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小说三要素 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精品】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精品】中考 语文文学常识解题方法和技巧及习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学常识1.“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A. 口吃 B. 好说谎 C. 喜欢骂人 D. 喜欢无病呻吟【答案】 A【解析】【分析】“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

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

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刘邦,并从刘邦入关破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

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

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叫戚姬,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

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立如意为太子。

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

不料,众臣皆反对。

曾侍秦朝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

本一揺天下振动。

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明确表示反对无故废太子。

周昌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表达意思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暂且被搁在一边。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

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

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

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

故答案为:A【点评】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丞相列传》:“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邓艾口吃,语称“艾艾”。

晋文王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新闻的特点是内容真实,迅速及时,语言简明。

B. 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 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

D.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完整)中考小说阅读考点分类及答题方法

(完整)中考小说阅读考点分类及答题方法

中考小说阅读技巧一、小说的概念小说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二、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三、小说中各种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⑴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⑵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⑶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用来拓展或丰富主要情节、中心事件。

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⑷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⑸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四、小说的人物形象1、人物描写的方法:⑴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2、人物描写手法的作用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3、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1)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表现了人物的________性格特征或_______思想品质。

(2)考点及答题技巧(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1、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小说阅读常考题型及答题技巧

01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用填空的方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面对这种试题,我们该如何下手呢?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02揣摩人物形象题型:①指出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

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

②侧面描写。

也叫间接描写。

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面对这些题型,我们该如何解答呢?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1.重视小说中的人物的身份、地位、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专项训练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部编初三语文阅读题解题技巧及方法 语文阅读题的方法, 一.记叙文阅读规那么 1.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推动情节开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 :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为下文情节开展作铺垫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10. 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11.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12. 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3. 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14. 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5. 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初中语文根底知识点归纳第一局部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局部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答题技巧与模板

初中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答题技巧与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小说答题技巧与模板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小说人物1赏析人物描写的角度及作用一、正面描写1. 肖像描写: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

2. 语言描写:①鲜明的展示人物的性格,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 动作描写:使人物鲜活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从人物的举手投足中窥见人物的心态性格等。

4. 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5. 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6. 细节描写:①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发展。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二、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烘托、借助物象烘托、借助环境烘托。

它们的作用: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三、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的技巧1.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

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形象(性格)。

2.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对人物的正面侧面描写分析,概括人物形象(性格)特征。

3.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4.从分析情节入手:情节展开的过程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

展现人物鲜明的个性。

5.从分析人物关系入手:小说中的人物往往不止一个。

理清人物之间的行为关系,分析他们的交互评价、情感态度。

6.借助作者的议论或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语句分析。

答题模式:……是一个……样的人物形象。

……具有以下性格特点:①……②……③……四、分析主要人物的作用1.对情节的作用: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对情节是否有推进作用?2.对主题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了社会现实和寄托情感。

第5讲-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作用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第二辑)

第5讲-现代文阅读之小说三要素及情节作用题-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高频考点精讲(第二辑)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
承上启下
方法小结
小说情节作用——结尾
经典例题
绝盗 冯骥才 ①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人头极杂,邪事横生。 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这里一处临街小屋,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新床新 柜,红壶绿盆,漂漂亮亮装满一屋。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 结婚的第二天一早,小两口就出门上班。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 ②事过三天,小两口出门不久,忽然打东边飞也似的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 三轮。蹬车的是个老头子,骨瘦肉紧,皮黑牙黄,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一望 便知是个长年蹬车的车夫。(批注:长短句结合,极富表现力,简洁传神地写 出了人物的形象。)车板上蹲着两个小子,全是十七八岁,手拿木棍、板斧和 麻绳。这爷仨面色都凶,看似来捉冤家。
我曾经几次问过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个无用的东西挂在房里。父亲 的回答永远是这样的一句话:“你不懂。”但是我的好奇心反而更强了。 我想我一定要把这只三角琴弄下来看看,或者想法使它发出声音。但是 我知道父亲不许我这样做。
——《哑了的三角琴》
牛刀小试1
问题:分析文章开头对“三角琴”描写的作用? 父亲的书房里有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只俄国的木制三角琴,已
人 小说通过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 物 形象、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并且通过人物形象反映作品主题。
情 情节是小说中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贵在曲折、情节跌宕。 节
小说三要素
社会 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它所描写的范围可
环境 大可小,大至整个社会、整个时代,小至一个家庭、一处住所。描写 环 描写 的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气氛等。 境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中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考点四、概括主题内容
题型有: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 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 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解题思路:1、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2.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3、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主题
•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考点七、品 味语言特色
1.词语:解释词语意思,表现了……
2.句子:赏析:运用了(修辞手法),(生动)表现了……
作用:(句子位置)⑴开头:1. :1.渲染气氛;2.奠定感情基调3.下文埋伏笔;
4.为下文作铺垫;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6.开篇点题;7.总领全文
⑵中间:1.呼应前文(后文);2.承上启下;3.过渡;4.总结上文;5.引出下文;6.推动情节 发展;7.为下文埋伏笔;8.为下文作铺垫;9.补充交代
一.人称
1. 第一人称:叙述亲 切自然,能自由地 表达思想感情,
1
6
考点六、分析写作 技巧
给读者真实生动之 感。
2. 第二人称:便于感 情交流,
2
5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 自由。
增强抒情性和亲切 感。
3. 第三人称:能比较 直接客观地展现丰 富多彩的生活,
3
4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 制,
• 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 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2. 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 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 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物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 作答。

中考语文阅读题考点和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阅读题考点和答题技巧
(段尾:⑥我们坚持这样的信念:读书除了长知识,更是要 学做人。这对写书人和读书人来说,都是“不朽之盛事”。 ) 2009福州卷 15.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现代人需常存敬畏之心。(3分)(标题) 2009深圳卷 9.通读全文,你认为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决定伟大的是两个最基本的力量。一个是时间;另一个就是 跟谁一起做。(2段、5段首句)
如果只答“有排盐孔”、“有呼吸根”,该小点不得
分。意思对即可)
添加标题
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添加标题
列数字:准确具体说明了……
添加标题
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
添加标题
格式:
添加标题
作比较:突出了……
添加标题
举例子:具体说明了……使说明 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添加标题
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添加标题
#2022
2009昆明卷
四、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或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或以事 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序,或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 顺序。 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自左而右, 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对事物 作介绍。 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 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 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个别),从 主要到次要。
(2)夸张:突出了……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3)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09太原卷 19.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1)第4段说霍金“犹如秋天的一片落叶”,结合全段,说说这个比喻好 在哪里? (这个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霍金面对荣誉时的从容。) 09长春卷 19.本文的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鹞鹰和老猫独特的形象。请从修辞 的角度,分别体会下面两句话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1).它麻碌碌的大翅膀在低空打得啪啪作响,猝然身子一斜,翻了个身, 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就气势汹汹的飞远了。 (2).它如饿虎扑羊似的,拱着背,弯着两只前爪,尾巴竖得高高的,两 只金黄的眼睛盯住斑鸠,它的胡子利箭似的动弹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小说三要素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
【知识点概说】
小说三要素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或通过情节的展开和环境的渲染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常考考点总结
考点一:整体感知
考查角度:
1.写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
2.为什么写——文章的写作意图,即文章要表达的情、理、观点;
3.怎么写——作者的行文思路,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考查题型: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答题指导:
①对事件的完整叙述必须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注意添加文中感人的细节特征;
②在概括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还得注意事件涉及的对象,做到前后一脉贯通。

考点二:人物形象的分析
题型:
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答题要点:
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
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

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 体会人物感情的变化。

4.对文中的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答题要点: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考点三: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型:
①在文中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答题角度: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怎样的社会环境);
2、表现(衬托)人物的性格;
3、揭示(烘托)人物的心情;
4、渲染的气氛;
5、推动情节的发展。

考点四:标题的作用
题目是文眼,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②是本文的线索;
③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④点明了文章的主要人物;
⑤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小说阅读训练
【父母的心】川瑞康成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那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概万千、激动不已的么?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这个故事,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轮船从神户港开往北海道,当驶出濑户内海到了志摩海面时,聚集在甲板上的人群中,有位衣着华丽、引人注目、年近四十的高贵夫人。

有一个老女佣和一个侍女陪伴在她身边。

离贵夫人不远,有个四十岁左右的穷人,他也引人注意:他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七八岁。

孩子们看上去个个聪明可爱,可是每个孩子的衣裳都污迹斑斑。

不知为什么,高贵夫人总看着这父子们。

后来,她在老女佣耳边嘀咕了一阵,女佣就走到那个穷人身旁搭讪起来:“孩子多。

真快乐啊!”
“哪里的话,老实说,我还有一个吃奶的孩子。

穷人孩子多了更苦。

不怕您笑话,我们夫妻已没法子养育这四个孩子了!但又舍不得抛弃他们。

这不,现在就是为了孩子们,一家六口去北海道找工作啊。


“我倒有件事和你商量,我家主人是北海道函馆的大富翁,年过四十,可是没有孩子。

夫人让我跟你商量,是否能从你的孩子当中领养一个做她家的后嗣?如果行,会给你们一笔钱作酬谢。


“那可是求之不得啊!可我还是和孩子的母亲商量商量再决定。


傍晚,轮船驶进相模滩时,那个男人和妻子带着大儿子来到夫人的舱房。

“请您收下这小家伙吧”夫妻俩收下了钱,流着眼泪离开了夫人舱房。

第二天清晨,当船驶过房总半岛,父亲拉着五岁的二儿子无精打采地出现在贵夫人的舱房。

“昨晚,我们仔细地考虑了好久,不管家里多穷,我们也该留着大儿子继承家业,把长子送人,不管怎么说是不合适的。

如果允许,我们想用二儿子换回大儿子!”
“完全可以“。

贵夫人愉快地回答。

这天傍晚,母亲又领着三岁的女儿到了贵夫人舱内,失魂落魄地说:“按理说我们不该再给您添麻烦了。

我二儿子的长相、嗓音极像死去的婆婆。

把他送给您,总觉得像是抛弃了婆婆似的,实在太对不起我丈夫了。

再说,孩子五岁了,也开始记事了。

他已经懂得是我们抛弃他的。

这太可怜了。

如果您允许,我想用女儿换回他.。


贵夫人一听是想用女孩换回男孩,稍有点不高兴,看见母亲难过的样子,也只好同意了。

第三天上午,轮船快接近北海道的时候,夫妻俩又出现在贵夫人的卧舱里,什么话还没说就放声大哭。

“你们怎么了?”贵夫人问了好几遍。

父亲抽泣地说:“对不起。

昨晚我们一夜没合眼,女儿太小了,真舍不得她。

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

我们愿意把钱还给您。

请您把孩子还给我们。

与其把孩子送给别人,还不如全家一起挨饿……”
贵夫人听着流下同情的泪:“都是我不好。

我虽没有孩子,可理解做父母的心。

我真羡慕你们。

孩子应该还给你们,可这钱要请你们收下,是对你们父母心的酬谢。

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嘀(dí)咕
2、第⑧段画线句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动作描写、肖像描写,作用是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夫妻俩失去孩子的伤心难过而又无奈的情状;表现了他们生活的艰难和对儿女的爱。

3、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1)内容上交待事情结果,表明经过一番曲折全家终于团聚,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2)结构上为全文作结,使文章结构完整。

4、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表现了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B表现了穷人父母的心很伟大
C启发我们要懂得父母的爱心D表现了一家团聚比有钱更珍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