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

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前景一、引言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传统抗生素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抗细菌感染的有效性。
因此,研究人员不断努力开发新型抗菌药物,以解决临床上对于耐药菌株感染的治疗难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现状以及在临床应用中的前景。
二、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现状1. 抗生素的发展历程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人类发现了许多种抗生素,如青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抗生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时医学界对感染性疾病的认知。
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得传统抗生素逐渐丧失了功效,迫使人们寻求新型抗菌药物。
2. 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方向目前,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方向主要包括:①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发抗菌蛋白;②寻找天然产物中的潜在抗菌活性成分;③合成化学药物设计新结构的抗生素。
这些研发方向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多样化的思路和途径,有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三、新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1. 抗生素治疗领域的挑战目前,临床上的抗生素治疗面临着多重困难,如耐药细菌的威胁、交叉感染的风险等。
传统抗生素在治疗这些问题上已经显现出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
2. 新型抗菌药物的优势与前景相较于传统抗生素,新型抗菌药物具有许多优势,如更广泛的抗菌谱、更高的抗药性、更低的毒副作用等。
这些优势为新型抗菌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机会,有望成为治疗耐药感染的新希望。
3. 新型抗菌药物的挑战与应对尽管新型抗菌药物具有很多优势,但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研发成本高昂、临床验证周期长等。
因此,需要在相关部门、企业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和实施相关,推动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与临床推广。
四、结论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问题,其对于解决耐药菌株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应当加强相关研究,提高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水平,加速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为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希望。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引言概述: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帮助人类对抗各种感染性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为人类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一、抗生素的历史1.1 早期抗生素的发现:最早的抗生素是青霉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
1.2 抗生素的普及:二战期间,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大大降低了伤亡率。
1.3 抗生素的革命性意义:抗生素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染病治疗的方式,为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二、抗生素的分类2.1 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等,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2.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适用于治疗肺炎、支气管炎等。
2.3 抗真菌类抗生素: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用于治疗真菌感染。
三、抗生素的应用3.1 临床应用:抗生素广泛应用于医院和诊所,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3.2 预防应用:抗生素也可用于预防术后感染、感染性疾病传播等。
3.3 农业应用:抗生素被广泛添加在畜禽饲料中,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
四、抗生素的挑战4.1 耐药性问题: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不断增强。
4.2 误用问题: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加剧。
4.3 副作用问题: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过敏反应等副作用。
五、未来抗生素的发展趋势5.1 新型抗生素的研发:科学家们正在不断研发新型抗生素,以应对耐药性问题。
5.2 个体化治疗:未来抗生素可能会更加个体化,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病原体特点进行精准治疗。
5.3 多学科合作:未来抗生素的研发需要医学、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合作,以提高研究水平和效率。
总结:抗生素的发展历程丰富多彩,为人类医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
然而,抗生素的应用也面临着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抗生素的有效性。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信抗生素的研发会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抗生素市场分析

抗生素市场分析在当今社会,抗生素市场一直是医药行业中备受关注的领域之一。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和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文将对抗生素市场进行分析,探讨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抗生素市场概况1.1 抗生素市场规模:抗生素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巨大的规模,每年的销售额都在数十亿美元以上。
1.2 主要产品种类:抗生素市场的主要产品种类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等。
1.3 市场竞争格局:抗生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生产商包括辉瑞、默克、诺华等国际知名制药公司。
二、抗生素市场需求分析2.1 医疗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负担的增加,抗生素在临床治疗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2 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抗生素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农业领域的抗生素使用方面。
2.3 新兴市场需求:新兴市场对抗生素的需求增长迅速,特别是在亚洲、非洲等地区。
三、抗生素市场发展趋势3.1 抗生素抗药性问题:抗生素抗药性是当前抗生素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需要加强监管和管理。
3.2 新产品研发:制药公司不断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力度,以应对市场需求和抗药性问题。
3.3 抗生素市场国际化:抗生素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跨国合作和并购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四、抗生素市场政策环境4.1 监管政策:各国对抗生素市场的监管政策日益加强,加大了对抗生素生产和销售的管理力度。
4.2 禁用政策:一些国家对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使用进行了限制和禁止,以减少抗生素滥用带来的健康风险。
4.3 政府支持:一些国家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促进本国抗生素产业的发展和创新。
五、抗生素市场未来展望5.1 创新发展:抗生素市场未来将更加注重创新发展,推动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
5.2 市场竞争:抗生素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赢得市场份额。
5.3 国际合作:抗生素市场的国际合作将更加密切,跨国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成为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新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前景

新抗生素的研发与应用前景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和滥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甚至出现了超级细菌,这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新抗生素的研发和应用已经成为全球科学家和医学界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一、新抗生素对于抗药性细菌的挑战近年来,抗药性细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在手术、严重感染和疾病治疗等领域,细菌感染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的威胁。
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和真菌是非常难以治愈的细菌类型。
传统的抗生素已经不能有效治疗这些细菌,因此,研发新型抗生素对于打败抗药性细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二、新抗生素研发的现状新抗生素研发已经成为了全球医药领域的热门课题。
目前,许多公司都在积极投入到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领域中。
研发新型抗生素涉及到许多领域,包括生物技术、化学和药学等。
在其中,生物技术是最受欢迎的研究领域。
生物技术通过使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变微生物的基因和代谢途径,使其产生新型抗生素。
另外,化学合成也是新抗生素的研发领域。
这种方法可以生产化学合成的新型抗生素。
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新型抗生素研发已经经历了不断的挫折,但是越来越多的新抗生素正在被研制出来。
三、新型抗生素创新技术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发展,抗生素研发领域的创新技术也不断涌现。
其中,抗菌肽技术就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生素研发技术。
抗菌肽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产生的一种天然抗菌活性物质,其基础在于抗菌肽具有对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菌具有杀伤能力。
除此之外,新型抗生素的“靶向治疗技术”也非常有发展前景。
该技术的主要原理是,根据调节细菌代谢途径的“靶点”或者使细菌失去对抗生素“抵抗力”的“靶点”,来进行特定类型的药物治疗。
这种技术可以降低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使药物作用更加准确和有效。
四、新型抗生素的应用前景新抗生素对抗药性细菌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新型抗生素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如肺炎、腹泻、尿路感染、性传播疾病、透皮穿刺手术和腹腔手术等。
抗生素的发展

抗生素的发展一、引言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自从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现了青霉素以来,抗生素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抗生素的发展历程、分类、作用机制、应用范围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二、抗生素的发展历程1. 青霉素的发现:弗莱明于1928年在实验室中发现了青霉素,这一发现被认为是抗生素的开端。
2. 抗生素的初步应用:在二战期间,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医疗,显著提高了伤员的存活率。
3. 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在20世纪50年代,抗生素的大规模生产开始,使得抗生素的供应量大幅增加。
4.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抗生素被开发出来,并被应用于临床医疗,有效治疗了许多细菌感染疾病。
三、抗生素的分类1. 根据来源分类:- 天然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等,来自于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 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是通过对天然抗生素进行化学修饰得到的。
- 合成抗生素:如磺胺类药物,是通过化学合成得到的。
2. 根据作用机制分类:-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如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
-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等。
四、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抗生素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来抑制或杀灭细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作用机制:1. 阻断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失去细胞壁的保护,最终导致细菌死亡。
2. 干扰细菌核酸的合成:抗生素能够干扰细菌DNA或RNA的合成,阻止细菌进行正常的遗传信息传递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3. 干扰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抗生素能够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止细菌进行蛋白质合成,导致细菌无法正常生长和繁殖。
五、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疾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等。
抗生素市场分析

抗生素市场分析一、市场概述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随着人口增长、疾病扩散以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抗生素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本文将对抗生素市场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市场规模、市场趋势、竞争格局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方面。
二、市场规模抗生素市场在过去几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抗生素市场规模达到XX亿美元,估计到2025年将增长至XX亿美元。
这主要受到全球人口增长、疾病负担增加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提高等因素的影响。
三、市场趋势1. 新药研发: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传统抗生素的疗效逐渐减弱,因此新药研发成为市场的重要趋势。
许多制药公司正在加大研发投入,致力于开辟新的抗生素药物,以满足市场需求。
2. 医疗技术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抗生素的使用方式也在不断改善。
例如,微创手术和纳米技术的应用,使得抗生素可以更精确地靶向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3. 市场竞争加剧:抗生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来自于制药公司之间的竞争。
大型制药公司通过收购、合作等方式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一些新兴制药公司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中。
4. 医疗保健支出增加:随着全球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人们对抗生素的需求也在增加。
特殊是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抗生素市场潜力巨大。
四、竞争格局抗生素市场竞争激烈,主要的竞争者包括辉瑞、诺华、默沙东等大型制药公司。
这些公司拥有庞大的研发团队和强大的生产能力,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和扩大市场份额来保持竞争优势。
此外,一些新兴制药公司也在抗生素市场崭露头角。
这些公司通常专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抗生素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定位来取得竞争优势。
五、未来发展前景抗生素市场在未来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和疾病负担的增加,抗生素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新药研发、医疗技术进步以及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也将推动市场的发展。
然而,抗生素市场也面临一些挑战。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

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抗生素应用指南: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抗生素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药物,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等许多疾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益增加,这给抗生素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问题,医学界正在致力于寻找新的抗生素发展和应用趋势。
本文将重点介绍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并提供一些使用指南。
一、综合应用:传统上,医生在面对细菌感染时通常会选择一种特定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然而,由于细菌逐渐对单一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综合应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这一方法可以增加对不同细菌的覆盖范围,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二、个体化治疗:随着技术的进步,个体化治疗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通过分析患者的遗传信息和细菌耐药性,医生可以为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抗生素治疗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并减轻患者对广谱抗生素的依赖。
三、抗生素联合治疗:在某些情况下,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可以增加对细菌的杀灭效果。
研究表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能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更强的抗菌效果。
这种抗生素联合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降低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四、新型抗生素的发现:为了应对细菌的耐药性问题,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型的抗生素。
近年来,一些新型抗生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例如,司帕替尼和华法林是新一代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此外,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等新技术也为抗生素的发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五、多学科合作:抗生素的应用不仅需要临床医生的参与,还需要药学、微生物学、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的密切合作。
只有各学科之间的紧密配合,才能推动抗生素的新发展和新趋势的实现。
六、使用指南:1. 遵循医嘱:在使用抗生素时,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用药,如剂量、频次和疗程等。
2. 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只能用于细菌感染的治疗,不可滥用于病毒性感染或预防性使用。
抗生素研发与应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抗生素研发与应用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引言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研发与应用变得愈发重要。
抗生素的出现对现代医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然而,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滥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迅速发展,这对公共卫生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1. 抗生素研发的进展(段落一)自上世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对抗生素研发投入庞大,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
通过发现新的抗生素类别和改进已有药物,研究人员成功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效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些抗生素的发现为治疗感染性疾病提供了重要保障。
(段落二)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耐药性问题日益凸显。
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基因传递,迅速适应抗生素物质,导致药物对它们的杀菌效果降低甚至失效。
这导致许多感染性疾病治疗变得更加困难,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成本。
2. 抗生素应用的挑战(段落一)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是导致耐药性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许多国家,抗生素可以通过医生处方使用,但一些患者为了缩短疾病恢复时间或自行治疗,滥用抗生素。
这种滥用助长了耐药细菌的产生和传播。
(段落二)抗生素的使用也受到了农业行业的影响。
在农场环境中,抗生素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但这也使得养殖细菌逐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这种耐药细菌通过食物链传播到人类,对公共卫生产生了巨大的风险。
3. 抗生素研发与应用的未来趋势(段落一)未来,抗生素研发与应用需要面对多重挑战。
首先,研究人员需要继续寻找新的抗生素类别,以应对已有抗生素的药物抗性。
这需要大规模的研究和合作,通过发现新的化合物或研发新的治疗策略来抑制细菌的耐药性。
(段落二)其次,充分理解细菌的抗药性机制也至关重要。
研究人员需要深入研究菌株的遗传变异和适应性进化,以更好地预测细菌的耐药性发展趋势,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段落三)此外,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与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公众和医生应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和滥用的教育,避免药物滥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末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新时代,许多感染性疾病从此得到了有效控制,随后,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迅速发展。
就其发展史而言,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药理活性物质三个发展阶段;按其化学结构的特点,抗生素可分为β2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四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癌抗生素 5 大类,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发展至今,抗生素的发现极大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抗生素滥用造成大量耐药菌出现、院内感染和真菌感染发病率显著增加,给感染的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推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抗生素;发展;应用;抗生素滥用;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言:抗生素,作为现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种类之一,其自青霉素发现并被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也发展迅速,发展至今,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到几千种,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抗生素滥用已造成大量耐药菌的出现,给感染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带来了巨大困难,我国作为抗生素药物用量大国,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已经迫在眉睫,近年来,部分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了控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政策,叫停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严格按照抗生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本课题简述了抗生素的发展史及应用现状,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疾病的特效药,有其两面性,只有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抗生素的发展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 1 ]。
然而,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定义: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上,从抗菌到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亦属抗生素范畴。
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1 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1928 年,英国科学家 Alexander Fleming ( 1881 - 1955 ) 偶然发现了青霉素,1938 年,Chain 和 Florey 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
40 年代初期,随着培养方法的改良,青霉素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量迅速增加 [ 2 ]。
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感染性病人的生命,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科学家 Fleming 、Florey 和 Chain 因此同时获得了 1945 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之后,一系列新抗生素如链霉素 (1945) 、氯霉素 (1947) 、金霉素(1948) 、新霉素 (1949) 、土霉素 (1950) 、红霉素 (1952) 等相继被发现 [3],对如肠伤寒、斑疹伤寒及赤痢等疾病有特效。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例如青霉素 G 开始使用时只有 8 % 葡萄球菌对它有耐药性,而到了 1962 年,耐药的葡萄球菌增加到70 %,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4]。
因此,对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1.2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阶段1958 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 6 - 氨基青霉烷酸 (6 - APA),并通过 6 - APA 的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霉素。
随后,对头孢菌素 C 结构进行改造研究,分离出母核 7 -氨基头孢霉烷酸 (T - ACA)。
目前,大多数半合成头孢菌素均为母核 7 - ACA 中的 7 位氨基酸及 3 位乙酰甲基进行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生物。
1960 年,通过对四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酰抗生素、利福平类抗生素等相继进行化学改造,获得了大量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稳定、毒性小、易吸收等优点的半合成抗生素。
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已不下 70 个,其产量和销售额占据着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
1.3药理活性物质的发展阶段80 年代后,又出现了抗生素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发现的新抗生素的特点是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肿瘤活性物质、杀虫剂等药理活性物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2、几种常见抗生素的发展及应用抗生素的种类繁多、性质复杂、用途广泛,因此其分类方法多种多样,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下面按照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分类介绍几类常见抗生素的活性特点、应用范围及发展状况。
2.1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 )青霉素是应用于治疗的第一类抗生素,至今仍被认为是治疗许多感染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组成了β - 内酰胺类抗生素,它们共同结构是含β - 内酰胺环。
根据侧链 R 基的不同,可将青霉素分为 F 、V 、G 、X 、R 及二氢青霉素 F 等几类。
青霉素 G 是第一个被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
青霉素 V 是最早作为口服用药的青霉素,由于它对酸的稳定性好,而且从青霉素 V 裂解制备 6 - APA 比从青霉素 G 生产 6 - APA 提收率高,因此近年青霉素 V 的发展较快。
据统计 ,1985 年世界青霉素 V 的产量为 4100 吨,而到1991 年增加到 6500 吨 [6]。
青霉素临床上用于治疗葡萄球菌感染症如脑膜炎、化脓症、骨髓炎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症.如腹膜炎、产褥热以及肺炎、淋病、梅毒、炭疽等 [7]。
2.2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小单孢菌和芽孢杆菌产生的物质,其化学特征是具有环状氨基。
自从 1943 年发现链霉素以来,已经发现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达 300 多种。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和分枝杆菌均有活性,特别是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分枝杆菌的活性较强 [8]。
2.3 四环类抗生素四环类抗生素是由放线菌产生的一类广谱抗生素,临床上应用的四环类抗生素主要是金霉素、土霉素和四环素等.四环类抗生素的主要特点是抗菌谱广、毒副作用较小,几乎无过敏反应,而且口服吸收好。
因此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
2.4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指以大环内酯为基本骨架的一类抗生素的总称,主要由链霉菌产生 ,少数由小单孢菌产生。
红霉素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大环内酰类抗生素,主要用于由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环菌引起的感染症,如脑炎、败血症、骨髓炎等 [9]。
2.5 抗癌抗生素 ( 蒽环类抗生素 )自 20 世纪 40 年代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抗癌物质进行研究以来,已发现了大量抗癌抗生素,其中一部分在癌症化疗中起重要作用。
它们中最重要的也是品种最多的一类是蒽环类抗生素,目前抗癌抗生素的治疗效果仍不十分理想,仅作为综合治疗措施中一种治疗手段[10]3、抗生素应用的现状自抗生素问世以来,人类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掌握了强而有效的武器。
随着病原生物学和病理生物化学研究的进展,各种新的筛选模型和方法不断出现,为寻找新型抗生素打下了基础。
各种药理活性物质将使抗生素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为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遇到的医疗、保健、工农业生产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新的途径。
当然,抗生素也有毒副作用的一面,如患者使用后常常伴随精神不振,疲乏无力,有的患者还会产生过敏现象,滥用抗生素甚至有生命危险。
因此,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滥用抗生素。
我国抗生素滥用情况尤为严重,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我国住院患者和外科手术中抗生素使用率分别高达80%和95%,远远超过国际标准规定的30%和欧美发达国家的抗生素使用率22%~25%[11].在一项对1688例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使用率为74.76%,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者占使用抗生素人数的6.09%,指征不符合标准者占38.04%,抗生素联用过多占31.31%,疗程过长占9.09%,抗生素更换频繁者占8.08%,联用不合理者占7.40%[12].4、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分析4.1社会因素:目前我国对抗生素的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尽管已有相关规定、使用指南等政策出台,但对抗生素的销售和市场监管力度仍然欠缺,导致抗生素生产厂家及经销商为追求经济利益违反规定、钻制度的空白扩大产品生产销售,加剧了抗生素滥用的现象。
4.2 医方因素:医师对抗生素的应用指征、标准及方法、不良反应理论水平欠缺或不遵循指南用药,单纯追求近期疗效大剂量、长期、联合、广谱应用抗生素。
对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剂量、疗程、配伍、给药方式等判断错误。
受当前医疗环境影响,医师为避免不必要的医患纠纷倾向于选择高级别、广谱、进口抗菌药以保证疗效,达到快速控制病情的目的,忽视了药物不良反应和产生耐药菌的严重后果。
部分医疗机构条件有限、药敏试验耗时过长费用较高等使得医师很少应用药敏试验结果指导用药,多数情况下经验性用药。
观念错误导致常规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或不合理的预防性用药。
个别医师放弃遵循抗身素应用原则,而是以获得更大经济利益为原则,造成大量抗生素的不必要、不正规应用。
4.3 患方因素:患者对抗生素了解欠缺观念错误,盲目要求应用所谓的好药、新药,导致体内细菌耐药,造成"无药可用".出现不适症状时自行购买服用抗生素者不在少数,主动要求医师应用抗生素或静脉给药、不遵循医嘱过早或过晚停药、不按常规剂量应用、擅自更换药物、过于依赖药品广告、用茶水或饮料服用抗生素等现象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为常见,并且与患者收入、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相关。
5、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措施5.1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应加强对抗菌药物管理的力度及规范程度,明确治疗性、预防性、联合应用抗生素的指征,要求医师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13]严格把控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禁忌证、用法及用量,养成正确的用药观念,杜绝盲目用药、习惯性用药,推广并鼓励进行药敏试验及病原体鉴定科学指导临床用药,避免药物滥用。
重视对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监督,切断药品营销与医疗机构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阻断为谋求利益开药的现象。
5.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教育:医疗机构定期举办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和讲座,组织医务人员积极参与,不断强化对相关规章制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深刻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和正确应用的必要性,培养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
避免在单纯病毒感染、发热原因不明时滥用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可应用于危重患者病原学及药敏试验结果未回报前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和特点推测最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相关细菌药物敏感情况合理选用抗生素,待病原学结果回报后调整给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