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高考化学考点29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1)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变化: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2)化学反应中的两大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3)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形式:热能、光能、电能等。
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2.反应热(焓变)(1)定义:在恒温、恒压的条件下,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来描述,叫作反应热,又称为焓变。
(2)符号:ΔH。
(3)单位:kJ/mol。
(4)规定:放热反应的ΔH为“−”,吸热反应的ΔH为“+”。
注意:(1)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不存在不发生能量变化的化学反应。
(2)反应热的单位是kJ/mol,热量的单位是kJ,不能混淆。
(3)比较反应热大小时,应带“+”、“−”一起比较。
反应热的理解1.从微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的差值,图中a表示旧化学键断裂吸收的热量;b表示新化学键形成放出的热量;c表示反应热。
2.从宏观的角度说,反应热是生成物的总能量与反应物的总能量的差值,图中a表示活化能,b表示活化分子结合成生成物所释放的能量,c表示反应热。
3.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热量)来表述。
通常把释放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放热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称为吸热反应。
类型比较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定义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形成原因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具有的总能量与化学键的关系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生成物分子成键时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分子断键时吸收的总能量表示方法ΔH<0ΔH>0联系ΔH=ΔH(生成物)−ΔH(反应物),键能越大,物质能量越低,越稳定;键能越小,物质能量越高,越不稳定常见反应类型(1)所有的燃烧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3)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4)原电池反应;(5)少数分解反应(如TNT爆炸);(6)大多数化合反应;(7)电石制乙炔的反应(1)大多数分解反应;(2)少数化合反应,如C与CO2、C与水蒸气的反应;(3)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4)盐的水解、弱电解质的电离4.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的判断化学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都可以用热量(或换算成热量)来表述。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与热反应计算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与热反应计算知识点总结在化学反应中,热效应是指由于反应过程中吸收或释放的热量。
热效应的正负值及其计算是化学反应研究和实验中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就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与热反应计算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热效应的定义与表示方式热效应包括焓变和反应热(或热变)两个概念。
焓变(ΔH)指在恒定压力下,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所伴随的热量变化。
反应热(Q)指在恒定容器内,反应发生时系统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两者满足以下关系:ΔH = Q + PV。
其中,ΔH的单位是焦/摩尔,Q的单位也是焦,P 是反应所在系统的恒定压力,V是反应的体积。
热效应表示方式主要有三种:1. 反应方程式中的ΔH:在反应方程式上方标记ΔH的数值,表示反应过程中伴随的热量变化。
2. 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ΔH: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热效应,表示该物质在标准状态下与标准物质之间的热效应差值。
3. 反应物组成式与热效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反应物组成式和热效应之间的对应关系来表示热效应。
二、热反应的计算方法热反应计算是通过已知的热效应和反应物的物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来求解未知物质量或热效应的计算方法。
1. 按物质质量比例计算热效应:根据反应物质量的比例关系,将已知物质量与热效应的关系扩大到未知物质量与热效应的计算。
2. 按化学方程式配平计算热效应:根据化学方程式配平,将反应物质量的比例关系与热效应的比例关系相结合,计算未知物质量或热效应的值。
3. 利用化学计量关系计算热效应:通过反应物质量与热效应的化学计量关系,计算未知物质量或热效应的值。
三、热效应与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热效应与化学反应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类型、温度、压力、物质状态和物质浓度等。
1. 反应类型:不同的化学反应类型,其热效应的正负值和数值大小也不相同。
2. 温度:温度对热效应具有影响,温度升高时,反应热也会增加。
3. 压力:在恒定温度下,压力的变化对热效应影响不大。
4. 物质状态:相同的物质在不同的物质状态下,其热效应也会发生变化。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与热反应计算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与热反应计算知识点总结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和热反应计算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以及实际应用都具有关键意义。
一、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热效应指的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能量差异而导致的热量变化。
这一变化可以通过实验测量,通常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要么吸收热量,要么放出热量。
1、吸热反应当化学反应需要从外界吸收热量才能进行时,我们称之为吸热反应。
在吸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例如,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就是吸热反应。
2、放热反应与之相反,放热反应是在反应过程中向外界释放热量的反应。
在这类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常见的放热反应有燃烧反应,如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影响化学反应热效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键能、物质的状态以及反应条件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是用来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它不仅表明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和数量,还明确了反应的热效应。
在热化学方程式中,需要注明反应的焓变(ΔH),焓变的单位通常是千焦每摩尔(kJ/mol)。
如果是放热反应,ΔH 为负值;如果是吸热反应,ΔH 为正值。
例如,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为:2H₂(g) + O₂(g) = 2H₂O(l) ΔH =-5716 kJ/mol需要注意的是,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它表示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反应热之间的对应关系。
三、盖斯定律盖斯定律是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它指出: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只与起始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
这意味着,无论一个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
利用盖斯定律,可以通过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来计算难以直接测量的反应的热效应。
例如,已知反应 C(s) + O₂(g) = CO₂(g) ΔH₁=-3935 kJ/molCO(g) + 1/2O₂(g) = CO₂(g) ΔH₂=-2830 kJ/mol要计算反应 C(s) + 1/2O₂(g) = CO(g) 的焓变,可以通过盖斯定律进行计算。
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基础知识总结

高二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4)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①仪器:量热计、烧杯、量筒②计算公式:Q=-C(T2-T1)第一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测试题可能用到的原子量:C—12 H—1 O—16 N—14 S—32 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电能是二次能源B .水力是二次能源 C.天然气是二次能源 D . 水煤气是一次能源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伴随着能量变化B .任何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C .伴有能量变化的物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D .即使没有物质的变化,也可能有能量的变化3.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
下列属于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①天然气 ②煤 ③核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A .①②③④B .⑤⑥⑦⑧C .③⑤⑥⑦⑧D .③④⑤⑥⑦⑧4.已知H 2(g)+Cl 2(g)=2HCl(g) △H=―184.6kJ·mol -1, 则反应HCl(g)=1/2H 2(g)+1/2Cl 2(g)的△H 为( ) A .+184.6kJ·mol -1 B. ―92.3kJ·mol -1 C. ―369.2kJ·mol -1 D. +92.3kJ·mol -15.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 )A .碳酸钙受热分解B .乙醇燃烧C .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D .氧化钙溶于水6.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H 2(g)+1/2O 2(g)=H 2O(l) △H =-285.8kJ/mol CO(g)+1/2O 2(g)=CO 2(g) △H =-283.0kJ/molC 8H 18(l)+25/2O 2(g)=8CO 2(g)+9H 2O(l) △H =-5518kJ/molCH 4(g)+2O 2(g)=CO 2(g)+2H 2O(l) △H =-89.3kJ/mol相同质量的氢气、一氧化碳、辛烷、甲烷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A. H 2(g)B. CO(g)C. C 8H 18(l)D. CH 4(g)7.已知热化学方程式:SO 2(g)+ 21O 2(g) = SO 3(g) △H = ―98.32kJ /mol 在容器中充入2molSO 2 和1molO 2充分反应,最终放出的热量为 ( )。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热化学方程式》总结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总结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化学反应除伴随着物质的变化外,还伴随着___________的变化。
化学反应时,可将化学能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人们把化学反应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叫做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其中,把释放热量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反应,把吸收热量的反应叫做___________反应。
3.化学反应产生热效应的原因:(1)从能量守恒角度来分析,即从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来分析:a.在放热反应中(左下图),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填“>”、“<”或“=”)。
b.在吸热反应中(右下图),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___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填“>”、“<”或“=”)。
注:上述两图中的能量a称为反应活化能,使用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2)从化学键的键能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破坏化学键需要__________能量(填“吸收”或“放出”),形成化学键需要___________能量(填“吸收”或“放出”)。
a.在放热反应中,破坏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填“>”、“<”或“=”)。
b.在吸热反应中,破坏反应物中化学键吸收的总能量_________形成生成物中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填“>”、“<”或“=”)。
注意: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与反应条件___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4.常见的放热反应:①大多数化合反应;②酸碱中和反应;③金属与水或酸的置换反应;④可燃物的燃烧反应;⑤物质的缓慢氧化;⑥铝热反应。
5.常见的吸热反应:①大多数分解反应,如碳酸钙受热的分解;②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的电离;③C和H2O、C和CO2的反应;④大多数金属氧化物与CO、H2、C等的还原反应;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点讲解

为放热反应,从图中可看出b放出热量更多,故ΔH2<ΔH1。
3.两个有联系的不同反应,常利用已知的知识进行比较。如:
①C(s)+O2(g) CO2(g) ΔH1<0
②C(s)+ 1 O2(g)
2
CO(g) ΔH2<0
反应①为C的完全燃烧,反应②为C的不完全燃烧,|ΔH1|>|ΔH2|,所以ΔH1<ΔH2。
中生成,则CH3OH是反应的催化剂,C项错误;反应②③④中有极性键的断 裂和生成,反应②④中还有非极性键(H—H)的断裂,D项正确。 答案 C
方法总结 分析循环图题时,重点在于判断各物质的类型。一般来说,通 过一个箭头进入循环的是反应物;通过一个箭头离开循环的是生成物;先 参加反应,又在后续反应中生成的是催化剂;先生成后又消耗掉的是中间 产物。
例2 (2022重庆三调,11)香草醛(
)高效加氢脱氧合成4-甲
基愈创木酚(
)是研究木质素转化成高附加值生物质柴油
的重要模型反应,其反应历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ΔH1=ΔH2+ΔH3+ΔH4
B.在催化剂作用下可能发生反应:
+H2
+H2O
C.甲醇是反应的中间产物 D.该过程中有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断裂以及极性键的形成
3.燃烧热与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比较
比较项目
燃烧热
中和反应反应热
能量变化
放热,ΔH<0
含义
在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 在稀溶液里,酸和碱发生中和反
指定产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应生成1 mol水时所放出的热量
反应物的量
1 mol
不一定为1 mol
苏教版高中化学反应原理总复习

7.问题讨论:
1.本实验中若把50 mL 0.50 mol/L的盐酸改为50 mL 0.50 mol/L醋酸,所测结果是否会有所变化? 为什么? 2.若改用100 mL 0.50 mol/L的盐酸和100 mL 0.55 mol/L的NaOH溶液,所测中和热的数值是否约为本 实验结果的二倍(假定各步操作没有失误)?
可能的原因有: 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测量结果是按50 mL的 酸、碱进行计算,若实际量取时,多于50 mL或 小于50 mL都会造成误差) 2.温度计的读数有误。 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 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导致实验误差。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 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 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偏热小 的数值会
。
(均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答案:1.会有所变化。因为醋酸为弱电解质,其电 离时要吸热,故将使测得结果偏小。 2.否。因中和热是指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其数值与反应物的量的 多少无关,故所测结果应基本和本次实验结果相 同(若所有操作都准确无误,且无热量损失,则 二者结果相同)。
[8.练习]50 mL 0.50 mol/L盐酸与50 mL 0.50 mol/L -
复习
四、中和热
• 定义:中和热是指在稀溶液中,酸跟 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所放 出的热量。
• H+ (aq)+OH-(aq)=H2O(l);△H=-57.3 kJ/mol
复习
五、能源
• 能源就是能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 它包括化石燃料、阳光、风力、流 水、潮汐及柴草等等。我国目前使 用的主要能源是化石燃料(煤、石 油、天然气等)。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专题复习(含答案)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专题复习1.对下列化学反应的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表现为热量变化②化学反应发生过程中一定有能量变化③吸热反应需要加热后才能发生④化学反应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C。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还有可能表现为光能、电能等,①错误;不同的物质所具有的能量不同,只要物质发生变化,能量就会变化,且能量变化的多少与参加反应的物质多少成正比,②、④正确;吸、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无关,③错误。
2.已知反应X+Y===M+N为放热反应,对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A.X的能量一定高于MB.Y的能量一定高于NC.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D.因为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解析:选C。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所以X和Y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和N的总能量,放热反应的发生有的需要加热,如煤的燃烧、铝热反应等。
3.下列属于吸热反应的是()A.金属钠与水的反应B.氢气燃烧C.浓硫酸的稀释D.Ba(OH)2·8H2O和NH4Cl(固体)混合解析:选D。
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燃烧均为放热反应;浓H2SO4溶于水为放热过程;Ba(OH)2·8H2O与NH4Cl反应为吸热反应,D正确。
4.(2011年南京高一检测)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B.断裂1 mol A—A键和1 mol B—B键能放出x kJ能量C.断裂2 mol A—B键需要吸收y kJ的能量D.2 mol AB的总能量高于1 mol A2和1 mol B2的总能量解析:选C。
从能量变化图上可以看出,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该反应是放热反应,A、D错;断键时要吸收能量,B错,C正确。
5.如图所示,把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20 ℃)碳酸饮料的烧杯中,试管中开始放入几小块铝片,再用滴管滴加5 mL浓NaOH溶液于试管中,试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放热反应
放出热比 生成物
.
的总能量要小
反应物 的总能量 比u 生. 成物 的总
能量要大
反应物与 生成物键能
关系
表示方法
反应__物_的键能比 生_成__物_要大
ΔH>0
反_应_物_的键能比_生_成__物 要小
ΔH<0
反应过程图 示
常见反应
1.大多数分解反应 1.大多数化合反
⑶ 、数据处理
温度 实验次数
1 2 3
起始温度/℃ HCl(t1) NaOH(t2)
24.5
24.5 24.5
24.5
24.5 24.5
终止温度 温度差△t=
t3/℃
℃[t3-(t1+t2)/2]
27.8 27.9 26.5
3.3 3.4 1.75
如果某一次实验的数据与另外两次实验的数据差异明显,
(4)ΔH与方程式的计量系数有关,注意方程式与ΔH的对 应,热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表示物质的量,不表 示微粒的个数,所以方程式的系数可以是分数。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4.盖斯定律 ①.内容 一个化学反应,不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 完 成 ,
其总的 热效应 是 完全相同 的。 ②.图示 如图:由A到B可设计两个途径:
途径一:A―→B 途径二:A―→C―→B 则焓变ΔH、ΔH1、ΔH2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ΔH=ΔH1+ΔH2。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⑴ :实验用品 大烧杯(500 mL)、小烧杯(100 mL) 、温度计、量 筒(50 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 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③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 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 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 终止温度(t3)。
④假设溶液的比热与水的比热相等,溶液的密度与 水的密度相等,忽略量热计的比热,根据溶液温度 升高的数值,计算中和反应的反应热并写出该反应 的热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3.热化学方程式 ① .概念 能够表示化学 反应热 的化学方程式。 ② .表示意义
如2H2(g)+O2(g)===2H2O(g) ΔH(298K)=-571.6 kJ·mol-1,表示在298 K时, 1 mol O2(g) 和 2 mol H2(g) 完全反应生成 2 mol H2O(g)
时 放出 571.6 kJ的能量。
2.盐的水解和弱电 应
解质电离
2.所有的燃烧反
3.Ba(OH)2·8H2O 应 与NH4Cl反应 3.酸碱中和反应
4.C和CO2、C和 4.金属与酸反应 H2O(g)反应
物质的稳定性和能量,键能的关系?
[想一想1] 放热反应一定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 一定需要加热吗?举例说明。
提示:放热反应不一定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 也并不一定都需要加热。如:铁与硫粉加热才能 反 应 , 但 它 是 放 热 反 应 ; 又 如 NH4Cl(s) 与 Ba(OH)2·8H2O(s) 的 反 应 不 需 加 热 , 但 为 吸 热 反 应。
第一单元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引入.反应热与焓变的关系
概念 实质
反应热
焓变
化学反应过程中,当
反应物和生成物具 恒温、恒压条件下,化
有相同的温度 时, 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
所吸收或放出
释放的 热量 .
的 热量 .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旧化学键断裂时 吸收的能 量与新化学键形成时 放出 的能量的差
表示符号 单位
ΔH kJ·mol-1 (或 kJ/mol )
测定装置
量热计
二者关系
恒温、恒压下的反应热即为焓变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燃烧热、热值和中和热 3、热化学方程式 4、盖斯定律 5、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1.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吸热反应
概念
吸收热量 的反 应
怎么办?
计算反应热:
△H=- —Qn—=- —cm—n△—t—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1、热化学方程式 2、反应热的计算 3、反应热的比较 4、中和热测定实验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热化学方程式
(2015·安徽)27.(14分)硼氢化钠(NaBH4)在化工等 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某研究小组采用偏硼酸钠 NaBO2为主要原料制备NaBH4,其流程略: (4)NaBH4(s)与水(l)反应生成NaBO2(s)和氢气 (g),在25℃,101KPa下,已知每消耗3.8克NaBH4(s) 放热21.6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补 充 : 浓 H2SO4 、 NaOH 固 体 溶 于 水 放 热 ; NH4NO3溶于水吸热。因不是化学反应,其放出 或吸收的热量不是反应热。
2.燃烧热、热值和中和热
(1)概念:在101 kPa下, 1 mol物质 完全燃烧的 反 应 热叫该物质的标准燃烧热。
(2)热值:在101 kPa下, 1 g 物质 完全燃烧 的 反 应 热。
(3)完全燃烧:指物质中含有的氮元素转化为 N2(g,) 氢元素转化为 H2O(l) ,碳元素转化为 CO2(g) 。
(4)中和热:在稀溶液中,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
热量;不同强酸强碱的中和热大致相同,约为 57.3kJ/mol
[想一想2]在表示燃烧热时,C、H、S等元素 完全燃烧时对应的物质及其状态分别是什么? 提示:CO2(g);H2O(l);SO2(g)。
0.50 mol/L 盐酸、0.55 mol/L NaOH溶液。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⑵ 、实验步骤
①用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的盐酸,倒入量热计, 测其温度(t1),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②另用量筒量取50mL 0.50mol/L NaOH溶液,测其温 度(t2);
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高考复习总结
③书写技巧
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明温度、压强等条件,如未注明,则指25 ℃、
101 kPa。
(2)反应的能量变化与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有关。热化 学方程式要注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常用s、l、 g分别表示固体、液体、气体。溶液呢?
(3) 在 所 写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右 边 , 写 下 ΔH 的 数 值 和 单 位 (kJ·mol-1)。反应放热时ΔH为“-”;反应吸热时ΔH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