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1)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一、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以意逆志2、发愤著书说3、妙悟说4、六义说5、无我之境二、简答(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诗大序》的主要诗学观点。
2、试析《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
3、试述唐宋文道观的异同。
三、论述(每题20分,共40分)1、试述孔子“兴观群怨”说的理论内涵,并指出王夫之对此说的发展创新表现在哪些方面。
2、试述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后世还有哪些文论家提出过类似观点?试述之。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一答题要点答案要点:一、解释(每题10分,共30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处即为“求”的意思;“志”,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的理解历代有分歧,旧注指说诗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两者实际很难分开。
所谓“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发愤著书说:是司马迁最重要的文论命题。
愤,指作为创作动力的“怨愤”,司马迁指出“愤”是作家“意有所郁结”的情绪状态,即心理受压抑而不得伸展的状态。
作家怨愤郁结,“不得通其道”,从而借创作发挥疏通,以恢复心理平衡。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揭示了“愤”是作家创作的心理动力,以“愤”为创作动力,其作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质量。
3、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
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
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4、六义说:《诗大序》对《诗经》的诗体与艺术手法的归纳。
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前三者指诗体,后三者指创作手法。
5、无我之境:王国维将“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二类。
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6秋平时作业123答案

兰大《中国文学批评史》16秋平时作业123答案一、单选题(共12 道试题,共48 分。
)V 1.“文变染乎___,兴废系乎___。
”出自A. 《诗品》B. 《文赋》C. 《诗格》D. 《文心雕龙》标准答案:D2.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是:A. 《毛诗序》B. 《文赋》C. 《尚书、尧典》D. 《典论、论文》标准答案:B3.《杂体诗序》的作者是:A. 江淹B. 左思C. 阮籍D. 郭璞标准答案:A4.提出“体格声调、兴象风神”观点的是:A. 李攀龙B. 王世贞C. 胡应麟D. 李梦阳标准答案:C5.下面哪部作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宏大的诗文总集》A. 《诗品》B. 《文心雕龙》C. 《文选》D. 《文赋》标准答案:C6.“诗言志”理论的最早概括出现于A. 《老子》B. 《庄子》C. 《春秋》D. 《尚书》标准答案:D7.“活法”说首先出现在:A. 《童蒙诗训》B. 《夏均父集》C. 《后山诗话》D. 《谈从》标准答案:B8.下面哪部作品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A. 《毛诗序》B. 《典论、论文》C. 《沧浪诗话》D. 《文心雕龙》标准答案:A9.尊苏一派的代表人物是:A. 王若需B. 严羽C. 元好问D. 陆游标准答案:A10.苏轼“随物赋形”的观点是在()提出的。
A. 《自评文》B. 《与二郎侄》C. 《评韩柳集》《答谢民师推官书》标准答案:A11.李贽文学思想的中心是强调A. “文必秦汉,诗必盛唐”B. “独抒性灵,不拘格套”C. “童心说”D. “性灵说”标准答案:C12.“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作者是:A. 苏轼B. 白居易C. 杜甫D. 刘禹锡标准答案:A二、多选题(共2 道试题,共10 分。
)V 1.传为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的构思境界有A. 意境B. 情境C. 物境D. 情景E. 思境标准答案:ABC2.曹丕《典论》中对于文学批评的主要观点集包括A. 论作家B. 论文体C. 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D. 论声律标准答案:ABC三、判断题(共14 道试题,共42 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习题及答案(中文考研远离尘嚣)一、名词解释:1.思无邪2.兴观群怨3.文质论4.以意逆志5.知人论世6.知言养气7.得意忘言8.“虚静”和“物化”说9.“三表法”10.“发愤著书”11.《毛诗序》12.文气说13.诗缘情而绮靡14.风骨15.六观16.应感17.《体性》18.《情采》19.文以明道20.不平则鸣21.气盛言宜22.含英咀华,闳中肆外23.点铁成金24.夺胎换骨25.竟陵派26.肌理说27.理、事、情28.《南词叙录》29.童心说30.“脂评”31.《艺概》32.《饮冰室诗话》33.古雅说:二、简答题:1.简述荀子文论的特色。
2.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3.简述先秦两汉文论的历史影响。
4.简述《周易》对古代文论的影响。
5.简述《典论·论文》的产生背景。
6.《典论·论文》主要涉及了哪些方面的文学理论?7.“文学的自觉时代”有哪些表现?8.简述曹丕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9.简述曹丕文学批评论的主要内容。
10.简述陆机《文赋》的主要内容。
11.陆机是如何论述文学创作中的构思与想象的关系的?12.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注意那四个问题?13.陆机认为文学创作应防止那五种弊病?14.陆机是如何论述文体与风格的关系的?15.简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
16.简述刘勰文体论的主要内容。
17.钟嵘《诗品》的主要理论内容18.钟嵘是如何论述五言诗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19.钟嵘进行诗歌批评的方法有哪些?20.简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理论。
21.简述殷璠的诗歌理论。
22.简述元好问诗论的主要内容。
23.简述唐代的小说理论批评。
24.简述宋元小说理论的特点。
25.简述皎然的“诗教”观。
26.皎然的“复变”观。
27.韩愈的文论思想包含哪几方面?28.简述苏轼“有意而言”“有为而作”的文学观。
29.简述苏轼“辞达”的文学观。
30.简述苏轼的传神论。
31.简述黄庭坚对诗法的基本观点。
(完整版)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学批评史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练习题第一章一、填空题:1、先秦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大致可以春秋末期的孔子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孔子以前——————————————,从孔子开始——————————————————————————。
2、人类早期的文艺观总是和——————————相联系的。
3、战国以前人们(包括孔子在内)都不把《诗经》看作一部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把它作为————————————————————。
4、朱自清先生说“诗言志”是我国历代诗论的——————————。
二、解释概念:1、文学观念2、文艺观念三、简答题:1、先秦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有何特点?2、先秦时期所讲的“文学”和今天所讲的“文学”含义相同吗?3、试述“诗言志”提出的大概时间和具体内涵。
4、春秋时期,人们对诗的认识是怎样的,试举例说明。
第二章一、填空题:1、孔子的文学思想以————为核心,强调文学————————,认为文学是——————————————————————。
2、孔子在美学思想上的主要特征是强调——————的结合。
3、孟子提出了——————和————————的文学批评方法。
4、荀子的《》对先秦儒家关于文艺和政治的关系作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二、解释概念:1、“兴、观、群、怨”2、“以意逆志”“知人论世”3、“以道制欲”“乐合同,礼别异”4、“温柔敦厚”三、翻译:1、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2、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3、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
《荀子·乐论》4、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
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荀子·乐论》四、论述题:1、试述孔子的文学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测试题(一)

《中国文学批评史》第01章在线测试剩余时间:59:03答题须知:1、本卷满分20分。
2、答完题后,请一定要单击下面的“交卷”按钮交卷,否则无法记录本试卷的成绩。
3、在交卷之前,不要刷新本网页,否则你的答题结果将会被清空。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A、尽美矣,又尽善也B、思无邪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2、孔子“尽美矣,又尽善也”两句话所评价是()。
A、《武》乐B、《离骚》C、《韶》乐D、《小雅》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A、孟子B、庄子C、孔子D、司马迁4、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先秦思想家是()。
A、庄子B、孔子C、老子D、孟子5、提出“虚静”、“物化”的艺术创作论的先秦文论家是()。
A、孟子B、老子C、孔子D、庄子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1、受到孟子“知言养气”说影响的有:A、曹丕《典论•论文》B、韩愈《答李翊书》C、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D、陆机《文赋》2、受到"诗可以怨"说影响的有:A、发愤著书说B、不平则鸣说C、蚌病成珠说D、诗穷而后工说3、以"物感说"为文学产生原因的文论有:A、《礼记·乐记》B、《荀子·乐论》C、《文赋》D、《诗品序》4、"诗言志"说出现在:A、《尚书》B、《左传》C、《礼记·乐记》D、《孟子》5、提出"明道、征圣、宗经"思想的文论家有:A、荀子B、扬雄C、韩愈D、刘勰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1、"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说是中国艺术意境论的哲学基础。
正确错误2、"知言养气"之"气"和"文以气为主"之"气"的意思是一样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笔记及习题

绪论基本知识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佛家思想 D.墨家思想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A.意境说 B.文气说 C.兴趣说 D.神韵说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
A.夏承焘 B.王国维 C.况周颐 D.唐圭璋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
A.金圣叹 B.张竹坡 C.朱彝尊 D.刘辰翁二、多项选择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是()。
A.意境说 B.文气说 C.教化说 D.神韵说 E.兴趣说2、重要的文学评点有()。
A.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 B.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C.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D.刘辰翁的《水浒传》评点E.毛宗岗的《金瓶梅》评点三、填空题:1、1927年,____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_____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性质。
2、中国文学批评史兴起的原因何在?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2、论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
A.儒家 B.道家 C.佛家 D.墨家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
A.朱光潜 B.朱自清 C.王国维 D.陈中凡二、多项选择题1、由孟子开创的文学批评方法有()。
A.以意逆志 B.品第高下 C.知人论世 D.神韵说 E.文质彬彬2、荀子开后世()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
A.自然 B.文质 C.明道 D.征圣 E.宗经3、提出“诗言志”命题的先秦典籍有()。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

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一、文献知识:写出下列论著的时代与作者(每道1分,共10分)1.《岁寒堂诗话》2.《列朝诗集小传》3.《录鬼簿》4.《文章流别集》5.《花部农谭》6.《诗薮》7.《带经堂诗话》8.《论文偶记》9.《文史通义》10.《艺概》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一祖三宗2.无我之境3.气盛言宜4.别是一家5.体性三、用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每题20分)韵外之致妙悟兴趣神韵四、简说《诗大序》(20分)五、分析下列一段话及其影响(30分)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太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子美不能道子美北征兵车行垂老别等太白不能作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中国文学批评史试卷(第一套)参考答案一、文献知识:(每道1分,共10分)1、宋张戒2、清钱谦益3、元钟嗣成4、晋挚虞5、清焦循6、明胡应麟7、清王士祯8、清刘大櫆9、清章学诚10、清刘熙载二、术语简释:(每道4分,共20分)1.元人方回对江西诗派的誉称。
他论诗反对西昆派,推崇江西派,以之为正统,首倡一祖三宗之说,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
指诗人的感情色彩比较隐蔽,完全融化于景物之中不直接外露的境界。
与“有我之境”相对。
3.唐代韩愈关于作者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论断。
当作者道德修养达到很高的境界,则发言、著文,无论言之长短与声之高下,都会是适宜的。
这个观点源于孟子、曹丕但有所发展。
4.宋代李清照《论词》中语,意为词与诗、文的体制不同,不能相混。
特别注重词的音乐性,讲究典雅、浑成与故实等。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以诗为词的作法而发的。
5.刘勰《体性》篇。
体指文章的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性情个性。
他认为不同的作家作品的不同风格是由于作家的不同个性决定的。
三、以下所给定的概念术语,写成一篇彼此间有联系的短文。
(每题20分)主要考察学生是否能了解司空图的韵味说、严羽的妙悟说与王士祯的神韵说的基本内容以及他们的内在联系,从而钩勒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重视审美一派的历史线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批评史作业习题集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儒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道家思想)。
3.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意境说)。
4.《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5.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三、填空题:1.1927年,_陈中凡_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形态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正式形成。
2.1996 年10月17日至21日由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单位在陕西师范大学首次召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研讨会。
四、简答题3.简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表现形态。
(1)散见于子书中的文学批评;(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4)评点;(5)散见于诗、词、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的文学批评;(6)专门性的论著;(7)诗选和批注;(8)诗纪事及词纪事五、论述题1.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民族特色主要有哪些?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
“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先秦诸子中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
2.称“诗言志”说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的人是(朱自清)。
三、填空题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_思无邪____’。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_文质彬彬____,然后君子。
”四、名词解释题1.以意逆志答:(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
(2)“意”是指诗的表层意思,“志”是指深层情志。
主张通过对作品文本表层的象征的“意”,去推求作品的深层意蕴和作者之志。
(3)此说是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遵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2.知人论世答:(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愿意是从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而欲了解其作者,又须把握其所处的时代的角度来立论的。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是对其“以意逆志”说的重要补充,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具有重大的影响。
3.文质彬彬答:《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原意质指质朴,文指文采。
文质彬彬指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
而在“绘事后素”之喻中仁为质素,礼为文采。
故后世批评家常将文质引伸指文章的内容与形式。
“文质彬彬”表现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4.心斋、坐忘答:(1)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
(2)“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3)“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4)从文艺创作的角度来说,此说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5.自然、素朴答:(1)“自然”、“素朴”是庄子提出的关于文艺创作客体的两种互有关联的审美风格。
(2)庄子哲学的“道”即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保持自然的本性,就能取得美的效果。
“素朴”与“自然”的概念相一致,主要是指一种明白纯净、取法自然的风格。
(3)庄子主要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这一风格观念:A.天地有大美而不言;B.顺物自然;C.既雕既琢,复归于朴;D.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4)庄子认为,文艺创作应该顺应、恪守自然本性,寻求自然的最高境界之美;文艺创作的手段是为了取得素朴的效果,素朴美超过任何一种美的类型。
庄子实际上把“自然”、“素朴”视为文艺创作客体所具备的最高审美风格。
6.兴观群怨答:(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7.得意忘言答:(1)庄子的“道”具有非语言能认知的模糊性,但“道”作为精神实体又必须被认识和掌握。
所以庄子主张以“无言”来体悟“道”。
具体到文艺创作中,便直接表现为“言”与“意”的关系问题。
(2)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就难以尽“意”。
(3)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是超越于“言”。
(4)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5)庄子提倡“得意”、“忘言”的审美创造,以期达到“荒唐之言”与无形之道妙契无痕、自然弥合的艺术境界。
五、简答题1.简述先秦文学批评的基本特点和主要成就。
答:(1)处于萌芽状态;(2)零乱不成系统,但影响深远;(3)诗学为先2.简述荀子文学批评的基本内容。
答:(1)特别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2)反对墨子“非乐”的观点,作《乐论》(3)“乐得其欲”与“以礼养欲”、“以道制欲”;(4)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思想,儒家文学批评传统形成。
3.何谓“知言养气”?4.简述老子的文学批评思想。
答:(1)道法自然,无为而用;(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第二章两汉文学批评一、单项选择题1.“发愤著书”说的提倡者是(迁司马)。
2.儒学成为钦定的官学是在(汉武帝)时代。
3.结束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学者是(郑玄)。
4.“六义”之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5.“六义”又称“六诗”最初的顺序,排在第二位的是(赋)。
顺序是:风、赋、比、兴、雅、6.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观点的批评家是(扬雄)。
7.屈原首次明确提出的诗论主张是(发愤抒情)。
三、填空题1.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在_《史记·太史公自序》__中提出的。
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_《周礼·春宫》____。
3.《论衡》一书的作者是__王充___。
四、名词解释题1、依经立义答:王逸肯定屈赋和扬、班否定屈赋在思想基础上是一致的:都以是否合于儒家经义为标准。
实际上,屈原词赋对《诗经》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
在思想情感、句式体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诸方面,《诗》《骚》都有明显差异。
以《诗经》为范本来评价《楚辞》,是“依经立义”思想的重要体现。
2.发愤著书答:(1)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2)发愤著书的意思是说:文学史上许多有生命力和审美价值的作品,都是作者抒写强烈情感与深广忧思的产物。
(3)此说实际上要求作家直面惨淡的人生,抒写对现实的不平与忧愤,把著书立说、文学创作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途径。
体现了强烈的对现实的批判精神。
(4)此说以历史经验为基础,本之于屈原,又加上了司马迁本人的切身体验,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重要规律。
并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五、简答题1.简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两句的理论内涵。
2.简述班固《两都赋序》的基本文学批评思想。
六、论述题1.《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本质的(即情与志的关系)?答:(1)《毛诗序》继承了《尚书》、《荀子》、《庄子》等关于“诗言志”的有关观点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点,并有所发挥。
(2)《毛诗序》第一次把“情”与“志”联系起来,体现了作者对文学艺术情感特性的重视,为后人对于诗歌的本质特点的认识奠定了重要基础。
(3)《毛诗序》对“情”的肯定是有限度的,它要求以封建的“礼义”道德规范来约束“情”,也就是说,“情”要受到“志”的规范。
“情”与“志”相比,情始终是第二位的。
2.《毛诗序》是如何论述诗歌的社会作用的?答:(1)《毛诗序》继承了孔子“兴观群怨”的观点,进一步在理论上明确了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形式:“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风刺上”。
(2)在这两种形式中,《毛诗序》偏重“上以风化下”的教化作用,并把文艺的教化作用看作是文艺的根本目的。
(3)《毛诗序》同时也认为:下层百姓在穷苦无告时,也可以诗歌“刺上”。
但“刺上”是有条件的,要求“主文而谲谏”,即用隐约的言辞劝谏而不直言其过失,注意方式方法,以维护统治者的尊严。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封建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对后代现实主义创作和理论都形成的一定的影响。
(4)《毛诗序》同时认为,诗歌是社会政治的反映,所以从一个时代的诗歌,也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政治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