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2
烛之武退秦师2

2011丰台二模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由本纪
、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组成,共一百三十篇 ,记载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史事。 B.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是现实主义传 统的继承者,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诗派的代表人 物,作品集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著名篇 目有《再别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雨巷》等 。 D.《老人与海》的作者为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作品 通过塑造一位敢于同巨鲨搏斗的硬汉桑地亚哥,表 现了“人可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主题。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 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 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 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 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 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重耳过郑(公元前637 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 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 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 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 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第一段
重点字词 以、于、贰、军
思考回答: 本段仅25个字,交待了哪
些内容?有何高妙之处?
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 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 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 了铺垫。
《烛之武退秦师》第2、3课时解析

邻之厚,君之薄也
即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因人之力而敝之
3、古今异义
(1)东道 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
4.判断句式 (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 ) (2)辞曰:“臣之壮也……( )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4)夫晋,何厌之有?( )
(5)以其无礼于晋 ( )
重要虚词例释
1、而
①今急而求子
(
)
②夜缒而出
(
)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
)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
)
3、焉
① 子亦有不利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② 焉用亡郑以陪邻?
(
)
③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④ 且焉置土石
(
)
4、之
① 唯君图之
(
)
② 子犯请击之
(
)
③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
④ 臣之壮也
(
)
5、其
① 君知其难也
(
)
7、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讲究语言艺术
机
以“利”巧攻心理
智
善于分析利弊
善
善于揣摩心理
辩 的
以“害”巧析形势
外
交
善于利用矛盾
家
以“史”巧施离间
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 郑人盟
(4)失其所与, 不知
2、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烛之武退秦 《左 传 》(第二、三课时)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译文(精选10篇)教学方法:篇一朗读法。
课时:2课时烛之武退秦师篇二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篇三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
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
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
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
(1)处处为秦着想。
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
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
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
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
(2)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
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注释、翻译令狐采学作品原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
晋军函陵(4),秦军氾(fán)南(5)。
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
”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
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
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lǐ)(21)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23),君之所知也。
夫(fú)晋,何厌(24)之有?既东封郑(25),又欲肆其西封(26),若[1]不阙(quē)(27)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yuè),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28)人之力而敝之,不仁(29);失其所与,不知(zhì)(30);以乱易整,不武(31)。
吾其还也(32)。
”亦去之。
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
倒装句,于晋无礼。
以,因为,连词。
其,代词,它,指郑国。
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且,并且,表递进。
贰,从属二主。
于,对,介词。
(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军,名令狐采学创作词作动词,驻军。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以及他如何运用语言和行动来影响他人。
(3)能够欣赏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观察力。
(2)引导学生思考诚信、忠诚、智慧等价值观在故事中的体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1)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包括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各国之间的关系。
(2)介绍主要人物烛之武、晋文公、秦穆公等的人物特点和关系。
2. 情节分析和解读:(1)分析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理解故事的逻辑结构和叙事手法。
(2)解读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分析他如何通过语言和行动来影响他人。
3. 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1)分析古代汉语的语言特点,如成语、典故的使用。
(2)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春秋时期的场景,引起学生对故事背景的兴趣。
(2)简要介绍故事背景和人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故事,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情节分析和解读:(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理解烛之武的智谋和策略。
(2)学生通过讨论和报告,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情况,以及他们的提问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程度。
教学设计3:第2课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时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包围,危在旦夕,郑国大夫佚之狐力荐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说服秦伯。
秦伯不仅撤退走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军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全文语言浅显易懂,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是一篇以记述行人辞令为主的散文佳作。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一些了解。
高中文言教学要求比初中要高,一方面要结合课文,根据文言教学的特点,落实文言字词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还要提高鉴赏能力,落实到本课教学就是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分析、内心活动和某些细节的分析,探究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学习文言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学习本文精彩的语言艺术以及起伏跌宕的情节安排。
4.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第一课时一、旧课导入,了解《左传》1.由初中学习过的《曹刿论战》导入,学生回顾,教师补充,并齐诵《曹刿论战》的精彩语句,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复习《左传》常识,教师补充。
《左传》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
因与《公羊传》《谷梁传》均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并称“春秋三传”。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事比《春秋》详细而具体,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2课《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部分
知人论世
了解左丘明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姜姓,左氏,名明,鲁国 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 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师尚父姜子牙二十一世孙, 鲁国太史丘成之子。
继承父位,担任鲁国太史,推荐孔子位国相,撰写《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和《国语》,生动记录西周和春秋时期的 重要史事,详细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成为中国传统 史学的创始人和开山鼻祖,尊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 祖”。
问 题 探 究
【思考4】鉴赏第四段 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解读内容 1.概括本段内容 明确 这一段写晋军撤退,郑国解围,这是故事的尾声。 2.分析晋文公的想象特点 明确 虽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 势,雄才大略。
问 题 探 究
【思考5】你认为烛之武成功退师的原因是什么?进行一定 的阐述。 明确 ①善于分析利弊,处处为秦着想;②善于利用矛盾; ③善于揣摩心理;④语言艺术:“忠言顺耳”;⑤两国之 间矛盾本身就不大
《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仅隔两 年。因此,秦、晋围郑可以说是城濮之战的余波。
解
题
《烛之武退秦师》
①烛之武,郑国的大夫。
②“之”,介于姓和名之间的语助词。
③退:使……撤退。
④秦师:秦军
第二部分
初读课文
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问 题 探 究
活动2:解读内容 3.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明确 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 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 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 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式有充 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 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 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名著,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下面小编整理了《烛之武退秦师》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先秦:左丘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选自《左传》)译文(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
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能借助注解、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积累军、封、以为、行李、夫人等词语意义和用法。
2、诵读人物对话,因声求气,读出人物声吻,体会烛之武说秦伯的外交辞令艺术性。
初步感知《左传》语言简省、叙事之工巧。
教学重难点:
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写作技法
教学方法:
诵读、对话、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交本研读、ppt、导学案
一、导入:
之前,我们有课前3分钟推荐阅读。
今天,由老师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左传》(1、我国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B722一B464,18万字。
2、作者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文宗史圣、百代文学之宗、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3、这是怎样一本书?且看名家评点:贺循、经学通论、梁启超评点ppt)——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历史时空邃道,走近《左传》,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感受2000多年前人物说话的声吻,去体会它的艺术魅力。
二、诵读文本:
过渡: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方法是诵读。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一)先读标题:
《烛之武退秦师》,读这个标题,你最关心什么问题?(人物、事件及结果:烛之武使秦国的军队徹退。
问题预设:烛之武为什么能退秦师?怎么退?背景如何?)字眼:“退”
(二)诵读课文,研习文本
1、个别朗读(2生):正音、断句。
2、齐读第1节:
思考:
(1)烛之武在什么背景之下去游说秦伯退师?
秦晋围郑(两个大国围攻郑国:危如累卵——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和晋有过节,秦因是晋盟军出兵)军:名作动。
两个大国分别屯扎两地,给烛退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插入:秦晋围郑示意图(ppt)
背诵第一节。
3、分角色朗读:
诵读对话,体会声吻。
过渡:国家存亡之际,郑大夫佚之狐推荐烛之武。
这就有了郑国君臣的一番对话。
下面请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佚之狐、烛之武和郑伯,来进行君臣对话。
请扮演者分别谈谈感受。
(揣摩说话的时心情、囗吻、说话语气、声调、人物性格)
(烛之武)()辞曰
郑公()曰
师生评点。
小结:《左传》写人、述言:十分俭省,惜墨如金。
虽跨越千年,只言片语,人物心情,说话语气、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思考:文章为什么不直写烛之武接受使命而是先辞(推辞)后许(答应)?
烛之武先辞后许,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烛之武近况,他是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批评了郑文公的过错,他是一个不能用人的国君,三是避免了行文的平直,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可谓一石三鸟。
一、二段写国难当头,重兵压境之下,佚之狐知人善举,郑文公知错纳谏,烛之武深明大义。
过渡:在郑文公自我批评之后,烛之武“许之”,终于接受了使命。
第3段正面展现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场面。
4、研习第3段:说秦伯
(1)同桌合作,角色演绎:
烛之武说秦伯共9句话,请你补出秦伯的话,用现代汉语来演绎二人的对话。
评点:(思考:为什么秦伯一言未发?辞令吸引力,心理、国情、地理位置、秦晋历史、矛盾所在、大国之间利害关系了如指掌)
说秦结果句子:说、盟、守、还
(2)小组讨论:
立足文本,结合已有知识,说一说烛之武为什么能不费一兵一卒说退秦师。
(退秦只是烛之武一人功劳吗?还有其他什么主客观因素促成说秦的成功?)
明确:
以“利”巧攻心理。
(存郑之利)
以“害”巧析形势。
(亡郑之害)
以“史”巧施离间。
(时时处处站在秦伯立场,谙熟秦伯心理,晓之利害,以“史”为鉴,巧施离间,作为将亡小国使者,面对强秦,在不亢不卑同时,他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字字句句打在秦伯的心坎上——说、盟、守、还)
古人评点: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
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特千古辞命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
拜服,拜服!
——【明】魏禧《左传经世钞》
其他原因:
秦晋两囯之间存在利害矛盾关系
秦仅因盟军参战与郑国并无根本矛盾(可能性)
两国驻军两地(有利条件)
三、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
《烛》文,感受千年前人物对话声吻,体会《左传》的艺术魅力,课堂时间有限,我们所触及的只是冰山一角,《左传》,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座历史与文学的宝藏,它的叙事、述言、论断,色色精绝,其妙尤在无字句处,(《左绣》语),留待同学们课后去细细品读,慢慢挖掘。
四、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