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答案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与答案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 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 (c)。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 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 d )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 )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 b ) 。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 C )。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 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 b)A.曹丕B.陆机 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 (b ) 。

A.《文心雕龙·体性》 B.《典论·论文》C.《诗品序》 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 (b) 。

A.庄子 B.钟嵘 C.孟子 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 )A.陈子昂 B.殷璠 C.刘禹锡 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 b)。

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 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 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 ( d ) 。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考试题及答案

名词解释: 1温柔敦厚:见于《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孔颖达解释为“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

” 要求作诗者“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即合于“中和”的要求。

2“兴观群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③群(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群”,就是“群居相切磋”。

文学作品可以使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④怨(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怨”的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

但怨的对象不一定都是“上政”,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牢骚和感情上的不如意。

3.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针对《诗·小雅·北山》: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读诗不能以“以文害辞,以辞害志”,亦即不能以个别文字影 响对词句的了解,也不能以个别词句影响对原诗本意的认识,应当“以意逆志”,即用自己对 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

对“以意逆志”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是 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二是以诗人之意,逆诗人之志。

4.知人论世:孟子批评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原则与方法。

要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

5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提出的命题,意思是说真正美妙的声音是听不见的,真正美妙的形象是看不见的。

老子认为具体的声音只是声音美的一部分,不是全美,故非“大音”,而“无声”则可以使你去想象全部最美的声音,而不受有限声音的局限,故而是“大音”。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习题的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题:1、严格地说还没有什么正式的文学理论批评,在有文字记载前的原始艺术中,只能看到当时人们对文艺和劳动、宗教、自然、社会关系的初步的认识。

从孔子开始,我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

2、功利3、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4、“开山的纲领”二、解释概念:1、关于文学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学观念是不同的,如文学价值观、文学本质观、文学历史观等。

2、关于文艺的思想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文艺观念是不同的,如文艺价值观、文艺本质观、文艺历史观等。

三、简答题:1、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浑然不分;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

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的含义是不同的。

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化”意思相近,有博学和文章两个方面的意思,如《墨子·非命》中说:“凡出言谈,由文学之为道也”,《荀子·大略》中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他们所讲的“文学”有学术、文化修养的意思。

3、关于“诗言志”提出时间问题,大多学者认为《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文献记载,比较可靠,而襄公二十七年是公元前546年,大约在春秋末战国初年。

先秦时期人们对“志”的理解是比较狭隘的,所谓“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历代文人往往把“志”解释为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而以“情”为与政教对立的“私情”,遂产生了我国文学批评中“言志”与“缘情”的对立。

4、春秋时期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是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来对待的,把它看作一部政治、伦理、道德、文化修养的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题(课程代码262338)一、单选题1、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对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的解释是(c)。

A.和而不流B.引譬连类C.感发志意D.考见得失2.最早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这一看法的古代文论家是(d)A.陆机B.刘勰C.钟嵘D.曹丕3、"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是(b)关于辞赋的观点。

A、司马迁B、扬雄C、班固D、刘安4、《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b)。

A.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B.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C.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5、“文由胸中出,心以文为表”这两句话出自(C)。

A.司马迁的《报任安书》B.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诗》C.王充的《论衡•超奇》D.《毛诗大序》6、提出“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论家是(b)A.曹丕B.陆机C.刘勰D.钟嵘7、认为“文以气为主”,因而提出了“文气”说的古代文论作品是(b)。

A.《文心雕龙•体性》B.《典论・论文》C.《诗品序》D.《文赋》8、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中最早提出以“滋味”论诗的是(b)。

A.庄子B.钟嵘C.孟子D.刘勰9、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提出“兴象”这一概念的人是(b)A.陈子昂B.殷璠C.刘禹锡D.司空图10、金圣叹对《史记》和《水浒传》作了比较,指出二者写作的方法分别是(b)A.“因文生事”和“以文运事”B.“以文运事”和“因文生事”C.“因事作文”和“文事相济”D.“因事生文”和“因文运事”11、李渔涉及戏曲、建筑、园林、饮食等方面的著作是(d)。

A.《十二楼》B.《风筝误》C.《比目鱼》D.《闲情偶记》12、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以及他的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a)。

A.读者之意B.作品之意C.作者之意D.古人之意13、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b)。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第二版课后思考题答案一、填空题:1、哲学和美学;哲学和美学;系统的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

2、“文学--人心---治道”的“诗教”公式,注重于阐述文艺和现实、文艺和时代的关系,并明确提出了美刺讽谏说。

3、摆脱了儒家经学附庸的地位,开始重视文学本身的创作和审美特征,注意对文学的艺术表现技巧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

4、《礼记?乐记》、《毛诗序》5、丽以则;丽以淫。

6、桓谭、王充7、真善美相结合二、解释概念:1、马迁提出的。

他认为许多著作家都是由于遭遇不幸,受到社会的迫害或压制,有“道”难通,有志难申,为了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心中怨愤,以流传后世,才书立说的。

“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深刻揭示了文艺创作的动因问题,它是作者由于某种原因,心中的思想感情如骨在喉,不吐不快的表现。

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毛诗序》最早提出的。

所谓“风、雅、颂”,《毛诗序》认为风,从地域上讲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家的;而雅,则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

风,在内容上是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的;雅,则是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不过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之别。

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

“赋、比、兴”,《毛诗序》没有解释,但汉人有解释,郑众说:“比者,比方于物”“兴者,托事于物”;郑玄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

比,见今之失,不感斥言,取比类以言之。

兴,见今之美,嫌于媚,取善事以喻劝之。

”郑众从表现手法来解释,郑玄从儒家的美刺观来解释;前者侧重形式,后者侧重内容。

皆可视为汉人对“赋、比、兴”的认识。

3、这是王充重要的美学思想。

《论衡?对作篇》说:“是故《论衡》之造也,起众书并失实,虚妄之言胜真美也。

”王充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

王充对文学真实虽有所认识,如《艺增》中对《诗经》的虚构和夸张的正确分析,但还没有完全将科学真实和艺术真实区分开来。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中国文学批评史一、填空题1.孔子论诗的作用:“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解释:这是对诗歌的社会作用最高度的赞颂。

现代诗歌批评所津津乐道的认识、教育、审美三大作用,在孔子的这段话里实际上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2.”穷而后工”的理论大体上是指文人愈加穷困潦倒,就愈能创作出惊世之作。

最早提出这个思想的人是北宋时期的欧阳修。

3.《孟子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以意逆志: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

)4.“赋诗言志”: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

5.《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声音之道,与政通以。

”(解释:所以世道太平时的音乐中充满安适与欢乐,其政治必平和;乱世时候的音乐里充满了怨恨愤怒,其政治必是荒唐透顶的;国家灭亡及濒于灭亡时的音乐充满悲哀和愁思,百姓困苦无望。

音乐的道理是与政治相通的。

)6.汉代的淮南王刘安和司马迁赞扬了屈原。

(ps:淮南王刘安、司马迁、王逸对屈原其人其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贾谊、扬雄、班彪则对屈原沉江明志持保留态度;班固则基于维持君王权威的立场,对屈原的怨刺和自沉提出了尖锐批评。

)7.明朝的谢榛《四溟诗话》:“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注解:诗由情胚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胚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可以说“融情入景”是诗词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

)8.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方面是反映时事,另一方面是为现实而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试述陆机《文赋》中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

摘要: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

它对文章的缘起、构思、写作、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各种文体的特点、文章写作的毛病以及文章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其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因此以创作构思为中心。

它继承着曹丕《典论▪论文》的理论遗产,并为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奠立了深厚的基础。

关键词:陆机;文赋;文学创作理论;写作陆机,字士衡,魏元帝曹奂景元二年(261年)生于吴郡(今江苏吴县),晋惠帝司马衷泰安二年(303)年因卷入八王之乱的政治漩涡之中,而被成都王颖密命手下牵秀捕杀于军中,死时年方四十三岁。

陆机虽然终遭战乱之不测,但在生前亦曾经历了一段西晋史上相对稳定的时期,晋武帝灭吴(280年)之后,西晋文学在其间有了重要的发展,以贾谧为中心的“二十四友”称盛一时,陆机亦在此际获得了张华的赏识,文名大噪,不仅创作了诸多的诗、赋,更写下了在文学史上具有承先启后价值的《文赋》,蔚为一时美谈i。

陆机的《文赋》是我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篇对文学性质、创作主体修养、创作动机生成、创作构思,以及构思中的想象、审美表达、作品形态与作品风格等进行完整、系统地描述的专论2。

《文赋》全文1700余字,包括序文共二十段,每段分论一个中心问题,综合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文章的起源,二、文章的构思,三、文章的写作,四、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五、各种问题的特点,六、文章的毛病,七、文章的社会作用3。

一、论文章的缘起文章开头便开宗明义地提出文章写作的动因,陆机认为作文之由不外两途:一是感于物,即观察自然万物的感受;二是本于学,即研读古书经典的体会。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秋天树叶凋落使人悲伤,春天树木抽芽使人喜悦,看到霜雪使人胸怀贞洁,面对白云激发人的高远志向。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

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

”人们在研读古籍时会为古人崇高的品德,清正的节操所感动,而文章的辞采也会使人产生美的联想3。

这些都是促使人写作的动因,于是“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陆机把写作的动因归于生活、读书有所感受,并把生活感受看作是文章写作的主要源泉。

二、论文章的构思陆机认为文章构思,首先要排除一切干扰,使思想高度集中。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不视不听,有视而无见、听而不闻、心不外用,在思想高度集中的前提下,进入构思过程。

整个构思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意”如何体现“物”的问题,即是创作中构思问题;第二阶段是“文”如何表达“意”的问题,即创作中语言表达的问题。

“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便是指写作过程中“物”、“意”、“文”的关系。

陆机这里所说的“意”是指构思中的意,“物”指人思维的对象4。

陆机主张质文并茂,追求“物、意、文”的有机统一;主张“尚巧”、“贵妍”,“相宣”,力求实现“文辞逮意”5。

第一阶段作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并围绕着文章的主题,而作者对某一方面的感受便限定了文章主题的范围,文章的构思也就在主体范围内驰骋想象。

广泛搜求表现主题的素材,经过深入的想象构思,事物的情理由朦胧到鲜明,事物的形象也清晰地纷纷呈现,因此作者对主题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于是构思进入“文”如何表达“意”的阶段。

第二阶段也就是如何用文辞表达文章主题的问题。

搜集足以表情达意的文辞,广采诸家文作的精粹,吸取古代经典中的佳句,从广阔的生活中汲取养料铸造新词2。

陆机从创作的构思角度和写作两个角度对“意、物、文”三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来解决创作中的“意称物”,“文逮意”6。

三、论文章的写作陆机首先提出了“选义按部,考辞就班”,要分辨文义按部归类,考核词性分列就班,组成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即写作大纲,有了一个大致的文章体系或大纲,文章的表述组合可以多种多样2。

关于文章的主题思想,陆机提出了“警策”问题。

树警策以振全文7,有了“警策”的辞语来统领全文,文章主题思想就更明确,文辞组合也就更有条理。

关于遣词造句,陆机特别强调准确精当,能很好得地表达文意。

文章还要富于文采,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要新巧,文辞要华美,声韵要错综变化。

四、论写作构思中的灵感问题在文论末尾,就灵感问题做了专门的探讨。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所谓“应感”就是今天说的灵感,陆机将其称之为“应感”和“天机”8。

灵感的获得,源于生活,来自实践9。

陆机总结说灵感去时,竭智尽虑来写,也难免有误;灵感来时,率意命笔也很少有差错。

关于文章写作中的灵感问题,陆机第一次做了较具体的描述,是文学理论上的一大发现,对后人很有启示。

五、论文章各种题体裁的特点1.“诗缘情而绮靡”,诗,因情而生又表达感情,要求辞藻华丽并具有音乐美。

2.“赋体物而浏亮”,赋,这种题材长于描述事物,所以要求明快清晰。

3.“碑披文以相质”,碑文,这种文体语辞要质文相称把握有度。

4.“诔缠绵而凄怆”,诔,用于哀悼死者,词要缠绵悲凄。

5.“铭博约而温润”,铭,内容广博而文体简短,用词讲究平和温润。

6.“箴顿挫而清壮”,箴,用于警醒,所以辞铿锵顿挫,语壮而气清。

7.“颂优游以彬蔚”,颂,用于歌德,行文要大气洒脱而词藻美盛。

8.“论精微而朗畅”,论,用于析理,讲究分析精密叙述明畅。

9.“奏平彻以闲雅”,奏,用于向上陈述事理,要语气平和而说理透彻,用词从容优雅。

10.“说炜晔而谲诳”,说,在于感染人,论理要明畅,叙事要生动甚至诡奇。

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的观点,把中国文论的重心由“言志”转向“缘情”,且对赋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效果也提出了更明确的认识10。

他对这十种文体特点的概括有的总结的较好之处,但也有不够全面的地方。

六、论文章的毛病陆机探讨了文章的各种毛病,可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1.文辞与文艺组合的矛盾。

2.文章主题不明。

3.文章忌与前人雷同。

4.文章中的佳句颖脱,众辞不能与之相称。

5.文章题材偏狭,单调贫乏。

6.文章内容萎靡纤弱,浮艳无光。

7.文章背离正道,寻虚逐微。

8.文章内容放荡,形式妖冶。

9.文章过于清淡,缺少文采3。

七、论文章的社会作用《文赋》最后一段专门论述了文章的社会作用,陆机继承了前人的论点,提出文章可以“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对文章的艺术效果做了较具体的阐述,但是他所提出的文章社会作用仅限于教化方面,而对文章的认识、讽喻作用未能较好地论述,这是不足之处。

陆机的《文赋》对一些文学创作理论做了大致的概括阐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创作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可以总结概括为:(1)“情因物感,文以情生”。

《文赋》认为,情感是文学创作冲动的来由和起点。

在艺术想象过程中,许多心理活动交织在一起,情、理、物象,文辞纷至沓来,所要创造的艺术形象也愈加清晰鲜明。

在这过程中,作者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2)“宠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文赋》充分肯定了艺术想象的作用,认为在构思阶段,则“收视反听,耽思傍讯,情骛八极,公游成仞”,“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表明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完全沉入艺术想象过程中。

(3)“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文赋》强调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指出艺术创作成就的取得同“应感之会,通塞之纪。

即灵感问题有密切关系。

认为灵感具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的特征。

(4)“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奸”。

《文赋》在艺术风格上,崇尚华丽之美,强调“丽辞”。

这反映了六朝时期讲求形式美的新时尚。

总结:陆机的《文赋》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探讨了文学的内部规律,将“物、意、文”矛盾关系引入创作过程,并对文学构思过程及艺术表现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11,还提出了“缘情”等主张,。

对为文的利弊,他提出了“达变识次”的见解和“唱、应、和、悲、雅、艳”六条文学创作标准12,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深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1]朱雅琪.“儒玄揉合”精神下的“文学”理论——陆机《文赋》中的审美意识[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13):79-88[2]李天道.近十年来陆机《文赋》研究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 ,(12):83-88[3]陆联星.陆机《文赋》的文学见解[J].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1):74-80[4]孙吉,胡吉星.简析陆机的文学创作理论[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5):127-128[5]张坤晓.从《文赋》看陆机的文学创作主张[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4):51-53[6]余跃.陆机《文赋》中创作对“意、物、文”三者关系的探讨[J].文学界:理论版,2010,(12): 33-34[7]郝思瑾.从《文赋》谈陆机的修辞理论[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141-142[8]徐延春.灵感的实质——对陆机关于灵感的一点看法[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01,(4):8-12[9]刘溶.我国文学理论开山之作——《文赋》[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5,(3):72-76[10]张照.从《文赋》看陆机赋“体物”特色[J].皖西学院学报,2007,(1): 76-78[11]胡吉星.简析陆机《文赋》的文学思想[J].新余高专学报,2010,(4):44-45[12]刘宗敏.试论陆机的《文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2): 22-262、试述刘勰关于文学创作构思的理论。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

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全书共10卷,50篇(原分上、下部,各25篇),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

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

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