童学会自我管理情绪,培养他们的情绪调节能力。
学前儿童保育还注重儿童的社交能力培养。
保育人员需要创设良好的社交环境,帮助儿童与他人建立起友好的关系。
通过与其他儿童的互动,儿童可以学会分享、合作和尊重他人。
另一方面,学前儿童保育还注重儿童的语言发展。
保育人员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通过与儿童的对话和互动,促进他们的语言能力的发展。
此外,保育人员还可以利用故事、游戏等方式,激发儿童的语言兴趣,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前儿童保育还注重儿童的认知能力培养。
保育人员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帮助儿童开展观察、探索和实验等活动,促进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此外,保育人员还需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前儿童保育的相关概念

.
9
• 二、学前儿童保育的范畴
现代保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
.
10
•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 和虚弱现象。
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 会,
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
17
三 目标、内容、作用
2
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
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为学前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
学前儿童保育学
.
1
1 课程安排
2
专业必修课,4学分
1
总课时80
每周6节,15个教学周
.
2
2 课程性质 目标
学习目的: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
3
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的基本要求
正确理解各种因素对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发 展的影响,评价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
.
14
保育与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
.
15
2 辩证关系
首先,保育是教育的基础,保育工作是为托幼机构的教育、 教学服务的。
其次,保育本身具有教育的职能,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有 机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保育

保育要点
1、注意口腔卫生、保护牙齿。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进餐习惯。 3、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4、培养幼儿定时排便的习惯,预防便秘。 5、杜绝滥用药物。
进餐环节
1、餐前餐后不要做剧烈活动。 2、掌握每个小朋友的进餐情况。 3、对体弱儿、患病幼儿、新生的关注。 4、不要催促幼儿快吃。 5、进餐时不处理各种可影响幼儿情绪的事情。 6、防止食物呛如入气管。 7、教育幼儿不要把筷子或小勺含在口中。
五、泌尿系统特点
1、肾脏:浓缩和稀释功能弱。 2、膀胱:尿总量较多,储尿功能差。 3、尿道:短,黏膜柔嫩,易感染。
学前儿童生理特点及保育
——金苹果学前教育集团 卫生保健中心主任 朱海洁
专业化的保育
1、保育的概念
身体保育:对幼儿身体及其机能的保护、照顾与促进。 心理保育:对幼儿心理及其能力的保护与增进。 社会保育:改善生活环境条件。
2、保育的个性化
体强儿童:活动量比较大,对环境适应性强。 体弱儿童:在季节变换和传染病流行期间加强护理。
户外活动
1、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适合幼儿年龄特点。 2、注意活动场所地地有无不安全因素。 3、幼儿着装是否适合户外活动。 4、对体弱儿要多给予照顾。 5、根据幼儿不同情况,采用恰当的活动方式进行锻炼。
二、循环系统特点
1、血量相对比成人多,年龄越小,比例越大。 2、红细胞数目和血红蛋白量不稳定。 3、心排血量较小、心率快、血压低。
各系统生理特点及保育
一、运动系统特点
1、骨骼:有机物较多、无机盐较少。 2、脊柱:人体的主要支柱。 3、关节:牢固性差。 4、肌肉:大小肌肉群发育不同速。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以0—6岁学前儿 童解剖生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为基础, 系统阐述学前儿童身心发育、卫生保健、 幼稚园保育工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了解幼儿、保育幼 儿必修内容。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26页
• 第一模块 学前儿童生理与保健 • 第二模块 学前儿童生长监测与健康检验 • 第三模块 学前儿童心理卫生与维护 • 第四模块 学前儿童营养与饮食安排 • 第五模块 学前儿童疾病护理与预防 • 第六模块 幼稚园安全与抢救技术 • 第七模块 幼稚园保育工作规范与技能操作
依据需要, 教材中以“教育启示”、“实践链接” 等形式展现了生动幼教实践案例, 有利于丰富 学生幼教实践经验。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22页
五、使用提议
• 依据教育部印发《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 育专业教学标准》教学进程安排, 本课 程总课时为48课时, 其中理论、实践教 学分别为24课时。
•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课时分配提议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1页
呵护幼儿生命、促进幼儿健康成 长是幼稚园工作首要任务。
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
第2页
一、背景分析
• (一)新理论研究结果 • 生物、医学、心理、教育等多学科理论发展 • 新理念: 如对健康概念界定、对幼儿认识、对教师角
色认识 • (二)实践发展改变 • 1. 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 • 年颁布了《幼稚园教师专业10页
•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项目 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搜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 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经过该项目标进行,了 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步骤中基本要求。主张先 练后讲, 先学后教, 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参加, 从尝试入手, 从练习开始, 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 造性、主动性等, 学生唱“主角”, 而老师转为“配 角”, 实现了教师角色换位, 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 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一、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得特征识记:运动系统得结构组成:由骨、骨连接与肌肉三部分组成,具有保护、支持、运动功能。
骨得构成:由骨膜、骨质、骨髓构成。
骨连接得形式:分为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
(直接连接形式例如颅骨与脊椎骨,颅骨得骨连接为不活动连接,脊椎骨得骨连接为微动连接,它们得主要功能就是起保护作用。
间接连接叫关节,如肩关节等,关节具有较好得活动能力,帮助人体完成各种作。
)神经系统得组成:由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组成。
神经系统得功能:人体生命活动中起主要得调节作用。
反弧得组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
非条件发射:就是先天形成得本能行为,就是与生俱来得,反射弧比较固定,就是一种低级得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就是后天获得、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形成得,就是在非条件反射得基础上建立起来得,就是反射弧不固定得、临时得高级神经活动。
动力定型:若一系列得刺激总就是按照一定得时间、顺序、先后出现,重复多次后(强化),这种顺序与时间就在大脑皮质上“固定”下来,每到一定时间大脑就自然地重现这一系列活动,并提前做好准备,这种大脑皮质活动得特性就叫动力定型。
镶嵌式活动:大脑皮质区域轮流工作与轮流休息。
保护性抑制:就是指活动过度,超过了大脑皮质得工作能力界限,使皮质神经细胞出现抑制现象,这就是一种生理性保护机能。
呼吸器官特点:内分泌系统得调节特点:持久、广泛、缓慢。
领会:骨得成分与性质得关系骨得成分包括有机物与无机物。
有机物使骨骼具有韧性与弹性,无机物使骨骼坚硬。
学前儿童骨中有机物较多,韧性与弹性较好。
学前儿童骨得发育特点学前儿童得骨骼含蛋白质多,有机物多、钙磷少,比较柔软、弹性大,硬度小、可塑性强、受压容易变形弯曲。
各个部分骨骼发育完成得时间不同,脊柱得四个弯曲在7岁以前尚未完全固定,容易随着人体不同体位姿势得变化而变化。
10-13岁才能钙化完成。
因此,腕部力量较为薄弱,下肢长骨得发育要到青春后期才能逐渐完成,长骨得发育结束,身高也就不再增长了。
《学前儿童保育学》学前儿童保育学概述

02
学前儿童保育学
保育学的概念
“
学前儿童保育学的概念
学前儿童保育学首先研究儿童的身体本身,以及家庭和托幼机构的教育环境与学前儿童身体发育和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除了对传统的卫生保健的内容进一步深入研究之外,学前儿童保育学还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与保育;研究学前儿童问题行为和心理疾患及其预防问题;研究家庭、托幼机构和社会的健康心理社会环境的创设,包括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民主的家庭气氛和集体气氛的创设等。
学前儿童保育学概述
●了解学前儿童保育的对象、内容及意义●理解学前儿童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学的概念●掌握学前儿童保育思想的演变过程●应用学前儿童保育学的基本方法来开展教学与科研
学习目标
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01来自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保育的概念
“
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
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
保育与学前儿童保育
小结
学前儿童保育工作的对象、内容及意义
学前儿童保育工作的对象、内容及意义
做好特殊儿童的照顾工作
为体弱儿、残疾儿以及有心理问题、行为问题的儿童提供特殊的照顾、帮助与指导。
促进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使其健康、安全、愉快地成长。
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品行和性格,促进其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前儿童保育学需要将传统上对于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教育融合在一起,使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卫生的生活习惯,掌握应对疾病的正确方法和良好心态,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前儿童保育学的内容
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一般特点与养护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保育
学前儿童常见疾病及创伤的护理措施与教育
学前儿童保育学的研究方法
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

婴幼儿保育对象
一般幼儿——家庭教育,普通托幼机构保育 环境特殊幼儿——院内救助;家庭辅助;家庭寄 养和收养。 身心发展特殊幼儿——家庭教育,交流班普通幼 稚园、学前特教班。
第二节 保育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保育目的
1心理保育:对婴幼儿心理及其能力的保护与增进. 包括加强对婴幼儿的心理能力的培养,如:婴幼 儿在活动中受挫时表现出伤心或者退缩,婴幼儿 教师应该帮助其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情绪稳 定下来,并积极鼓励婴幼儿,使之能愉快地投入 到新的活动中去。 2身体保育
1.合理的喂养和饮食搭配。 2.生理卫生 3 有规律的生活 4.预防疾病和意外伤害。
ECCD(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 “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
“关心”
“关”:关爱,反映在对婴幼儿的照料中,以一颗 爱心来照料婴幼儿的健康和生活,包括营养、发 育、卫生、保健等方面。 “心”:留心,表现为对婴幼儿成长轨迹的注意 和重视,以一种耐心去观察婴幼儿的行为和需要, 包括动作、语言、感觉、情绪等等方面。 关心与发展密不可分,要关心婴幼儿的发展,必 须在婴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加以关心,它囊括了教 和养的全部内容。
“早期关心与发展的内涵与0-3岁婴幼 儿教养观念
如何关心:关注成熟规律和发展过程; 关注多元智力和发展差异; 关注经验机会和发展潜能; 2.怎么发展: 自然发展——发展的自动性问题 和谐发展——发展的适宜性问题 充实发展——发展的基础性问题
我国保育工作的发展历程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 ——新中国的“集体保育制” ——“托儿所”
独生子女的问题与对策
1.独立生存能力 2自我中心问题 3.独生子女的竞争意识 在独生子女教育中,更应该注重独立意识、自我 服务意识、团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等方面的 培养。 通过“孩子影响孩子”“孩子发展孩子”“孩子 教育孩子”来促进去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备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
为学习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打下基础
精品PPT
3 课程重点 难点
重点:识记与领会 难点:应用
分析案例,对案例问题采取相应措施
精品PPT
1 目录
精品PPT
3、学前儿童保育观念的更新和发展
现代保育观是与“纲要”和“指南”指导思想一致的 ,其核心思想是以儿童为本,是保障和促进学前儿童的身 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 现代保育观念首先应该是科学的 • 应该是人性化的 • 是动态的,发展的 • 是综合的、全面的
精品PPT
教学和其他活动中的保育
精品PPT
三 目标、作用、内容
2
学前儿童保育的作用
为学前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有效的保障
是对学前儿童饮食起居全方位的照顾,也是对他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是学前儿童接触“社会”,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个主要场所。
精品PPT
四、学前儿童保育的历史发展和观念更新
1、我国学前儿童保育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第一所幼儿园 -------哪年、根据、地点、名称
• 二、学前儿童保育的范畴
现代保育涵盖了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
精品PPT
• 健康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 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 和虚弱现象。 ---世界卫生组织
精品PPT
• 身体稚嫩,发育迅速 • 发育不成熟,机能不完
善
• 适应能力差,容易感染 疾病
• 肌肉力量薄弱,动作不 灵活
学前儿童保育学
精品PPT
1 课程安排
2
专业必修课,4学分
1
总课时80
每周6节,15个教学周
精品PPT
2 课程性质 目标
学习目的:提高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掌握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精品PPT
课程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身体发育与保育的基本要求
1903 《奏定学堂章程》
湖北武昌 湖北幼稚园
精品PPT
张雪门 宁波 星萌幼稚园 陈鹤琴 南京 鼓楼幼稚园 陶行知 南京 燕子矶幼稚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精品PPT
2、发达国家学前儿童保育思想的影响和借鉴
美国: • 保育机构多元化 • 政府主导和立法保障 • 理性的教育目标和明确的培养方向
精品PPT
日本:
• 举全国之力发展幼教事业 • 极其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 保育宗旨和目标具体明确
精品PPT
保育与教育的关系
“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幼儿园工作规程》
精品PPT
2 辩证关系
首先,保育是教育的基础,保育工作是为托幼机构的教育、 教学服务的。
其次,保育本身具有教育的职能,是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有 机组成部分。
精品PPT
三 目标、作用、内容
2
学前儿童保育的目标
促进学前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
精品PPT
1 目录
精品PPT
第一章 学前儿童保育的相关概念
精品PPT
一、学前儿童保育的概念
保育一般是指成人对儿童的保护和养育。
学前儿童保育主要是指成人为0-6岁学前儿童的生存与 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给予他们精心的保护 和养育,促进他们身心方面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的一系 列活动。
精品PPT
• 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等
精品PPT
人的意识、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良好发展以及社 会适应方面的积极状态,构成了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
精品PPT
学前儿童保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 面,在具体的保育实践中,二者是密切相关,不 可分割的。身体健康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学 前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发育正常,功能良 好,有利于保证他们的情绪,行为,个性和社会 适应能力的良好发展。反过来,学前儿童良好的 心理状态也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培养儿童良好的心理状态、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社 会,
身心得到健康、全面和充分的发展。
精品PPT
三 目标、内容、作用
2
学前儿童保育的内容
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为学前儿童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
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做好学前儿童的卫生保健工作 安全保障和安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