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

《回乡偶书》原文及翻译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1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都已变化太多只有门前那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涟漪的镜湖的碧水,还是旧时模样。
注释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鉴赏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回乡偶书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古诗全文
《回乡偶书》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唐·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全文如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它的译文如下:
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老了才返回,
虽然乡音未改,但两鬓的头发已经稀疏斑白。
家乡的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这个远方归来的游子,
笑着问我:这位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以上内容,供参考。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回乡偶书(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推荐度:相关推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刘建勋)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

《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回乡偶书》古诗译文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回乡偶书》作者: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其一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其二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赏析:其一第一首是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
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
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

唐代-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原文:回乡偶书二首唐代-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翻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全诗译文
《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咱这么翻哈:小时候就离开家啦,到老了才回来。
家乡话还没咋变呢,可这头发都变白花花啦。
小孩子们看见我都不认识我呀,还笑嘻嘻地问:“你这个客人是从哪儿来的呀?”你看看,这多通俗易懂,就跟咱平常唠嗑一样。
第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
咱给它翻成:离开家乡的年头可不少啦,最近这些年啊,家乡的人和事啊一大半都变样喽。
只有那门前的镜湖水啊,春风一吹,还是和以前那老样子似的,水波还是那样。
这诗写得多有意思啊,贺知章这老爷子离开家乡太久啦,回去都没人认识他喽。
这诗啊,就透着那么一股感慨和亲切劲儿。
咱平常不也这样嘛,离开家乡时间长了,回去都有点陌生啦。
这诗就把这种感觉给写出来啦。
而且写得还挺自然,一点也不做作。
就好像贺知章老爷子在跟咱唠嗑一样,说他自己的事儿呢。
咱读起来也不费劲,一下子就能明白是啥意思。
这就是好诗的魅力呀,不管啥时候读都觉得亲切,都能咂摸出点滋味来。
回乡偶书原文及译文

《回乡偶书》有多个同名诗词,以下是唐代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原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诗歌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及翻译赏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原文【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注释、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2、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3、乡音:家乡的口音。
4、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5、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6、衰:在《辞海》中有两种读音和意义:一:(shuai)衰落;衰退。
如:年老力衰。
二:(cui).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2.通“?”。
古时丧服,用粗麻布制成,披于胸前。
从诗句语境来看,“衰”应作减少讲,即口音未变却已鬓发疏落、减少。
而且,古人作诗讲究合辙压韵,“衰”应与首句尾字“回”压“ui”韵。
故此句中“衰”读作“cui”,一声。
疏落,衰败。
鬓毛衰:老年人头发稀疏减少。
7、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8、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9、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0、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
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翻译其一: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越来越少。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其二: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赏析《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组诗,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其一》原文译文赏析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
经疏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
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
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注释】
偶书:随便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
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面毛”。
衰(cui):现
一些教材版本读“shuāi”。
减少,疏落。
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
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赏析】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
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
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
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
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
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
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既是家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久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家
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
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
思暮想的家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
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
的场面。
“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仅仅淡淡的一问,言尽而
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
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
全诗
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
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
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
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
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
一饶有味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
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
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
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
交融地凝合在一起。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
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
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扩展阅读:
作者简介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
唐代诗人、书法家。
少时以诗文知名。
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
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
开元中,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
知章入书院,同撰《六典》及《文纂》。
后接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
俄迁秘书监。
他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风流”之誉,晚年尤纵。
天宝初,请为道士还乡里,诏赐镜
湖剡川一曲,御制诗以赠行,皇太子以下咸就执别。
建千秋观以隐居
其内,未几卒,年八十六。
肃宗赠礼部尚书。
贺知章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
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
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
其诗文以绝句
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