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一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安全实验1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操作系统安全实验的主要目的是让我们深入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掌握一些常见的操作系统安全配置和防护方法,提高对操作系统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操作系统为Windows 10 和Linux(Ubuntu 2004),实验设备为个人计算机。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账户管理创建新用户账户,并设置不同的权限级别,如管理员、标准用户等。
更改账户密码策略,包括密码长度、复杂性要求、密码有效期等。
启用账户锁定策略,设置锁定阈值和锁定时间,以防止暴力破解密码。
2、防火墙配置打开 Windows 防火墙,并设置入站和出站规则。
允许或阻止特定的应用程序通过防火墙进行网络通信。
3、系统更新与补丁管理检查系统更新,安装最新的 Windows 安全补丁和功能更新。
配置自动更新选项,确保系统能够及时获取并安装更新。
4、恶意软件防护安装并启用 Windows Defender 防病毒软件。
进行全盘扫描,检测和清除可能存在的恶意软件。
(二)Linux(Ubuntu 2004)操作系统安全配置1、用户和组管理创建新用户和组,并设置相应的权限和归属。
修改用户密码策略,如密码强度要求等。
2、文件系统权限管理了解文件和目录的权限设置,如读、写、执行权限。
设置特定文件和目录的权限,限制普通用户的访问。
3、 SSH 服务安全配置安装和配置 SSH 服务。
更改 SSH 服务的默认端口号,增强安全性。
禁止 root 用户通过 SSH 登录。
4、防火墙配置(UFW)启用 UFW 防火墙。
添加允许或拒绝的规则,控制网络访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一)Windows 10 操作系统1、账户管理成功创建了具有不同权限的用户账户,并能够根据需求灵活调整权限设置。
严格的密码策略有效地增加了密码的安全性,减少了被破解的风险。
账户锁定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止暴力破解攻击。
科学实验报告15篇

科学实验报告15篇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语言要准确、简洁。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实验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实验报告1今天上午,我去参加小记者活动,科学实验之染色工艺。
活动开始了,老师先告诉我们什么叫染色工艺。
染色工艺就是在布上染色,在布上不好染,所以我们今天要学习一下。
老师拿来三个盒子,她给我们介绍里面的东西,里面有三个空塑料小瓶子,还有捣蒜时用的捣棒、扣子、茶杯、夹子、冰糕棍等等。
老师还告诉我们染色工艺有许多种手法,我们今天要学习扎染和夹染。
老师拿出三袋颜料,分别是红、黄、蓝,她拿出小勺子挖了两勺放在小瓶子里,又倒了两厘米的水,再一晃就行了。
我们先试了试扎染,扎染就是把一张纸或是一块布折三折,像一个扇子样,然后再用皮筋扎起来,在两边扎一下,中间扎一下,然后再染色。
出来的形状是条条形的,非常美丽。
我们又试了夹染,这时冰糕棍或者扣子就派上用场了,夹染就是用夹子把扣子或者冰糕棍夹起来。
染色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滴太多了颜料,只能滴那么三四滴,滴多了就不好了。
滴完后,让颜料在纸上或布上蔓延出来,再把用夹子夹着的冰糕棍、扣子去掉,打开看一看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做出来的手绢上面印有扣子的形状,非常漂亮。
然后,我还染了一个商标牌,因为商标牌没法折,所以我是用夹染制作的。
最后,老师送给我了一个小手绢,我非常喜欢这个小手绢,因为这个小手绢里的颜色非常丰富饱满。
这次的活动真有意义!科学实验报告2实验内容 12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实验地点室外实验目的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实验器材温度计、黑色纸袋实验步骤1、把三个同样的黑色纸袋分别按和地面水平、垂直、和太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
2、看哪个升温快。
实验现象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实验结论和阳光接触面集越大升温越快备注实验人实验时间科学实验报告3一、创意说明:实验是科学之母,才智是实验之子。
实验3实验报告(一)

实验3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该实验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实验3的实验过程、设计以及结果分析。
本实验旨在探究某种实验方法的使用,并利用该方法分析特定实验数据,以了解实验结论。
本文将按照以下五个大点展开讨论。
正文:一、实验设计与目的1. 确定实验目的2. 设计实验的基本步骤3. 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和工具4. 搭建实验装置并检查实验条件5. 计划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变量控制措施二、实验步骤及观察结果1. 详细介绍实验的具体步骤2. 记录实验过程中的观察数据3. 分析观察结果并解释可能的原因4. 讨论实验步骤中的关键环节和注意事项5. 对实验步骤进行优化和改进的建议三、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1. 收集实验数据并整理成表格或图形2. 描述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过程3.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图像展示4. 分析实验结果并进行合理解释5. 讨论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四、误差分析和评估1. 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2. 分析误差来源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3. 讨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4. 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以减小误差5. 总结误差评估结果并对实验可行性进行讨论五、结论与展望1. 总结实验的主要结果和发现2. 确定实验目标是否达到,并对实验原理进行验证3. 讨论实验结果的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前景4. 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方法5. 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对未来实验的展望和建议总结:通过本实验报告的详细介绍和分析,我们全面了解了实验3的设计和操作步骤,以及通过实验得到的结果和结论。
在本实验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实验目的、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实验结果的意义和潜在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
通过该实验,我们不仅获得了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改进的思路。
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实验报告一

21.测量同一温度下,正向电压随正向电流的变化关系,绘制伏安特性曲线;2.在同一恒定正向电流条件下,测绘 PN 结正向压降随温度的变化曲线,确定其灵敏度,估算被测 PN 结材 料的禁带宽度;3.计算玻耳兹曼常数。
DH -PN -2型PN 结正向特性综合实验仪, DH -SJ 温度传感器实验装置, 加热炉, PN 结传感器, Pt100传感器,四芯连接线等。
一、 PN 结的正向特性理想情况下, PN 结的正向电流随正向压降按指数规律变化。
其正向电流I 和正向压降 V 存在如下近关F F系式:I = I exp(| qV F )| (1)其中 q 为电子电荷; k 为玻耳兹曼常数; T 为绝对温度; I 为反向饱和电流,它是一个和PN 结材料的禁 带宽度以及温度有关的系数,可以证明:( qV )其中 C 是与结面积、掺质浓度等有关的常数, r 也是常数(r 的数值取决于少数载流子迁移率对温度的关 系,通常取 r=3.4);V g(0)为绝对零度时 PN 结材料的带底和价带顶的电势差,对应的qV g(0) 即为禁带宽度。
将(2)式代入(1)式,两边取对数可得:( k C )1 n1 ( k C ) 其中方程(3)就是 PN 结正向压降作为电流和温度函数的表达式,它是 PN 结温度传感器的基本方程。
令 I = F常数,则正向压降只随温度而变化,但是在方程(3)中还包含非线性顶 V 。
下面来分析一下 V 项所引起的n1 n1非线性误差。
设温度由 T 1 变为 T 时,正向电压由 V F1 变为 V F ,由(3)式可得T kT ( T )r V = V - (V - V ) - ln | |F g (0) g (0) F1T q (T )1 1V 应取如下形式 F= V + F1 (T - T ) q V ?V TF 1 等于 T 1温度时的? T F值。
由(3)式求导,并变换可得到按理想的线性温度响应, V 理想 V = - ln T rn1 q kT ln T r = V +V V(4)(5)(3)kT FSF1 T 1V = V - | ln |T ,1 g(0) (q I )FV = V - | ln |T - F g (0) (q I ) I = CT r exp | - g (0) | (2) S( kT )F S ( kT )k kT ( T )r所以V V - V k T T q1V 理想 = V F1 + (|(- V g (0)T - V F1 - q kr ))| (T - 1T ) 1(6)= V - (V - V ) -(T - T )r g (0) g (0) F1 T q 11(7)由理想线性温度响应(7)式和实际响应(4)式相比较,可得实际响应对线性的理论偏差为:A V = V 理想 - V = - (T - T )r + ln | | 1(8)设 T 1=300K ,T=310K ,取 r=3.4,由(8)式可得△V=0.048mV ,而相应的 V F 的改变量约为 20mV 以上,相 比之下误差△V 很小。
最新实验报告(实验一)

最新实验报告(实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特定条件下物质的热分解行为,通过定量分析,了解温度、时间、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和产物分布的影响。
实验方法:1. 材料准备:选取适量的待分解物质样品,记录其初始质量。
2. 设备设置:使用热重分析仪(TGA)进行实验,设定升温程序为从室温升至800℃,升温速率为10℃/分钟。
3. 实验操作:将样品置于坩埚中,开启TGA设备,记录质量变化数据。
4. 数据收集:实验结束后,收集TGA曲线图,记录各个阶段的质量损失和残留物情况。
实验结果:1. TGA曲线显示,在200℃时,样品开始有轻微的质量损失,推测为水分的蒸发。
2. 当温度升至400℃时,样品质量迅速下降,表明发生了明显的热分解反应。
3. 在600℃时,质量损失趋于稳定,此时残留物质量约为初始样品的30%。
4. 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在添加特定催化剂后,热分解起始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实验讨论:1. 实验观察到的初步质量损失与预期的水分蒸发相符,进一步证实了样品中含有一定量的结合水。
2. 热分解阶段的质量快速下降表明样品在高温下不稳定,容易发生分解。
3. 残留物的组成分析表明,分解产物主要包括氧化物和其他无机盐类。
4. 催化剂的加入显著改变了反应动力学,这可能与催化剂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有关。
结论:本次实验成功地模拟并分析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热分解行为。
通过TGA分析,我们确定了样品的热稳定性和分解产物,同时发现催化剂的使用对提高反应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工作将进一步探索不同催化剂和反应条件下的分解行为,以优化工业生产过程。
实验报告一_8

成19日19日1.掌握如何在项目中建立任务2.掌握如何输入任务的工期3.掌握如何调整任务的层次4.掌握如何设定任务之间的关联性5.确定项目的各项工作、阶段目标或总体目标;6.在Project软件中输入项目的总体信息、如项目名称、起止日期等;7.输入工作数据、建立工作数据库;8.编制基本日历;9.调整项目相应的参数, 观察对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的影响。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1.任务分解以具体的项目实例进行项目启动、计划、执行、控制、收尾过程进行任务分解。
2.创建新项目(1)单击“新建”按钮。
“新键”按钮可能暂时被隐藏了。
如果没有足够的空间显示所有按钮, 它可能不会显示出来。
单击“其他按钮”按钮 , 然后单击“新建”按钮。
或者单击“文件”。
(2)在“项目信息”对话框中为项目键入或选择一个开始或结束日期, 然后单击“确定”按钮。
单击“项目”, 选择“项目信息”。
(3)单击“保存”按钮。
在“文件名称”对话框中, 键入项目的名称, 然后单击“保存”按钮。
若想随时改变项目信息, 只需单击“项目”菜单中的“项目信息”命令。
3.设定任务工期输入完任务名称后, 接着便是估计并输入此任务所需要花费的时间。
而在输入时, Project 2003提供许多弹性的功能让我们输入工期, 这些方式包括了:(1)直接估计并在〔工期〕栏中输入数据资料(2)天=里程碑(3)利用〔周期性任务〕方式输入任务工期(4)利用〔任务信息〕功能来设定条件(5)以〔任务分隔〕进行更弹性设定可以修改项目日历, 以反映项目中每个人的工作时间。
可以指定非工作时间, 例如周末和晚上的时间以及一些特定的休息日, 如节假日等。
单击“视图”菜单中的“甘特图”命令。
单击“工具”菜单中的“修改工作时间”命令。
右击甘特图, 单击“甘特图向导”点击下一步, 选择“关键路径”选项。
点击完成, 单击“开始设置格式”。
格式设置完成。
得到红色的路径为“关键路径”。
萃取实验报告(一)

萃取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本报告记录了萃取实验的详细过程和结果。
萃取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室和工业生产中的分离技术。
在该实验中,我们通过液液萃取方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溶剂的选择和操作条件的调整,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分离和纯化。
本报告将依次阐述实验的目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实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正文:一、实验目的1. 了解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掌握不同溶剂的选择原则和操作条件的调节方法;3. 实现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4. 研究实验操作对分离效果的影响;5. 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实验经验。
二、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2. 根据目标物质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溶剂;3. 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萃取次数和每次萃取的操作步骤;4. 进行实验操作,包括加热、搅拌、分液等步骤;5.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三、实验结果1. 分析目标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2. 观察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记录重复实验的结果并进行比较;4.分析实验数据,计算萃取效率和纯化率;5. 将实验结果呈现为表格、图表或文字描述。
四、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1. 分析实验数据,发现不同溶剂对目标物质的萃取能力;2. 分析不同萃取次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3. 评估实验操作的可行性和优化空间;4. 总结萃取实验的优点和局限性;5. 对未来实验的改进提出建议。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掌握了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利用不同溶剂和操作条件,实现了目标物质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实验结果表明,萃取次数、溶剂选择和操作精细度都对分离效果有重要影响。
然而,本实验也存在一些限制,如操作过程中的溶剂损失和萃取效率的限制等。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改进实验设计和操作方法,提高分离效果和纯化率。
实验报告(1)

第一步:晶种合成一:实验原料硅粉(250目)、0.5mol/l NaOH、NaOH(AR)、25% NH4OH 、pH=12去离子水二:原料的配制pH=12去离子水:配出NaOH:NH4OH=10:1的溶液调节200ml去离子水pH 到12 (PH试纸测量)三:实验仪器恒温(二甲基硅油)加热磁力搅拌器、500ml四口烧瓶、温度计、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冷凝管、铁架台、PH试纸。
四:实验记录SiO2含量11.32% 氧化钠含量0.4865% 粒径 5.13nm PH=11(试纸测量)SiO2含量9.58% 氧化钠含量0.4834% 粒径 3.78 nm PH=10 (试纸测量)粒径的增长一、实验原料硅粉(250目)、0.5mol/l NaOH、NaOH(AR)、pH=12的晶种1.2%二、实验原料的配制pH=12的晶种1.2%:(1)分别向12.35%和9.54%SiO2溶液中加入232.3g和243.25g去离子水,稀释至1.2%(通过质量守恒法计算得)2)质量减差法测含量得:稀释后:2号 1.49% 3号1.49%(3)调节PH值至PH=12。
用NaOH的饱和溶液。
三、实验仪器恒温(二甲基硅油)加热磁力搅拌器、500ml四口烧瓶、温度计、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冷凝管、铁架台。
四、实验数据记录一号晶种102102增长后二号晶种102103增长后SiO2含量7.376% 氧化钠含量0.623% 粒径 3.13nm PH=1110月25号制备晶种10250210250310月30粒径增长102502增长后硅粉102503增长后硅粉11月3号制备晶种110302晶种2:11月4号晶种增长110401 晶种102502增长后11.58 剩余硅粉2.5g110402 晶种110302增长后11.75 剩余硅粉14.31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五-1、实验总结(包括心得体会、问题回答及实验改进意见,可附页)
问题回答: 1、什么是软件缺陷?
2、常见的黑盒测试方法有哪些?
3、决策表中是如何确定规则个数的?
4、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有哪些优势?
第 6 页 共 6 页
第 1 页 共 6 页
四、实验结果(包括程序或图表、结论陈述、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可附页)
五、实验总结(包括心得体会、问题回答及实验改进意见,可附页)
通过本次实验,
六、教师评语
1、完成所有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2、完成绝大部分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3、完成大部分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正确,结果正确; 4、基本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基本正确,所完成的结果基本正确; 5、未能很好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或实验步骤不正确或结果不正确。 评定等级: 签名:
第 2 页 共 6 页
附四-1、实验结果(包括程序或图表、结论陈述、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可附页)
第 3 页 共 6 页
附四-2、实验结果(包括程序或图表、结论陈述、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可附页)
第 4 页 共 6 页
附四-3、实验结果(包括程序或图表、结论陈述、数据记录及分析等,可附页)
第 5 页 共 6 页
广东金融学院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软件测试
实验编号 及实验名称 姓 名 实验地点 指导老师
实验楼 402 鲜征征 实验一 黑盒测试方法实验
系 班
018.3.26 无
实验日期 同组其他成员
实验时数 成 绩
4
一、实验目的及要求
1、理解测试用例的重要性。 2、熟练掌握等价类划分、边界值方法、决策表和因果图法设计测试用例。
二、实验环境及相关情况(包含使用软件、实验设备、主要仪器及材料等)
1.使用软件:装有 QTP 功能测试软件 2.实验设备:装有 Windows 的联网的个人计算机
三、
实验内容及步骤(包含简要的实验步骤流程)
1、实验题目:登陆框测试 在各种输入条件下,测试程序的登录对话框功能。
用户名和密码的规格说明书如下: (密码规则同用户名规则。 ) • 用户名长度为 6 至 10 位(含 6 位和 10 位) ; • 用户名由字符(a-z、A-Z)和数字(0-9)组成; • 不能为空、空格和特殊字符。 要求:按照规格说明书,分别用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方法设计测试用例。 步骤: (1)分析规格说明书,确定输入条件、输出条件的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以及各个边 界条件; (2)第二步:填表格并编号; (3)第三步:设计测试用例; (4)第四步:执行测试用例。 2、员工薪制问题。 (1)年薪制员工:严重过失,扣年终风险金的 4%,过失,扣年终风险金的 2%。 (2)非年薪制员工:严重过失,扣月薪资的 8%,过失,扣月薪资的 4%。 步骤: (1)分析程序的规格说明,列出原因和结果; (2)找出原因与结果的因果关系、原因与原 因之间的约束关系,画出因果图; (3)将因果图转化成决策表; (4)根据决策表,设计测试用例的 输入数据和预期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