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就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说课—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目录01说教材02说教法03说教学过程04说板书设计05说教学反思1.教材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包括群落的概念、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以及群落的空间结构。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2.教学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1.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2.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3.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丰富度的概念;生物种群间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学情分析经过上节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性学习,综合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展示群落的概念、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及结构,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

2024群落的结构说课稿范文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2024群落的结构这个话题。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2024群落的结构》是生态学课程中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群落的组成要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知识点,而群落结构对于生物群落的演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掌握不同种类群落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群落结构的能力,以及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群落结构的概念和构成要素,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群落的结构。
难点是:分析和比较不同群落的特点,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思考。
二、说教法学法在生态学的学习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界的群落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我采用的教法:实地观察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是:问题导向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实地考察的材料,以展示不同群落的特点和结构。
另外,我还准备了实验设备和材料,以便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为了引发学生对群落结构的兴趣,我将使用一段生动的视频来引入新课。
视频展示了一个丰富多样的群落,让学生感受到群落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态位的分工。
通过观看视频,我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学习。
环节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群落的结构。
我将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或植物园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植物群落,如森林、草原、湿地等。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和特点,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指导思想: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出群落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再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构和教学,从而归纳出不同群落的生物种类和生物个体数目有差别,为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同化进行图式。
通过引导学生对种间关系的实例资料分析,了解生物种间的依存关系,为学生学习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及建立爱我自然的理念进行铺垫。
理论依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的“智力乃是一种最高形式的适应,乃是在把外物不断同化与活动本身和这种同化的图式顺应于事物本身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
“智力的依存是超越联想和习惯机制的一种真正的活动,而不只是认识的机能”。
“所以认识都包含有新东西的加工制作的一面”,人对客体的认识就是通过把简单的认知结构构建成复杂的认知结构而不断扩大和丰富的。
机体的“同化作用就是有机体把外界元素变成日益完善的结构的整合作用”,从而引起机体的自身变化。
二、教学背景分析本节内容包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以及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资料分析。
相关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建构。
在知识性目标层次上有的属于了解水平,有的属于应用水平。
在机能性目标层次上属于独立操作水平。
在情感价值观目标层次上属于反应认同水平。
学生情况分析:生物必修③面向的是高二的学生。
他们通过初中及高一一学年的生物学习,对生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具有了建构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的能力。
通过对种群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从细胞到个体再到种群、到群落的生命系统的研究顺序。
因此,我在本课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引入新课,归纳探究得出概念模型,分析讨论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使学生在不同模型之间进行信息的提炼和转换。
溆浦一中属于农村的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异。
但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群落在学生大脑中装的比较多,可是学生们缺乏对群落的研究方法,不知道研究群落到底要研究什么,他们缺乏对知识的整合和顺应。
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示范教案

第1节群落的结构(第1课时)◆教学目标1. 说出群落的概念。
2. 说出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尝试从不同视角提出新问题。
3.分析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并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难点】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
◆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22页问题探讨,回答问题。
(1)稻田中河蟹与底栖动物的关系是怎样的?(2)提高河蟹的种群密度,稻田中其他动物种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指出研究这些问题时,只单独研究稻田中的水稻或河蟹等某一个种群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将稻田中的全部生物作为一个生命系统来进行研究,通过了解各生物种群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
引出群落的概念。
【新知讲解】一、群落1.概念【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群落概念并解读:群落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包含全部生物(动植物、细菌和真菌等),形成集合(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辨析概念:判断以下描述是否为群落。
(1)某个活禽市场卖蔬菜和鸡鸭等。
(错)(2)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类。
(错)(3)某片森林中的各种生物及阳光、土壤等。
教师提问:群落和种群都是生物群体,对群落进行科学研究时,和只研究某一个种群,研究的问题相同吗?你对群落的哪些问题感兴趣?(错)2.视角决定问题——以群落和种群研究为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22页,思考回答从群落角度可能的问题。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由于种群和群落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从新的视角出发,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与种群不同。
过渡:“稻田-鱼-河蟹”群落和普通稻田群落,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物种组成的比较,从而学会认识群落。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1.物种丰富度【教师活动】指出物种丰富度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举例比较武夷山常绿阔叶林和新疆北部针叶林的群落物种组成种类的数据图表,指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群落与新疆北部的针叶林群落存在明显不同。
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 4.3 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人教版必修34.3群落的结构说课稿《群落的结构》说课稿一、说道教材“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本节不明确提出,本章内容结束之后学生总结)、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新课程理念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群落的概念2、能够讲出相同群落物种共同组成的差别3、定义生物种间关系的类型、特点4、构建相应数学模型能力目标:培育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内容的生物学现象做出推论和推理小说,训练学生应用领域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1、多样度2、种间关系类型及特点教学难点:各类型关系(互利共生、猎食、竞争)的数学模型四、说道教法:复述鼓励,分组讨论展现交流讲授五、说学法关于“群落的物种共同组成”的教学,主要使学生认识到:物种共同组成就是区别相同群落的关键特征。
相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非常大。
在生态学上,叙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就是用多样题意则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分析探讨课件提供更多的资料,然后教师复述鼓励,师生展开概括总结。
六、说道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总结群落概念,明确学习目标1、图片展现---复述---种群(三同一全系列)―--群落(两同一全系列),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引出课题。
(板书)2、展现自学目标,学生集体齐声朗诵,明晰本节自学任务。
群落的结构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一、设计思想本节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辅助配合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素能提升---训练巩固的模式加以完成。
(与下面的教学环节一致)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思考的氛围,使学习的过程愉快而轻松。
二、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能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
3、熟知种间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并体会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生物群落的涵义及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五、教学方法实验调查、探究、演示、讨论、归纳、总结和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流程七、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生活中处处有生物学,只要你留意观察,细心思考就会发现形形色色的生物学问题。
比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滓泥”这样的谚语,描绘的就是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区域内所生活的所有的生物又构成了生命系统的哪个层次?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群落的结构一起探讨学习。
群落的结构 教学设计 说课稿 教案

群落的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2.识别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讨论,了解研究生物群落的意义
2.在处理问题时能从高层面去看问题,把事物之间的关系分析清楚后,再作出妥善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时空观念和变化发展、相互联系、统一整体等观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2.
(3)采集小动物:
①常规方法:常用诱虫器取虫
原理: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
②简易方法:镊子或吸虫器取虫
③保存: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放入试
管中
用70%的酒精溶液保存的目的:将采集的土壤小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4)观察和分类:①设计表格便于记录
②借助有关的动物图鉴查清小动物的名称
③借助放大镜、实体镜进行观察并分类
(5)统计与分析:①统计丰富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定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讲述:通过视频我们知道,生物兴趣
小组在调查种群密度时发现了吉祥草的分
布与黄金间碧玉竹有关,这就涉及到了种
群与种群的之间关系,我们前面对种群的
学习,主要是集中在种群的数量上,如出
生率,死亡率等,而这些知识解决不了刚
才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站在更高的层
次上进行研究。
教师提问:结合高一学过的生命系统的结
构层次,比种群更高的是?
教师提问:什么是生物群落?
教师讲述:提醒大家注意定义中各种生物
种群的集合,那就是说群落应该包含了该
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教师提问:假设你是生物兴趣小组的组长,
你会调查群落的哪些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适当补充完善。
学生回答:生物群落
学生齐声回答群落的
定义。
学生思考回答。
层层递进帮助学生
理解种群和群落的
区别,引出群落的定
义和在群落水平上
研究的问题。
小组汇报分享过渡:这些都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那生物兴趣小组选择了哪些问题进行调
查?又有怎样的调查结果?让我们一起来
看第二段视频。
播放视频
教师点评:感谢生物兴趣小组。
同学们,
生物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以实验为基础
的自然科学,需要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研
究生命现象,发现生物规律。
希望在座的
每一位同学都能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学生观看视频
以兴趣小组的户外
实践为线索,引出后
面学习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