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诫子书》译文及知识点《诫子书》诸葛亮·三国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依靠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来培养品德。
不内心恬淡无法用来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无法用来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必须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无法用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无法用来完成学业。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纪随时光疾行,意志随岁月丧失。
最终成为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穷人住的房子里,到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注释1.诫:警告,劝人警惕。
2.书:书信。
3.夫:语气助词,用于句首。
4.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5.行:品行。
6.静:宁静专一。
7.以:连词8.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9.无以:没有办法来,10.明:明确、坚定。
11.志:志向12.致:达到。
13.远:远大目标14.广:增长。
15.成:达成,成就。
16.淫:放纵。
17.慢:懈怠。
18.励:振奋。
精:精神。
19.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躁:浮躁。
20.治:修养。
21.与:跟随。
22.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23.意:意志,24.日:岁月。
25.去:消逝,丧失。
26.遂:最终。
27.庐:陋室。
28.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词类活用1.非淡泊无以明.志,明:使…明确。
形容词作动词,2.非宁静无以致远.,远:远大目标。
形容词作名词,3.非志无以成学,志:立志,名词作动词。
4.非学无以广才: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古今异义词1.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
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
2.意与日去,去,古义:离开,丧失,今义:去一词多义之:1.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2.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3.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无意义)以:1.静以修身:(连词)2.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3. 可以.为师焉(凭借)志:1.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1.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2.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1.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2.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1.三人行:(行走)2.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1.意与日去:(意志)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3.意暇甚:(神情,态度)去1. 太丘舍去.(离开)2. 意与日去.(消逝)重点理解1.《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世的人生哲理传递给后人,成为了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以下是对《诫子书》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重点字词1、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2、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3、行:操守、品德。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修身:修养身心。
6、俭:节俭。
7、养德:培养品德。
8、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9、明志:明确志向。
10、宁静: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11、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12、须:必须。
13、广才:增长才干。
14、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15、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16、险躁:轻薄浮躁。
险,轻薄。
17、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18、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19、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
20、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21、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22、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3、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第8课《诫子书》必备知识清单

《诫子书》知识清单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一、诵读理解1、字音夫(fú)澹(dàn)2、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3、字词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4、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2020年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诫子书》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解释(一)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2、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3、俭:节俭4、养:培养5、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6、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有办法7、明:明确8、明志:明确志向9、致:达到10、致远:达到远大目标11、才:才干12、淫:放纵13、慢:懈怠14、励:振奋15、励精:振奋精神16、险:轻薄17、躁:浮躁18、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19、与:跟随20、驰:疾行,指迅速逝去21、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22、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23、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多不接世: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25、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26、诫:劝勉、告诫27、书:书信(二)一词多义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之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久之:音节助词,不译以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学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三)词性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3、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四)一词多义1、悲守穷庐古古:简陋;今:生活贫困,缺少钱财2、淫慢古:懈怠;今:速度低3、险躁古:轻薄;今:地势险恶、复杂三、句子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德行,(他们)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精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不学习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诫子书》考点知识(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诫子书》考点知识
(一)实词虚词解释,句子翻译(勾划写在书上)
(二)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三)文意理解:
1、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诫子书(课文)[三国·蜀汉]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多何及!一、基础知识积累1、字音字形(1)读音夫.fú淫.慢yín 淡泊..dàn bó险躁.zào 穷庐.lú遂.su ì(2)多音字及形近字夫fū(农夫)(夫妇)(万夫不当之勇)fú(逝者如斯夫)泊bó(淡泊)(停泊)(漂泊)pō(湖泊)(血泊)(水泊梁山)躁(险躁)(暴躁)燥(干燥)(燥热)噪(噪音)(噪声)操(操场)(操守)澡(洗澡)(澡堂)庐(茅庐)(庐山)炉(火炉)(炉火)沪(沪江)(京沪)妒(妒忌)(嫉妒)遂(遂愿)(遂心)逐(逐渐)(放逐)隧(隧道)(隧洞)邃(深邃)(幽邃)髓(精髓)(骨髓)驰(驰骋)(飞驰)弛(松弛)(张弛有度)2、重点文言字词积累(1)重点字词夫: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操守、品德。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日:岁月。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静以修身: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
俭以养德:节俭有助于养成质朴勤劳的德操。
宁静致远: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2)古今异义词①夫君子之行夫(古义: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今义:丈夫)行(古义:操守、品德今义:行为,行动)②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古义: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今义:指环境安静,不嘈杂)③险躁则不能治性险(古义:轻薄今义:危险,惊险)治(古义:修养今义:治理)④非学无以广才广(古义:增长今义:广泛;宽广)⑤年与时驰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奔驰,奔跑)⑥淫慢则不能励精慢(古义:懈怠今义:指速度低,走路、做事等费的时间长)(3)一词多义①去:意与日去.(消失)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离开)②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③以:歌以.咏志(介词,用)可以.为师矣(介词,凭借)静以.修身(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不译)(4)词类活用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广)非志无以成.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成)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做名词,远大的目标)(5)倒装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即“以静修身,以俭养德”)3、文史积累(1)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人教部编版七年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语文上册《诫子书》知识点归纳2君子3之行3,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澹泊)5无以明志6,非夫(fú)宁静7无以致远8。
夫(f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9,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10则不能励精11,险躁12则不能冶性13。
年与时驰14,意与日15去,遂16成枯落17,多不接世18,悲守穷庐19,将复何及20! 本文选自《诸葛亮集》。
【注释】①诫:告诫、劝勉②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③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④行:指操守、品德。
⑤澹(dàn)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甘于寂静无为的生活环境。
⑥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也说“使远大的志向得以实现。
明:使……明”。
⑦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⑧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⑨广才:增长才干。
⑩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
淫:过度。
慢:怠惰。
11 励精:振奋精神。
励:奋勉,振奋。
12 险躁:暴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 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14 驰:消失、逝去。
15 日:时间。
16 遂:于是,就。
17 枯落: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8 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有“为社会所用”的意思。
19 穷庐:破房子。
20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译文】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不看清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
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奋发向上,轻浮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启示】本文的主要写了诸葛亮希望儿子可以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学有所成。
人教部编版七上语文《诫子书》知识点归纳

(一)作品概述《诫子书》选自《诸葛亮集》,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
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三)三行对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之,的。
行,行为操守。
静,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来。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句子)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明确,坚定。
致,达到。
远,远大的目标。
不内心恬淡无法明确志向,不摒除杂念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
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下面是小偏整理的《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诫子书》初一语文课文知识点一、课题解析诫:告诫、劝勉。
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ĕ)字词理解:1、一词多义“以”“成”2、古今异义“险”“穷”“去”3、词类活用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翻译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
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六、背诵课文七、文意理解: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八、积累成语、名句: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初中生如何学好语文经过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首先,某些学生在小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不当是造成成绩滑坡的重要因素。
小学生的直观性强,而抽象能力弱,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强,而运用能力和迁移能力弱,所以小学靠突击和死抠硬记取得成绩的学生,不注重总结学习方法,缺乏独立钻研的学习习惯,到中学自然跟不上。
其次,初中新生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小学生升入初中,90%以上的学生最大的感受是:初中学习自主时间少,学习课程太多。
学生在小学还有一些玩的时间,到中学课程增加到十几门,本来就难适应,再加之中学对新生一开学就实行严格而高要求管理,学生就会对中学的学习感到压抑,甚至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另外,初一学生入学的时候语文基础不同,对新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适应能力也不同,所以进了升入初中后,语文成绩肯定也会不一样。
因此,升入初中必须有一套新的学习方法。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小学,学生普遍不重视预习作用,对课文中字、词、句的掌握及课文内容的理解都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完成的,课后要求学生背诵的或循环反复练习的较多。
进入初中后,从开学的第一篇课文起,就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这一点非常重要。
那么,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
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
第二步:精读课文,弄清课文主要内容、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课后练习及一些语法知识等。
二、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如朗诵活动、背诵活动、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你一定要主动积极大胆,不要有什么顾虑;谁也会犯错误的,多参加几次就什么都解决了,说不定你还能够做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呢!一开始就被别人占了机会,以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如果老师还没有打算举办这些活动,你一定乘早去给老师建议,不然,别的同学抢了先。
在学习上就是要和别的同学争一回先,这样做是正确的。
三、要有好的学习方法《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中学生的听、说、读、写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完成《大纲》上的任务,你不仅应当在学习上下功夫,还应运用一些适合你的好的学习方法。
如:抓重点做笔记方法(如何掌握时间、提高速度),如何背诵课文(先抓住重点字、词背诵每段,然后串起来背),如何写好作文等。
具体说来,要在几个方面下功夫:首先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
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
关键是要会听。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心里纳闷了:还有谁不会听呀?可没有这么简单!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
我们平时说话都有一个目的,老师讲课也一样。
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然后,带着这个目的,有意识地去听。
这样,一课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听的能力和语文成绩就提高了。
第二是说的问题。
同样,说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同的人说话都不一样呢!回忆一下你所认识的人,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你一定经常看电视吧?你看电视里的主持人,虽然不一定你都喜欢,但是,有几个主持人不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的?那么,怎样训练说话能力呢?一、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
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开学就应当这样,训练几次就没有什么害怕的了。
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你的见解。
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
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
当然,争论的问题还是要有意义。
二、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
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
要是能去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的朗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
以上说了听、说。
读也很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
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
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
阅读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
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可见"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那是不可能的。
比如说,碰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有的同学略读一遍,只等上课老师讲解。
但毕竟课时是有限的,老师在一两课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要想全面透彻地理解课文,明白文中所写的深刻哲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感受,是非多读而不能解决的。
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
久而久之这样做,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
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
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初中课本就选入了新凤霞的《傻二哥》一文),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
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第三,朗读是培养学生演讲口才的关键。
演讲需要声情并茂,除了好的讲稿之外,重要的还要靠演讲者的演讲口才。
而演讲口才的培养,重在平日多练朗读。
中学语文课本就有许多练朗读的好文章。
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头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只有用势如破竹的气势朗读出来,才能表达出作者对白杨树由衷的赞叹与崇敬之情;鲁彦的《听潮》中除描绘的海睡图与海醒图,那安详愉悦的静谧美与狂暴震憾的雄壮美也是非朗读所不能体会到的。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此言就是劝诫我们通过大量阅读去培养和获得语感,去熟悉和掌握语言规律,增强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韩愈读书"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最后是写的问题。
写比什么都重要。
一上初中,就要把写的事情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
写什么呢?怎样写?写周记,一周写一则。
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
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兴趣。
以后拿出来看看也很有意思。
另外,写作,尤其是写周记,和老师还有一种很强的沟通作用,老师经常可以通过你的周记来了解你的所思所想,这对你的成长会有好处。
你不要害怕老师知道你的内心世界。
老师关心你,是为了你好。
我原来长期要求学生写周记,大约经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个别同学的一些作品甚至已经能够发表。
把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
不信,你试一试。
而且,师生关系也特别好。
学生把我作为知心人,我也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处处替他们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