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定位通用技术条件

合集下载

六大系统人员定位

六大系统人员定位

人员定位系统设计1、人员定位系统简介江源煤矿于2009年安装KJ256人员定位系统。

该系统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系统,系统是由地面中心站设备和井下设备组成。

2、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按照《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号)、《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的规定进行设计。

3、系统构成KJ133型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设备主要包括:中心站主机、数据库、KJJ368 交换机、KTG114网络光端机、KJF23X分站、KGE101-RX无线编码接收器以及KGE101-TX 无线编码发射器。

详见系统组成示意图。

4、主要功能(1)可查询当前地面、井下人员的数量及井下区域分布情况;可查询任一指定下井人员在当前或指定时刻所处的区域;可查询任一指定下井人员当天或指定日期的活动踪迹并能动态再现人员的运动轨迹;可实时显示每个无线标识传感器是否有人经过;查询经过某个指定监测探头的所有人员通过时间信息。

(2)当前在某一选定区域的人员信息(包括姓名、部门、工号、职务、工种等)。

(3)可对特定的人员进行实时跟踪。

(4)可对每个被监测人员设定时间闸,当下井人员下井时间超过其设定的下井时间值,监测系统主机应有报警提示。

(5)下井人员的下井时间、下井次数、有效下井次数等出勤信息。

图3-1 系统组成示意图(6)能够满足煤矿井下人员考勤功能(如生产人员的下井时间表、出勤报表等)。

(7)有煤矿井下系统示意图,对图形进行放大、缩小、移动、打印等功能,可通过图区域实时查询人员情况。

(8)应用软件具有B/S结构,矿区内部可在局域网通过浏览器实时查询。

(9)信息联网功能:在有互联网(或局域网)的情况下,通过建立WEB服务器,可以以浏览网页的方式实现信息共享,在客户端无须另加任何软件。

人员定位系统操作规程资料

人员定位系统操作规程资料

人员定位操作规程一、适用范围第1条本规程适用于宝英煤矿井下人员定位操作工。

第2条井下人员定位操作工负责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分站、识别器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

二、上岗条件第3条井下人员定位操作工必须经过培训,取得安全技术工种操作资格证后,持证上岗。

第4条井下人员定位操作工需要掌握以下知识:1、熟悉入井人员的有关安全规定。

2、熟悉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备的工作原理。

3、掌握人员定位系统的有关规定。

4、熟悉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安装要求。

5、了解矿井人员定位系统设备的主要性能指标。

6、熟知国家、地方有关矿井人员定位系统的有关标准和规定。

三、安全规定第5条煤矿人员定位系统之间必须使用专用阻燃电缆或光缆连接,严禁与调度电话电缆或动力电缆等共用一条线路;人员定位系统设备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必须为本质安全型信号。

第6条定期对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进行巡检,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作业前操作准备第7条根据科室要求按时参加班前会,值班人员或领导要交待清楚工作任务、内容及安全注意事项,并指定当班作业安全负责人,工人要认真听取自己的当班工作任务,安全注意事项及其它要求。

第8条作业前要对作业场所以及沿线范围的施工现场安全情况及隐患进行认真的检查,以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第9条根据安装计划,地面准备所安装的设备和材料,将准备好的设备设备进行性能测试,确保性能达标准要求,确保设备完好,不失爆。

第10条设备各部件应齐全、完整,符合井下防爆要求。

电缆应无破口,电缆导通应良好,并准备充足安装用的材料和所需要的仪器、仪表。

第11条井上装车时一定要把线材设备码放好,避免将线材或设备挤伤,压坏。

五、基本操作(一)井下安装第12条设备搬运或安装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剧烈振动和冲击。

第13条敷设的电缆要用电缆钩悬挂,并与动力电缆保持0.3米以上的距离,无电缆钩可用扎带或其他柔性材料悬挂。

第14条敷设电缆时要有适当的驰度,要求能在外力压挂时自由坠落。

第15条电缆之间、电缆与其他设备连接处,必须使用与电气性能相符的接线盒。

人员定位解决方案

人员定位解决方案

人员定位解决方案一、背景介绍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人员的实时定位和管理需求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还是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人员定位解决方案都能提供精确的位置信息和实时监控,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定位技术的人员定位解决方案,包括其原理、应用场景以及相关技术。

二、解决方案原理1. 定位技术选择人员定位解决方案可以采用多种定位技术,如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无线局域网(WLAN)、蓝牙(Bluetooth)和射频识别(RFID)等。

根据实际需求和场景特点,选择合适的定位技术进行定位。

2. 定位设备选择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定位设备。

可选用智能手机、手持终端、腕表等设备,这些设备通常内置有定位模块,能够获取位置信息并传输给后台系统。

3. 后台系统开发开发一个后台系统来接收和处理定位数据。

后台系统需要能够实时接收定位数据,将其解析并存储到数据库中。

同时,后台系统还需要提供查询接口,以便用户能够根据需要查询人员的位置信息。

4. 数据传输与通信定位设备通过无线网络将位置数据传输给后台系统。

可以选择使用4G、5G等移动通信网络或者Wi-Fi网络进行数据传输。

为了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

三、应用场景1. 企业员工管理人员定位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企业内部的员工管理。

通过给员工配备定位设备,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实时了解员工的位置信息,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例如,在生产车间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后台系统监控员工的位置,及时调度人员,提高生产效率。

2. 公共场所安全监控人员定位解决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公共场所的安全监控。

例如,购物中心、机场、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可以通过人员定位解决方案实时监控人员的位置,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

这对于维护公共安全和防范恐怖袭击等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3. 物流管理人员定位解决方案还可以应用于物流管理领域。

通过给物流人员配备定位设备,物流公司可以实时追踪物流人员的位置,提高配送效率和服务质量。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方案

1、总体设计思想:为保证矿井生产调度的可靠性,设置煤矿人员定位、考勤管理系统, 通过对巷道远距离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实现对人、车、物在不同状态(移动、静止)下的自动识别从而实现目标的自动化管理。

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和智能身份识别,并可以充分利用矿井已有煤矿监控系统平台资源联网运行,实现矿山井下人员区域定位跟踪和考勤的自动化管理。

以实现全矿井的规范化、科学化的调度、指挥、管理。

2、系统满足环境条件:1)安装场所:井上及井下2)环境温度:上限+40℃,下限-10℃,24小时内平均温度不高于+30℃;3)相对湿度:+40℃时不超过50%,在较低温度时允许较大的相对湿度,如+20℃为90%,但应考虑到由于温度的变化可能产生凝露的影响;3、项目开发所遵循的原则:厂家提供的所有设备、器件都应符合下列规程规范要求:1)《煤矿安全规程》(2006版)。

2) GA/T75《安全防范工程程序与要求》3)MT209-1990《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4)设备的分项及系统均应有产品合格证、防爆合格证、煤安证。

5)AQ 1048-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6)AQ 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7)《山西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管理规定(试行)》4、项目总体设计4.1系统技术要求:1) 系统所有设备均为本质安全型;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分站有效覆盖范围:大于20M;3) 允许被测对象最大移动速度:大于10m/s;4) 用单个分站能自动识别被测对象的运动方向;5) 设备外接端口都有保护电路,控制电缆可热插拔工作;6) 系统尽量利用井下工业以太网传输;7) 具备考勤功能;8) 能够分区显示井下人员数量;9)系统应满足联网和集成的要求:与集团公司联网,数据可上传集团公司(满足集团公司《阳煤集团跟班人员稽核系统》的要求)和省煤管局。

4.2系统的功能4.2.1矿井考勤系统的功能及与工资核算系统数据共享1) 识别分站设置本着入井从地面考勤,升井从井下考勤的原则;2) 系统具备卡唯一性识别功能,有效防止人员带多卡下井;3)考勤传输系统具有防雷、避雷装置;4) 考勤方式采取通过自动读取式,同时显示考勤人员的信息;5) 考勤传输主机存储的数据具有二次传输功能,以防止数据传输时出现特殊情况,数据丢失能及时恢复;6) 考勤系统中的各种报表可以通过通用接口直接提取,满足对系统集成的要求;7) 显示屏上同时可显示从上位机上发布的各种信息;8) 记录统计能实现分层次处理,按矿井的实际组织机构录入对应处理;9) 在上位机可查询本矿所有人员的入井相关信息;10)要求定位考勤系统,以员工养老保险号作为人员识别的唯一代码。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

人员定位系统技术要求近年来,煤矿事故不断增加,煤矿安全形势紧张,国家要求煤矿企业必须装设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为了满足煤矿建设要求,提高矿井安全系数,健全和完善矿井“六大系统”,现需要购置人员定位系统一套。

原矿井没有装设人员定位系统。

特提出如下技术要求:项目名称:人员定位系统覆盖区域:定位信号能够覆盖全矿井,实现土10M精确定位及双向寻呼/呼救。

三、系统配置清单:(一)复产前监测点分布列表:附图所示1、副井口1、副井底2、风井口3、风井底4、主井口5、主井底6 ;2、西巷口12、皮带下山11、西回风巷9、西运输巷10 ;3、11031上回风13、11031下机巷14、采面进风巷16、采面回风巷15 ;4、掘进进风巷8 、掘进回风巷7 。

(二)复产后规划采区监测分布:附图所示1、11 轨道下山4 、11 运输下山3、规划采面运输巷2 、规划采面上风巷1 、规划采面进风巷6、规划采面回风巷5 。

四、系统主要技术性能(一)预警呼叫具备人员无线寻呼功能,在需要紧急撤离,或寻找失踪人员时,人员无线寻呼系统将发挥重要作用。

可以呼叫单独一个人,也可以成组呼叫,可以呼叫某个区域的人员,也可以多个区域或全矿区呼叫。

呼叫信息由计算机控制,通过指定的分站发出。

对于井下出现的紧急情况,井下的矿工可以向井上调度指挥中心发出呼救信号,生产指挥调度可以根据情况的紧急程度,判断是否需要通知井下人员撤离。

(二)考勤管理功能通过实时对煤矿人员的入井、升井时间及在井下各区域的停留工作时间的记录与统计,能实时对各单位人员下井班数、班次、迟到、早退、人员出勤规律分析等情况进行监测和分类统计,能自动汇总、存储、实时查询、自动生成报表和打印,为企业提供考勤管理基础信息,并能为企业提供员工出勤规律分析和总结。

20 万卡次以上实际应用不允许出现漏卡,保障考勤数据的准确。

(三)矿井目标定位、跟踪在满足人员定位信号覆盖范围要求的条件下,实现人员实时定位管理,在定位器连续布置的区域可以实现人员的精确定位,同时实时对井下各监测区域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分布情况进行分类统计。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实用标准

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实用标准

第一节人员定位系统管理标准第一条产品执行标准Q/ZRA-01-2008 KJ289煤矿井下人员管理系统企业标准第二条环境要求1、安装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环境温度15℃~35℃;b) 相对湿度45%~75%(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 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e) 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2、安装于井下的读卡分站、识别卡、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a) 工作温度:0℃~﹢40℃;b) 相对湿度:≤95%(﹢25℃);c) 大气压力:80kPa~106kPa;d)有甲烷、煤尘等爆炸性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3、系统能承受的最恶劣的贮运条件为:a) 高温:+60℃;b) 低温:-40℃;c) 平均相对湿度:95%(25℃);d) 振动:加速度50m/s2e) 冲击:峰值加速度500m/s2。

第二条供电电源1、地面设备交流电源2、供电电压在220V±10%之间波动时,中心站设备应能正常工作。

3、中心站设备UPS电源,当交流电源停电时,UPS电源应保证中心站主机工作2小时以上。

4、井下电源附图(基站和基站电源)(1)名称:监控分站(该监控分站带两路本安DC21V电源)(2)型号:KJ76N-F(3)主要参数:a) 输入电压:AC380/660 (-25%~+10%)b) 本安输出电压: DC21.8Vc) 本安输出电流:440mA交流停电时,由井下监控分站备用电源供电,备用电源应保证其供电的全部设备正常工作不小于2小时。

第三条系统组成系统由工控机、传输接口、监控分站、读卡分站、识别卡、避雷器、打印机、UPS电源等组成。

系统中各主要设备。

附以上设备照片第四条主要技术指标1、最大位移速度携卡人员的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

2、并发识别数量并发识别数量不小于80。

人员定位系统检查标准

人员定位系统检查标准

检查方法
是否合格
存在问题
检查人员签字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
井下设备 安装与使用
设备使用前,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调试 设备,并在地面通电运行24h,合格后方可适 用,防爆设备应检验合格,并贴合格证后,方 可下井使用 设备发生故障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故障期间 采用人工监测,并填写故障登记表 监测工必须每天检查设备及电缆,发现问题及 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中心站 定期对备用电源进行测试,不能保证设备连续 工作1小时,应及时更换 入井电缆必须具有防雷措施
查看系统及其设备的安标证书 查看实物和启动计算机 接入系统检查 查看实物 查看实物和安全防护策略 现场检查 现场检查 查看实物,功能有效性测试 现场检查 查看值班记录及值班人员培训 合格证统值班人员实行24小时不间断值班,填写系 统运行日志,监测日报应有矿领导或值班领导 的签字 要有最新的、完整的井下系统布置图,对井下 信号采集设备的数量、位置要明确的表示 系统覆盖范围检查。系统要覆盖出入井口、重 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 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 系统在掘进和回采跟进时的维护记录。主要内 容是信号采集器在跟进、回撤移动的记录,包 括安装位置 下井人员应携带有效标识卡 为保证人员监测监控系统正常运行,应 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岗位责任制、 操作规程、值班制度等。建议完善以下制度: 1.井下人员紧急撤离预案; 2.系统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 3.系统技术资料管理制度; 4.系统设备和传输设备的定期检修制度; 5.系统故障报告制度; 6.系统监测、监控异常上报制度 四、技术资料 应建立以下帐卡及报表: 1)设备、仪表台帐; 2)设备故障登记表; 3)检修记录; 4)巡检记录; 5)中心站运行日志; 6)监测日(班)报表; 7)设备使用情况月报表 煤矿应绘制设备布置图,图上标明分站、电源 、中心站等设备的位置、接线、传输电缆、供 电电缆等,根据实际布置及时修改,并报矿技 术负责人审批 中心站应每3个月对数据进行备份,备份数据 应保存1年以上 图纸、技术资料应保存1年以上

人员定位系统AQ1048-2007

人员定位系统AQ1048-2007

人员定位系统AQ1048-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行业标准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前言为规范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充分发挥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的安全保障作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为强制性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煤矿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常州自动化研究所,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孙继平、彭霞、卫修君、于励民、田子健。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井工煤矿,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AQ 6201 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 6210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 209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MT/T 1004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MT/T 1005 矿用分站 MT/T 1007 矿用信息传输接口MT/T 1008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软件通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监测井下人员位置,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重点区域出/入时刻、限制区域出/入时刻、工作时间、井下和重点区域人员数量、井下人员活动路线等监测、显示、打印、储存、查询、报警、管理等功能。

3.2识别卡 ;由下井人员携带、保存有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当进入位置监测分站的识别范围时,将用于人员识别的数据发送给分站。

3.3位置监测分站:通过无线方式读取识别卡内用于人员识别的信息,并发送至地面传输接口。

3.4传输接口 :接收分站发送的信号,并送主机处理;接收主机信号、并送相应分站;控制分站的发送与接收,多路复用信号的调制与解调,并具有系统自检等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要求为满足矿井建设需要,提高矿井安全系数,健全和完善矿井“六大系统”现需要购置人员定位系统一套,原矿井没有装设人员定位系统,特提出如下技术要求:1 一般技术要求1.1系统及其软件、识别卡、分站、传输接口应符合《AQ6210-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和《AQ1048-2007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标准的规定,符合MT209、MT/T1004、MT/T1005、MT/T1007、MT/T1008、AQ6201等标准的有关规定,系统中的其他设备应符合有关国家及行业标准的规定,并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文件制造和成套。

1.2 系统及其关联设备必须取得煤安标志准用证、产品合格证、防爆合格证等,如系统中附带其他厂家的设备,还需出具国家检测部门联检报告。

1.3 系统设备入井前必须符合潞安矿业(集团)公司防爆电气设备检查标准。

1.4用于爆炸性环境的设备应优先采用本质安全型,设备之间的输入输出信号应为本质安全信号。

1.5系统产品生产单位应负责产品的终身维修、备件供应、软件升级和技术支持。

1.6中心站及入井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措施。

1.7 帽卡式识别卡应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检测,并出具对人身健康无害的报告。

2 系统组成系统一般由主机、传输接口、分站、识别卡、电源箱、电缆、接线盒、避雷器和其他必要设备组成。

3主要技术指标3.1中心控制计算机系统3.1.1存储时间a)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进入识别区域时刻、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超员、超时、工作异常、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记录应保存3个月以上。

当主机发生故障时,丢失上述信息的时间长度应不大于5min;b)位置监测分站存储数据时间应不小于2h。

3.1.2画面响应时间调出整幅画面85%的响应时间应不大于2s,其余画面应不大于5s。

3.1.3双机切换时间从工作主机故障到备用主机投入正常工作时间应不大于5min。

3.1.4误码率误码率应不大于10-8。

3.1.5系统最大巡检周期应不大于30s;3.1.6最大监控容量:a)系统允许接入的分站数量宜在8、16、32、64、128中选取; b)识别卡数量应不小于8000个。

3.1.7备用电源工作时间在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2h。

3.1.8在入井验身出,安装检卡仪,可检测识别卡信号是否正常,电池是否欠电,可以检测一人带多张识别卡。

3.2 监测分站(包含读卡器)与识别卡3.2.1监测分站能够在本标准规定的环境条件下稳定持续工作。

3.2.2分站至传输接口之间最大传输距离应不小于10km;采用光缆时应达到30km以上;3.2.3 传输速率不小于4800bps;3.2.4 支持光缆电缆混用网络;3.2.5单台读卡分站传输距离不小于2km;3.2.6要求每台分站分别具有一台矿用隔爆兼本安不间断备用电源,当系统电源无法正常工作时,自动启动备用电源,并保证分站能单独运行不低于2小时;3.2.7 识别卡与分站之间的无线传输距离不小于10m;3.2.8 并发识别数量不得小于80;3.2.9 最大位移速度不得小于5m/s;3.2.10识别卡必须具有光、震报警功能;3.2.11识别卡电池寿命不可更换电池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应不小于2年。

可更换电池的识别卡的电池寿命应不小于6个月;3.2.12识别卡电池工作时间采用可充电电池的识别卡,每次充电应能保证识别卡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7d;3.2.13漏读率不得大于10-4;3.3远程本安供电距离远程本安供电距离应不小于2km。

3.4传输性能系统的信息传输性能应符合MT/T899的有关要求。

3.5 电源波动适应能力供电电压在产品标准规定的允许电压波动范围内,系统的位置监测、并发识别、最大传输距离、最大监控容量、最大巡检周期应能满足要求。

3.6 工作稳定性系统应进行工作稳定性试验,通电试验时间不小于7d,系统的位置监测、并发识别、最大传输距离、最大监控容量、最大巡检周期应能满足要求。

3.7 防爆性能防爆型设备应符合GB 3836.1-- GB 3836.41的规定。

4 环境条件4.1系统中用于机房、调度室的设备,应能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1)环境温度:15~30℃;(2)相对湿度:40%~70%;(3)温度变化率:小于10℃/h,且不得结露;(4)大气压力:80 kPa~106kPa;(5)GB/T 2887规定的尘埃、照明、噪声、电磁场干扰和接地条件。

4.2 除有关标准另有规定外,系统中用于煤矿井下的设备应在下列条件下正常工作:(1)环境温度:0℃~40℃;(2)平均相对湿度:不大于95%(+25℃);c)大气压力:80 kPa~106kPa;d)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但无显著振动和冲击、无破坏绝缘的腐蚀性气体。

5供电电源5.1地面设备交流电源:a)额定电压:380V/220V,允许偏差±10%;b)谐波:不大于5%;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5.2 井下设备交流电源:a)额定电压: 127V/380V/660V/1140V,允许偏差:——专用于井底车场、主运输巷: -20% ~+10%;——其他井下产品:-25%~+10%;b)谐波:不大于10%;c)频率:50Hz,允许偏差±5%。

6 系统主要功能6.1监测6.1.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井时刻、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出/入限制区域时刻等监测功能。

6.1.2系统应具有识别携卡人员出/入巷道分支方向等功能。

6.1.3系统应能对乘坐电机车等各种运输工具的携卡人员进行准确识别。

6.1.4系统应能识别多个同时进入识别区域的识别卡。

6.1.5 系统应具有识别卡工作是否正常和每位下井人员携带1张卡唯一性检测功能。

6.2 管理6.2.1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总数及人员、出/入井时刻、下井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6.2.2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重点区域时刻、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并具有超时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人员总数及人员报警、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6.2.3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限制区域时刻、滞留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6.2.4 系统应具有特种作业人员等下井、进入重点区域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工作时间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具有工作异常人员总数及人员、出/入时刻及工作时间等显示、打印、查询、报警等功能。

6.2.5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下井活动路线显示、打印、查询、异常报警等功能。

6.2.6 系统应具有携卡人员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每月下井次数、下井时间、每天下井情况等显示、打印、查询等功能。

6.2.7 系统应具有按部门、地域、时间、分站、人员等分类查询、显示、打印等功能。

6.2.8系统应具有下井人员识别卡电池电量查询、显示、打印及欠电报警等功能。

6.3 存储和查询6.3.1 系统应具有存储功能,存储内容包括:a)出/入井时刻;b)出/入重点区域时刻;c)出/入限制区域时刻;d)进入分站识别区域时刻;e)出/入巷道分支时刻及方向;f)超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g)超时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h)工作异常人员总数、起止时刻及人员;i)卡号、姓名、身份证号、年龄、职务或工种、所在区队班组、主要工作地点等。

6.3.2 系统应具有查询功能。

查询类别如下:a)按人员查询;b)按时间查询;c)按地域查询;d)按识别区查询;e)按超时报警查询;f)按超员报警查询;g)按限制区域报警查询;h)按工作异常报警查询;i)按人员分类查询;j)按部门查询;k)按工种查询;l)按分站查询等。

6.3.3系统应具有防止修改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等存储内容(参数设置及页面编辑除外)功能。

6.3.4 系统应具有数据备份功能。

6.3.5 分站应具有数据存储功能。

当系统通信中断时,分站存储识别卡卡号和时刻;系统通信正常时,上传至中心站。

6.4显示6.4.1 系统应具有汉字显示和提示功能。

6.4.2系统应具有列表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等。

6.4.3系统应具有模拟动画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巷道布置模拟图、人员位置及姓名、超时报警、超员报警、进入限制区域报警、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等。

应具有漫游、总图加局部放大、分页显示等方式。

6.4.4系统应具有系统设备布置图显示功能。

显示内容包括:分站、电源箱、传输接口和电缆等设备的设备名称、相对位置和运行状态等。

若系统庞大一屏容纳不了,可漫游、分页或总图加局部放大。

6.5 打印系统应具有汉字报表、初始化参数召唤打印功能(定时打印功能可选)。

打印内容包括:下井人员总数及人员、重点区域人员总数及人员、超时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超员报警总数及人员,限制区域报警人员总数及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工作异常报警总数及人员、领导干部每月下井总数及时间统计等。

6.6人机对话6.6.1系统应具有人机对话功能,以便于系统生成、参数修改、功能调用、图形编辑等。

6.6.2系统应具有操作权限管理功能,对参数设置等必须使用密码操作,并具有操作记录。

6.6.3在任何显示模式下,均可直接进入所选的列表显示、模拟图显示、打印、参数设置、页面编辑、查询等方式。

6.7自诊断系统应具有自诊断功能。

当系统中分站、传输接口等设备发生故障时,报警并记录故障时间和故障设备,以供查询及打印。

6.8双机切换系统主机应具有双机切换功能。

6.9备用电源系统应具有备用电源。

6.10网络通信系统应具有网络接口、将有关信息上传至各级主管部门。

6.11地图功能可以显示巷道、位置监测分站的位置,在位置监测分站附近的人员数量,可以方便的绘图。

目前地图显示有三种方式:矢量图、点阵图、工业组态图。

6.12报警功能超时报警:人员下井时间超出核定下井时间;超远报警:井下人员总数超出规定人数;设备故障报警:位置监测分站、电源故障后报警;禁区报警:如果有人员进入,实时声音报警,并显示进入禁区的人员;异常轨迹报警:比如瓦检员没有按规定路线行走则发出报警。

6.13人员轨迹查询可查找某个人在某个时间段内所经历的路径,并在图中画出线路轨迹。

6.14考勤功能通过实时对煤矿人员的入井、升井时间及在井下某个区域的停留工作时间的记录与统计,能实时对各单位人员下井班数、班次、迟到、早退、人员出勤规律分析等情况进行监测和分类统计,能自动汇总、存储、实时查询、自动生成报表(如下井时间报表、出勤月报表、加班报表、缺勤报表等等)和打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