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 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第一单元《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案(旧人教版必修2)
【导入】《三国演义》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到了祁山,司马懿出兵迎战,诸葛亮派马谡率重兵驻守街亭,以阻止魏军,并立下军令状,如果街亭失守,应当斩首。
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深知兵法,既不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也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他不在山下路口扎寨,而是在山顶上驻兵。
原因是孙子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迫使士兵决一死战。
结果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而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导学检测】
常考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根本立足点
阅读教材第一、二段回答:
什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物质决定意识原理的①要求。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②作为③出发点。
阅读教材第三至十五段回答:
为什幺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它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要求④;第二,它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⑤;;第三,它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⑥。
高二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

高二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教学和教育目标1、知识素质要求(1)基本概念识记:物质、宗教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
理解:意识。
分析不同类型的意识,其内容都根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
(2)基本原理识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理解: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客观性,明确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形成正确与错误反映的主观原因。
不同性质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作用。
运用:利用、改造自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端正立场、观点、方法,健全知识结构,求得对事物作出正确反映。
用意识的反作用原理,说明社会主义精神明建设的意义。
分析党的基本路线与我国基本国情的关系。
(3)方法论意义用有关哲学道理说明,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青年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2、能力素质要求(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基本事实抽象“客观性”的含义;(2)辨证思维能力,在辨证思维中理解世界的客观性;理解意识的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以及根于客观物质;理解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3)分析问题的能力,要使学生理解每一基本观点的分析思路;分析问题要掌握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基本步骤。
(4)培养学生会看书、看懂书,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联系。
3、思想觉悟要求(1)坚持无神论,反对宗教神学和封建迷信。
(2)立足国情(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还是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2、人能够有意识的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然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是客观的。
4、物质概念。
、宗教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虚幻和歪曲反映。
6、抽象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闹中的反映。
7、未的正确判断和预测也是客观事物在人闹中的反映。
8、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会出现正确与错误的差别。
高考政治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高考试题选析
8、(98年全国简答题)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 采取了一些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 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再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 供就业信息,举办多种实用技能培训。一些下岗工 人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 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
际出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意
意识是客观
发
识 的
存在在人脑 中的反映
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
关 系 意识
的 能动 作用
正确意识促进 客观事物的发展
错误意识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 重视精神 力量
树立正确 意识克服 错误意识
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 事物的反作用三者之间的联系
以实践为基础
B.生产决定需求,生产什么就消费什么
C.环境的变化决定需求的变化
D.需求引导生产,有什么需求才能生产什么
32.从上述产品和市场的辩证关系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
论:
(D)
A.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B.随着环境的发展,人们可以随意创造需求
C.时代变了,人们的认识规律也发生了变化
D.人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客观条件的变化,创造出新
(1)运用经济常识,指出该市纺织职工下岗的原 因。
(2)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把再就业 工程当作大事来抓。
(3)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下岗
职工实现再就业。
高考试题选析
8、参考答案: (1)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增强活力,必 须进行结构调整,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 (3分) (2)再就业问题关系到改革的成败,社会的稳定, 政府必须履行职能,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工人的再就 业问题。 (3分) (3)人的行动受思想支配,影响一些下岗工人实 现再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转变就业观念。 (3分)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doc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辩证地把握实际。
做到全面具体地把握实际,变化发展地把握实际。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二是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规律办事”都是方*,都是阐述怎么做的,两者既区别,又联系。
①区别:a.含义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按规律办事,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从中引出其固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b.哲学依据不同。
一切从实际出发,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按规律办事所依赖的哲学原理是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②联系:a.两者皆为方*,都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具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b.两者存在内在联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按规律办事的前提和基础。
如果不能从实际出发,就不可能做到按规律办事,这是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来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且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搞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同时,按规律办事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具体体现。
这是因为规律本身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一,遵循了事物的发展规律,要以从实际出发为前提。
透彻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

高中政治意识的作用姜堰市溱潼中学周秀华【教育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能动作用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运用:(1)分析人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2)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用既唯物又辩证的观点和方法看待意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层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2)思考人们的各种创造性活动,深刻领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难点: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自主学习】1、意识的能动作用(1)表现:意识能够能动地___世界,能够能动地___世界。
(2)意识活动的特点: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确的意识指导实践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错误的意识指导实践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
[课堂探究三]月球是人类探索太空的起点。
"中国探月计划"一期工程绕月飞行由计划变为现实,"嫦娥奔月"梦想成真。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请你从意识的作用角度说说"嫦娥奔月"是如何由梦想变为现实的吗?(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课堂探究四] 秀才赶考两个秀才进京赶考。
路上,他们遇到一支出殡的队伍,看见了一口棺材。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首先,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遵循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客观规律,指导行动。
其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发挥主观能动性。
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把木梳卖给和尚某营销人员建议主持:“进香者心虔诚,施主慷慨,宝刹应对其有所回赠以报平安,鼓励他们做善事,你书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写上积善梳三字作为纪念品赠给香客。
“主持大喜,当即买下1000把,香客得到了纪念品十分高兴。
(思路宽广富于开拓,既尊重客观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P41页A该地区是针对什么来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的B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负责人,你会根据什么来制定你所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A根据自己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实际B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
(2)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针对自己知识、能力的现状,制定阶段奋斗目标和计划,排除干扰,抵制外界的不良影响,克服自身的懒惰、懈怠和畏难情绪,有计划地学习、训练。
笨鸟先飞,脚踏实地。
(3)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又反对消极保守、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爱迪生发明白炽灯泡一次,正当爱迪生致力于发明白炽灯泡的时候,有一家大公司老板取笑、挖苦他说:“你已经失败了1200次,该停止这种徒劳的游戏了!“爱迪生反驳说:“不!我的成就是发现了1200种材料不适合作灯丝。
高二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

一切从实际出发,搞好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摘要】:从一堂无“新”无“奇”的公开课,作者深感“适合”才是硬道理。
我们的教学必须密切联系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才能找到真正适合的教学模式,分别从课前的准备,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选择,作业的评价、课外辅导等方面详细阐述,分析原因、找出问题对策,以求切实提高农村信息技术教学效果。
【关键词】: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协作学习在一次县公开课教研活动中,一位有经验的教师,却上了一堂平淡无奇的常规课,可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很多教师的好评。
当时我也启发很大,思考着我们当前农村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思考着怎样才是新课程教学的模式,更想到了象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还有很多不到位、不成熟的地方,存在着种种误区。
1、盲目的追求在“新”、“奇”教学中求生存,而忽略了真正教学的最终目的。
2、对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不闻不问,不去研究,不去实践,让其放任自流,依然一成不变的进行传统教学。
同样也失去了动态的进行信息技术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目标。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两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实际,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动态的开展信息技术教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作好课前准备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科,老师的课前准备不可能象其他学科一样只注意知识体系合理,配合例题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就可以。
信息技术教师在上课时,可能会比其他学科省力,但要顺利的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课前付出的劳动肯定要比其他学科多,更重要的是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课前的准备,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
首先、除了正常的备课外,我特别要注意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农村中学的学生操作能力比较差,我们要以学生身份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操作,尝试学生在任务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避免学生的操作结果和教师的希望相差太大;同时还要体会学生在任务完成中是否有收获,是否有成就感。
如果觉得没什么成就感,那就可以进行调整课堂的教学内容。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I)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案(I)人教版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本课四考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能够熟练运用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等知识分析说明经济现象。
能力目标学习本课主要培养分析与综合的能力;探询知识内在联系的能力;读图、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能力。
觉悟目标学习本课要树立起唯物主义思想,树立起坚持用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观念。
二、学习重点: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三、学习难点1、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及其方法论;2、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及其方法论;3、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高考题例例1、(2000年北京、安徽春季高考题)“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匀的哲学启示是()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C、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例2、、近几年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许多创见。
如“三讲”、“三个代表”思想;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议》。
在党的治国方略方面也是不断进步的。
先有“以法治国”,后有“以德治国”,直至2001年10月中旬形成《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细则》。
这些都大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从哲学上看这说明()A、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B、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C、社会的进步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我们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例3、江泽民在“5·31”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1)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哲学理论依据是什么?(2)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例4、苏北某县积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政治教案:《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肯努力奋斗,是没有不成功的。
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
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文,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课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
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本课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
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课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关于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点要求,课本层次分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证确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可通过楷体字的例子帮助理解。
在教学中,无疑应以第三点的分析为重点。
在讲解三点理由前,可启发学生思考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根据,讲完三点理由后,还应从反面说明不从实际出发的危害。
(1)从具体工作来看,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人们工作的对象,既是人们的认识对象,又是人们的改造对象。
人们只有承认它的客观性,从它的自身状况属性与规律出发,才能真正认识它、改造它,把工作做好。
我们不要去做那些确实办不到的事情,但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能够办到的事情,只要对人民有利,就应该从实际出发坚决办好。
多媒体显示: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恩格斯提问: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人们无论是改造自然的活动还是改造社会的活动,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
(2)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这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内曾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使中国革命蒙受了重大损失。
忆一忆:中国现代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王明左倾机会主义。
其出现原因是什么呢7(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基本上不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不了解中国的工人和农民,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也没有真正了解世界局势的变化。
提问:左倾和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上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左右倾机会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共同特点是主观认识脱离中国社会实际,主观没有正确地反映客观,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而正确路线在认识上的特点是:主观认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实际,并能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主观正确地反映客观。
这叫做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可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相分离,成了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
无产阶级政党要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就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教学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分散难点。
先说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然后讲什么叫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再对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作出说明,指出其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要符合客观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从不同的事物和变化发展的情况出发。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或事物)的实际。
不同的国家、单位、事物是有差别的,人们的主观认识要从具体不同之处的实际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或者叫变化了的实际),同一个国家、单位、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只有从随时变化着的情况出发,主观才能准确地符合客观,这就是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句话选自毛泽东同志193O年5月撰写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该文是毛泽东为了反对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当时在党内有一些人认为上了书的就是对的。
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不作调查,而是冥思苦想地想办法打主意。
纯主观地瞎说一顿,因而毛泽东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调查,以了解中国情况。
毛泽东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事物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
这句话表明毛泽东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他这样讲的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不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而且正确地执行路线、方针、政策也要从实际出发。
因为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局性、普遍性的东西,各地区、各部门只有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贯彻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在本地区、本部门收到实效。
提问:毛泽东为什么把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政策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毛泽东提倡的工作方法很多,但最基本的原则是从实际出发,因为,实际事物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了解了客观存在的情形,才能在这个基础上正确使用其它工作方法。
从哲学理论上看,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和认识论如果是科学的,就必须以坚持唯物论为前提。
(3)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这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想问题和办事情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人们按照一定的想法通过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的过程。
那么,从实际出发的哲学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人们活动要处理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想问题是主观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
办事情就是主观意识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过程。
所以人们活动的过程就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意识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是意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最重要的是物质世界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同时,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因此,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容观的关系。
如果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这一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导致错误。
议一议:从主观方面看,人们为什么犯错误?(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要求联系实际,不能就事论事,必须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上去探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首先,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日常活动中表现为客观与主观的关系。
其次,从主观来讲,由于人们的立场、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的不同,知识结构的不同,对事物的看法就可能发生错误的认识。
从客观来讲,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和许多方面的总和,并且客观事物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由于客观历史条件和实践所能达到的广度和深度的制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发生片面性,也可能发生错误。
第三,过于强调主观的作用,忽视了客观事物规律的不可抗拒性;或者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经验,忽视了事物运动性和特殊性,都容易在实践或认识中犯错误。
4.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提问:不从实际出发会怎么样?(让学生根据教材第32页第4自然段进行分析和归纳,教师略作总结。
)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观出发。
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
前者从书本上的个别词句和结论出发,照搬照抄,到处乱套;后者从狭隘局部经验出发,把感性经验当成普遍真理,满足于一孔之见。
二者的共同点就是主观认识脱离当时当地的客观实际,因而也就做不好工作。
给同学们讲两个小故事:一个故事载于清朝方飞鸿的《广谈助》一书。
说的是东家的岳母死了,全家准备前去祭奠,出行之前请私塾先生撰写一篇祭文。
私塾先生糊里糊涂,按照古书抄了一篇祭奠岳父的文章,交给了东家,东家人看出祭文的错误,责怪私塾先生,但这位私塾先生固执地说:古书上写的都是刊定过的,怎么会错呢?只怕是他家里的人死错了吧!另一个故事是初中语文课本上的,名叫《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
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
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的偷的。
这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
提问:前一个故事说明什么?后一个故事说明什么?两个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前一个故事中的私塾先生犯了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后一个故事智子疑邻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
两个故事所犯错误的共同点,就是主观不符合客观,都属于主观主义的错误。
⑵要反对主观主义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不是轻易而举可以做到的。
这是因为:第一,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客观事实的总和,如果只以个别事实为出发点作判断、去行动,那还不是真正从实际出发.第二,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如果只抓住一个方面就发表宏论,即使这一方面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也算不上从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胡锦涛2003年7月1日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把辩证法的三大观点运用于唯物论,体现了我们所学的是辩证的唯物论。
尽管我们还没有学辩证法,但是,可以在这里给学生点出来,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例如体现的是联系;又如体现的是全面;再如体现的是发展。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切从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懂得了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及其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