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常见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规范外科常见诊疗技术的操作,以确保医务人员在实施这些技术时遵循标准化的步骤和安全措施。
2. 概述外科常见诊疗技术包括但不限于:手术准备、切口处理、止血控制、缝合和创面处理等。
本文档将针对这些技术的操作提供相应的规范和指导。
3. 手术准备- 医务人员应确保手术前已经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需求。
- 术前应对手术器械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准备,确保其完好无损并且符合消毒标准。
- 术前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其他辅助设备。
4. 切口处理- 手术准备后,医务人员应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洗手并戴上手套。
- 选择正确的手术切口位置和大小。
- 切口前应对局部皮肤进行适当消毒,并保持无菌环境。
5. 止血控制- 在手术操作中,医务人员应熟悉各种止血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 常用的止血方法包括直接压迫、电凝止血和等。
6. 缝合- 缝合是手术中重要的操作环节,医务人员应熟悉不同种类的缝合线和缝合针的使用方法。
- 在缝合前,应对创面进行必要的清洁和处理。
- 缝合完毕后,应检查缝合线的牢固性,并进行相应的后续处理。
7. 创面处理- 在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应对创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包扎。
- 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选择湿敷、干敷或其他特殊处理方法。
8. 结论本文档介绍了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的规范,包括手术准备、切口处理、止血控制、缝合和创面处理。
医务人员应在实施这些技术时,严格遵循标准化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外科常见手术的操作过程和方法

2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前及术后诊断: chronic appendicitis手术方式: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麻醉方式:general anesthesia术中所见:阑尾无明显肿胀,周围未见脓性积液,回盲部结构解剖清楚,无水肿,阑尾腔内可及多枚粪石。
手术经过;1. 平卧,气插全麻,置下肢气压带,消毒铺巾。
2. 于脐上作弧行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 mmHg气腹。
3. 拔出气腹针,以套管针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检查腹腔表面为见异常。
4. 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二个套管针穿刺,右侧置抓钳,左侧置各种操作器械。
5. 改头高脚低左侧卧位,用抓钳提起阑尾,钝性解剖阑尾系膜,流离阑尾动脉后上三个钛夹后切断阑尾动脉。
6. 流离阑尾至跟部,距回盲部0.5cm处用loop双道套扎阑尾,切断阑尾。
7. 取出阑尾后腹腔冲洗,检查腹腔内无出血,缝合切口。
8. 手术经过顺利,出血量约5ml,术中血压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安返PACU,标本送病检。
24. 结肠癌 Colon cancer术前及术后诊断:结肠癌 Colon cancer手术方式:结肠根治切除术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al cancer 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肠系膜、肝脏、胃、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
肿块位于结肠肝曲,直径约5cm,质中,已浸润至结肠浆膜层和横结肠系膜,横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
手术经过:1.平卧位,气插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2.取腹部正中切口,长约20cm,逐层进腹。
3.探查腹腔,如术中所见。
拟行右半结肠大部和横结肠大部切除术。
4.在升结肠和盲肠外侧缘剪开后腹膜直达肝曲,剪断肝结肠韧带,再沿横结肠上缘切断右侧的部分大网膜。
5.在横结肠左段中部和升结肠距回盲瓣约10cm处,用止血钳穿过横结肠和小肠系膜的无血管区,各带一纱布条分别结扎,闭锁病变肠段的近远端。
手术流程详细介绍

手术流程详细介绍
手术流程是指在医疗机构进行外科手术时的一系列程序和步骤。
具体的手术流程可能会因手术类型、病人情况和手术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一般外科手术的常见流程:
1. 病人入院:病人事先预约或急诊入院,前往医院手术部门。
2. 术前准备:病人会被要求更衣,佩戴手术帽、口罩和鞋套,清洗手术部位,可能会需要签署手术同意书。
3. 麻醉: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在麻醉师的指导下,接受合适的麻醉方式,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等。
4. 术中准备:麻醉后,病人被放置在手术台上,医护人员准备手术器械和药物。
手术区域可能会被覆盖以保持清洁。
5. 手术操作:根据手术类型,外科医生将开始进行手术操作,可能会包括切开、缝合、移除异常组织等。
医护人员会协助并记录手术过程。
6. 监测和控制:麻醉师和护士将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确保病人的呼吸、血压、心率等在正常范围内,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干预。
7. 术后处理: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会处理手术区域的出血,并进行缝合或敷料。
病人可能会被转移到恢复室或病房,继续接受护理。
8. 术后观察和护理:术后,医护人员会对病人进行密切观察,包括伤口愈合情况、恢复意识、疼痛控制等,确保病人的恢复顺利。
9. 出院和康复:根据病人的情况,医生会决定病人何时出院。
出院后,病人可能需要继续进行康复训练、服用药物等,以促进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流程可能会因手术类型和病人状况的不同而有所调整,且每个手术室的具体操作规程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接受手术前,病人应与医生详细沟通,了解自己的手术流程和术前准备事项。
外科手术的基本操作.

列问题:
(1)切口需要接近病变部位,最好能直接到达手术区; (2)切口在体侧、颈侧以垂直地面或斜行切口为好,体 背、颈背和腹下以靠近正中线的矢状切口比较合理; (3)切口应避免损伤大血管、神经和腺体的输出管,以
免影响术部组织或器官机能;
一、组织切开分离
6.注意事项 (4)切口的大小必须适当;
(5)手术刀应与皮肤、肌肉垂直,防止斜切或多次在
一、组织切开分离
2.皮下组织和筋膜的分离 ( 3 )组织分离根据操作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锐性分离(切开)和钝性分离。
①锐性分离(切开)是用手术刀或剪在直视下将组织切 开或剪开。分离时,动作要准确,精细,一次切剪组织不应 过多,不要损伤邻近器官和组织。其用于分离重要神经血管 ,切除肿瘤或用于较致密的组织,如腱鞘、粘连组织和疤痕 等的分离,对组织损伤较小。
留下线尾,在一侧打结。常用于具有弹性、无太大张力的较
长创口。用于皮肤、皮下组织、筋膜、血管、胃肠道的缝合。
简单连续缝合
三、组织缝合
2.连续缝合法 ( 2 )表皮下缝合法 缝合在切口一端开始,缝针
刺入真皮下,再翻转缝针刺入另一侧真皮,在组织深处打
结。应用连续水平褥式缝合,切口。最后缝针翻转刺向对 侧真皮下打结,埋置在深部组织内。一般选择可吸收性缝
第二针平行第一针从一侧到另一 侧穿过切口,缝线的两端在切口
上交叉形成“×”字型,拉紧打
结。用于张力较大的皮肤缝合。 十字缝合法
三、组织缝合
1.结节缝合法 (5)压挤缝合法 缝针刺入浆膜、肌层、黏膜下层
和黏膜层进入肠腔。在越过切口前,从肠腔再刺入黏膜到黏
膜下层。越过切口,转向对侧,从黏膜下层刺入黏膜层进入 肠腔。在同侧从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到浆膜刺出肠表面。
普外科常见手术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

1.伤口清洗是清创术的重要步骤,必须反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务必使伤口清洁后再作清创术。选用局麻者,只能在清洗伤口后麻醉。
2.清创时既要彻底切除已失去活力的组织,又要尽量爱护和保留存活的组织,这样才能避免伤口感染,促进愈合,保存功能。
3.组织缝合必须避免张力太大,以免造成缺血或坏死。
4.伤口处理 一般可于拔除定位针后缝合切口,但对污染严重或有感染者应作引流,或延期缝合。
[术中注意事项]
1.事先应了解异物所在部位的解剖关系,以免损伤重要器官或组织。
2.取出断针虽属比较小的手术,但由于断针细小,手术不定型,术中常因找不到而进退两难。因此,除把术前正确定位作为指导手术进行的途径外,术中还要耐心仔细,轻柔操作,切忌粗暴用力触摸,以免把断针由浅层推入深层,造成位置移动,增加取针难度。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1.局麻。
2.指根神经阻滞麻醉。
3.臂丛神经或腕部神经阻滞麻醉。
[手术步骤]
1.皮片修复 创面彻底清创,止血,如有肌腱或骨端暴露,尽量先分离局部皮下组织,予以缝合覆盖,不足部分再取全厚层皮片覆盖来闭合创面。用细针、细丝线间断缝合、固定,最后作包裹压迫包扎。
2.陈旧性弹片金属异物,术后宜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三、手掌皮肤缺损修复术
手掌皮肤的缺损,可采用全厚层皮片或远位皮瓣(如前臂皮瓣)修复。
[适应证]
手部软组织新鲜损伤。
[术前准备]
1.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2.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麻醉]
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选用下列麻醉。
清创术是一种外科基本手术操作。伤口初期处理的好坏,对伤口愈合、受伤部位组织的功能和形态的恢复起决定性作用,应予以重视。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外科是一门细致、严密、需要精准操作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诊疗技术,包括手术、注射、造口、穿刺、切开引流等等。
正确的操作规范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有助于减少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
下面将对外科常见的诊疗技术操作规范进行介绍。
一、手术操作规范1. 患者准备:术前患者要按规定时间饮食、禁水;彻底洗身体并更换手术用的化纤质地的服装;低色温、光强适合手术使用的照明设备,避免光线过强;手术隔离内放置吸痰设备和抢救药品。
2. 手术操作准备:准备完毕后要依据规定程序进行手术器械、手术用具铺放,特别是将手术刀具列于器具架上,并确认数量,避免遗失。
同时,要根据操作需要配备许多辅助用品。
3. 无菌操作:所有参与手术的人员必须穿戴规范的手术用品,必须保持人员、手术器械及环境的无菌状态。
手术台面均在无菌单层或双层垫,以防止院内感染。
4. 操作要点:手术中要保持双手灵敏、技术恰到好处、力量适中、安定沉着。
在不损伤深度探查伤势的同时,避免撕裂周边较大组织器官。
二、注射操作规范1. 注射器具的选择:选择规格相符合注射部位大小的注射器,并检查清洁程度是否达标。
吸入外界空气的情况要尽量避免,操作人员要减少开启注射器的次数,以尽量减少接触空气的机会。
2. 手部卫生处理:进行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必须洗手,并采用无菌巾进行手部整洁。
保持患者注射部位干燥、卫生。
对于需要穿透皮肤的注射操作,一定要使用一次性消毒针头。
3. 倒法注射操作:将注射器的空气排出,确保注射器内液体渗透到针头之外。
接着进入注射部位,先按下注射器的部分液体,以确保针头进入肌肉后避免药物伸入神经。
注射结束后,要小心地退出针头,以避免药物流失。
根据药物特性来确定不同的注射方式,以保证最佳药物吸收效果。
三、穿刺操作规范1. 穿刺前消毒:穿刺前采用消毒外皮处理患者皮肤,取材、针头、微创操作须选用规范消毒器具,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穿刺。
对于选择掉落或被污染的穿刺器具,必须重新处理或更换。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

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在外科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根据科学方法和规范化的操作步骤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指导性规范。
这些规范旨在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康复质量。
以下是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的一些主要内容:1.手术操作前准备:在手术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检查的结果分析等。
同时,手术器械、药物和麻醉设备需要得到充分检查和准备。
2.术前交底:医务人员需要向患者和家属做好术前交底工作,详细介绍手术目的、术前准备、手术风险和可能的并发症,以及手术后的康复方案等,获得患者的知情同意书。
3.无菌操作:手术中医务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的规范,包括正确佩戴手术衣、手套、口罩和帽子等,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并正确使用无菌手术器械。
4.手术切口处理:医务人员在手术切口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切口的位置、大小和方向,确保充分露野并减少出血和感染的风险。
同时,手术切口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缝合。
5.出血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控制手术区域的出血情况,采取相应的止血方法,如电凝、缝线结扎或血管夹等,以确保手术视野的清晰度和手术区域的无菌状态。
6.病灶处理:根据手术的需要,医务人员需要彻底清除或切除疾病相关的组织、肿块或器官等,确保手术目标的实现。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结构、器官和神经等,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7.引流和封闭: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需要正确选择和安置引流管和封闭材料,确保手术区域的引流畅通、封闭牢固,并减少感染的发生。
8.术后处理:术后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观察和评估,包括生命体征、伤口愈合、引流液的量和性质等。
同时,医务人员需要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并妥善处理并发症和其他不良事件。
总结起来,外科常见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包括手术前准备、无菌操作、手术切口处理、出血控制、病灶处理、引流和封闭、术后处理等多个方面。
外科学基础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外科学基础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步骤手术是外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对病人体内病变结构进行切除、修复或重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医疗行为。
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了解外科学基础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步骤对于医务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外科学基础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与步骤。
一、基本原理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感染预防原理:手术创口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容易引起感染。
为了预防感染,需要在手术中使用无菌操作,严格消毒器械和手术场所,并采取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多种防控措施。
2. 减少出血原理:手术操作过程中难免会有出血情况发生,为了减少出血,外科医生需要熟悉血管结构,掌握出血的处理方法,合理运用止血技术,如结扎、打结和使用止血药物等。
3. 解剖学原理:外科手术需要深入病变组织进行操作,因此外科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解剖学知识,熟悉人体各个器官的解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以保证手术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 精细操作原理:手术操作需要医生对手术器械的使用具有高度的熟练度和操作技巧。
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精确掌握操作技巧,避免对正常组织造成损伤。
二、基本步骤外科手术操作的基本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病人的评估、手术器械和用药的准备、手术场所的准备等。
医生需要对病人进行详细的检查,了解病情,评估手术的可行性,并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和器械。
同时,医生还需要准备好手术所需的药物和器械,并对手术场所进行无菌处理。
2. 术中操作:术中操作是整个手术过程的核心环节。
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相应的切开、切除、修补等操作。
在术中,医生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专注力和稳定的手术姿势,确保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术后处理:术后处理主要包括手术创口的缝合、止血处理、患者的观察和护理等。
医生需要仔细检查手术创口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进行缝合,并进行必要的止血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术前及术后诊断: chronic appendicitis手术方式: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 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麻醉方式:general anesthesia术中所见:阑尾无明显肿胀,周围未见脓性积液,回盲部结构解剖清楚,无水肿,阑尾腔内可及多枚粪石。
手术经过;1. 平卧,气插全麻,置下肢气压带,消毒铺巾。
2. 于脐上作弧行小切口,以气腹针穿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 mmHg气腹。
3. 拔出气腹针,以套管针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检查腹腔表面为见异常。
4. 腹腔镜明视下再作二个套管针穿刺,右侧置抓钳,左侧置各种操作器械。
5. 改头高脚低左侧卧位,用抓钳提起阑尾,钝性解剖阑尾系膜,流离阑尾动脉后上三个钛夹后切断阑尾动脉。
6. 流离阑尾至跟部,距回盲部0.5cm处用loop双道套扎阑尾,切断阑尾。
7. 取出阑尾后腹腔冲洗,检查腹腔内无出血,缝合切口。
8. 手术经过顺利,出血量约5ml,术中血压稳定,麻醉效果满意,病人安返PACU,标本送病检。
24. 结肠癌 Colon cancer术前及术后诊断:结肠癌 Colon cancer手术方式:结肠根治切除术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al cancer 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肠系膜、肝脏、胃、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
肿块位于结肠肝曲,直径约5cm,质中,已浸润至结肠浆膜层和横结肠系膜,横系膜根部淋巴结肿大。
手术经过:1.平卧位,气插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2.取腹部正中切口,长约20cm,逐层进腹。
3.探查腹腔,如术中所见。
拟行右半结肠大部和横结肠大部切除术。
4.在升结肠和盲肠外侧缘剪开后腹膜直达肝曲,剪断肝结肠韧带,再沿横结肠上缘切断右侧的部分大网膜。
5.在横结肠左段中部和升结肠距回盲瓣约10cm处,用止血钳穿过横结肠和小肠系膜的无血管区,各带一纱布条分别结扎,闭锁病变肠段的近远端。
显露右半结肠系膜,在系膜根部分离和切断结肠上动、静脉,结肠右动、静脉和结肠中动、静脉的右侧支,血管断端结扎两道。
6.钝性分离腹膜后脂肪和淋巴组织直达系膜根部,保护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和十二指肠降部及水平部。
7.将横结肠系膜完全劈开,再切断距回盲部10cm的升,切除右半结肠。
8.将升结肠断端与横结肠断端靠拢,作端端吻合。
先在吻合口的后壁作全层连续缝合,前壁作全层连续内翻缝合,再在吻合口的前后壁作浆肌层间断缝合。
检查吻合口通畅。
缝合升结肠和横结肠系膜。
9.冲洗腹腔,确切止血,清点器械无误后常规用PDS和皮肤钉关腹。
10.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3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5. 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术前及术后诊断:肠梗阻,乙状结肠癌 Intestinal obstruction, sigmoid colon cancer手术方式: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 Radical resection of sigmoid colon cancer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肿块位于乙状结肠,约5*5cm大小,距肛约25cm。
已浸润至浆膜层,周围可及肿大淋巴结。
肿块以上结肠肠段明显扩张。
盆腔、肝脏、胃、腹主动脉旁、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
手术经过:1.平卧位,气插全麻,常规消毒铺巾。
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
3.探查腹腔,如术中所见。
拟行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
4.游离左半结肠:沿降结肠旁沟剪开侧腹膜,上至乙状结肠上方10cm,下至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
预定切除肠管至肿瘤上、下各10cm处。
将预定切除的肠段、系膜及肿大淋巴结与腹膜后组织分离。
注意保护输尿管及精索血管。
在肿瘤上方约5cm处扩张肠管处切开肠壁,放入螺纹管减压。
5.切除并吻合:在肿瘤上、下各10cm处切断肠管,移去切下的肠段。
两端肠管行端端吻合。
6.吻合切口:间断缝合侧腹膜及肠系膜裂口。
冲洗腹腔,确切止血后腹腔内灌注5- FU,清点器械无误后常规用PDS和皮肤钉关腹。
7.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1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6. 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术前及术后诊断:乙状结肠癌手术方式:腹腔镜乙状结肠癌根治切除术Laparoscopic麻醉方式:全麻术中所见:腹腔内无明显腹水,肝表面和盆腔未见明显转移灶;左上腹腔内可见广泛粘连,乙状结肠中下段可见一2*3cm大小肿块,未突破浆膜层,剖面可见肿瘤已经侵犯肠壁半周,下切缘距肿块约5cm,上切缘距肿块约9cm,肿块远端可见一1*1cm大小息肉状赘生物。
乙状结肠旁,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结均未见明显肿大。
手术经过:1.平卧,气插全麻,常规导尿,置下肢气压带,改膀胱截石位,消毒铺巾。
2.于脐下作弧行小切口,以气腹针刺入腹腔,充入二氧化碳气体成15mmHg气腹。
3.拔出气腹针,以套管针穿刺腹腔,拔出内芯,插入腹腔镜,检查腹腔表面未见异常。
4.腹腔镜明视下再在下腹部作2个套管针穿刺,分别置抓钳和各种操作器械。
探查全腹,所见如上所述。
5.改头低脚高右侧卧位,提起乙状结肠系膜,分别用剪刀和双极电刀把乙状结肠系膜根部浆膜打开,游离松解,停气腹。
退出所有腹腔镜器械。
6. 在乙状结肠对应处作左下腹5cm横行切口,将乙状结肠从腹腔内提出,在根部分离结扎乙状结肠系膜动、静脉,血管保留断端结扎两道。
分别距肿块上下缘约9和5cm处分别切断结肠,切除乙状结肠肿块。
7. 将乙状结肠断端作端端吻合,前后壁均用可吸收缝线连续全层缝合,不可吸收线行浆肌层间断内翻缝合,两角处加强缝合。
检查吻合口通畅,直径约3cm。
缝合系膜间隙。
8. 冲洗腹腔,确切止血,清点器械无误后逐层关腹。
9. 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1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7. 直肠癌(Mile’s operation) Rectal carcinoma术前及术后诊断:直肠癌 Rectal carcinoma手术方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 operation)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肿瘤位于距肛4cm处直肠下端,直径约5cm,已浸润至浆膜层,与阴道后壁粘连。
术中见肝脏、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血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转移。
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
腹腔探查入术中所见。
拟行Miles’手术。
3.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子宫陷凹。
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卵巢血管。
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
4.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子宫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
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双重结扎。
5.将降结肠外侧腹膜剪开置脾曲,充分游离结肠脾曲。
游离直肠至肿瘤下缘。
切断近端乙状结肠肠管。
6.会阴组手术,先扩肛,再用PVP-I消毒直肠内腔。
距肛3cm处切开皮肤,沿肛管游离,并分离肿块与阴道后壁之粘连,完整游离肿块及直肠与经腹组会合。
完整移除标本。
7.冲洗盆腔,确切止血,缝合盆腔底部腹膜,重建盆底。
清点器械无误后置一胸腔引流管于肛周间隙,逐层缝合会阴部切口。
常规关腹。
8.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4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8. 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 operation)术前及术后诊断:直肠癌 Rectal carcinoma手术方式: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of anus and rectum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术中见肝脏、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下血管和髂内血管附近淋巴结无转移。
肿瘤经腹未能触及。
直肠指检示肿瘤位于直肠前壁,距肛门5cm,可推动,上缘未及。
手术经过:1.气插全麻,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
2.取下腹部正中切口,上至脐上4cm,下至耻骨联合上缘,逐层进腹,保护膀胱。
腹腔探查入术中所见。
拟行Miles’手术。
3.用纱布条于肿瘤近端结扎后提起乙状结肠,沿乙状结肠系膜左侧根部及降结肠发腹膜返折处剪开,并向盆腔部延长到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
向左分离盆腔腹膜,显露并保护左侧输尿管、精索(或卵巢)血管。
向右游离乙状结肠系膜到腹主动脉分叉处。
4.切开乙状结肠系膜的右侧根部,上至肠系膜下动脉根部,下至直肠膀胱陷凹(女性为直肠子宫陷凹),与对侧切口相会合,并认清右侧输尿管的走向。
5.切断肠系膜下动、静脉,近端双重结扎。
提起乙状结肠及其系膜,钝性分离直肠后壁直达尾骨尖肛提肌平面。
分离直肠前壁和两侧直肠侧韧带,将直肠前后、左右都分离到肛提肌平面。
6.在左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作一直径约3cm的圆形切口,切除皮肤、皮下组织和腹外斜肌腱膜,分开腹内斜肌、腹横肌后切开腹膜。
用一把肠钳由造口处伸入腹腔内,夹住近端乙状结肠,远侧再夹一把止血钳后,在两钳间切断乙状结肠。
将近端乙状结肠断端自造口处拉出腹腔外4cm,采用开放吻合法作人工肛门,即将肠壁边缘全层与周围皮肤间断缝合一周,针距约1cm。
观察造口处结肠血供正常。
7.远端结肠断端结扎后用橡皮手套套上,送入骶前凹内。
8.会阴部手术组用荷包缝合关闭肛门口,距肛门3cm处作一梭形切口,前至会阴中间,后至尾骨尖端。
9.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沿坐骨结节及臀大肌内侧缘分离,并尽量切除坐骨直肠窝脂肪,显露肛提肌,结扎肛门动脉。
在尾骨尖前方切断肛门尾骨韧带。
切断左侧和右侧髂骨尾骨肌。
将肛门直肠向前方牵拉,切开盆筋膜壁层,钝性分离至骶骨前间隙,与腹部手术组会合。
将远端乙状结肠和直肠拉出切口外,切断部分耻骨直肠肌,直至将肛门、直肠和乙状结肠由会阴部切除。
10.冲洗腹腔及盆腔创面,确切止血,缝合盆腔底部两侧腹膜,重建盆底。
清点器械无误后常规用PDS和皮肤钉关腹。
盆腔创面内置一200ml负压引流球后缝合会阴部切口。
11.手术经过顺利,术中出血约500ml,术中病人血压平稳,麻醉效果满意,术后标本送病检,病人送PACU。
29. 直肠癌(dixon operation) Colon cancer术前及术后诊断:直肠癌 Colon cancer手术方式:直肠dixon根治切除术 Radical resection of colonal cancer麻醉方式:插管全麻术中所见:术中见盆腔、肠系膜、肝脏、胃、腹壁等无转移性结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