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 课文研读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诫子书》教案及反思《诫子书》课文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研读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3、背诵课文,汲取精神养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二、初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勾画生字词。

注意句子的停顿。

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时/与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学生自由读课文。

听朗读录音,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学生再自由读一遍课文。

三、精读课文。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尝试翻译课文。

难点:(1)词语广才——增长才干。

励精——振奋精神。

治性——修养性情。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句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

以第二个句子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2、总结交流: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

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公开课《诫子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励志,修身养性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步入初中已经近一个月了,我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学习进步、成才成学了。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成才呢?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高人他就是蜀汉名相,智慧化身诸葛亮.相信通过和他的饿对话,你一定在学习和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收获!(板书)(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提示长句停顿。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4、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教师领读,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三)精读,疏通文意:1、自主学习: 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小组合作,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探究不成的,小组长整理准备发布.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1)巩固强化: A、词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B、句子: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与反思第1篇】《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注意朗读节奏,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翻译与理解。

3、理解诸葛亮对儿子的殷殷期望。

重点与难点:重点字词掌握、课文背诵,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学生谈自己了解的诸葛亮。

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蜀国丞相,军事家、政治家,“孔明灯”,三顾茅庐……(2分钟)2、朗读课文(约8分钟)1、自由朗读(3分钟),要求(1)标记生字注音,注意几个字夫(f ú)淫(yín)慢遂(suì)庐(lú)(2)注意词句停顿2、指定学生朗读——学生评价(5分钟)3、全班齐读3、检查预习,掌握重点字词,疏通文意(约8分钟)小组答题必答题:第一组: 1、诫 2、书第二组: 3、夫 4、静第三组5、淡泊 6、明志第四组:7、致远 8、广才第五组:9、淫慢10、励精第六组:11险躁 12、治性抢答题:1、年与时驰 2、意与日去 3、遂成枯落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注意句式特点)这是逻辑学中“双重否定”的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期望。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想一想:诸葛亮告诫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小组合作,质疑探究1、为什么修身要静,养德要俭?俭以养德与静有什么关系?2、怎么理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成学”?【注释】①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②夫fu2:语气词,文言虚词的一种,用于句首。

如“夫”、“盖”。

表示将发议论,起引出下文的作用。

古代称之为“发语词”,现代有的语法书称之为“提顿语气词”。

③君子:这里泛指德才兼备并出众的人。

④静以修身:此句中“以”是介词,“用、凭借、依靠”的意思。

《诫子书》教案 (3)

《诫子书》教案 (3)
PPT正常使用
二、作者简介
1.介绍作者相关的事迹
2.介绍作者本人的基本信息。
1.小组合作,讨论相关事迹。
2.老师补充作者基本信息。
1.让学生参与讨论,扩充课外知识2.了解诸葛亮基本信息
PPT正常使用
三、诵读课文
1.正字音
2.听读课文,划分停顿。
3.学生朗读。
1.听读课文
2.配乐朗诵课文
3.老师范读
4.小组比读
教学重点、
难点及措施
重难点:
1.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把握文章主旨。(重点)
2.研读课文,赏析文章佳句,体会文章对当代的教育意义。(难点)
措施:
1.诵读法
2.讨论法、质疑法
学习者分析
1.本班学生刚到初中,对初中学习有陌生的一面,能调动课堂积极参与度已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2.学生基础中等水平,在理解文言文上要多启发和引导,才能品味文章的深意。
3.解决了仅仅限于书本知识的教育,不结合实际,或现实教育意义的作用。
教学反思
1.通过学生课堂的参与度来说,比我想象中的要积极主动,能非常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运用多媒体,采用配乐朗诵和小组朗诵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更好的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3.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参与课堂回答问题的也相当积极。
1.学生质疑。
2.老师质疑
1.提问方式
2.自由解答
1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以致用。
PPT正常使用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PPT正常使用
应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小结
1.熟练运用PPT上课。
2.由于音频输出钱损坏,改用了外接“小蜜蜂”,但并没有影响到自己的教学。
1.解决了学生朗读不积极,朗读张不开嘴的问题。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教学设计2024-2025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2.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杜甫的《蜀相》,其中有这样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写的是谁呢?(诸葛亮)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就是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既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时期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有《诸葛亮集》传世。

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钱穆《国史新论》(三)文体介绍1.诫:又作“戒”,劝诫、劝勉。

2.书:书信,这里指的是家书。

3.汉魏六朝诫子书:有“诫某书”、“家诫”等不同称谓。

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十分看重对子侄后辈的培养教育,汉魏六朝因门阀大族繁盛而尤为如此,故多含有叮嘱、规劝、告诫等内容。

4.书信别称:尺牍[dú]、尺素、雁书、函、笺(四)整体感知1.生字正音夫(fú)淫(yín)慢励精(lì)险躁(zào)遂(suì)成枯落悲守穷庐(lú)2.理解词语(1)夫君子之行: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docx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docx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5《诫子书》第二课时教案

诫子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2.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思考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自主学习法、讲授法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一些基础知识,整体感知了文章内容,弄清了文章大意。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进行深入解读。

二、课文讲授1.请按照议论文的结构来给文章分层。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运用对比论证,论述静、志、学、才之间的关系,最后对儿子提出期望,劝诫儿子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使自己成才,更好的奉献社会。

第二层的论证思路:从做人和学习两方面来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学习、获得成就都取决于静,再下来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躁与静对比,增强论述效果。

2.(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专一,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屏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自然要屏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诫子书》说课稿

《诫子书》说课稿

《诫子书》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以“人生之舟”为主题,所选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诫子书》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文中凝聚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教诲,既是修身立志的名篇,也是学习文言文的经典范本。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文中运用了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同时,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也具有较高的学习价值。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词汇、语法等知识的积累还比较有限。

但是他们对于古代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愿意积极探索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如“夫、静、俭、淡泊、致远”等,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说理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文言文朗读水平。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价值观。

(2)感受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情教诲,体会父爱的深沉与伟大。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和句式,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说课稿(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说课稿(部编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15《诫子书》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本篇文章是篇文言,富含道德劝喻意味的家书。

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本篇文言重在说理,先提出观点,再做阐发,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思路比较清晰,文章中句式整齐,名句耳熟能详。

二、说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初读熟读成诵。

2、研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3、精读妙点,赏析精彩语句。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能准确翻译课文。

2.体会《诫子书》倡导的学习和做人之道。

教学难点:1.识记重点词语,准确翻译课文;2.思考《诫子书》的现代价值,反思自己在修身、学习上的不足之处。

四、说学情七年级学生之前学习文言文共3篇,在此基础上学习本篇家训,有一定的难度,而且本篇是议论性的文言文,文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紧密,需要指导学生理解句意入手,划分层次,从而理解层次间的逻辑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1、以朗读贯穿全文,反复朗读,最终熟读成诵。

朗读分三个层次,分别是要读出韵味,读出理趣,读出深情。

2、淡化纯说理的色彩,以标题为突破口,用教子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加深对课文思想的理解,并能够受到课文的哲理的启发,指导自己的人生。

3、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上课。

积累文言字词,疏通、翻译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在自主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完成。

课堂上检查预习,巩固强调重点字词,翻译。

六、说教学过程步骤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屏幕打出对联,猜猜他是谁?“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典故、故事:三顾茅庐、隆中对策、草船借箭、舌战群儒、七擒孟获、挥泪斩马谡等(2)称颂他的诗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八阵图》代表作:前《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诫子书》“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澹泊无以明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杜甫、陆游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劝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诫、劝勉的信。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古时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采邑;要想管理好自己的采邑,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采邑;采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
“君子之行”人生在世首先要修身养德,这是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基础
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方法是“静”与“俭”。

“静”就是淡泊、宁静,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方能自省、自察。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就是节俭、俭朴。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静”与“明志”“成才”的关系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指不为名利所动,能安贫乐道,守道不移;“宁静”则指心情安宁,内心澄净。

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心真实所想,才会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的前提。

(静——学——才)“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要想有才学必须通过学习,而求学的过程必然是孤独寂寞之旅,只有心无旁骛(意思是心思没有另外的追求。

形容心思集中,专心致志。

),潜心专一,才能深入思考,精研学问。

(有志——成学——广才)“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学有所成。

诸葛亮讲立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学习时要心境清净,精力集中,同时学习态度也要端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好高骛远(意思是脱离实际地追求不可能实现的过高、过远的目标)、博而不精(意思是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浅尝辄止(意思是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

指不深入钻研)、不求甚解(思是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

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的态度都不会有好的学习结果;急于求成、浮躁不专,不仅对学习进步无益,而且有害于品格的培养,达不到陶冶品格的目的。

最后又殷殷叮咛:流年似水,蹉跎时光,必将老大徒伤悲,于事无补。

所以更应惜时勤学,学习的目的是成才,而成才是为了奉献社会,为社会所用。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在当下,物欲纷繁,尘世喧嚣,各种诱惑,各种干扰;对学生来说,如何做到立定志向,专一向学,是一个大课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文章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虽然有些内容,初一的孩子未必全能领悟,但读了这篇文章,可在他们的内心埋下一个宁静淡泊的种子,对他们的未来会有裨益。

一开头,作者就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顺带提的,也是作者对儿子的要求,但并非论述的重点);接下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对“静”的价值的阐发,之处唯有宁静专一,才能明确志向、达成志向;接下来一句,先正后反,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核心是实现志向的途径———学。

具体来说,就是有“志”才可成学,而为学亦需“静”;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而成才务须学习。

第四句,从反面说明不静,即“淫慢”“险躁”的害处,实际还是彰显“静”的价值。

最后一句,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样,先立论,再阐发,又从正反论证,逻辑谨严,前后相承,语虽短却意蕴悠长。

16 诫子书
1、如何才能修身养德呢?
方法是“静”和“俭”。

“静以修身”强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
“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性作用。

2、怎样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诫子书》中的一个关键词语。

“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

“静以修身”意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平静,不会为贪图
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

“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

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静
地反思自己的作为。

要做到“静” ,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 。

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 ,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

若心不静,陷入“险躁” ,则不能安心学习,也就不难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养心性了。

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第二个条件是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

三者之间关系:诸葛亮主张俭以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
缺一不可的。

志是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指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4、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 ,也就是时时将“志”放
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 ,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
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参考答案: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能淡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于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岁月而消失,最终凋落衰残,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到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
三、画出文中提到“志”的语句,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参考答案:文中关于“志”的语句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谓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四、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试为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在反复诵读中,
1. 2. 3.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夫(fú)/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suí)/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