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房设备基础沉降控制措施
浅析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

浅析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措施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避免或减轻不均匀沉降的危害,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课题。
沉降控制技术是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用途、结构形式以及有关地基条件等,采用一些有效和经济的方法以降低沉降量和差异沉降量或是提高结构的抗沉降变形能力。
目前减少基础不均匀沉降主要从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施工措施等方面来控制。
标签:基础;沉降;控制措施1、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结构措施1.1减小或调整基底的附加压力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利用挖除的土重去补偿一部分、甚至全部建筑物的重量,有效地减少基底的附加压力,起到均匀与减小沉降的目的。
此外,也可通过调整建筑与设备荷载的部位以及改变基底的尺寸,来达到控制与调整基底压力,改变不均匀沉降量。
1.2减轻建筑物的自重一般建筑的自重占总荷载的50%-70%,因此在软土地基建造建筑物时,应尽量减小建筑物自重,有如下措施:1)采用轻型结构,例如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轻型钢结构、轻型空间结构(如悬索结构、充气结构等);2)采用轻质材料或构件,如加气砖、多孔砖、空心楼板、轻质隔墙等;3)采用自重轻、覆土少的基础型式,例如空心基础、壳体基础、浅埋基础等。
1.3增强基础刚度在软弱和不均匀的地基上采用整体刚度较大的交叉梁、筏形和箱形基础,提高基础的抗变形能力,以调整不均匀沉降。
1.4采用对不均匀沉降不敏感的结构采用铰接排架、三铰拱等结构,对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不会引起过大的结构附加应力,可避免结构产生开裂等危害。
1.5设置圈梁对于砌体结构设置圈梁可增强砖石承重墙房屋的整体性,提高墙体的抗挠、抗拉、抗剪的能力,是防止墙体裂缝产生与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地震区还起到抗震作用。
2、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控制建筑措施2.1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由于邻近建筑物或地面堆载作用,会使建筑物地基的附加应力增加而产生附加沉降。
为减相邻建筑物的影响,应合理安排相邻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2.2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的长高比是决定结构整体刚度的主要因素。
设备基础下沉处理方案

设备基础下沉处理方案
设备基础下沉处理方案是指将设备的计算、存储、通信等基础功能下沉到设备本身,以减少对网络和云服务的依赖,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设备基础下沉处理方案:
1. 本地计算:设备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可以在设备上进行一些基本的计算任务,如数据处理、算法执行等,减少对云端计算资源的依赖。
这样可以降低延迟、提高实时性,并减少对网络的带宽需求。
2. 本地存储:设备具备一定的存储容量,可以将一部分数据存储在设备本地,以减少对云端存储的依赖。
这样可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并减少数据传输的成本和延迟。
3. 本地通信:设备可以通过本地网络进行通信,以减少对互联网的依赖。
设备可以通过局域网进行内部通信,或者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如蓝牙、NFC等)进行设备间的直接通信。
这样
可以降低网络传输的延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并减少对云端通信服务的依赖。
4. 本地数据处理:设备可以通过本地数据处理技术,对设备产生的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减少对云端大数据处理的依赖。
例如,设备可以使用机器学习算法对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预测,提供实时的决策支持。
5. 本地安全保护:设备具备一定的安全保护机制,包括数据加密、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以保护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这样
可以减少对云端安全服务的依赖,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可信度。
总之,设备基础下沉处理方案通过将计算、存储、通信等基础功能下沉到设备本身,减少对网络和云服务的依赖,提高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同时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这种方案可以广泛应用于物联网、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设备基础沉降整改方案115篇

设备基础沉降整改方案115篇第一篇:设备基础沉降整改方案11浸出工段厂房设备基础沉降整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进出工段厂房设备基础在2011年5月份完工,根据地质情况我施工单位已经对设备基础位置进行换填羊鼻山石料,换填厚度及碾压层数按照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施工。
在施工完毕一段时间后发现设备基础沉降,至2011年7月30日仍然沉降。
我施工单位与建设单位商议决定对进出工段厂房设备基础整改。
二、施工准备1、技术准备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对原有设备基础整改施工,按原有设备基础图纸进行测量及放线。
2、施工现场准备为保证施工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各工序的顺利进行,在施工队伍进场前,对各工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3、材料、机械及机具准备(1)材料:Φ18螺纹钢、C25混凝土(2)机械:30铲车、60挖掘机自带破碎锤(3)机具:钢筋加工设备三、施工工艺及技术要求1、施工方案拆除原有设备基础上的设备、管道及电缆→对原有设备基础进行机械破碎→基层找平→钢筋铺设→预留孔支模→混凝土浇筑2、施工方法(1)对原有设备基础上的设备、管道及电缆进行拆除。
(2)由厂房已经建成,设备基础坐落于厂房一层,层高为4.5米,由于层高限制。
我施工单位只能利用60挖掘机(自带破碎锤)对原有设备基础进行破碎。
按建设单位要求破碎,破碎厚度为500mm左右。
由于场地狭窄,机械作业十分困难,施工工期大约为4天。
(3)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对6-10轴/A-B轴、C-D轴地梁、地面及破随后的建筑垃圾进行清理。
(4)基层找平。
(5)对设备基础位置进行放线,用Φ18螺纹钢铺设钢筋,铺设钢筋为通常铺设至6-10轴/A-B轴、C-D轴,宽度为设备基础宽度,钢筋为双层双向@150mm,厚度为500mm。
(6)根据原设备基础图纸进行放线,按原有图纸预留孔位置进行定位支模。
(7)浇筑混凝土。
四、质量保证措施1、严格按照建设单位要求进行施工。
2、严格按照钢筋图集进行钢筋搭接及钢筋绑扎。
3、预留孔定位在混凝土浇筑前必须进行复测。
机房设备基础沉降控制措施

机房设备基础沉降控制措施
浅谈机房设备基础沉降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机房设备基础沉降的原因,一一对应的提出了基础沉降的控制方案,从而保证设备安装的质量和满足工程的进度要求。
关键词:设备基础沉降回填质量控制
0 引言
近年来在我们的实际工程中,由于没有足够重视机房地基的沉降,以至出现过很多工程事故,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惨痛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1 基础沉降的原因
1.1土质属性
某些砂类土及淤泥质土,对振动比较敏感,设备基础的振动由土传播,会影响邻近建筑物,如果振动过大,使设备基础下地基土不均匀沉陷或局部液化,即位于离振源不同距离处的基础,将以不同的速度下沉,造成各基础沉陷差,引起结构的附加内力,从而引起建筑物开裂,甚至破坏。
1.2载荷的施加
软土地基上,在持久荷载特别是动力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因长期作用或振动作用,使地基变形失稳。
当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动力设备的基础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由设备的不平衡扰力引起的振动作用,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控制因振动作用使软弱地基产生。
浅谈变电站站房和设备基础的沉降原因及处理方法

浅谈变电站站房和设备基础的沉降原因及处理方法摘要:由于土地资源日益减少,越来越多的滩涂、低洼地带被开发利用。
变电站也“被迫”落户在这些以往不宜建站的地区。
随之而来的是软弱地基的通病—基础沉降问题日益突出,给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影响。
当然地基的沉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针对电力设备基础沉降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字:变电站房;基础;沉降;Abstract: Due to dwindling land resources, a growing number of shoals and low-lying areas have been developed use. The substation also “forced” settled in these area which should not be establish the station. Followed by common problem of the weak foundation- the foundation settlement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ffect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substation. Of course, foundation settlement are many reason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causes and treatment methods for settlement on the basis of electrical equipment.Key words: substation room; basis; settlement;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电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有效保障。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1.建(构)筑物产生过大的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主要原因是地基没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致使地基产生过大的变形,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必须对软土基进行处理。
1.1软基处理的施工为确保施工质量,科学地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加强技术管理,严格按照有关的操作规程实施,认真做好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工程。
1.2软土地基处下施工前做好施工期间的排水措施。
1.3软土地基处下材料的选用,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
所有运至工地的材料必须分类堆放,妥善保管,按有关标准进行质量检验;不合格材料不得用于工程。
1.4在施工中遵循“按图施工”的原则,如发现现场地质情况与设计提供资料不符或与设计的处治方式因故不能实施需改变设计时,及时报告并根据有关规定报请变更设计。
1.5基坑内设集水坑、排水沟等排降水措施,积水用水泵将水抽至坑外并排走。
1.6基坑开挖时设专人注意边坡稳定性监测,边坡不小于验收规范规定,同时控制坡顶堆载,基坑边坡3m以内不许堆土。
1.7基坑开挖后注意成品保护,垫层砼应及时施工,减少土层暴露时间;如遇大雨,则应立即停止施工,并将已到标高且未浇垫层的施工段用雨布盖好,做好排水措施。
1.8若基底超挖或发现基底土质不符合设计要求时,应及时向甲方报告,并上报处理方案,在取得勘察、设计单位的同意后方可继续施工。
1.9挖掘机司机要按照测量人员所放灰线开挖。
测量人员保证随挖随测,开挖后尽量减少对地基土的扰动。
随时注意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避免施工机械下沉。
夜间施工要有足够照明。
1.10在基础验收通过之后,3天内进行回填土,避免基础受到雨水浸泡。
1.11回填时应先清除基底上草皮、树根、淤泥和杂物等。
1.12土方回填时派专人负责土方质量的检验,不合格的土方(包括大的树根、大的石块、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冻土、含水率过高的土等)不能用于回填。
1.13回填时,每层厚度不宜大于250mm,并分层夯实,同时注意避免回填土对基础的挤动。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

基础排水和防止沉降措施【1】降水运行【1.1】集、排水措施及要求工程降水抽取地下水,减少基坑开挖范围内土体中的含水量,需要施工现场必须有合适的排水设施以满足工程降水的需求,确保降水运行排水的顺畅,保障降水效果。
对于施工现场的排水设施,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满足以下要求:1 集水设备的数量、安放位置以及水泵型号的选用,应考虑实际单井出水量及开挖深度对水泵扬程的要求;2 尽量缩短降水井与排水系统设施之间的距离,减少降水井排水的沿程水头损失,降低抽水设备的扬程消耗;3 基坑抽水运行期间应在基坑摆放相应的三级沉淀池,根据基坑长度和总的涌水量,沿基坑周边共布置4个三级沉淀池(如分段开挖可以根据具体开挖范围调整三级沉淀池数量),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后排入附近市政管网。
【1.2】降水试运行1 每成井施工完一口井即投入运行,以便及时抽通降水井,确保降水井的出水量,然后停止抽水。
2 试运行之前,需测定各井口和地面标高、静止水位,然后开始试运行,以检查抽水设备、抽水与排水系统能否满足降水要求。
3 安装前应对泵体和控制系统作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
检验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各部位连接螺栓是否拧紧、润滑油是否足、电缆接头的封口有无松动、电缆线有无破损等情况,然后在地面上试转一下,如无问题,方可投入使用。
潜水电动机、电缆及接头应有可靠绝缘,每台泵应配置一个控制开关。
【1.3】正式降水运行1 坑内降水井需在基坑开挖前15-20 天开始抽水,以满足预抽水时间,保证降水效果。
2 正式抽水时,每口疏干井安装一台水泵。
3 刚开始抽水的时候,地下水很丰富,水泵出水量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井出水量会逐渐减少。
4 降水工作应与土方开挖施工密切配合。
在开挖过程中,逐步割除井管,并及时恢复抽水运行。
注意对降水井的保护,严禁挖土机破坏。
5 抽水需要24 小时派人值班,对基坑每日总出水量及坑内平均水位进行监测,若发现个别井出水量异常,对其进行单独出水量监测,并做好抽水记录,以掌握抽水动态,指导降水运行达到最优。
大型设备基础防沉降控制方案

大型设备基础防沉降控制方案一、工程概况。
咱们这个大型设备基础啊,就像大楼的根基一样重要。
这个设备老沉了,一旦基础出问题,那设备就像喝醉了酒的大汉,站都站不稳,生产啥的就全乱套了。
所以啊,咱得好好做这个防沉降控制方案。
二、沉降原因分析。
# (一)地质因素。
这地底下的情况就像人的脾气一样复杂多变。
有的地方土质软得像棉花糖,承载能力差,设备基础放上去就容易陷下去。
还有可能存在地下溶洞或者暗河之类的,就像地底下的小陷阱,基础要是刚好在这些地方,沉降那是迟早的事儿。
# (二)基础设计和施工问题。
1. 设计方面。
要是设计的时候没考虑周全,基础的尺寸、结构强度不够,就像给一个大胖子穿了小一号的鞋子,能不出问题吗?还有啊,没把设备的重量、运行时产生的振动等因素算进去,那基础肯定受不了,就会慢慢沉降。
2. 施工方面。
施工的时候如果偷工减料,混凝土浇筑得不均匀,或者振捣不密实,那就像盖房子用了空心砖,基础内部全是蜂窝麻面,强度大打折扣,沉降就难以避免了。
还有基础底部的垫层,如果没处理好,也会影响基础的稳定性。
# (三)设备运行影响。
这大型设备运行起来可不是省油的灯。
它振动起来就像在基础上跳街舞,长时间这样,基础的土就被振松了,就像把一块平整的沙地一直晃悠,慢慢地就凹下去了,这就造成了沉降。
三、防沉降控制措施。
# (一)地质勘察与处理。
1. 详细勘察。
在工程开始之前,咱们得找专业的地质勘察队伍,像侦探一样把地底下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要知道土质的类型、分布、承载力,还有地下水的情况等等。
把这些数据都搞准确了,咱们后续的设计和施工才有依据。
2. 地基处理。
如果发现土质比较差,就像刚才说的像棉花糖一样软的土,咱们就得想办法让它变硬。
可以采用换填法,把软土挖掉,换上好的土石材料,就像给基础换了个结实的床垫。
或者用桩基础,像打钉子一样把桩打到地底下坚硬的地层里,让基础稳稳地坐在桩上。
# (二)基础设计优化。
1. 精准计算。
设计师可得认真点儿了,要根据设备的实际重量、形状、运行方式等精确计算基础的尺寸、配筋和混凝土强度等级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房设备基础沉降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机房设备基础沉降的原因,一一对应的提出了基础沉降的控制方案,从而保证设备安装的质量和满足工程的进度要求。
关键词:设备基础沉降回填质量控制
0 引言
近年来在我们的实际工程中,由于没有足够重视机房地基的沉降,以至出现过很多工程事故,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一些惨痛的教训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
1 基础沉降的原因
1.1土质属性
某些砂类土及淤泥质土,对振动比较敏感,设备基础的振动由土传播,会影响邻近建筑物,如果振动过大,使设备基础下地基土不均匀沉陷或局部液化,即位于离振源不同距离处的基础,将以不同的速度下沉,造成各基础沉陷差,引起结构的附加内力,从而引起建筑物开裂,甚至破坏。
1.2载荷的施加
软土地基上,在持久荷载特别是动力荷载作用下,可能会因长期作用或振动作用,使地基变形失稳。
当在软弱地基上进行动力设备的基础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由设备的不平衡扰力引起的振动作用,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同时还要控制因振动作用使软弱地基产生
的沉降。
,要避免振动的扰频与建筑物整体或局部构件的自振频率相接近。
对于机房内设有不大于10 hz 的低频设备,且不平衡扰力又较大时,机房结构设计就应避开设备的扰力频率,使机房的自振频率与设备的扰力频率相差25 %以上。
1.3回填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
当原始地面标高较低时,因机房设备地面标高的要求,常常先在原有场地上作一层回填土,再作基础和上部结构。
对于建筑物内的设备基础,当基底压力较小且无震动荷载时,一般以经过压实的回填土作为地基,回填土材料及压实系数由设计者提出要求,施工时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分层夯填,但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认为设备荷载不大,未能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质量控制,结果往往产生重大损失。
2 基础沉降控制的方法
2.1机房选址
机房的选址尽量选择在土质条件稳定厚实的地方,尽量避免砂类土及淤泥质土等软土地质,避免下陷。
2.2从设计上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基础刚度和整体刚度
(1)设置沉降缝。
长度较大的设备,应在适应部位设置沉降缝对于平面图形复杂或有高差及荷载显著不同的,要在其转折处设备高差处或荷载显著不同的部位设置沉降缝;在基土的压缩性有显著不同处,或在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处也需设置沉降缝。
(2)减轻设备自重。
减轻设备自重可以减少基底压力,是防止和
减轻不均匀沉降很重要的途径。
在实际中选用自重较轻的设备,并尽量减轻设备上附加设备重量。
设备荷载不仅使设备地基土产生压缩变形,而且由于基底压力扩散的影响,在相邻范嗣内的土层也将产生压缩变形,也会影响相邻的设备基础。
(3)设备与基础中间添加橡胶垫圈,以缓冲设备运转带来的动负载带来的振动冲击。
2.3加强施工质量的管理
建立健全工程质量成本管理组织体系,落实管理。
认真做好各层技术交底是落实质量计划的保证。
施工前项目部对分项目部或分包单位技术人员和工人班组进行逐级技术交底及办理签字手续,使他们明确本工程的特点和难点、施工工艺标准、操作规程、技术要求、质量标准、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和有关注意事项等;对于关键部位、重点部位和质量要求较高的特殊项目,还要进行书面交底和样板交底。
3 结束语
在工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设备基础已成为工业工程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设备基础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 ,如何控制设备基础的沉降,还需要我们不断地实践,积累更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刘军亮.浅谈设备基础[j].山西建筑,2007,33 (6).
[2]严霁.振动设备基础的分析与讨论.山西建筑,2008,34.
[3]赖训诚.软土地基大型设备基础沉降问题的分析及处理.科技
资讯,2009.
[4]段华栋.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沉降不均匀成因及对策.科技与生活,2010,(13).
[5]段兴梅.基础沉降对运转设备的影响.新世纪书泥导
报,2007,(5).
[6]李可.高层建筑地基基础沉降协调分析.中国科技博
览,20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