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建议

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建议随着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在养殖场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随之而来的是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给养殖业和消费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为了探讨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现状以及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讨论。
1. 抗菌药物使用广泛对于中小规模的养殖场来说,抗菌药物的使用已经变得普遍。
无论是预防性使用还是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都被广泛地应用于畜禽养殖中。
特别是在养殖过程中出现疫病流行的时候,兽用抗菌药物更是被大量使用,以期达到快速控制疫病扩散的效果。
2. 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却存在着滥用和不合理使用的现象。
一方面是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养殖户对于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缺乏科学依据;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在售卖抗菌药物时不遵守规定,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的现象出现。
3. 造成抗药性问题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出现了畜禽对抗菌药物产生抗药性的问题。
一些常见的抗菌药物已经失去了对某些疫病的治疗效果,导致了治疗效果下降,疫病难以控制的情况出现。
1. 抗菌药物使用过度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监管,中小规模养殖场普遍存在抗菌药物使用过度的现象。
在畜禽疾病防控时,养殖户为了追求疾病的快速控制,经常会大量使用抗菌药物,无论是对病原菌是否敏感。
这样做不仅增加了抗菌药物的使用成本,更重要的是助长了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抗药性,导致了抗菌药物的失效。
2. 抗菌药物选择不当养殖户在选择抗菌药物的时候也存在不当的选择。
一些养殖户往往凭主观判断或者模仿他人的做法来选择使用抗菌药物,缺乏科学依据。
一些抗菌药物的使用不但没有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反而对畜禽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3. 监管不到位目前对于中小规模养殖场兽用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还不够到位。
一方面是因为监管部门的资源和人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养殖场的规模较小,难以引起足够重视。
这就给了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养殖户以可乘之机,进一步加剧了抗菌药物的滥用现象。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养殖业是现代农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为社会提供大量的肉类、蛋类和奶类等优质动物产品。
在养殖业的发展中,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长期以来,养殖业广泛应用抗生素,既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用于促进生长。
而这种滥用抗生素的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环境和动物健康,还给人类带来了食品安全隐患。
必须加强对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目前,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抗生素剂量的过度使用;二是抗生素种类的滥用。
养殖业普遍存在着对抗生素剂量的过度使用。
为了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养殖户在饲料中添加大量抗生素,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还会导致抗生素在环境中的积累,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
养殖业存在着对不同种类抗生素的滥用。
在疾病防治过程中,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抗菌谱,应根据临床需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但目前存在着随意切换抗生素的现象,这不仅导致抗生素的滥用,还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面对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第一,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加强对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监管。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抗生素的使用标准和限制,加强对养殖企业的检查和监督,确保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第二,加强养殖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意识。
养殖户应接受相关培训,了解抗生素的作用和使用方法,熟悉疾病防治的基本原理,掌握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法。
推广绿色养殖模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绿色养殖模式主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高动物抗病能力,降低疫病发生率,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加强饲料的营养配方和合理搭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改进养殖环境,减少疾病的传播;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减少对化学药物的依赖。
第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开发替代品,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科学家可以通过基因改良等技术手段,培育抗病能力强的家畜品种;研发新的兽药,提高兽药的抗菌能力和安全性;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天然的抗菌物质,代替抗生素,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
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研究

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与耐药性研究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对于保障畜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本文将就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和耐药性的研究进行探讨。
一、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在现代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变得普遍。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感染疾病,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蛋量等。
抗生素通过阻断细菌的生长和扩散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畜禽养殖过程中的疾病传播。
然而,过度和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动物体内产生耐药菌株,从而增加抗生素治疗的难度。
二、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与原因抗生素耐药性的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水平基因转移和整合在细菌DNA的外源性抗性基因等。
这些机制在畜禽养殖中相互作用,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
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原因有多种。
首先,过度和滥用抗生素是主要原因之一。
当动物长期接触低剂量的抗生素时,细菌会逐渐发展出对该抗生素的耐药性。
其次,不合理的养殖管理也会增加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例如不严格控制饲料中抗生素的使用量和频率。
此外,抗生素的储存和使用方式也会对耐药性产生影响。
三、抗生素耐药性对畜禽养殖的影响抗生素耐药性对于畜禽养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首先,抗生素耐药性的出现使得对动物疾病的治疗变得困难。
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对耐药菌株已经失去了效果,这给畜禽养殖业的疫病防控带来了挑战。
其次,抗生素耐药性的存在增加了动物感染人类的风险。
一些抗生素耐药菌株可能通过肉食和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威胁公共卫生和食品安全。
四、研究抗生素耐药性的方法和措施为了更好地控制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目前,人们通过分离和鉴定耐药菌株、研究耐药基因的传播途径和机制等来探索抗生素耐药性的发生和演化过程。
此外,加强对畜禽养殖中抗生素的监管和管理也是重要的措施之一。
建立完善的兽药使用管理制度,加强对抗生素使用情况的监测和审查,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频率,都可以有效地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发展。
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与抗生素耐药性研究

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与抗生素耐药性研究抗生素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医疗突破,对各类细菌感染有着显著的治疗效果。
然而,长期以来,抗生素的滥用与误用引发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
畜禽养殖业作为抗生素使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在现代畜禽养殖业中,抗生素的使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管理措施。
抗生素在畜禽生产中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生产效益。
疾病的防控对于确保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抗生素的使用无法完全禁止。
然而,过度或不当的抗生素使用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其中包括抗生素耐药性。
二、畜禽养殖中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现状1. 抗生素耐药性的概念和机制抗生素耐药性是指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抵抗能力。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获得耐药性,如基因突变、耐药基因的侵入和传播等。
这些机制使得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杀菌作用,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甚至治疗失败。
2.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因素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方式和频率是影响抗生素耐药性形成和扩散的重要因素。
过度使用、滥用抗生素以及使用低剂量抗生素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此外,养殖环境的卫生状况也对细菌耐药性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3. 抗生素耐药性在畜禽养殖业中的传播途径抗生素耐药性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水源传播和食物链传播。
经过抗生素选择压力的细菌将抗药基因传递给其他菌株或通过水源、饲料等途径进入人体,进一步加剧了耐药细菌的传播。
三、应对抗生素耐药性的措施为了减缓和控制畜禽养殖中的抗生素耐药性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1. 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制定抗生素使用规范,明确抗生素使用的指示和限制条件。
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不当使用,特别是禁止使用对人类和动物抗生素有交叉耐药性的药物。
2. 提高养殖环境卫生水平建立健全的养殖环境管理制度,保持饲养场所的清洁卫生。
加强养殖场环境的消毒和管理,有效控制细菌的扩散。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抗生素的使用也越来越普遍。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对动物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必须采取措施来规范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使用。
养殖业乱用抗生素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
当动物在拥挤、不卫生的环境中饲养时,容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
抗生素被广泛使用,可促进动物的生长,预防和治疗疾病,提高养殖效益。
这种方法久而久之会导致养殖动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加,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有效性,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为了减少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和滥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限制和规范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使用。
政府可以设立监管机构,负责监督和管理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
凡是违规使用抗生素的养殖场应受到处罚,并被禁止继续经营。
应加强农民和养殖业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他们应该了解抗生素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使用剂量、时间和频率等。
他们还应该了解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机制,以及滥用抗生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通过培训,他们将更加意识到正确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并能避免滥用。
可以倡导发展替代性的养殖方法,如有机养殖和环境友好型养殖。
有机养殖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和激素,通过改善动物饲养环境和饲料质量来提高养殖动物的免疫力。
环境友好型养殖可以减少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通过采用良好的管理和卫生措施来降低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还可以通过使用预防接种疫苗来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
预防接种不仅可以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还可以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加强监测和调查工作,掌握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状况。
通过定期调查养殖场的抗生素使用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滥用抗生素的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整改。
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对于动物健康、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为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使用,包括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教育培训、推广替代性的养殖方法、使用预防接种疫苗和加强监测调查等。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养殖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需求的增加,养殖业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及应对措施展开探讨。
一、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抗生素过度使用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为了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预防疾病,养殖户普遍存在着对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会导致养殖动物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还会残留在养殖产品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巨大隐患。
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会滥用抗生素来治疗或预防疾病,而忽视了抗生素滥用可能带来的后果。
抗生素滥用不仅会对养殖环境和生态造成破坏,还会造成抗生素残留等问题,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3. 缺乏规范管理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缺乏规范化管理,一些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缺乏规范和标准,导致了抗生素的滥用和过度使用。
而政府相关部门在抗生素使用管理方面的监管也较为薄弱,难以有效监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的不规范和过度使用带来了以下一些危害:1. 动物健康风险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会导致养殖动物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疾病难以有效治疗,进而影响养殖动物的健康和生长速度,增加了养殖业的风险。
2. 养殖产品安全风险抗生素滥用和过度使用会导致养殖产品中残留抗生素,对人类的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长期食用含有抗生素残留的养殖产品会增加人体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而影响人类健康。
3. 环境污染风险抗生素的过度使用会导致抗生素在养殖环境中残留并积聚,对环境造成污染。
抗生素残留会对水域生态和土壤微生物群落造成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为了有效应对养殖业抗生素使用现状带来的问题,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规范和管理养殖业抗生素的使用。
2. 推广绿色养殖技术推动绿色养殖技术的应用,引导养殖户采用绿色无抗项目,采用生物制剂、中草药等天然养殖方法,降低抗生素的使用量,保障养殖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畜牧业中的养殖动物抗生素使用和替代

畜牧业中的养殖动物抗生素使用和替代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对抗生素使用的关注也日益增多。
饲养动物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可能导致抗药性的增加,还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因此,如何减少养殖动物中抗生素的使用,以及研究和推广替代方案,成为当前畜牧业发展中的重要议题。
1. 抗生素使用的现状在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主要包括促生长和预防治疗两个方面。
许多养殖场主和农民往往过度依赖抗生素,在饲养过程中大量使用,以期能够提高动物的生长速度和防止疾病的传播。
然而,这种过度使用不仅会导致养殖动物体内抗生素残留物的增加,还会促进抗生素耐药性基因的传播。
2. 抗生素使用的风险和影响过度使用抗生素在畜牧业中存在许多风险和影响。
一方面,抗生素的滥用可能导致环境污染,例如通过动物粪便及其处理过程中排放到土壤和水体中的抗生素残留物。
这些残留物不仅对土壤和水资源构成潜在威胁,还有可能通过生物链的传递进入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
另一方面,过度使用抗生素还加速了抗药性细菌的出现和传播,对人类医疗和兽医治疗提出了挑战。
3. 替代方案的研究和推广为了减少养殖动物中抗生素的使用,研究替代方案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目前,有许多替代方案被提出和研究,包括植物提取物、益生菌和疫苗等。
这些替代方案不仅能够提供动物所需的营养和健康支持,还可以增强动物的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此外,一些新兴技术如基因编辑和基因改良也被用来研发抗病性更强的饲养动物品种,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对抗生素的需求。
4. 政策与监管的重要性除了替代方案的研究和推广,政策与监管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各国应出台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畜牧业中抗生素的使用。
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加强对养殖场的抽检和监督,对抗生素残留物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控制,对于预防和减少抗生素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和消费者的意识,也是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途径。
5. 教育与推广的角色学校、媒体和行业组织等教育机构也承担着教育和推广抗生素替代方案的重要角色。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1. 引言1.1 概述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养殖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抗生素的使用也逐渐增加。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提高养殖动物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抗生素残留、耐药性问题等。
监管政策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科研人员和政府部门一直在探讨替代方案,如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养殖业需要更加注重生态友好型的发展模式,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加强监管政策,推动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合理使用抗生素、推广替代方案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抗生素滥用的风险,保障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概述】1.2 问题提出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引言: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也日益普遍。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是否会对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抗生素滥用是否会导致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增加,从而影响医疗领域的治疗效果?当前的监管政策是否能够有效控制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合理使用?是否存在替代方案能够减少对抗生素的依赖,从而降低潜在的健康风险?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以确保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字数:176】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对养殖业的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在深入了解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抗生素滥用可能带来的危害,并分析监管政策的现状。
本文也将探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以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引起社会对养殖业中抗生素使用问题的关注,促使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监管,并为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Moore等(1946)首次报道,在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的日增重。
自此,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业,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了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
我国是畜禽生产大国,但由于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0.9%-l.2%。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抗生素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已成为畜牧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1.抗生素在畜禽中的使用现状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用于畜牧业。
美国忧思科学联合会(UCS)估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肉牛的添加剂。
王云鹏等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
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B一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等。
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转化率而作为添加剂来使用。
1.1盲目、随意用药问题突出。
据调查,在畜禽过程中,抗生素被应用于无使用特征、治疗单纯病毒感染、预防用药超过规定的时间、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等现象比比皆是。
目前,我国户(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只有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没有或缺乏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懂得合理用药的方法,不清楚抗生素残留的危害,部分户仅凭着经验饲养,畜禽无病“防病”意识太强,诊断疾病水平较低,凭感觉用药问题突出。
随着畜禽疾病的复杂化,诊断难度的加大,滥用药率高达60%~90%。
1.2过量、长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普遍存在。
者传统的思想认为:质量较差,含量不足,使用药物多多亦善,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长期使用现象普遍存在。
据了解,少者,用药剂量加大2倍~3倍;多者,加大数倍至十几倍。
同时,—些厂家为了提高销售量,使用非常用的名称,以冒充新药,蒙骗户的现象以及随着复方的大量涌现,经销商推荐用药程序的“详细周到”,也加剧了抗生素的过量和长期使用的现象。
1.3使用禁用抗生素现象时而发生。
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一些在畜禽生产中禁用的药物。
如农业部2002年4月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
其中明文禁止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在所有食品动物作所有用途的使用。
但在监督检查或场中时而能够看到,其使用依然禁而不止。
1.4人药兽用现象依然存在。
《管理条例》明令禁止人药兽用。
在生产中,由于抗生素的品种较少,或人们担心的质量,往往使用医用药物。
张莉等对哈尔滨市郊30户肉户使用抗生素、激素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土霉素的添加率达到l00%,在使用土霉素的同时,80%的饲养户同时使用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青霉素,而这些药物均是人类用药。
同时,我国许多制药厂家具备模仿生产高端抗生素的能力,使得兽用抗生素的更新几乎与人类临床用抗生素同步。
因此,在现代宠物的临床治疗、、的饲养中,使用人抗生素的现象非常普遍,品种涉及到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等各种抗生素。
1.5兽用原料药直接使用情况屡禁不止。
近年来,在临床上直接使用原粉(即原料药)的现象比较普遍,从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如严重的药物毒副反应、畜禽死淘率增加、生长迟缓、多重耐药菌的产生、药物残留等,给畜禽健康、食品安全带来诸多隐患。
林春珍通过对50位水产场技术人员的询问,其所使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诺氟沙星等l0多种,而这些抗生素,几乎属于原料药或部分为人用的处方药。
1.6药物配伍不当现象明显。
户为使动物疾病早日康复,不合理的使用几种抗生素药物。
中国技术网对某动物门诊236张处方中抗菌药物使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占77.5%,使用频率较高的有β-内酰胺类。
而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约占使用抗菌药物总数的50%,其中不乏不合理配伍,表现在单纯性病毒感染同时开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配伍使用。
如青霉素加头孢氨苄、林可霉素加红霉素等。
由于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不同,性质不同,配伍不当或用药不合理。
轻者,达不到理想的疗效;重者,加大药物的毒副作用。
1.7不按规定休药期使用。
休药期的长短与药物在动物体内的消除率和残留量有关,而且与动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有关。
国家对有些特别是药物添加剂都规定了休药期,但是部分户(场)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时很少按规定休药期执行。
2 抗生素安全性问题2.1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
畜禽的细菌耐药性日益复杂,机体免疫力下降,出现了二重或多重感染,加大了动物疾病防治的难度。
陈杖榴等对广东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进行调查,从、、牛、饲养员和环境等分离大肠杆菌l524株,测定了这些菌株对环丙沙星等2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动物源分离的大肠杆菌普遍存在耐药性,其中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这与动物用药的强度、频率呈正相关。
长期使用抗生素造成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影响机体内有益菌群生长,造成机体内菌群失调,致使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过去较少患有的细菌病频频发生。
2.2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了人类的身体健康。
2.2.1过敏和变态反应。
刘渠等对深圳市龙岗区64份肉类样品中庆大霉素的残留检测结果显示,9份超过标准,阳性率14.06%。
不久前,我国卫生部门曾对市场上135份鲜奶和60份奶粉进行检测,其结果是l35份鲜奶中有30份含残留抗生素,阳性率达22%;60份奶粉中2份有抗生素残留,检出率为3.3%。
研究发现,残留于畜产品中的抗生素,有的经过加热而失活,但对于性质较稳定的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等),虽经烹饪也不能破坏其在动物产品中的存留,甚至有的药物,如四环素的降解产物具有更强的溶血或肝毒作用。
人经常食用含抗生素的动物性食品,轻者,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重者,急生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导至死亡。
2.2.2造成人类病原性细菌耐药性的增加。
关于耐药性由动物传给人类的相关证据都是基于人畜共患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和弯曲杆菌感染,可以通过食物链或污染的环境来传染人,这些感染通过肠道菌而使人发病。
动物畜产品药物的残留可能使人类病原菌长期接触这种低浓度的药物,从而产生耐药性,使这类药物防治人类疾病的疗效降低。
1972年,墨西哥有l万多人被抗氯霉素的伤寒杆菌感染,导致l400多人死亡。
l992年美国有l3300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
最新研究表明,畜牧业抗生素滥用是人畜共患病之源。
在荷兰,人类“超级病菌”(MRSA,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抗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例中20%感染自一种最初仅出现在体内的新型病毒。
发表于《美国医学协会学刊》的研究认为2005年全美有l0万例“超级病菌”病例,其中有1.9万例致死。
2.2.3“三致”作用。
某些抗生素具有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用,其主要通过肉、蛋、奶进入人体,引起病变,如氯霉素能够损伤人肝脏和骨髓造血机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粒状白细胞减少症、肝损伤等,甚至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3破坏了生态环境。
一些性质稳定的药物被排泄到环境中仍能稳定存在很长时间,从而造成环境中的药物残留。
研究表明,链霉素、土霉素在环境中不易降解,螺旋霉素低浓度降解很快,但浓度高时需6个月才能降解完,杆菌肽锌在有氧的条件下完全降解需3~4个月,在无氧环境中,降解所需要的时间更长。
据报道,动物场污水处理池中红霉素、复红霉素、磺胺甲恶唑浓度可达6g/L,这些药物的排放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3.解决对策3 .1加大对生产者的教育、培训力度,增强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广泛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推进阳光工程,积极向户(场)普及专业知识,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重点搞好优质畜禽品种的选育和普及、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通过实施生物安全和免疫接种来预防疾病,从而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同时,加大药物残留及耐药性对动物与人潜在危害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
3.2推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官方制度,提高饲养及管理水平。
现代畜牧业是集资金、技术于一体的高风险的行业。
者不仅需要懂经营、会管理,熟悉技术知识,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因此,通过推行资格准入制度和官方制度,调高门槛,提升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动物防疫与检疫的管理水平,从而消除动物性食品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3.3大力实施GMP认证制度。
加强抗生素生产的源头管理,提高质量的整体水平。
国家政策上要积极鼓励科研单位、企业研究开发高效、无毒、无残留、安全的动物专用抗生素新品种,并克服目前抗生素存在的缺点,提高我国质量的整体水平;管理上要加大实施GMP认证制度力度,严格审批新,规范的名称,加强对禁用药物品种的监管,使我国的研制、推广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4全面实施执业制度与管理处方制度。
全面实施执业制度,可提高从事经营性活动的人员的业务水平,保证在动物疾病诊断、治疗、免疫接种等方面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同时,在和临床中,可仿效欧美国家的分类管理的做法,将划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对人和动物容易产生药物残留和耐药性的抗生素,必须凭处方购买和使用,从而杜绝滥用药的现象。
3.5完善监控体系,加大行政执法力度。
近几年,多宝鱼中氯霉素的残留等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充分暴露了我国行政执法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因此,应建立、、药物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全程监控体系,严格执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规,加大对违法使用抗生素现象的处罚与打击力度。
3.6积极开发抗生素添加剂替代品,推广使用绿色添加剂。
来源场动力网。
政府应加大科研投入,研制和使用对人和动物健康安全的、无污染、无残留的抗生素添加剂替代品(如中草药添加剂、微生态制剂等),减少生产中抗生素的使用量,从而规避由于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动物性食品安全的风险。
Moore等(1946)首次报道,在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的日增重。
自此,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业,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