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动机理论
心理学第三章认知理论

第三章认知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认知理论概述一、认知的含义(一)认知过程(二)认知风格(三)认知策略(四)元认知二、认知理论(一)发生认识论(二)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第二节意识和注意一、意识与无意识(一)意识(二)无意识(三)睡眠与与梦二、注意的含义(一)注意的概念(二)注意的功能(三)注意的种类(四)注意的品质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及理论(一)注意的生理机制(二)注意的认知理论第三节感觉和知觉一、感觉的含义(一)感觉的概念(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二、感觉的种类(一)视觉(二)听觉(三)其他感觉三、知觉的含义(一)知觉的概念(二)知觉的特征四、知觉的种类(一)空间知觉(二)时间知觉(三)运动知觉(四)错觉第四节记忆一、记忆的含义(一)记忆的概念(二)记忆的分类(三)记忆的品质二、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一)感觉记忆(二)短时记忆(三)长时记忆三、记忆的规律及策略(一)记忆的规律(二)记忆的策略第五节思维一、思维的含义(一)思维的概念(二)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三)思维的种类(四)思维的品质二、问题解决(一)问题解决的概念(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三、创造性思维(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四、表象与想象(一)表象(二)想象第六节言语一、言语的含义(一)言语的概念(二)言语的种类二、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一)言语听觉中枢(二)言语视觉中枢(三)言语运动中枢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感知(二)言语理解从前有一位著名的心算家,在他的心算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被人难倒过。
这天,一位心理学家从远方慕名而来,他要考一考这位心算家,题目是:“一辆载着285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这时下去35人,又上来85人”,“在下一站上来101人,下去69人;再下一站下去17人,上来15人;再下一站下去40人,只上来8人;再下一站又下去99人,上来54人。
”他又加快速度说:“火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再下一站……再下一站……完了,先生。
社会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对动机的解释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心活动与社会行为的科学,其研究范围广泛,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是研究人类的动机和决策。
人类的动机是指驱使我们行动的欲望和需要,社会心理学通过研究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为我们解释动机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需求层次理论动机是一种心理状态,可以被描述为一个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或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最出名的动机理论之一。
他认为,人类有五个基本需求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些需求被分成一个金字塔的形式,每一层需求需要满足后才会迈向更高层次的需求。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可能有不同的需求,也可能不会满足同一等级的需求就往更高层次追求。
比如,在一个战争的时期,人们可能放弃了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转而满足更基本的安全需求。
因此,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必须在特定的背景下加以理解。
二、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是心理学中的另一种动机理论,强调人们寻求对自我行为的自主控制和掌握。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可以被分成三个基本类型: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自我调节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完成某项任务所感到的兴趣和愉悦,而不是为了外在奖励而行动。
外在动机则是指人们为了获得某种外在奖励而进行的行为,比如道德感和金钱激励。
自我调节动机是指人们通过追求自我实现、自我成长和自我生产力而寻求行动自主性。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越是使人们感到内在动力的行为,越容易使人产生长期的情感投入和持续的行为。
这种动机使人们感到有责任感和自我满足感,而不是简单的被奖励激励。
而外在动机和自我调节动机如果被过度强化,会导致人们对行为的动机失去兴趣和意义。
三、认知评估理论认知评估理论是另一个社会心理学研究动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动机是基于他们的期望和感受来产生的。
如果他们认为一项任务能够给他们带来愉悦和成功感,他们就会更容易地参与该项任务。
认知评估理论指出,人们经常评估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和任务,以决定它们对自己的意义和可行性。
四种学习动机理论

四种学习动机理论及对课堂教学的启示张红梅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人文主义的动机观及成就动机和归因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动机现象做出了分析。
没有哪种单一的动机理论能解释清楚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不同的理论只对学生特定行为做出一定的解释,每一种理论都有局限性。
每一种动机理论对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不同的角度给以启示。
教师可以把这些理论作为在教室里进行教学设计,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和技术的基础。
关键词:动机;行为主义;认知;人文主义;成就动机;归因在从事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本文作者意识到学生缺乏学习和主动积极思考的动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这个方面的努力带来明显的教学效果的改善。
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成绩中16-20%甚至30%的差异,是由学习动机造成的(Walbery,1981,1984;Fyans&Maehr,1987)。
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他们对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是很重要的。
动机,具有代表性地被定义为用来解释行为启动、选择、定向、持续的内在趋力。
我们常常对于动机至少有两个误解,从而影响我们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运用这个概念。
一个是,我们会认为“一些学生没有动机”。
严格地说,这个表述是不确切的。
只要学生选择了目标而且为了实现他们而付出一定的努力,根据定义,他就有了动机。
在这里我们指的是学生没有从事教师期望他做的行为的动机。
另外一个误解是一个人可以直接地给予另一个人动机。
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动机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在,是一种内在的趋力。
我们所能做的是在各种动机理论的帮助下,创设一种环境或情境去影响学生去做我们想让他们做的事情。
动机分析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没有哪个动机理论能单独解释学生有兴趣和没有兴趣的全部原因。
不同的理论可以解释清楚一定的原因,但不能说明所有情境下学生的行为表现。
我们了解了不同的动机理论,便能更有效地利用它们在教室里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术,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

心理学中八种关于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1、本能概念:个体生而具有的,程序化的行为模式或行为倾向。
2、弗洛伊德: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2.1生的本能:力比多(libido),弗洛伊德用力比多这个词来概括一系列行为和动机现象。
如饮食、性、自爱、他爱等个人所从事的任何愉快的活动。
2.2死的本能:萨那托斯(thanatos),像仇恨、侵犯和自杀等都是死的本能。
3、弗洛伊德把心理结构比作冰山,露出水面的小部分为意识领域,水面下的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
这个无意识的大部分是冲动、被压抑的愿望和情感。
4、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揭示无意识的动机过程。
(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1、1918年,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内驱力概念。
1、赫尔:原始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
2.1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需要状态相伴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的联系。
2.2继发性内驱力,指情景而言,后天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驱力。
(三)动机的强化理论1、斯金纳正强化、负强化。
1.1正强化,积极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映概论增加。
1.2负强化,消极强化,当某种刺激在环境中减少或消失,使行为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便是负强化,是有机体力图避开的那种刺激。
2、强化的安排:2.1立即强化与延缓强化2.1.1立即强化,个体出现正确反应后,立即给予奖赏,其效果较佳。
2.1.2延缓强化,正确反应出现后,过一段时间再给奖赏,其效果较差。
2.2连续强化和部分强化2.2.1连续强化,只要个体做出正确反应,均给予强化,这种强化方式不仅不经济,而且一旦取消强化,其学到的行为很快消退。
2.2.2部分强化,只在部分正确反应之后给予强化,如果部分强化适度,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连续强化的学习效果。
3、强化理论的应用。
3.1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
3.2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强化措施3.3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

对四种学习动机理论的评析学习动机理论是心理学分支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关乎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发挥作用,对学习质量和学习成果也具有重要意义。
学习动机理论可以大致分为四种:社会学习理论、情绪性学习理论、行为动机理论和认知动机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人是一个被社会环境影响的有机整体,他的行为是受外界刺激和社会环境影响而发展的。
荣格认为,行为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映,人性深处存在着一种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学习,也就是所谓的“学习态度”,这就是“社会学习”的概念。
情绪性学习理论(Affective Learning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学习,这种学习与认知无关,而是以感情或态度为基础的学习。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对学习情境的一种感受,这种感受会影响学习的动机,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和激励性。
情绪性学习主要是以积极的情感来激励学习,可以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行为动机理论(Behavioral Motivation Theory)的基本观点是按照建立了特定奖励与处罚机制的要求,通过对学习者进行激励和制约来调节学习行为,通过反复操练、报酬或惩罚等方式,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
这一理论认为,通过反复的正面和负面的奖励刺激,可以调节和控制学习者的行为,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它基于对人的行为本质的分析,以得到回报的可能性来引导和影响学习者的行为。
认知动机理论(Cognitive Motivation Theory)更加重视学习者主观意义上的情感、态度和需求,它强调学习者主观意识认识活动中所包括的学习动机,重点在于探讨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以及学习者在同一阶段中对学习的态度和需求。
它特别重视学习者的心理行为的本质,倾向于从学习者的内心出发,研究学习者内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动机理论 (1)

等。
2.麦独孤(最著名的鼓吹者):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
3.洛伦茨:本能由遗传决定,受特殊能量驱动的物种的特有固定动作模式。经验可转换为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和学习交互
作用的结果(印刻行为)。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原动力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驱力决定的;人的一切行为由生物本能直接或间接驱动;人有
(三)诱因理论(外在条件)含义 分类 作用 公式
斯彭斯提出:
1.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外部刺激物,它具有激发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2.诱因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诱因指有吸引力的刺激物;消极诱因是指个体回避的刺激物。
3.诱因理论认为,除驱力外,诱因也是激发人行为的重要因素。外在目标变为内在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行动。
3.获得自我效能感的四种途径/或4个影响因素:①直接经验(个体成败经验)②替代经验③言语说服④情绪唤起
(五)自我价值理论---假设4观点
以成就动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探讨不肯努力学习的原因。关注人们如何评估自身价值。 假设当自我价值受威胁时将极力维护。卡/科文顿认为: 1.自我价值感是个体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 2.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而非努力时,才能感到更大自我价值感。 3.如果成功难以追求,则以避免失败来维持自我价值。长期追求成功而不得,既要维持自我价值,又想避免失败痛苦,于是 形成各种应付对策(拖延,不考试,选难度大的课)以逃避承认自己无能。 4.据此提出“四象限模型”根据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将学生/动机分为4类 高驱低避型=成功/掌握定向者 低趋高避型=避免失败型/避免失败者(提取缺陷,技能缺陷) 高驱高避型=过度努力者 低趋低避型=失败接受者
05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_暴占光

2005年第6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 16 2005总第218期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Sum No 1218 [收稿日期]2005-08-20 [作者简介]暴占光(1972-),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博士研究生;张向葵(1958-),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暴占光,张向葵(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 要]自我决定论是新近发展起来的人类认知动机理论。
人类在从事活动中追求胜任感、自主性和归属感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并把从事活动的动机看作以外在调节和内在动机为两个端点的连续体,以此来划分不同内化程度的动机水平。
外在动机内化的程度是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支持程度的函数。
[关键词]自我决定;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动机内化 [中图分类号]B842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201(2005)06-0141-06 西方心理学对动机的研究时间较长,并形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
动机研究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即本能理论时期、驱力理论时期、认知理论时期。
本能理论关注人类行为的本能力量;驱力理论则强调体内平衡、需要满足对行为的动机作用;七八十年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动机心理学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充分关注了人类认知信念对人类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作用[1](P26-31)。
伴随着动机流派的发展,对动机结构区分的争论也从未停止过。
认知心理学者先后用不同的分类来描述这一结构:如趋向成功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来描述成就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的划分也是普遍认可的分类方法。
人们在普遍认可这种二分法或三分法的动机分类的同时,也对动机由外部向内部的转化趋势以及动机转化过程的动态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

动机与情绪理论知识点归纳动机与情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
了解动机与情绪的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内在动机,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效果。
本文将对动机与情绪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一、动机理论1. 来自生理需求的动机理论生理需求理论认为,人们解释和适应外界刺激的动机是由体内生理需求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它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这个理论认为,人们的需求是有层次的,只有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2. 来自认知的动机理论认知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决策是基于他们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预期结果的评估。
最知名的是期望理论,它认为人们的动机是基于期望效应的:动机等于期望的值乘以希望实现的结果的价值。
3. 来自成就的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的动机是通过对任务成就的需求和对能力的评估来驱动的。
最著名的是成就动机理论,它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会具备三个基本需求:成就预测、成就需求和成就评估。
二、情绪理论1. 来自生理反应的情绪理论生理反应理论认为,情绪是由特定的生理反应引起的,如心率变化、肌肉紧张和血压升高。
这个理论认为,情绪是自动激发的,并且在情绪发生之前会出现生理变化。
2. 来自认知评估的情绪理论认知评估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个体对特定情境进行主观评估所引起的。
最著名的是拉扎鲁斯和福克斯的情绪理论,它认为情绪是基于个体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估结果产生的。
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对情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3. 来自社会文化的情绪理论社会文化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的结果。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体可能对情绪有着不同的表达和解读方式。
情绪的表达和管理方式受到社会规范和文化期望的影响。
三、应用与实践了解动机与情绪理论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个人层面上,了解自己的动机和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增强内在动机,激发更高的工作动力,并提高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和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论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E.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研究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指望得到某些东西,或者企图躲避某些讨厌的事物。
凭借经验,我们还期望通过某些途径或手段来达到我们行动的目的。
这就是期望理论的出发点。
但是,动机理论不仅要解释人是如何被推动的,更要解释他为什么这样活动而不那样活动。
达到目的的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许多不同的途径,但一个人为什么采取这一条而不选取另一条?这就要追究他是怎样看待事物的因果关系了。
因为人们是根据他们对因果关系的了解而采取达到目的的手段的。
这就是归因理论。
所以期望理论和归因理论可以说是认知的动机理论的连理枝。
期望理论原想解决动机的两个问题:期望什么,即实现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价值如何。
E.弗罗姆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提出了期望、效价的□(似然率)、□(效价)数字模型。
简单地说,一个人的努力大小是达到目的的似然率和该目的的效价的函数。
因为效价和似然率成反比,所以似然率等于0.5是最优的。
一个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就采取难度适中的目标。
E.洛克认为目标是动机的决定力量,要高标准才有最高的成就。
不过这个目标一定要是自觉提出的,而且要求具体。
如果只是提出“尽力为之” 这样的笼统目标,结果就不会有提出具体指标时所取得的成绩。
这样,洛克的理论就包含了弗罗姆期望理论中的“工具性”这一要素。
因此,这两种理论并不完全冲突。
如果期望理论可以解释一个人这样做而不那样做,人们又不得不问:期望又是怎样形成的?归因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F.海德认为,日常的因果概念并不来自逻辑的推理。
他从完形学派现象论的观点出发,认为一般人的因果观念来自对复杂现象简单化、笼统化的常识理解。
例如一个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败了则归因于环境的条件或他人的过错。
所以归因可以分为内源的(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和外源的(如环境条件或机遇)。
内外源的归因,还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两种。
同为内源,禀赋是属于稳定的归因,而努力则属于不稳定的归因。
例如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不努力,另一个人则归因于禀赋,这样就会形成两种结果完全不同的动机。
归因于不努力可以用振奋精神来挽回败局;归因于天生一副笨脑袋,便不肯努力了。
显然,归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只有主观上所归结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才会规定一个人去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