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海洋水下探测技术研究

海洋水下探测技术研究

海洋水下探测技术研究随着人们对海洋深入的了解,我们意识到了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作为地球上70%的面积,海洋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的宝贵资源。

而海洋水下探测技术的研究则成为了利用这些资源的重要基础。

一、海底探测技术简介海底探测技术可以分为声学、电磁、重力、磁性等多种方法。

其中声学探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

它通过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来探测海底的情况。

电磁、重力、磁性探测技术则主要通过海底上地下矿藏的物理特性来进行探测。

这些探测技术可以用于探测海底地形、海底矿藏、海洋环境等方面。

二、声学探测技术声学探测技术是指通过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探测的一种技术。

声学探测技术出现的较早,应用最为广泛。

其优点在于其传播速度快、传播距离远。

但是,声波传播受到海水温度、盐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会产生散射、反射和衰减等现象,对探测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声学探测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例如,声学探测技术可以用于制图和勘探。

海洋中存在着许多不同形态的地形,利用声学探测技术可以对海底地形进行制图。

此外,声学探测技术还可以用于勘探,例如油气勘探。

同时,声学探测技术也可以用于海底地震预警、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

三、电磁、重力、磁性探测技术电磁、重力、磁性探测技术通常被用来探测海底下的地下矿藏。

这些探测技术利用了地下矿藏的特殊物理特性来进行探测。

电磁探测技术是利用地下矿藏的导电性差异来测量其位置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传输电磁波源有电流环或大导体板。

当电流环或大导体板在海底降下时,电磁波会通过海洋中的电磁波传播,传播到海底附近的区域时会受到海底蕴藏物质的影响,由此可以推算出海底下方存在的各种矿藏以及矿藏区域的性质。

重力探测技术可以通过测量海底上的重力变化来探测某一地质结构下方是否有大量的质量储存,例如岩石或矿藏等。

重力探测技术需要使用重力计等设备来测量。

磁性探测技术则使用地下矿藏的磁性特性来进行探测。

由于某些物质在磁场中会产生磁滞回线,探测设备可以通过测量这种磁场变化来发现矿藏。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课程名称海洋地质概论课程学期12-13第1学期课程教师广雪徐继尚马妍妍学生专业2010级信息与计算科学学生文波学生学号 12012年12月02日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文波1摘要: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而大规模、系统地对世界海洋进行考察则仅有30年左右。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科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它包括了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等几大类。

一艘先进的海洋地质考察船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海底探测系统。

本文主要总结现代海底探测技术以及其分类,国外海底探测技术的对比,并进行总结分析。

关键字:调查平台科学考察船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0引言探索海底对人类而言是如此神秘而又诱人,只有发展了海底探测技术,这种渴望才能变成现实。

人类对海底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必然得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

回声探测技术的应用导致对海底认识的第一次飞跃;用于反潜作战的磁力仪改装成的海洋磁力仪之后,发展了海洋磁测技术,终于识别出洋中脊两侧互为镜像的线性地磁异常带,为海地扩找到了证据,吹响了地质学革命的号角;集现代石油钻探之大成及海洋定位与船舶稳定性于一体的深海钻探技术,全面证实了板块学说,保证了地学革命的成功;采用深海钻探技术和长柱状岩芯新技术,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包含的丰富古海洋环境信息,导致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海洋学的形成,成为世纪之交地球科学中最有活力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

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有关深海技术发展情况的简单报告一、最新消息:日本开发深海稀有金属探测机器人9月1日,据日本媒体透露,日本目前正在开发专用的深海探测机器人,旨在探测深藏于海底的锗、钴、镍等稀有金属资源。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根据政府深海矿物资源开发的有关计划,设立了深海机器人开发项目,计划开发3个专门用于海底矿物勘探的机器人,它们均搭载资源探测传感器等设备。

其中两个是能够一边收集海底地形数据一边自动潜航的海中机器人,另一个机器人则需要依靠电缆进行远距离操控。

这3个机器人各有分工:长7米、重5吨左右的中型机器人先在广阔的海域中游弋,以锁定有资源的场所;长4米、重1吨左右的小型机器人接着潜到海底附近详细勘探;之后,再由远距离操控并最深能潜至水下4500米处的机器人采集含有有用矿物的样本。

据悉,深海探测机器人的研发预算共计约30亿日元(1美元约合94日元),机器人计划于2011年正式启用。

二、美国、日本在深海技术方面的发展情况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深海研究和开发的国家。

1934年,美国潜水器潜入914米深度,是人类第一次在深海对生物进行观察。

1960年,美国的“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大洋中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

为了得到整个洋壳6000米的剖面结构,从而获取地壳、地幔之间物质交换的第一手资料,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从1966年开始筹备“深海钻探”计划。

在此后于1985年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和2003年开始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这两大国际合作计划中,美国也以其先进的技术处于领导地位。

进入21世界,美国在海洋技术方面,继续保持在海洋探测、水下声通讯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

除了深潜器、机器人和深海钻探船,美国领先于世界的最先进技术是深海科学观测光缆。

2007年4月,美国建成全长为52千米,主要负责向海洋900米深处的科学设备、摄像机以及水下机器人提供电力的电缆。

深海探索的技术与成果

深海探索的技术与成果

深海探索的技术与成果深海探索的艰辛历程或许是深海世界最大的特点便是深不可测。

在科技尚未进步的年代,要想探索深海的秘密可谓是难上加难。

直到20世纪初期,人类才意识到深海需要自己的探测器。

1925年至1927年间,美国龙骨号探测器已经开始研究深海海底的谷地和山岭,但直到1950年代末期人类才找到了探测源发现器。

在此之后,人类的深海探险进程才迎来了相对的飞跃。

探测器的进步使得科学家们首次有机会探索深海的真面目。

深海探测技术的进步如今,深海探险进程取得了长足进展。

人工干涉系统与自主系统是两种主要的深海探险科技。

人工干涉系统是使用潜艇或无人遥控器探测器等人工设备来越过深海层,分析采样并获取视频图像。

而自主系统则是利用有限监督或者无人机探测器等自主系统探测器在深海徘徊,收集数据和图像,而不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

海上研究所的物理学家Penny Chisholm称:“既然自主系统探测器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有效,我们现在更有能力去发现那些短命的生物群落和高密度水文剖面。

”在过去两年中,人们使用了GoPro摄像机、微软的Kinect控制器以及自家制作的扫描测量仪等大量技术设备来探险。

一些新系统还改善和优化了数据传输,从而减少了搜索时间。

当然,此类高科技设备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然而如果有一个目标或任务,和足够的商业话题,它们总会得到投资和支持。

现状和成果深海探险的成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和突破性的成就之一。

穿越海底世界的丰富和珍贵的信息,为科学家们研究癌症、气候、地震和火山爆发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机会。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国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潜到了亚洲深度历史上的最深部分。

这次潜水探险还发现了新物种和新景象,其中包括新物种的小龙虾和海底沉积物表面的粉红色细菌。

这次探险让我们对隐藏在深海深处的亚洲深海生态和地质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又更加深入的了解。

未来的世界是由科技创新引导的,深海探险也不例外,探险的持续进步引发的从海洋开发到全球生态的多级合作,等待着我们开启的是一个更加神秘的未来。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

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课程名称:海洋地质概论课程教师:李广雪、马妍妍、乔璐璐、徐继尚学生专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海底探测技术调研报告摘要:人类用科学方法进行海洋科学考察已有100余年的历史,对于海底的探测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科领域的最高技术成果,它包括了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等几大类。

本文主要总结现代海底探测技术以及其分类、用途以及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的对比,并进行总结分析。

一、海底探测技术分类及用途(一)海上导航定位技术导航定位技术是通过相关仪器,利用卫星,声学原理、无线电原理、确定位置导航。

目前,海上导航定位常用的方法有下面几种:1、无线电定位系统无线电定位系统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测定无线电信号在已知位置的固定点与船之间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确定定位参数,进而用位置线确定待定点位置的测量技术。

2、海洋声学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在远离陆基的小范围海域,可使用海底声学脉冲收发两用机进行交叉定位;也可以在浮标上放置雷达应答器。

3、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⑴伽利略系统⑵GPS ⑶全球卫星导航系统⑷北斗2号卫星系统。

其中,中国的技术较为领先。

4、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水下声学定位系统主要应用于大多海洋工程 ,如海洋油气开发、深海矿藏资源调查、海底光缆管线路由调查与维护等。

它主要包括:⑴长基线定位系统⑵短基线定位系统⑶超短基线定位系统⑷组合式定位系统(二)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海洋地球物理测量是对海洋底部地球物理场性质的测量,应用物理学的测量手段,可调查海洋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

其测量方法主要包括:(1)浅地层剖面测量技术浅地层剖面测量技术是用低频声脉代替高频声脉,以图解的方式记录地质剖面,根据这些剖面可以判断沉积层在剖面上的分布及特征。

(图为德国SES-2000,世界上第一套便携式的参量阵浅地层剖面仪)(2)多频声学剖面测量技术多频海底回声探测仪,它最终会形成一幅假彩色合成剖面记录,可以通过彩色分割技术准确的划分出不同声学反射层,是一个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浅地层剖面探测技术。

深海探索的研究报告

深海探索的研究报告

深海探索的研究报告引言深海是地球表面上覆盖广阔的未知领域之一。

长期以来,人类对深海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本报告将对深海探索的背景、技术、挑战和前景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深海探索的意义和现状。

背景深海覆盖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但其绝大多数区域还没有被探索。

深海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潜在的资源矿藏。

此外,在深海中还存在许多未知的地质和化学过程。

因此,深海探索对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深海探索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深海研究的关键。

目前,主要的深海探索技术包括遥感技术、潜水器、声纳探测等。

遥感技术通过卫星观测深海区域的水温、盐度、植物叶绿素含量等参数,帮助科学家了解深海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潜水器能够携带科学设备下潜到深海,并通过摄像机、传感器等装置收集样本和数据。

声纳探测则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通过发送和接收声波信号来测量水深和海底地形。

挑战深海探索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和困难。

首先,深海环境极端恶劣,水压极高、温度低、黑暗无光。

这些条件对科学设备的设计和工作提出了巨大的要求。

其次,深海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很难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研究。

此外,深海地质和化学过程复杂,需要更多的科学家投入研究。

前景深海探索在人类社会的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首先,深海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可以为食品、医药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原料。

其次,深海的地质和化学特性可以用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勘探。

此外,深海探索还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和海洋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做出贡献。

结论深海探索是人类对地球的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深海认识的不断深入,深海探索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通过深海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环境并开发可持续资源,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海底生物测试实验报告(3篇)

海底生物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深海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深海生物的奥秘越来越感兴趣。

为了研究海底生物的生存状况、生理特性以及生态功能,我们于2023年10月15日至10月25日,在南海某海域进行了海底生物测试实验。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地观测、采集和分析,了解该海域海底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分布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南海某海域海底生物的多样性及生态分布;2. 探究海底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存策略;3. 分析海底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4. 为我国深海生物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采样器、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试剂等;2. 实验仪器:载人潜水器、深海ROV、全海深CTD、海底沉积物采样器、便携式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采样:采用海底沉积物采样器采集海底表层沉积物,用便携式显微镜观察沉积物中的生物;2. 观测:利用载人潜水器和深海ROV对海底生物进行实地观测,记录生物种类、数量、分布特征等;3. 分析:对采集到的生物样品进行生理特性测试,包括生长速率、摄食率、繁殖率等;4. 数据处理:采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物多样性:本次实验共采集到海洋生物200余种,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软体动物、甲壳类等。

其中,无脊椎动物种类最多,占总数的70%以上。

2. 生态分布:海底生物在垂直方向上呈现明显的分层现象。

表层生物种类较多,数量也较多;随着深度的增加,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数量也逐渐降低。

3. 生理特性:通过生理特性测试,我们发现海底生物具有以下特点:(1)生长速率较慢:由于深海环境条件较为恶劣,海底生物的生长速率普遍较慢;(2)摄食率较低:海底生物的摄食率较低,这与深海食物资源相对匮乏有关;(3)繁殖率较低:海底生物的繁殖率较低,这与深海环境条件及食物资源有关。

4. 环境相互作用:海底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循环:海底生物在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分解有机物质、固氮等;(2)能量传递:海底生物在能量传递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如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传递;(3)生物多样性:海底生物的多样性对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一、引言海底探测技术是指利用各种设备和技术手段,对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资源、海洋生物等进行调查和研究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海底探测技术在海洋科学、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将对国内外的海底探测技术进行调查和总结。

二、国内海底探测技术1.声波探测技术声波探测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声纳设备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海底资源等信息。

这种技术在浅海区域应用较广,但由于海洋环境复杂,对声纳设备和处理算法的要求较高。

2.电磁探测技术电磁探测技术是利用电磁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电磁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解释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海床沉积物、海洋资源等信息。

电磁探测技术在海洋勘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应用广泛。

3.激光探测技术激光探测技术是利用激光束在水中的散射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激光束,利用接收器接收散射和反射的激光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海底构造等信息。

激光探测技术在海底地貌测绘、水下遥感等方面具有较大应用潜力。

三、国外海底探测技术1.声学测量技术声学测量技术是利用声波在水中的传播和反射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发射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器接收回波信号,可以获取海底地形、地质构造、海底生物等信息。

国外在声学测量技术方面较为成熟,已经实现了深海地形调查和水下文化遗产的发掘。

2.多波束测深技术多波束测深技术是利用多个声波发射器和接收器进行海底测深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同时发射多个声波信号,利用接收多个波束的回波信号,可以获取多个方向的海底地形信息。

这种技术在测绘海底地形和构造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分辨率。

3.地磁探测技术地磁探测技术是利用地球磁场的变化特性进行海底探测的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在海底放置地磁传感器进行观测,可以获取海底地质构造和资源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调查报告
摘要:海底探测对人类来说一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机遇,从之前的单一的探测到如今的多元化多方法的高科技探测,都表明各国对海洋的重视,而对于海洋的探测汇集了各个领域最高的技术成果。

对于海底探测来讲:海底地形探测海底取样海底观测遥感技术是比较关键的几个方面,一般先进的海洋地质考察船就是一个综合的海底探测系统。

关键字:调查平台科学考察船海底地形探测海底取样海底测量
引言:探索海底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只有发展了海底探测技术,才能以此来从中获取我们能获得的利益。

人类对海底认识的每一次飞跃,都必然得到新技术和新方法的支持。

回声探测技术对于认识海底打开了新的一扇窗;海洋磁测技术,让人类终于识别出洋中脊两侧互为镜像的线性地磁异常带,为海地扩张找到了证据;深海钻探技术集现代石油钻探之大成,全面证实了板块学说,保证了地学革命的成功;采用深海钻探技术和长柱状岩芯新技术,揭示了海洋沉积物中包含的丰富古海洋环境信息,导致了新兴的交叉学科----古海洋学的形成,成为世纪之交地球科学中最有活力的领域,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

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1 海洋调查船
海洋科学调查船有着海上实验室,与海上调查平台等多种身份。

海洋调查船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海面与高空气象、海洋水深与地貌、地球磁场、海流与潮汐、
海水物理性质与海底矿物资源(石油、天然气、矿藏等)、海水的化学成分、生物资源(水产品等)、海底地震等。

其中极地考察和大洋调查等活动,为世界各国科学家所瞩目。

大型海洋调查船可对全球海洋进行综合调查,有着出色的稳定平衡性能。

船上的机电设备、导航设备、通讯系统等十分先进,燃料及各种生活用品的装载量大,能够长时间坚持在海上进行调查研究。

同时,这类船还具有良的操纵性能和定位性能,能够适应多种海洋复杂环境的需要。

(日本深海探测调查船)(东方红2号调查船)
2 海底地形的探测
主要包括声学测深技术(回声测深、多波束测深、旁侧扫描声纳等技术)和卫星遥感测深技术、电磁测深等。

利用电磁、激光、遥感、声学原理,来测量海底深度。

在卫星遥感方面,我们国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多波束测深技术
多波束测深是水声技术、计算机技术、导航定位技术和数字化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高度集成。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阵进行声波广角度定向发射、接收,通过各种传感器(卫星定位系统、运动传感器、电罗经、声速剖面仪等)对各个波束测点的空间位置归算,从而获取在与航向垂直的条带式高密度水深数据。

多波束测深系统实质上是条带覆盖测深系统,他有N条同步波束,构成一个扇面。

目前国内尚未有商用化的国产系统,国外的产品场地主要有德国、美国、挪威、丹麦、英国等。

(多波束探测原理示意图)
(2)海底电磁探测技术
利用相关电磁探测仪器在海底采集海底自然电场数据,对海底大地构造与资源进行物理探测。

我国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成果和海底电磁探测仪器。

(3)回声测深技术
回声测深(echo sounding)是根据超声波在均匀介质中将匀速直线传播和在不同介质界面上将产生反射的原理,选择对水的穿透能力最佳、频率在1500赫兹附近的超声波,垂直地向水底发射声信号,并记录从声波发射至信号由水底返回的时间间隔,通过模拟法或直接计算而确定水深的工作。

利用这一原理设计的回声测深仪在海洋水深测量和舰船航海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应用同一原理设计的仪器还有多波束测深系统,它可以提高水深测量的效率。

20世纪20年代,德国“流星”号考察船在南大西洋首次使用回声
测深仪,才使海底地形测量成为可能。

(回声测深)
3海底探测
海地取样是用采样器具采集海底沉积物和岩石样品的工作。

是进行海洋研究工作的一种手段,用于采样的工具有拖网、抓斗、柱状取样器和海底浅钻等。

取样后,在船上及时对样品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及颜色进行初步观测和描述,进行湿度、可塑性、抗压强度等的简易试验,进行孔隙水抽取;并保留部分样品编号封存。

海底地质取样有多种取样工具可供使用,在常规调查中一般使用下列取样器:
1采泥器:用于采取海底表层沉积样品。

按其张口面积的大小分0.025平方米、0.1平方米和0.25平方米等不同规格。

2取样管:用于采取柱状(岩心)样品。

主要有重力取样管和活塞式取样管两种类型。

取心长度约数米至20米左右,与沉积物类型有关,通常在泥质沉积区取心较长,在砂质沉积区较硬的海底上取心较短。

3箱式取样器:用于采取不受扰动的沉积样品及其上覆底层海水,样品可用于沉积物结构构造分析,210Pb测年,沉积物与海水之间的地球化学交换以及锰结核的定量研究等。

4深海取样:1968~1983年实施的深海钻探计划,可在深海洋底钻穿数百米厚的沉积层达到玄武岩基底,少数钻孔钻进洋底达1000余米,从而获得了比较完整的深海岩心剖面。

近年来在深海钻探中进一步采用了液压活塞取心技术,可取得长200~300米的未扰动岩心,为大洋地层学和古海洋学研究提供了极有利条件。

此外,为了取得海底锰结核、岩块及贝壳等样品,常使用拖网技术。

(海底地质取样)
4海底观测系统
海底观测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工具与方式:
1自持式潜水器
即通常所谓的“软浅”,潜水员背负呼吸瓶下潜到50m范围内进行海底观察、采样、海底摄像等。

主要用于考察海底活动的地质体、海底陡崖等。

2深潜器
深潜器是指能在4000多米的深海海床上呆上几个小时的潜水器,包括常压载人深潜器(ADS)、无人遥控深潜器(ROV)和无人深潜器(AUV)。

目前世界上有5台可用的载人深潜器:日本的“深海6500”号、美国的“阿尔文”
号、法国的“鹦鹉螺”号、俄罗斯的“和平”号及“密斯特”号。

它们的最大深潜深度只有6500米。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3海下实验室
最早的海下实验室是美国海军的“海底实验室Ⅱ号”,它在64m深度上实施得很成功。

美国夏威夷大学海下研究中心(NURC)建有一个夏威夷海下研究室(HURL),该中心的任务是研究太平洋有关生物、地质、矿产和环境的
研究课题。

可在1000m水下操作。

(中国南极海洋观测站)
5海底机器人探测技术
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操控机器人完成海底探测,并传回了大量宝贵的实时探测图像和数据。

德国、加拿大、日本在这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图为海底机器人作业)
6海底摄像技术
运用摄像技术与通讯技术,对海底进行实时摄像、监测。

7 观测浮标
浮标为直径10m的大型综合性观测浮标。

该浮标系统可以定点、长期连续的观测布放海域的气象、水文和水质参数等,所观测的数据通过CDMA、GPRS和“北斗卫星”等通信手段,按照预先设置发送时间间隔向陆基数据接收系统发送,接收系统可实时接收。

(东海海洋科学综合观测浮标)
5海洋遥感
主要是指海洋卫星的应用。

卫星技术在海洋开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应用于海洋地质学的遥感技术却相当有限。

当前广泛应用的是对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海冰及海洋污染的监测;海洋表层环境因子的测报、渔情测报和灾难性海况监测等。

海洋遥感也将在地质灾害预测预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将成
为研究全球海洋变化的重要手段。

(遥感在海洋方面的应用)
8 我国海洋探测技术
我国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实现从海洋大国跨入海洋强国的目标,“863”计划在海洋技术领域分别设置了海洋监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和海洋探查与资源开发技术3个主题,以期为我国的海洋开发、海洋利用和海洋保护提供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以具有90年代海洋勘测国际先进水平的“海域于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探测系统”的开发和研制为代表的多项选进的海洋控查与资源开发技术,为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维护海洋权益,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高精度的科学依据。

在“863”计划的推动下,我国沿海周边地区已经在全球海洋观测系统框架下,初步建立起了从航天、航空、海监船体监测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海洋环境观测监测和预测预报能力。

国家“863”计划及时增加并大力发展海洋领域的高技术,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海洋遥感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作者:李四海刘百桥
机载SAR海洋环境探测方法研究作者:孔毅赵现斌
海洋地质学作者:杨子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