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与动能定理 说课稿

此例是为加深学生对负功使动能减少的印象,需正确表示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负。
解题过程如下:设木板槽对木块摩擦力为f ,木块质量为m ,据题意使用动能定理有: -fs 1=2k E -1k E , 即-f ·4=21m (42-62) -fs 2=0-2k E , 即-fs 2=-21m 42二式联立可得:s 2=3.2米,即木块还可滑行3.2米。
此题也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求解,但过程较繁,建议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看出动能定理的优势。
例3.如图,在水平恒力F 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h 1的A 处运动到高为h 2的B 处,若在A 处的速度为A v ,B 处速度为B v ,则AB 的水平距离为多大?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 到B 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F ,支持力N 和重力mg 的作用。
三个力做功分别为F s ,0和-mg (h 2-h l ),所以动能定理写为:Fs -mg (h 2-h 1)=22(21AB v v m -) 解得 〕)(〔)(212212A B v v h h g F m s -+-= 从此例可以看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类型对比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方程12k k E E W =总(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我们用上述步骤再分析一道例题。
例4.如图所示,用细绳连接的A 、B 两物体质量相等,A 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A 、B 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A 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A 受重力的0.3倍,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求B 下降1米时的速度大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动能与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公式,使学生掌握动能的计算方法,并理解动能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 1. 掌握动能的定义,并能运用公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 理解动能的转化与守恒,并能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相应的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通过实验验证动能定理。
二、教学内容和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动能的转化与守恒。
3. 动能定理的概念和应用。
本节课的重难点为: 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的掌握。
2. 动能的转化与守恒的理解。
3. 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培养。
三、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们需要以下教学准备:1.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教材。
2. 纸板/白板和笔。
3. 合适的教学投影设备。
4.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定滑轮、弹簧等。
5. 相关的实验数据和范例问题。
四、教学步骤和内容展开1. 导入与激发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引入一个与动能相关的生活场景,如汽车的行驶和刹车过程,提出以下问题:“汽车行驶时需要消耗能量吗?如果需要,这个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概念和来源。
2. 概念讲解在学生对动能和能量产生了初步的认识后,我们通过讲解的方式来介绍动能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计算来加深对公式的理解。
3. 实验探究为了加深学生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一个与动能定理相关的实验,如斜面上小车的滑动实验。
通过测量小车的质量、滑动距离和滑动时间等数据,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定理来计算小车的初速度。
4. 巩固与拓展通过一些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拓展一些相关的问题,如弹簧的弹性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等。
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处于《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2》第七章第七节,它贯穿于这一章,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
新课标在讲授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一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
这样讲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考虑到初中已经讲过动能的概念,这样讲述,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老师讲的轻松,学生学的明白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级推导过程,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适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1)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2)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进行理论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会选择用最优的方法处理问。
(3)培养学生领会自然规律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1、动能概念的理解。
2、动能及动能定理的推导。
3、动能定理的应用和试用范围。
四、教学难点1、用动能定理解决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学生情况分析】考虑到所讲授的学生已达到高二,在高一一年的学习锻炼中已基本掌握了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也有较好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断能力。
讲授这节课应该比较容易。
学生在前面分别学过做功和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的问题,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并为后一节的《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探究方法,在这里采用这种方法,是学生进一步掌握,也更加容易理解。
【教学方法和学法】以讲授法为主多媒体手段等为辅,配合学生的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法和学法。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8章83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第一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这节教学:一、教材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八章第3节的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贯穿整章教材,体现了功能关系,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之一,它与前面所学的功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为今后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分析1.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计算式。
2.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1.运用归纳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简单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正确认识功、能的关系。
三、教法和学法1、教学手段的选用多媒体演示,其作用有:将物理情境、规律的推理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推理、理解和领悟;2、教法:教师指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师生共同演绎推导动能定理的数学表达式的来龙去脉。
具体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使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3、学法: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展示物理情境,以此作为铺垫,通过设疑,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动能定理表达式各物理量的意义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三、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几张图片导入,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动能),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知识。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节的内容,我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六个纬度作如下汇报:一、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动能和动能定理》主要学习一个物理概念:动能;一个物理规律:动能定理。
从知识与技能上要掌握动能表达式及其相关决定因素,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和实际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上,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恒力功知识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义,并深化理解第五节探究性实验中形成的结论;通过例题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优越于牛顿运动定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优化和整合上,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进行两种方法的相关计算,在例题1后,要补充合力功和曲线运动中变力功的相关计算;通过例题2的探究,理解正负功的物理意义,初步从能量守恒与转化的角度认识功。
在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上,在尝试解决程序性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物理学科既是基于实验探究的一门实验性学科,同时也是严密数学语言逻辑的学科,只有两种方法体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认识自然,揭示客观世界存在的物理规律。
2.内容地位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功和动能概念已经有了相关的认识,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将本节课设计成一堂理论探究课有着积极的意义。
因为通过“动能定理”的学习,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在解释功能关系上有着深远的意义。
为此设计如下目标:二、目标分析1、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并能进行相关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义;4.知道动能定理的解题步骤;(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2.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状态的变化量量度复杂过程量”这一物理思想;感受数学语言对物理过程描述的简洁美;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对动能公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一)教材介绍《动能和动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节内容,动能定理实际上是一个质点的功能关系,它贯穿于这一章教材,是这一章的重点。
教材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同时引入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基本关系。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概念及表达式。
(2)理解动能定理及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3)掌握运用动能定理的基本分析方法及解题步骤。
2、过程与方法(1)会运用演绎推导方式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2)归纳总结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能定理的演绎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及步骤。
难点: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的力学问题。
二、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关键,我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1、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运动的规律及牛顿运动定律,具备了处理简单力学问题的能力。
2、初中学段已经对动能有了初步了解,对功和能的关系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3、通过三年多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执教本课内容时,我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推理、探究、归纳、讨论学法:以探究性学习和学生合作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初中和本章第一节《追寻守恒量》中,我们已经清楚: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一)演示实验1、介绍实验装置:让小球A从光滑的斜面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粘在一起,推动木块做功。
《动能和动能定理》 说课稿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能和动能定理》。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动能和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 2 第七章第七节的内容。
动能定理是力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它反映了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功和能的概念,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功能关系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表达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的内容,知道其推导过程。
(3)能够运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推导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能的概念和表达式。
(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
2、教学难点(1)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运用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
二、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2、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动能与速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通过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实验方案,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案优秀4篇动能定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动能定理是本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
动能定理是一条适用范围很广的物理定理,但教材在推导这一定理时,由一个恒力做功使物体的动能变化,得出力在一个过程中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
然后逐步扩大几个力做功和变力做功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这个梯度是很大的,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动能定理,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寻找物体动能的变化与那些力做功相对应。
二、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动能的符号和表达式和符号,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3、深化性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含义,区别共点力作用与多物理过程下动能定理的表述(二)过程与方法:1、掌握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动学公式推导动能定理2、理解恒力作用下牛顿运动定律与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异同点,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会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的含义与适用范围,会利用动能定理解决有关问题。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通过上节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功与速度变化的平方成正比。
问:动能具体的数学表达式是什么?(二)动能表达式的推导1、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所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2、例;有一质量为的物体以初速度V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受到的拉力为F,经过位移为X后速度变为V2.。
根据以上,可以列出的表达式:3、动能1.定义: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量;2.公式表述:;3.理解⑴状态物理量→能量状态;→机械运动状态;⑴标量性:大小,无负值;(三)动能定理1、表达式:2、内容:合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该变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能和动能定理》说课稿
张胜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本节是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7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推导、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和方法、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三大部分内容。
在讲述动能和动能定理时,没有把二者分开讲述,而是以功能关系为线索,通过恒力做功引人了动能的定义式和动能定理,这样叙述,思路简明,能充分体现功能关系这一线索。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学阶段处理功能问题使用频率最高的物理规律,他对研究恒力做功问题非常有效,对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问题也适用, 用起来非常方便。
另外,动能定理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打下了基础,因此这一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本节适合教师授课时间约占2/3,其余1/3时间由学生自主消化的教学模式,体现高效、互动的课改理念,以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为目的。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向培养学生,拟定三个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写出动能的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2.学生能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与理论探索相结合的探究过程,掌握恒力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进一步学习物理的研究方法;
2.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体会动能定理与牛顿第二定律处理问题的异同,体会变力作用下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推导,逐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并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动能定理的推导,正确认识功、能的关系。
解决办法:
1、为了使学生对动能定理印象深刻,可建议学生课前独立推导这一定理,并提前完成教学案里的预习自测。
2、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确实比较困难,应通过多个例题掌握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方法,掌握解题步骤,逐步提高学生从能量观点解题能力。
3、解例题之后可要求学生再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去解同一问题,并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体会用动能定理处理问题的优越性,培养自信。
二、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简单学过动能,再加上前几节已经学过功、重力势能、和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这一节学生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但是,由于前面几章学
习的都是矢量,现在又学习标量,有可能一部分学生,还扭转不过来。
另一方面前面几章学生都是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现在学生可能一下子还适应不了,很可能还是用老一套,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对比,让学生感觉到利用动能定理解题要比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简单得多。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教法上采用推理、探究、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
学法: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出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学习方法与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
我力求指导学生掌握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1.推导探究法:依据初中和高中所学知识,由学生自己探究推导定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2.比较分析法:将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解题过程中进行比较,发现异同,找出优越性,总结做题方法,得出结论的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
第一步观察实例,感知动能(动车组,龙卷风,射出枪口的子弹),第二步提出问题:动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分析:通过橡皮筋对小车做功,探究“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关系”,得出了2v W ∝,根据功与能量变化相关联的思想,说明动能的表达式中可能含有v 2,但具体的数学表达式应当是什么?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二)理论探究 引出概念
给质量为m 物体施加一个恒力F,使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物体发生位移l 的过程中,力F 对物体做了功W ,物体的速度由v 1变为v 2。
学生3人一组,互帮互助进行推理演算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老师在黑板上设计步骤,引导寻找总功与动能或动能的变化的关系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
由运动学公式: v 22-v 12=2al 把F 、l 代入公式:W=Fl 得:
归纳总结: 式子中的22
1mv 就是动能,即 动能:
动能定理:
(三)对动能表达式和动能定理的理解:
对动能表达式的理解
22211122W mv mv =-21K K W E E =-
1、根据22
1mv E k 可知,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动能是一个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3、动能的单位是焦耳,和其他能量的单位一样。
4、动能是一个状态量,不同状态,只要速度大小不同,动能就不同。
5、动能具有相对性,对不同的参考系,物体速度有不同的瞬时值,也就具有不同的动能,一般都以地面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练习:
1.下列几种情况中,甲、乙两物体的动能相等的是 ( )
A .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的质量是甲的2倍
B .甲的质量是乙的2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C .甲的质量是乙的4倍,乙的速度是甲的2倍
D .质量相同,速度大小也相同,但甲向东运动,乙向西运动
2.我国在1970年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质量为173 kg ,运动速度为7.2 km /s ,它的动能是多大?
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1、等式的左边为合力做的总功,总功的求解方法:①先求各个力的合力,再求合力的功。
②先求各个力的功,再把各个力的功进行代数相加,求出总功。
2、等式的右边为△E K :若△E K >0,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是其他形式的能
转化为动能;△E K <0,动能减小,物体克服外力做功,是动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
能。
3、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动能定理表达式中“=”的意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是一个在数值上相等的的符号,不意味着“功就是动能的增量”,也不意味着“功转变成了动能”,而是意味着“功引起物体动能的变化”。
4、动能定理中的位移l 和速度v 必须是相对于同一个参考系。
中学物理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5、动能定理公式两边的每一项都是标量,因此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方程。
6、动能定理是计算物体位移或速率的简捷公式,当题目中涉及位移时可优先考虑动能定理不论物体做什么形式的运动、受力如何,动能定理总是适用。
动能定理适用范围: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单个物体,也适用于多个物体;
既适用于一个过程,也适用于整个过程。
典例分析:
例: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5.0×103kg ,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
当位移达到l =5.3×102m 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 =60m/s 。
在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
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要求分别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和动能定理两种方法求解,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找出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势)
(四)归纳小结
(通过教材的例题作详细的讲解,并归纳出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在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时,应强调动能定理虽然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
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变力作用及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情况。
并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课本的例题,与利用动能定理的方法求解,两种解法比较得出,在没有涉及加速度和时间的问题中,利用动能定理解题会更加简捷,方便。
) 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① 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② 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③ 找出研究过程中物体的初、末状态的动能(或动能的变化量)。
④ 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
(五)布置作业: 教材 P74 2、3、4、5
五、板书设计:
第七节 《动能 动能定理》
一、动能
1、定义:物理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
3、表达式:v E m k 22
1= 4、单位:焦耳(J )
5、说明:
①动能是标量、也是状态量。
②动能的大小与参照物的选择有关。
二、动能定理
1、内容:合力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变化叫做动能定理。
2、表达式;E E E k k k W ∆=-=12
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1、等式的左边为合力做的总功。
2、若△E K >0,动能增加,合外力做正功,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动能;
△E K <0,反之。
3、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4、动能定理中的位移l 和速度v 一般以地面为参考系。
5、动能定理是一个标量方程。
4、动能定理适用范围:
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
既适用于单个物体,也适用于多个物体;
既适用于一个过程,也适用于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