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常连枝
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

复苏的步骤
T—组合复苏器(T—Picec复苏器)
(1)指征:用于足月儿和早产儿正压通气。
(2)用法:需接上压缩气源,氧气由T—组合复苏器的新生儿气 体出口经一个管道输送到新生儿端,与面罩相连使与口鼻密封 或与气管导管相连。预先设定吸气峰压(PIP)20—25cm H2O、 呼气末正压(PEEP)5cm H2O、最大气道压(安全压)30—40 cm H2O。操作者用拇指或食指关闭或打开T形管的开口,控制呼 吸频率及吸气时间,使氧气直接流人新生儿气道。由于提供恒 定一致的PEEP及PIP,维持功能残气量,更适合早产儿复苏时 正压通气的需要。本装置容易操作、使用灵活、压力输出安全 正确及操作者不易疲劳
复苏准备
每次分娩时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护人 员在场,其职责是照料新生儿。
复苏1名严重窒息儿需要儿科医师和助产士(师)各1人。 多胎分娩的每名新生儿都应由专人负责。 复苏小组每个成员需有明确的分工,均应具备熟练的
复苏技能。 新生儿复苏设备和药品齐全,单独存放,功能良好。
复苏的基本程序
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的指征
(1)需要气管内吸引清除胎粪时。 (2)气囊面罩正压通气无效或要延长时。 (3)胸外按压时。 (4)经气管注入药物时。 (5)特殊复苏情况,如先天性膈疝或超低出生体 重儿
喉镜下经口气管插管
准备
进行气管插管必需的器械和用品应保存在 一起,在每个产房、手术室、新生儿室和急救 室应随时备用。常用的气管导管为上下直径一 致的直管(无管肩)、不透射线和有cm刻度。如 使用金属管芯,不可超过管端
否
保持体温,摆正体 位,清理气道,擦 干全身,给予刺激
是,与母亲在一起
常温护理: 保持体温 清理气道(必要时) 擦干 评估
2024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

2024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首先,新生儿复苏是指在出生后不久(通常是在出生后的1小时内)出现生命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紧急措施以维持新生儿的生命功能。
复苏过程需要严格遵循专业的指导原则,以确保患儿能够得到妥善的护理和治疗。
在新生儿复苏中,呼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指南强调,在出生后的第一分钟开始,应该清除气道,为新生儿提供氧气。
如果新生儿无法自主呼吸,应迅速进行正压通气。
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因为对呼吸支持的及时给予可以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
除了呼吸支持外,心脏按压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指南建议,在出生后的第一分钟开始进行心脏按压,并以1:3的频率进行,即按压30次,放松90次。
而在进行心脏按压时,应注意力度适中,并且要确保按压位置恰当。
新生儿复苏指南还特别强调了新生儿的体温调节问题。
指南指出,新生儿的体温必须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因为新生儿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弱,过高或过低的体温都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进行复苏过程中,应对新生儿进行体温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暖或降温措施。
除了上述关键要点外,新生儿复苏指南还对其他一些常见情况进行了指导。
例如,对于出生时有胎粪吸入的新生儿,指南建议尽早进行抽吸以避免其引发呼吸道堵塞。
对于出生时有低血糖的新生儿,指南指出应及时给予葡萄糖溶液以维持血糖水平。
此外,对于出生时有药物中毒的新生儿,指南还提供了相应的解毒措施和护理建议。
总的来说,2024年新生儿复苏指南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文件,可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在新生儿复苏中获得准确的指导。
通过遵循指南中的建议和原则,可以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应该密切关注并遵循该指南的指导,以确保对新生儿进行有效的复苏。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解读(2022版)

三、复苏流程
② 扩容剂 (1)指征: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怀疑有低血容量的新生儿尽管给予了正压通 气、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心率仍然<60次/min,应使用扩容剂。低血容量新生 儿可表现为皮肤苍白、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3 s)、心音低钝和大动脉搏 动微弱。如无低血容量表现或急性失血史,不常规扩容。 (2)扩容剂:生理盐水。 (3)方法:首次剂量为10 ml/kg,经脐静脉或骨髓腔5~10 min缓慢推入。必要时 可重复使用。不推荐采用外周静脉进行扩容治疗。
▪ 有自主呼吸的早产儿,出生后如需即刻呼吸支持,应给予持续气 道正压通气而不是气管插管正压通气。
三、复苏流程
② 方法 (1)压力:20~25 cmH2O,少数2~3次30 cmH2O压力通气。最好同时提供 呼气末正压。 ▪ T-组合复苏器需预先设定吸气峰压20~25 cmH2O、呼气末正压5 cmH2O、
三、复苏流程
6、胸外按压 ① 指征:有效正压通气30 s后,心率<60次/min。在正压通气的
同时,开始胸外按压。 ② 方法:胸外按压的位置为胸骨下1/3(两乳头连线中点下方),
避开剑突。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按压和放松的比例为 按压时间稍短于放松时间,放松时拇指不应离开胸壁。
三、复苏流程
三、复苏流程
1、快速评估
logo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肌张力好吗,应快速彻底擦干,与母 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
○ 如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入复苏流程。 ○ 如羊水有胎粪污染,则进行有无活力的评
估,并决定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三、复苏流程
三、复苏流程
三、复苏流程
3、正压通气 ▪ 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建立有效的通气。 ① 指征: (1)呼吸暂停或喘息样呼吸; (2)心率<100次/min。 ▪ 黄金一分钟内实施。
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

新生儿复苏指南---复苏步骤
(2)频率和吸气时间: 正压通气的频率为40~60次/min(建议等级2a级,证据级别C-EO级), 用“吸-2-3”的节律大声计数以保持正确的速率。 无论足月儿还是早产儿,正压通气的吸气时间≤1 s(建议等级2a级,证据级别C-LD级)。 不推荐对早产儿正压通气时增加吸气时间,因采用持续性肺膨胀策略有潜在危害(建议等级3级,
具备呼气末正压的复苏囊并配备压力表。
新生儿复苏指南---复苏步骤
临床常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 (250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时最 好使用具备呼气末正压的复苏囊并配备压力表。
新生儿复苏指南---复苏步骤
T-组合复苏器使用前需连接压缩气源, 采用空氧混合仪调节氧浓度。 压力: 需预先设定吸气峰压20~25
新生儿复苏指南---复苏步骤
通常情况下吸气峰压为20~25 cmH2O(1 cmH2O=0.098kPa) 少数病情严重的新生儿可用2~3次30 cmH2O压力通气(建议等级2a级,证据级别C-LD级)。 对需要正压通气的新生儿,最好同时提供呼气末正压(建议等级2b级,证据级别C-LD级)。 临床常用的新生儿复苏囊为自动充气式气囊(250ml),使用前要检查减压阀,有条件时最好使用
行脉搏血氧饱和度和3-导联心电监测,考虑脐静脉置管。
新生儿复苏指南---复苏步骤
(六)胸外按压 3. 胸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配合:由于通气障碍是新生儿窒息的首要原因,胸外按压务必与正压通气同时进行。胸 外按压与正压通气的比例应为3∶1(建议等级2b级,证据级别C-EO级),即每2秒有3次胸外按压和1次正压通 气,达到每分钟约120个动作。胸外按压者大声喊出“1-2-3-吸”,其中“1-2-3-”为胸外按压,“吸”为助手 做正压通气配合。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解读(2024版)(2024版)

复苏流程
▪ 自动充气式气囊得到4种氧浓度: ▪ 气囊不连接氧源,氧浓度为21%(空气); ▪ 连接氧源,不加储氧器,氧浓度为40%; ▪ 连接氧源,加袋状或管状储氧器,氧浓度分别为100%或90%。 ▪ 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传感器应置于新生儿动脉导管前位置(即右上肢,
通常是手腕或手掌)。在传感器与仪器连接前,先将传感器与婴儿连接 有助于最迅速地获得信号。
复苏流程
▪ 如心率≥60次/min,停止胸外按压,以40~60次/min的频率继续正 压通气。
▪ 如心率<60次/min,检查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操作是否正确,以及 是否给予了100%氧。如通气和按压操作皆正确,做紧急脐静脉置 管,给予肾上腺素。为便于脐静脉置管操作,胸外按压者移位至 新生儿头侧继续胸外按压。
确组长和成员的分工,复苏计划。
分娩前准备
3、准备物品
复苏程序
▪ 程序是“评估-决策-措施”的循环。 ▪ 基于呼吸、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其中心率是最重要的指标。
复苏流程
1、快速评估 (1)足月吗? (2)羊水清吗? (3)肌张力好吗? (4)哭声或呼吸好吗? ▪ 如4项均为“是”,应快速彻底擦干,与母亲皮肤接触,进行常规护理。 ▪ 如4项中有1项为“否”,则进入复苏流程。 ▪ 如羊水有胎粪污染,则进行有无活力的评估,并决定是否需要气管插管吸引胎粪。
复苏流程
② 准备:
复苏流程
③ 深度: ▪ 出生体重(kg)+(5.5~6.0) cm
复苏流程
④ 插管成功: (1)胸廓起伏对称; (2)听诊双肺呼吸音一致; (3)无胃部扩张; (4)呼气时导管内有雾气; (5)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上升。
复苏流程
5、喉罩气道 ▪ 喉罩气道多用于体重≥2 000 g的新生儿。 ▪ 适应证: (1)新生儿存在口、唇、舌、上腭和颈部的先天性畸形,面罩气 囊难以形成良好的气道密闭,或使用喉镜观察喉部有困难或不可能; (2)面罩气囊正压通气无效及气管插管不可能或不成功。
2024新版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

2024新版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2024年版新生儿复苏指南是国际上公认的新生儿复苏的权威指南,此次版本的指南对于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实施策略有了较大的更新和改进,并且涵盖了更多的实践证据。
首先,新版指南明确指出了新生儿复苏的第一步应该是确保新生儿的舒适和维持体温,因为新生儿在恶劣环境下易感染,体温不稳定,所以在复苏过程中必须保证新生儿的体温稳定,通过穿上适宜的衣物,使用保温设备等来达到这一目标。
其次,指南明确了胸外按压是新生儿复苏的关键步骤,指南建议使用2指心窝压迫技术进行胸外按压,按压频率为每分钟90~120次,按压深度为1.5~2.0cm,按压后应完全松开压力以获得充分的胸廓回弹。
当气道开放后,应该立即进行呼吸支持。
指南还提出了使用新生儿面罩进行呼气或自然吸气、以及采用正压通气的方法。
对于对呼吸支持无反应的新生儿,可尝试采用紧急气管插管或建立自主呼吸的气管插管。
此外,指南明确了早期使用药物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指南强调了早期使用肾上腺素的重要性,以达到保证血液循环的目的。
根据指南,新生儿在早期进行胸外按压和呼吸支持后,如果没有反应,可以考虑使用肾上腺素进行药物复苏。
对于难以通气和低心率的婴儿,也可以考虑使用醛固酮来进行药物复苏。
最后,新版指南还强调了围产期抢救的重要性。
指南指出,在分娩完毕后应立即对婴儿进行评估和复苏,特别是在围产期窒息的情况下。
指南还提出了通过宣教和培训来提高抢救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减少抢救的误区和延误。
总之,2024年版新生儿复苏指南对于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实施策略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改进。
指南明确了舒适体温的保持、胸外按压的重要性、呼吸支持的方法、早期使用药物以及围产期抢救的重要性等关键要点。
这些更新和改进为新生儿在危急状态下的复苏提供了更加科学、准确和有效的指导。
新生儿复苏指南解读

.
初步复苏步骤
要求在生后30秒内完成
保暖
清理呼吸道
摆好体位
刺激
擦干
摆好体位: 头轻微仰伸位,咽后壁,喉和
气管成直线
复苏时正确和不正确的头位
清理呼吸道
先吸引口腔,然后是鼻腔
快速擦干全身,拿掉湿毛巾
刺激
刺激新生儿呼吸的可行方法
羊水胎粪污染时的处理:当羊水 有胎粪污染时,无论胎粪是稠或 稀,初生儿一娩出先评估新生儿 有无活力:新生儿有活力时,继 续初步复苏;如无活力,采用胎 粪吸引管进行气管内吸引
.
前言
世界卫生组织2005年统计数字表明,每年 400万的新生儿死亡中约有100万死于新生 儿窒息。
我国2005年新生儿前三位的死因: 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窒息、肺炎。
据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新增 0~6岁残疾儿童为19.9万,智力残疾占 54.2%。智力残疾原因依次为:产时窒息、 早产、宫内窘迫等。产时窒息为致残的首位 原因。
旧法复苏 新法复苏 国际标准:美国儿科学会和心脏学会于2010
年制定了新的新生儿国际复苏指南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卫生部2005年版)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2007年北京修订版) 新生儿复苏指南(2011年北京修订版)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专家组
1 第一部分 指南目标和原则 2 第二部分 新生儿复苏指南 3 第三部分 正压通气特殊复苏情况 4 第四部分 复苏后监护 5 第五部分 早产儿复苏需关注的问题
有活力的定义是:规则呼吸或哭 声响亮、肌张力好及心率>100 次/min。
以上3项中1项不好者为无活力
有关用氧的推荐: 过去新生儿复苏正压通气推荐使用100% 氧。 新指南建议县以上医疗单位创造条件在产房添置空气—氧混
新生儿窒息复苏指南解读(2022版)精选全文

分娩前准备
1、产前咨询四个问题 ① 孕周多少? ② 羊水清吗? ③ 预期分娩的新生儿数目? ④ 母婴有何高危因素? ▪ 准备的人员及复苏物品。
分娩前准备
2、组成团队 ▪ 每次分娩至 ▪ 如果有高危因素,则需多名医护人员在场,组建团队。团队要明
▪ 新生儿持续紫绀或心动过缓可能为先天性心脏病,但此类患儿很 少在生后即刻发病,因此所有无法成功复苏的原因几乎都是通气 问题。
复苏的特殊情况
复苏的特殊情况
▪ 继续或停止复苏 ▪ 如果复苏的所有步骤均已完成,而心率始终无法检测到,应在生
后20 min后与团队和患儿监护人讨论,做出继续复苏或停止复苏 的决定。决定应个体化。 ▪ 对于生存机会很小、可能早期死亡或有严重合并症的新生儿,经 专家讨论,监护人参与决策。
复苏流程
③ 其他: ▪ 分娩现场新生儿复苏时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 ④ 脐静脉置管: ▪ 脐静脉是静脉给药的最佳途径,用于注射肾上腺素以及扩容剂。
当新生儿需要正压通气及胸外按压、预期使用肾上腺素或扩容时, 复苏团队中的1名成员应放置脐静脉导管,而其他人员继续进行正 压通气和胸外按压。
复苏流程
▪ 置管方法: ▪ 常规消毒铺巾,沿脐根部用粗线打一个松结,如断脐后出血过多,
复苏后监护
▪ 接受长时间正压通气或高级复苏(如气管插管、胸外按压或给予 肾上腺素)的新生儿可能有病情变化的风险,稳定后应在新生儿 重症监护病房接受密切监护和治疗。
▪ 对于胎龄≥36周的新生儿,如果接受了高级复苏,应评估有无新生 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证据,以确定是否符合亚低温治疗标准。有 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时,应按照相应的诊疗规范进行亚 低温治疗。
复苏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