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5讲
(中国古代文论)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3.创作论 • 缘情说: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情志关系 • 物感说: ➢ 作为宇宙本源的气作用于万物,使人心受到感动,然后
人作出能动的反应,形诸舞咏而产生诗;诗既是宇宙“ 幽微”的显现,又是人孕育出来的一种精神力量。 ➢ 陆机、刘勰、钟嵘认为应物而感形诸舞咏乃是自然情理 的必然表现,使文作为自然之道的显现的观点,与文生 于情的观点,得到了合理的统一。
2020/7/9
五、在文学与玄学共同影响下的文论
4.文学发展观 • 葛洪: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时移世改,理自然
也。 • 钟嵘《诗品》:五言诗的历史演变,以《诗》《骚》为我
国文学发展的两个源头。 • 刘勰: ➢ 影响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
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 。 ➢ 文学自身的嬗变规律:参伍因革、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2020/7/9
二、从经学的衰落到社会思想的解放
嵇康弹奏《广陵散》
2020/7/9
•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 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世说新语·容》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 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 ➢ 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 ➢ 玄学家在清谈中设立主客往复辩难,这种风气无
疑促进了理论思维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对文学理 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20/7/9
三、理论批评中的玄学旨趣
1.名教与自然:王弼、嵇康 抒写真情实感,反对矫饰,追求一种自然的美
➢ 《文心·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 道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

《典论论文》首先提出的重要问题,是作家 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曹丕以七子为 代表,指出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 的。从文章的方面来看,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创作 特点。因此,对一个作家来说,往往只能擅长某 一种文体的写作,很难做到各种体裁的文章都写 得很好。“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所以对文人 来说,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相 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春秋时代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而 曹丕却认为创作作为一种独立的事业,它本身就
具有不朽的价值。一个作家,只要投身于文学创
作,不必靠历史家的记载,也不必依附于政治, 他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他名传后世。
第四,曹丕在《典论‧论文》还对批评态度 提出来一些重要的意见。他批评了当时文学批评 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 以及“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要求持一种客观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 文人应当有自知之明,不要“各以所长,相轻所 短” 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
所谓“审己度人”,实际上指的是照顾到作 家不同才性,客观的看到别人的优点的公正的批 评态度。曹丕反对“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狭 隘态度,也反对文学批评中的“向声背实,贵远 贱近”的陋习。所有这些,都说明曹丕是想建立 一个客观的文学批评标准。他为文学批评找到了 一个初步的大体原则,那就是兼容、公正和实事 求是。
实际的。
《文赋》生动的描绘了构思活动的情状。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傍讯。精骛八极, 心游万仞。其致也,情曈曨而弥鲜,物昭晰而互 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 流,濯下泉而潜浸。于是沉辞怫悦,若游鱼衔钩, 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婴缴,而坠曾 云之峻。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谢朝华 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 于一瞬。
第五讲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独立与多途发展(上)

第二、防寒人冒充士族、逃避徭役
• 南齐庶族竟相
– 改注籍状,诈入仕(士)流。昔为人役者,今 反役人。(《南齐书· 虞玩之传》)
• 梁尚书令沈约上言检规伪造家谱的“巧伪 ”
– 臣又以为巧伪既多,并称人士,百役不及,高 卧私门,致令公私阙乏,是事不举。宜选史传 学士,谙究流品者,为左民郎、左民尚书,专 共校勘。所责卑姓杂谱,以晋籍及宋永初景平 籍在下省者,对共雠校;若谱注通籍有卑杂, 则条其巧谬,下在所科罚。 (《通典》三,又 《南史· 王僧孺传》,见《全梁文· 沈约三》) 18
– 东晋末年,豪族,废晋安帝,改国号为楚 – “古无纸,故用简,……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太平御览· 文部· 纸》) – 简牍文书从此基本绝迹,纸不仅在民间通用,而且成 为官府文件的载体。 – 东晋后,未见有简牍档案的考古出土,说明纸成为日 常公文的唯一制作材料,完全取代了简牍文书。这一 变化,大大方便了文书的草拟、修改、传递、批阅、 审读、保存、查用,极大地提高了文书工作效率。
21
(一)史学取得独立地位
22
1、史书数量与种类的增加
(1)数量 时代 先秦至西 汉 至东汉 至隋 817部 数量 31部 196部 亡书57部 《隋书· 经籍志》 资料出处 姚振宗《廿五史补编》
《汉书· 艺文志》将史书类附着于《春秋家》,凡12部, 552篇。 《隋书· 经籍志》中史部单独排列,达到13种,817部, 13264卷。其中除了少数是东汉、隋朝的作品外,绝大部 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成就。史学取得独立的地位就在 这个时期。
• 西晋著作郎改隶秘书省,号大著作郎,增至八人:
– “元康二年,诏曰:‘著作旧属中书,而秘书既典文籍 ,今改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于是改隶秘书省。后别 自臵省而犹隶秘书。‛秘书郎的职掌为编撰史书(主要 是国史),‚著作郎始到职,必撰名臣传一人。‛ (《 晋书•职官志》)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PPT课件

◆要对作品的“六观”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B、鉴赏者的性情
魏晋南北朝的文论家一方面以肯定的方式对欣赏 者的才能提出要求;另一方面又以否定的方式论 述了关于鉴赏性情的问题。 ◆信伪迷真 ◆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暗于自见,谓己为贤”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 ) ◆ 贵远贱近,贵古贱今。“贵远贱近,常人之用 情也。”(葛洪《抱朴子. 广譬》) ◆味诗法与意象法。这两种方法是魏晋南北朝文 论家常用的文学鉴赏方法。比如钟嵘的《诗品》 从整体上看采用了“溯流别”,“第高下”的方法。
A、缘情说。 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有三大特 征:
◆强调外物对主体情感的感召右摇动。 “阴阳参舒,春秋代序,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文心雕龙·物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钟嵘《诗品序》)
◆强调“摇荡性情”之物,不仅是指“春风春鸟,秋 月秋蝉”之类的自然物象,同时也指“塞客衣单, 孀闺泪尽”社会现象。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概述
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高 潮,这个时期的文学理论成绩斐然,至少有 四个“第一”:第一部文论专著----《典论论 文》,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 赋》,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和第 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文心 雕龙》。诸如“缘情说”、“虚静说”、 “物感说”等诗学范畴、美学范畴在这个时 期发展成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三大分支---“作家论”、“创作论”、“鉴赏论”,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均获得了巨大的丰收,达 到了一个新境界。所以说魏晋南北朝的文学 理论在中国诗学史、美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 义。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

、生平:在家闲居(29岁前)、出仕(29—41岁)、隐居(41—去世)。
、思想 :儒、道、玄兼综,与佛学稍有关联
、性格
)崇尚自然
陶渊明的“ 自然哲学”: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着,更重要的是直接
从本源上说,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
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争夺中去,以至丧失了真性,使生命充满
严羽《沧浪诗话》:“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生平、性格
、嵇康的诗歌:《文心雕龙》评云:“清峻”
、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
两晋诗坛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指以陆、潘为代表的两晋诗风。他们以才华自负、驰骋文思,在诗歌方面,重视拟古,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风格清丽婉转
、体制短小,多为五言四句
、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比喻、夸张以及双关隐语等艺术手法
《西洲曲》
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了她对江北情郎的无限相思。艺术
、构思上,采用连环式的章法结构。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
、多用比兴,而比兴皆取江南风光。如“单衫杏子红”、“日暮伯劳飞”、“海水梦悠悠”
“《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陶渊明的典型意义
、士大夫的精神家园;2、不为五斗米折腰;3、酒与菊
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吴声歌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建业为中心。西曲歌产生于荆、郢、樊、邓,以江陵为中心
。
2)抒发个人的理想怀抱。如《白马篇》,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渴望卫国立功、不惜
3)反映社会的现实。这类作品不多,今存只有《送应氏》和《泰山梁甫行》两首,很值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PPT共61页

第二节 陆机《文赋》
陆机简介
•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远祖陆绩为汉末著名的经学大师
祖父陆逊为东吴丞相 父亲陆抗为东吴大司马 《晋书·陆机传论》:“文武奕叶,将相连华。” • 东吴灭亡,投靠文坛领袖张华,讨伐长沙王乂,兵败,被 诬谋反,与弟陆云被司马颖杀掉,仅四十三岁。 • “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文学批评史之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内涵
1、“气”之内涵
(1)作家的才性、气质 • “文以气为主” • “孔融体气高妙” (2)作品的语言、文体等方面的特色,即风格。 • “徐幹时有齐气” • “公幹有逸气” (3)内外相通。在作者,是才性、气质;形诸作品,便成
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李充《翰林论》、 刘勰《文心雕龙》,对曹丕文体论的继承和发展。
• “诗赋欲丽” 主张,认识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独特 的审美特征,推动当时和以后的文学创作与批评 更加重视艺术美。
四、批评论
1、批评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 “文人相轻 •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
2、揭示“文人相轻”的原因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笔记)

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讲义)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学元明清文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1.诗歌②陶渊明与田园诗《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闲情赋》《归去来兮辞》“白璧微瑕,唯在《闲情》一赋”——萧统“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欧阳修1.诗歌③谢灵运与山水诗大小谢:(1)谢灵运、谢朓[tiǎo];(2)谢灵运、谢惠连“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2.辞赋①曹植——《洛神赋》②王粲——《登楼赋》③左思——《三都赋》3.小说①《搜神记》——古代志怪小说的最高成就(干宝搜集)《干将莫邪(gān jiāng mòyé)》、《董永》《吴王小女》、《李寄斩蛇》②《世说新语》——我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集(刘义庆编撰)望梅止渴、七步成诗、咏絮之才、东床坦腹巩固练习1.写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是()。
A.曹丕B.曹操C.曹植D.王粲2.山水诗派的开创者是()。
A.谢灵运B.陶渊明C.王维D.李白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是()。
A.《岳阳楼记》B.《桃花源记》C.《归去来兮辞》D.《归园田居》知识梳理中国文学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笔记)【说在课前】这次是文学常识的第三节课。
幼儿翻到251页,小学在233页,中学在242页。
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明清文学【解析】本节课讲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学,三部分内容,比较少。
【解析】魏晋南北朝文学包括诗歌、辞赋、小说,诗歌在原来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发展为三个流派,首先讲解诗歌中的第一个流派建安诗歌。
1.诗歌①建安诗歌建安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空陈王,需软硬留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之杰)【解析】建安诗歌:建安是一个年号,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他只是个傀儡,大权掌握在曹操的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天子”就是汉献帝,这一时期诗歌特点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渴望建功立业。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

魏晋南北朝部分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
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
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
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的深沉感慨。
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
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
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
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心雕龙》的基本框架与理论体系
基本结构: 全书凡 50 篇,前25篇为上篇,论文之纲领; 后25篇为下篇,论文之眉目。 其中上篇之前五篇,即《原道》《征圣》《宗 经》《正纬》《辨骚》为“文之枢纽”,即全书的 总纲。 一般认为《原道》《征圣》《宗经》三篇为根 本纲领,《正纬》《辨骚》为一般性纲领。
“文笔”之辨,后世仍聚讼纷纭,但不脱南朝“文笔 说”窠臼,基本沿袭刘勰与萧绎二说。
二、
四声八病:沈约论声律
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483一493)。这是 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永明年间,一场声势 浩大的声律运动兴起,沈约等不失时机地创立了 汉语声律之学,开创了以讲究对偶与格律之美为 特色的永明体,使中国古典诗歌从此走上了律化 之路。这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
八病
第一,平头,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 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 犯者名为犯平头。 第二,上尾,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名 为上尾。 第三,蜂腰,五言诗一句之中,第二字不得与第五 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似蜂腰也。 第四,鹤膝,五言诗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 言两头细,中央粗,似鹤膝也,以其诗中央有病。 第五,大韵,五言诗若以“新”为韵,上九字中更 不得安“人”、“津”、“邻”、“身”、“陈”等字。 既同其类,名犯大韵。 第六,小韵,称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名为犯小 韵病也。就是说,一韵之内,韵脚之外的九字内不得有 叠韵、同声调之字,否则就犯小韵病。
八病
第七,傍纽,沈约称之为“大纽”,是指五言诗一 句之中有“月”字,更不得安“鱼”、“元”、“阮”、 “愿”等之字,此则双声,双声即犯傍纽。纽者,相当 于宋元以后等韵学所谓“字母”,即现代汉语音韵学中 所谓“声母”。 第八,正纽,沈约称为“小纽”。正纽者,五言诗 “壬”、“枉”、“任”、“人”四字为一纽,一句之 中,已有“壬”字,更不得安“枉”、“任”、“人” 等字,否则,就犯正纽之病。正纽,谓两句之内有隔字 双声,如“壮哉帝王居,佳丽殊百城”,其中 “居”“佳”双声,“殊”“城”双声。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调之病; 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母、韵母之病。合而言 之,八病乃声韵之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
“八病”: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为声 调之病;大韵、小韵、正纽、傍纽,为声 母、韵母之病。合而言之,八病乃声韵之 病,充分体现出沈约等南朝永明体诗人及 批评家们对诗文声韵之美的热烈追求。
(三)声律论的意义与影响
l.永明声律论崛起之后,研究者风起云涌, 周颙以降,王融以往,声谱之论郁起,病犯之 名争兴,家制格式,人谈疾累,形成了一股声 病热。极大地促进了汉语音韵学的繁荣发展, 在汉语音韵史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汉语音韵学 的一场革命。
张少康《文心雕龙新探》认为《文心雕龙》的文学理 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十三个问题: (1)原道论:论文学的本质与起源; (2)神思论:论文学的构思与想象; (3)隐秀论:论文学形象的特征; (4)物色论:论文学创作的主观与客观; (5)体性论:论文学的风格; (6)风骨论:论文学的精神风貌美与物质形式美; (7)通变论:论文学的继承、借鉴与创新; (8)情采论: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9)文体论:论文学的体裁与种类; (10)文术论(上下):论文学的写作技巧; (11)时序论:论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 (12)知音论:论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13)折衷论:论《文心雕龙》的研究方法;
3.随着永明体的崛起与中国律诗绝句的繁荣发 展,中国诗歌走上了律化之路。所谓诗歌国度之 誉,实际上是律诗、绝句等格律诗的王国。因此, 永明声律运动以后,声律成为诗歌创作和文学批 评的准则与标准之一。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诗学 批评,注重格律形式,以格调声韵为法,强调诗 歌的艺术形式之美与音律和谐之美,皆源于永明 声律论。
名词:四声八病
沈约《宋书· 谢灵运传论》中提出的声律理论。 在沈约之前,我国诗歌的节奏美一直是建立在自 然基础之上的。沈约利用前人及当时人关于声韵 研究的成果,将之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正式提出 了“四声八病”说。所谓“四声”即:“夫五色 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 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 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八病”就是写诗常犯 的八种声律方面的毛病:平头、上尾、蜂腰、鹤 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一)永明声律论的兴起 永明年间,一场声势浩大的声律运动勃然兴起,究其 原因有三: 其一,汉语诵读本身所具备的抑扬顿挫的节奏之感, 乃是永明声律论得以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汉语由方 块汉字组成,重训诂,重声训,四声调类是汉语本身所 固有的。先秦汉语中就有声调。据北师大俞敏《古四声 平议》一文算,《易· 上经》2064个字,其中平声912(占 44%)、上声426(占21%)、去声353(占17%)、入声373(占 18%) 。古人诵书,本注意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动听。 《续晋阳秋》载,东晋袁宏讽咏《咏史》诗,而为谢尚 所激赏,称其“声既清会,辞又藻拔”。南朝讲舍, 《梁书》本传称之“善诵书,背文讽说,音韵清辩”。 可见古人早就注重诵读的声音之美。
名词:永明体
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形成的一种诗体、 诗风。这一诗体严格遵守“四声八病”说,要求 写诗必须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 轻重悉异。”其特点是:平仄协调,单韵铿锵,词 采华丽,对仗工整,体裁短小,是我国格律诗的 开端,对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影响很大。谢朓抒发 仕途坎坷之情和描写秀丽景色的诗作,清新流丽, 并不严格遵守沈约的声韵格律,他是这种诗体成 就最高的诗人。
(1)从文章形式入手划分 “文”“笔”:
以有无韵者区分文笔,乃南朝人习惯说法。刘勰 《文心雕龙· 总术》云:“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 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镜秘府论》 西卷《文笔十病得失》引《文笔式》云:“制作之 道,唯笔与文。文者,诗、赋、铭、颂、箴、赞、 吊、诔是也;笔者,诏、策、移、檄、章、奏、 书、启等也。即而言之,韵者为文,非韵者为 笔。”
刘勰编定的上篇首论文学本体,以《原道》为核 心,总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的总原则,统领全 书的思想内容和文学理论批评体系;次论文体, 按文笔之别,以十篇论“文”的十六种文体,以 十篇论“笔”的十八种文体。一般而言,此种编 排体例,本身就体现了刘勰的文学观念与美学思 想,是《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表现。下编 二十五篇,除《序志》一篇为序跋之外,其余二 十四篇则为创作论与批评论。 所以,刘勰《文心雕龙》的整个文学理论批评体 系,大凡由本体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 大系列构成。
第五讲:“自觉的”魏晋南北朝 文学理论批评(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南朝文笔之争; 2、沈约“四声八病”声律论。
一、文笔之争:南朝文体分类批评
文笔之争,是南朝关于文体分类引发出的一场辩论。 它在中国文体分类学的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文”与“笔”对举,源于汉人关于“文学”、 “文章”的性质和形式之别而加以区分。汉代,凡具有 文学性质的作品,一般统称为“文”或“文章”。随着 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各种文体 的辨析,日趋精细,于是产生“文”“笔”的区分。据 现有史料,文笔之分最早始于刘宋初年。范晔《狱中与 诸甥侄书》、沈约《宋书· 颜竣传》均有“文”“笔” 对举之述,称颜延之最早将“文笔”析之为二。之后, 文学批评家开始把中国文体划分为“文”与“笔”两大 类。但具体划分的依据、标准各自有差异:
八病
至于四声如何运用于诗文创作,则沈约又 有“八病”之说。《南史· 陆厥传》云:“(沈) 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 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 只言及“平头”等四种病。所谓“八病”, 是据宋人李淑《诗苑类格》与魏庆之《诗 人玉屑》所载而定的,《文镜秘府论》西 卷“文二十八种病”与“文笔十病得失” 亦包括了沈约所言八病。
2.以“四声八病”为主的永明声律论,力 求诗文创作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 中,轻重悉异”,特别是“八病”之说,或失之 烦苛,或不够完整,难以遵行,但其强调音韵和 谐变化之美,则深化了对汉语语言内部规律的探 寻,在诗歌的格律化之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使中 国诗歌的韵律呈现出一种新的体貌。永明新体诗 的诞生与发展,至唐初而衍变成为格律诗,并由 此而产生了四六文、联语等文体,实现了中国诗 歌艺术由古体诗向近体诗的改革。
其二,印度梵音的传入与佛经翻译之风是永明声律 运动勃兴的催化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梵语是拼音文字,注重音节的组合,故梵语诗律分为波 哩多(有规则组合)和阇底(瞬间有规则组合)二种类型。 宋人郑樵《通志· 艺文略》说:“切韵之学,起自西域, 旧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谓之婆罗门书。”郑氏所谓 “切韵之学”,就是拼切字音之法。 东汉之世,梵语以佛经东传为媒介传人中国。翻译佛经, 研习梵字,于是梵音之风日盛,从佛徒僧侣到士族文人, 多以梵音为尚。这就是说,曹植曾经深研梵音之学,并 启迪时人,传习了42个梵音字母。谢灵运曾根据梵文十 四音,传习梵文字母。当时,“婆罗门50字母”,通过 佛经翻译,在中国广为传播,使等韵之学应运而生,引 起了中国汉语音韵学的一场革命,为永明声律运动奠定 了广泛的基础。
(2)从文章性质入手划分: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 立言》说, “古人之学者有 二”,是指“通圣人之经”之儒与“止于辞赋”之文。 前者属于学术的范畴,后者属于文章的范畴。 所谓“今人之学者有四”,指:①墨守五经章句之儒; ②博穷子史而不能通其理之学者;③擅长“笔”之作 者;④擅长“文”之作者。前二者属于学术范畴,后 二者属于文章的范畴。这种“文”“笔”之辨,已不 是从形式上按有韵、无韵来区分,而是从作品本身的 性质上指出“文”“笔”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