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教学方法:篇一朗读法。
课时:2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篇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篇三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第二课时课件

答案示例:北风呼啸的寒夜,被围的郑国都城的城墙上,士兵们用绳子送下来一位老人。他整理了一下被绳子 勒出的衣褶,掸掸身上的尘土,毅然决然地走向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
任务二 文约而意丰,辞婉而理骋——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和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委婉地向秦伯提出了哪 五问? 参考答案:一问:越国扩疆,易乎? 二问:亡郑陪邻,值乎? 三问:东行有朋,害乎? 四问:朝济夕设,信乎? 五问:西封阙秦,会乎?
2.语言若使用恰当能发挥巨大的力量,直击要害的劝说能化干戈为玉帛。请感受烛之武劝说中能审时度势、 精准把握对方心理的劝说技巧。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左传》的“传”意思为“注释或阐述经义的文字”,《左传》是一部对儒家经典《春秋》进行注释的史书。 C.“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标题是编者后加的。对于古代一些原本没有题目的文章,编者一般会将其首句或中心 事件作为标题。
示例:那天,妻子做了许老爱吃的饼,弄了几样好菜,还有好酒,可许老吃不下。看许老骨瘦形销的样子,我们 执意请他休息一会儿,睡个午觉。谁知,许老刚躺下,又爬起来,大叫“拿宣纸来”。我那时经济不大宽裕,哪里有 好宣纸存用?翻箱倒柜,才找到两张质量低劣的四尺宣纸,两支破毛笔。许老捉了笔就在四尺宣纸上横扫。他 哪里是在作画,简直是要划破阴阳之
答案:B 解析:B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封”是“疆界”的意思;C项,“鄙”是名词的意动用法;D项,“退”是动词的使 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 属于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 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 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 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 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 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 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 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 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侵损 秦国,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 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译文: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 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郑伯有晋盟在 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
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共9篇)

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共9篇)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一): 烛之武退秦师全文翻译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二): 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译文:(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国王、秦国国王围攻郑国,(理由是)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存)有贰心和楚国结交.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河南岸.佚狐对郑国国王说:“国家危险啊,如果派烛武拜见秦国国王,敌军必然退兵.”(郑国国王)按照他的话做.(烛武)推辞道:“我在壮年的时候,就非常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没有能力做事了啊!”(郑国)国王说:“我不能早点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是我的过错啊.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武)答应了他.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晋国的)子犯请求攻击秦国(军队).晋国国王说:“不可.没有这人(秦王)的力量(帮助)不会又现在的局势.借用它的力量却又伤害他,不仁义;失去相好(的盟友),不智;用(和秦的)战乱换(和秦的)一致,(就)不强了.我们回国吧.”(晋)也(撤兵)离去了.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三): 高一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翻译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四): 求烛之武退秦师特殊句式的所有翻译烛之武退秦师 - 【文言句式】①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③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④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五): 《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字词翻译及词语的用法【烛之武退秦师翻译】重点字词就是课下注释里的...如有需要我给你打出来...词语用法太多了.晕写不完的说~实词:退,贰,军,用,是,缒,鄙,济,朝.虚词:以,其,之,焉,既,以为.句式:介词结构(短语/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判断句,古今异义:东道主,行李,夫人通假:共,已,说,和.句法: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省略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厌之有(宾语前置)语法:使动用法:退秦师的退,若不阙秦的阙既东封郑的封古今异义:无能而的用法:夜缒而出表修饰 ,今急而求子表修饰,.一字一句句句凝结了偶滴血泪~有问题加我QQ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六): 烛之武退秦师的重要语句语法不用翻译,我只想要点语法知识词类活用1、字音:①汜,fàn,字的左边为“三点水”,故其义必与水相关.指汜水,是位于郑国境内的一条河流.另外,“范”字的读音也是由草字头下面的“汜”的读音而来.②缒,zhuì,字的左边为“绞丝旁”,故其义与绳索、丝绸相关.意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其造字法采用“形声构字法”,左边为绳索之形,右边是其音,“缒”的读音就是根据“追”而来.③共,本为象形字,下面两点为盛食物的器皿之足,意为祭祀用的食品等,而文中是一个通假字,通“供”,供给之意,读gō ng.④阙,形声字,“门”为形,“阙”为声,读作quē,意即门户受损.⑤逢,是多音字,做姓氏用时,读páng.2、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3.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5.敢以烦执事古:冒昧的今:敢于,有胆量6.何厌之有古:满足今:厌烦7.共其乏困古:缺少的东西.今:疲劳.4.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5领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即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三、特殊句1、判断句式①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③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4、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于晋无礼”)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七): 英语翻译我在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中很纳闷,它里面的人称,为什么一会是公,一会是伯,一会又是侯例这句话: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反正很奇怪,一个人有好多爵位因为课文解释说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这里不能这么理解要知道郑伯乃郑国国君是君,而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都是臣这里的伯啊,公啊当理解为古代的一种尊称烛之武退秦师翻译(八): 烛之武退秦师所有重要单字的解释,和古今异义! 通假字! 及其翻译!急!不是很全的版本:1.重要词:以:因为;军:驻军;若:假如;辞:推辞;犹:尚且;过:过错;然:然而;鄙:边邑;远:此文指郑国;(越国以鄙远)焉:何;(焉用亡郑以陪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尝:曾经;为:给予;封:疆界(这里用作动词)肆:扩张,延伸;焉:哪里(将焉取之)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微:没有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亲附2.古今异义:(只写古义了哈~~~)不能:没有能够以为:把……作为东道主:略夫人:那人,指秦穆公行李:略3.通假字: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共其乏困:共通供何厌之有:厌通餍秦伯说:说通悦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4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出亡过郑时,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并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依附于楚.(郑伯有晋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越过别的国家把远地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文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得到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烛之武退秦师翻译(九):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要背的某些重点句子翻译.只求重点.1、《荆轲刺秦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3、《鸿门宴》:(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刘邦的话)(2)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张良的话)(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樊哙的话)(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樊哙的话)(5)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范增的话)注:应该不会跑出以上这些.烛之武退秦师翻译ppt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第 11 页共 11 页。
烛之武退秦师 文档 (2)

《烛之武退秦师》课案导学课型:新授课第一课时主备:贾雪审核:孙海燕教学过程:展示教学目标-----讲解教学方法----导入教学方法---互动探究—课堂小结---达标练习—--选做作业-----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熟读并掌握课文内容。
2、了解《左传》,掌握本文叙事特点。
3、通过想象和推理,分析本文主要人物的语言艺术,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要矛盾的思考方法。
4、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积累常识性的文史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实词:贰军若辞过然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把握文章情节二、学习指导:理解文章内容,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三、导学过程: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所作。
“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
《左传》全称是《》,又名《》,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
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
2.注音汜( )南佚( )之狐夜缒( )而出贰()于楚共( )其乏困阙( )秦秦伯说( )逢( )孙不知()四、互动探究导学第一段(1)、重点掌握以下词句:①.烛之武退.秦师——②.且贰于楚也——③.晋军.函陵——④.以其无礼于晋——(2)、掌握下面各字的多种意义:若:1.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3.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辞:1.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停数日,辞去3.不辞劳苦过 1.是寡人之过也2.三过其门而不入3.以其境过清4.三伏适已过5.过犹不及然 1.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2.杂然相许3.不以为然4.谓为信然(3)、分析内容:讨论①.秦晋两国为什么要围攻郑国?②.郑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五、课堂小结:六、达标练习:见《课堂新坐标(活页卷)》课时知能训练一、七、选做作业:见《课堂新坐标(活页卷)》课时知能训练三八、课后思考:烛之武怎样说服秦伯退兵?九、课后反思:【知识链接】:1.关于《左传》:《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翻译及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xx》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
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
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说,与郑人盟。
教学设计3: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
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
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台河市实验高中2010年-2011年上学期必修一导学案使用时间班级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 1 - 1
《烛之武退秦师》(第2课时)
编写人:审核人:领导检查:
【学习目标】
1准确翻译全文,重点语句重点了解。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韵味。
3 初步了解古人的劝谏艺术。
【重难点】
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掌握
难点:古人的说话方式和弦外之音的理解。
【知识链接】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
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
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
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自主学习】
1.第一小节写到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文中“朝济而夕设版焉”,这里“朝”和“夕”是否实质指?【合作探究】
1二小节对话简洁,内容丰富,言者话中有话,你能说说他们的弦外之音吗?
2一起找出文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并简要分析。
【当堂检测】
练习册活页练习一
【课后作业】
练习册活页练习二。
【学后总结】
【拓展阅读】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
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
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
2
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
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人名)出来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即将灭亡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还让秦国帮助郑国防守边境,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使秦穆背叛晋国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成功、去冒危险。
要不是其中的利益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怎么能达到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但沉迷于烛之武说的利益,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料想秦穆公还会翻脸。
晋文公
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
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
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
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
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
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
……方今尊王,晋之资也。
”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
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
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
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
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
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
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
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
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
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
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
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
秦穆公
嬴姓[1],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
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秦国开始崛起。
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
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
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
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
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
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
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是。
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
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
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
他强调取信于民。
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
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
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
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
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
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
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
为稳定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
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
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
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
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
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
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
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