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基本情况介绍

合集下载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概况

呼和浩特市概况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首府,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地理位置优越,早在汉唐时期,这里就是中原地区开展对外交往的重要通道,是"草原丝绸之路"的枢纽。

明清时期,已是商贾云集之地。

目前,呼和浩特已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广泛的经济、技术合作和文化交流关系,形成了外向带动发展,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呼和浩特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享有国家赋予的特殊优惠政策。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呼和浩特已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科教发达、交通便利,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的新型城市。

今年的8月呼和浩特被评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是祖国北疆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无论是远古时期的"大窑文化"遗址,还是战国时期的云中古城遗址,或是明清时期的召庙艺术等,都真实地记录了呼和浩特的悠久历史,显示了这座塞外名城的古老神韵。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思是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众多,故又称之为“召城”。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其汉语意思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

因召庙云集,故又称之为“召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留下了许多具有民族特色和宗教特色的召、寺、塔、壁画等。

著名的有大黑河畔的汉代昭君墓,东郊的汉代白塔,明清时代的大召、席力图召、五塔寺、清真大寺、将军府、玉泉井等。

其中罕见的五塔寺蒙文天文图,端庄的召庙佛像,高耸的望月楼,庄重的公主府,巍峨的白塔,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我国北方的建筑艺术珍品。

还有土默特学校和尔齐召等早期革命纪念地。

乌素图召、青山公园、喇嘛洞、哈素海、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象征大窑文化等。

从大窑文化算起呼和浩特至今已有50万年前历史可见其历史的久远。

)早在炎黄时代,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就已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直至战国时期蒙古高原的历史正式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在此演兵,并沿阴山修筑长城,并设云中郡。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范文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城市化的脚步日益加快。

在这个过程中,“城中村”现象也逐渐浮现,这成为了呼和浩特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本文将特别针对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造的必要性,以期为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现状(一)基本情况赛罕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中心地带,地理位置优越,经济活跃。

然而,在这个区域内存在着大量的“城中村”。

这些地方原本是城市周边的农村,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被城市包围,形成了独特的“城中村”现象。

这些地方在建筑风格、人口密度、社会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

(二)存在问题“城中村”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布局混乱,环境脏乱差;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设施短缺;三是居民生活质量低下,缺乏城市居民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四是社会管理难度大,存在治安隐患。

三、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的必要性(一)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城中村”改造的首要目的是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改造,可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使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

(二)推动城市发展“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造,可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形象,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三)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城中村”改造可以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通过改造,可以将零散的农村用地整合为城市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为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

四、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城中村”改造策略(一)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在进行“城中村”改造时,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

规划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地理、经济、文化等特点,明确改造的目标和任务,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二)完善基础设施在改造过程中,应注重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基本情况简介新2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基本情况简介新2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基本情况简介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民族中学成立于1975年,是赛罕区唯一的一所寄宿制完全民族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45亩,现有教学班25个(初中18个,高中7个),在校生1100多名。

在职教职工152名,其中本科104人,专科17人,研究生4人,高级职称63人,中级职称41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

其中获自治区级教学能手1人,学科带头人 1 人;市级教学能手2人,学科带头人2人;区级教学能手11人,学科带头人4人;并有多人在市、区两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市级劳模1人,自治区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

多年来我校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名师工程,建成了一支责任心强、业务过硬的优秀教师队伍。

学校位于如意开发区内,东临白塔国际机场,西接美丽的东河和如意广场,南靠自治区党委、政府办公区,北面与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相临,交通便利,环境优雅,人口密集,人文景观靓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001年投资兴建建筑面积为4967m2的四层教学楼一栋,可容纳30个教学班,1500多名学生就读;一栋建筑面积为3656.66m2的综合楼,内设微机室,多功能报告厅,理、化、生实验室,音乐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等;硬化38099.59m2,总计投资1210万元。

2007年8月,区政府又投资146多万元,对教学楼、综合楼进行了整体外装修,凸显民族建筑特色。

2006年区政府投资近715万元,兴建了26520m2的操场,于2007年9月1日正式交付使用,建成以来,已多次承担自治区、呼市、赛罕区运动会和大型体育赛事。

2006年兴建了5451.17m2的学生公寓楼,可容纳960名学生入住;2600m2的餐厅,可容纳1000人用餐,共投资1065万元。

学生公寓和餐厅已于2007年3月1日投入使用。

同时对学生公寓楼前后和餐厅前后进行了地面硬化。

还进行了校园绿化。

2008年学校又投资296万元对大礼堂进行了内外装修,并整修了大礼堂周围的道路。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基本情况介绍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基本情况介绍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基本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

赛罕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其前身为呼和浩特市郊区,1999年市区区划调整为市辖区,2000年6月正式定名为赛罕区。

辖区总面积1025.2平方公里,是首府面积最大的城区。

全区总人口57.2万人,常住人口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

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24个行政村、59个社区居委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赛罕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北距二连浩特内陆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至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丰富的鄂尔多斯市350公里,京包铁路、京包高速公路、110国道穿境而过,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座落境内,是沟通北京、连接西北,通往各省的重要通道。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大厅局机关大部分入驻我区,中国航天六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草原研究所等国家、自治区、呼市教育科研单位聚集区内,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文化大厦等相继落成,使赛罕区成为了首府的行政中心区和科技、教育、文化聚集区。

近年来,赛罕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奋力打造自治区第一区”为目标,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城郊型经济向城市型经济的转变,现代时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首府新型城区正在逐步形成。

赛罕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区(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9258亿元,比市政府下达任务超收3.858亿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40元,同比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8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25%;引进国内资金92.3亿元,同比增长55.6%;引进外资4588万美元,同比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8.9%。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现状

呼和浩特市环境现状调查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山脚下,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现已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蒙语“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

内蒙古人则通常省称为“呼市”.一、呼和浩特市自然环境调查1地理位置通过呼和浩特市卫星图可知: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 东经111。

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2地质地貌2.1 土壤特征呼和浩特市气候受地形海拔高度影响,水热条件随地形海拔高度的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对土壤的形成、发育产生明显分异,在海拔1900—2000米以上的中山,年平均气温较低,水分条件好,生物循环积累和淋溶过程较为明显,从而形成森林土壤和淋溶森林土壤;而在海拔1600米以下的石质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则形成灰褐土、粗骨土及过度类型的栗褐土,在山前倾斜平原及黑河冲积平原,地形平缓,所形成的是隐域性潮土、盐土等。

2。

2 地貌特征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米,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米,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米.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2。

3 地质单元2。

3.1大青山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分布于大青山南麓,哈素海,小黑村,太平庄以北地区,长约90km,宽约10km.由大青山南麓各沟口形成的洪积锥裙、冲洪积扇裙河冲洪积一湖积扇前带构成.山前倾斜平原北高南低,坡度较大,尤以山麓地带最为明显。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

呼和浩特市区域环境概况1自然环境概况呼和浩特市地处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km2。

境内主要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即:北部大青山和东南部蛮汉山为山地地形,南部及西南部为土默川平原地形。

地势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倾斜。

海拔最高点在大青山金銮殿顶部,高度为2280m,最低点在托克托县中滩乡,高度为986m,市区海拔高度为1040m。

大青山为阴山山脉中段,生成很多纵向的山脉山峰。

境内由西向东主要山峰有九峰山、金蜜殿山、蟠龙山、虎头山等,东南部是蛮汉山。

境内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km2,沟长68.2km,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m3。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m3,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km,流域面积708.7km2,年均径流量2622万m3。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km,河网密度为0.177km/km2。

地下水分为浅层水含水层和深层水含水层。

浅层水含水层包括浅层潜水及半承压水等。

地下水埋藏深度、水质、水量均由北向南呈有规律的变化,全市浅层地下水年补给量为9.87亿m3。

呼和浩特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差异较大,其特点: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暂炎热,春秋两季气候变化剧烈。

年平均气温由北向南递增,北部大青山区仅在2℃左右,南部达到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l3.5~13.7℃。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d,低山丘陵区110d,南部平原区为113~-134d。

日照年均1600h。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mm,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雨量仅350mm;平原区在400mm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mm;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mm,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mm,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mm。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0.06.06•【字号】呼政发[2000]50号•【施行日期】2000.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我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呼政发[2000]50号)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公司):经国务院国函[2000]42号文件批准,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内政发[2000]60号文件通知,调整呼和浩特市市辖区行政区划,郊区更名为赛罕区。

现将各区行政区域范围、边界线走向和区人民政府驻地通知如下:一、各区行政区域范围和区人民政府驻地:(一)新城区辖锡林郭勒北路、新城东街、新城西街、海拉尔东路4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以北、呼伦贝尔南路以西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京风路以北的部分,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毫沁营、保合少、小井3个乡,巴彦镇的塔利、生盖营、讨思浩、榆树沟、姚家泫、古路板、甲兰板、野马图8个村委会,巧报乡的府兴营、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二)回民区辖通道衔、中山西路、环河街、新华西路、光明路、海拉尔西路6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攸攸板乡,西菜园的金龙居委会和青山、厂汉板、倘不浪、西龙王庙、四合兴、什拉门更、小府、塔布板、孔家营9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通道南街(三)玉泉区辖小召、大南街、兴隆巷、长和廊、石羊桥东路5个街道办事处,以及从原郊区划入的桃花、小黑河2个乡,西菜园乡的西霞园、巴彦乌素、芦花园、落雁、辛兴5个居委会和范家营、西瓦窑、五里营、南八里庄、西菜园、南茶坊、碱滩、大圐圙、南营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沟子板13个村委会。

区人民政府驻公园西路。

(四)赛罕区辖原郊区的太平庄、西把栅、章盖营3个乡和榆林、金河、黄合少3个镇,巧报乡的东瓦窑、后巧报、双树,小台什,帅家营、大台什、桥靠、前巧报8个村委会、巴彦镇的商业街居委会和黑土凹、后罗家营、乔家营、郭家营、坝堰、腾家营、罗家营7个村委会,以及从新城区划入的人民路、大学西路2个街道办事处,中山东路街道办事处位于健康街,乌兰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东风路街道办事处和迎新路街道办事处位于东风路以南的部分。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

呼和浩特行政区划呼和浩特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1个旗。

即玉泉区、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土默特左旗、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和林格尔县和武川县。

呼和浩特市面积17271平方千米,人口214万(2004年)。

回民区面积175平方千米,人口22万。

邮政编码010030。

区人民政府驻钢铁大街。

新城区面积700平方千米,人口32万。

邮政编码010010。

区人民政府驻新城西街。

玉泉区面积213平方千米,人口19万。

邮政编码010031。

区人民政府驻昭君路赛罕区面积1013平方千米,人口36万。

邮政编码010020。

区人民政府驻巧报镇。

托克托县面积1313平方千米,人口20万。

邮政编码010200。

县人民政府驻双河镇。

武川县面积4885平方千米,人口17万。

邮政编码011700。

县人民政府驻可可以力更镇。

和林格尔县面积3401平方千米,人口19万。

邮政编码0115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清水河县面积2859平方千米,人口14万。

邮政编码011600。

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土默特左旗面积2712平方千米,人口35万。

邮政编码010100。

旗人民政府驻察素齐镇。

金桥开发区面积13.6平方千米金川开发区面积11.97平方千米如意开发区面积6.8平方千米金山开发区面积18平方千米此处区划地名资料截止到2005年12月;面积、人口数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6)》,人口截止2004年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基本情况介绍
来源:分类:赛罕区简介日期:2009-11-27
一、基本情况
“赛罕”,蒙古语意为美丽富饶。

赛罕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城区东南部,其前身为呼和浩特市郊区,1999年市区区划调整为市辖区,2000年6月正式定名为赛罕区。

辖区总面积1025.2平方公里,是首府面积最大的城区。

全区总人口57.2万人,常住人口39.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4.3万人,农业人口15万人。

辖1个自治区级开发区、6个乡镇、5个街道办事处、124个行政村、59个社区居委会,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赛罕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距首都北京500公里,北距二连浩特内陆口岸490公里,西至草原钢城包头150公里,西南至天然气和煤炭储量丰富的鄂尔多斯市350公里,京包铁路、京包高速公路、110国道穿境而过,呼和浩特白塔国际机场座落境内,是沟通北京、连接西北,通往各省的重要通道。

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各大厅局机关大部分入驻我区,中国航天六院、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草原研究所等国家、自治区、呼市教育科研单位聚集区内,内蒙古国际会展中心、内蒙古图书馆、内蒙古文化大厦等相继落成,使赛罕区成为了首府的行政中心区和科技、教育、文化聚集区。

近年来,赛罕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奋力打造自治区第一区”为目标,以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了城郊型经济向城市
型经济的转变,现代时尚、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首府新型城区正在逐步形成。

赛罕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文化区(县)”、“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地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0亿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总收入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9258亿元,比市政府下达任务超收3.858亿元,同比增长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440元,同比增长13.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688元,同比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25%;引进国内资金92.3亿元,同比增长55.6%;引进外资4588万美元,同比增长1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5亿元,同比增长18.9%。

二、发展思路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是,积极融入首府“一核双圈”战略,稳步实施“142”发展战略,即建设一个中心、发展四个组团、打造两个卫星镇。

建设一个中心,即在二环路以内的范围,以高水平、现代化的城市建设为重点,建设中心城区。

发展四个组团,即在二环路与绕城高速路区间范围,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和目前发展现状,建设四个组团发展区。

一是以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为中心,以发展教育培训、生活服务、商务服务等为重点,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团发展区。

二是以京包铁路、白塔机场、京藏高速公路为中心,以发展现代物流业为重点,建设白塔国际物流园区组团发展区。

三是以自治区党政办公区为中心,以发展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业为重点,建设首府行政中心区组团发展区。

四是以金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建设新型工业区组团发展区。

打造两个卫星镇,即以黄合少镇和榆林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以小城
镇建设为突破,建设黄合少镇和榆林镇两个卫星镇。

在此基础上,实现迈进全国中心城市第一方阵先进城区行列和“三个新提高”(即实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新提高、人文素质新提高和社会保障水平新提高)的奋斗目标。

三、工作重点
(一)发挥优势,建设菜奶基地
菜奶业是赛罕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

近年来,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首府市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和奶牛养殖业。

全区菜田面积达7万亩,蔬菜保护地面积达1.5万亩,形成了以合林、曙光、西讨速号、保素、乔家营等为中心的五大种植区域,打造出“塞罕”、“汇东”等无公害蔬菜品牌,蔬菜年商品量达3亿多公斤,占到全市蔬菜总产量的50%以上,成为呼市重要的蔬菜生产供应基地。

按照“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发展思路,建成封闭式奶牛养殖小区13个,综合服务站6个,新开工建设了苏木沁、碾格图、茂盛营、西黑炭、棚松营5个现代化牧场园区,奶牛存栏数达16.1万头,奶牛规模化养殖、科学化管理水平逐年提高,是蒙牛、伊利等公司的重要奶源基地,为呼和浩特打造中国乳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筑巢引凤,发展高新工业
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规划建设了13.6平方公里的金桥经济开发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具备了承载投资300—400亿元的能力,成为了自治区20家重点工业开发区之一。

先后引进建设了中海油6万吨聚甲醛、6亿立方米煤制气、60万吨大颗粒尿素、中石油500万吨炼油扩能改造、金桥热电厂一期2×30万千瓦、神舟硅业一期1500吨和二期3000吨多晶硅、天津中环400兆瓦单晶硅等项目,基本形成了以石化、电力、烟草、印务、硅产业、太阳能电子和光伏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工业体系,为呼市打造“中国硅都”和光伏材料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三)全面布局,繁荣第三产业
按照“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在加快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全面开发呼市东南部商贸中心,以城区商业网点为基础,中心地段商场为骨干,各类批发市场为依托,集人流、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商贸体系正在形成。

引进实施了内蒙古汇商广场、上海绿地、北京金隅、北京光大、大连万达、东方君座、金盛国际家饰广场、白塔机场国际货运区、航空物流园区、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等项目,带动了商业地产和物流业的发展,为开发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园区组团发展区、白塔国际物流园区组团发展区、首府行政中心区组团发展区构建了基本框架。

(四)统筹推进,实现城乡一体
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区,按照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以现有城区为核心,新市区为重点,小城镇为延伸,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发展,大力实施城中村改造、小街巷改造、旧小区改造、农村路网改造等工程,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城区覆盖面。

城乡道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城区面貌变化显著,城市管理水平和宜居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以呼和浩特新市区和自治区党政办公区为中心,城区面积大幅拓展,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使赛罕区成为了首府最具现代化气息的重要城区。

(五)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
大力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不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累计投入9亿多元,对全区近40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进行改造建设,增加教学班400多个,增加学生容量2.7万多人。

新建扩建6所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站,面积达1.1万平方米,教育教学条件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达到全市乃至自治区一流。

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以城乡低保、社会救助、城镇医疗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医疗保险等为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成果普遍惠及到广大人民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