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学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建筑设计的文献进行了综述,讨论了建筑设计中的三个主要方面:概念设计、形式设计和功能设计。

其中,概念设计讨论了自然、文化和历史环境,设计灵感及创新性的概念;形式设计讨论了空间安排、结构系统及技术系统及空间语汇;功能设计则讨论了建筑功能及用户要求等等。

文章结合了多种文献资源,从生态学、文化学及跨学科知识的角度考察与建筑设计相关的主要观点。

综上,本文指出,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确保最终的设计结果能够满足用户要求。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念设计,形式设计,功能设计IntroductionConcept DesignConcept design is the first stage of the architectural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establishing the design intent and direction for the project. It involves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al,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sin which the project will be situated, as well as an exploration of design inspiration and innovation. David Pearson's work on "contextual design" is an exam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hich context is given equal importance as form, and the concept of understanding a place through its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is embraced (Pearson, 1997).Form DesignForm design is the next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the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space, structural systems, and technical systems, as well as the creation of a spatial vocabulary. Through form design, architects are able to achieve an emotional response in the user through a variety of methods, including pattern, color, texture, and light. Leland Roth's seminal work on "form and function" is an example of how form can be used to express function (Roth, 1985).Functional DesignFunctional design is the final stage of the design process, and is concerned with both the practical and aesthetic aspectsof a project.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it is important to ensure that the building meetsuser needs and requirements. Robert Venturi's work on "function and symbolism" is an exam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in whichthe expressive potential of a building is explored in order to achieve a balance between form, function, and symbolism (Venturi, 1996).。

如何做建筑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如何做建筑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范文

建筑方案设计文献综述范文1. 建筑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第一步,是建筑师将主要设计思路表现出来的产物。

它是建筑设计的灵魂和核心,将决定建筑后期的发展方向和效果。

一个好的建筑方案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还能够体现建筑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

2. 国内外建筑方案设计研究现状国外建筑方案设计在功能性、美学性和创新性方面均有较大突破。

著名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建筑的动态美学和功能性;而丹麦建筑师BIG事务所(Bjarke Ingels Group)则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将建筑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而国内建筑方案设计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功能的融合方面也表现出了较大的进步。

如福建土楼的设计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北京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的设计则充分体现了现代城市建筑的人文关怀和环保理念。

3. 建筑方案设计的发展趋势未来建筑方案设计的发展将趋向于多元化和创新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将更加注重数字化设计和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同时,人们对于绿色建筑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建筑方案设计将更加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此外,建筑方案设计也将更加注重与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结合,以创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

建筑设计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和历史元素,使建筑更具地域特色和城市认同感。

4. 结语建筑方案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建筑设计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

未来,建筑方案设计将更多地融入数字化和环保理念,更加关注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创造出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作品。

希望本文的综述能够为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文献综述

框架结构建筑的设计(黄河科技学院工学院代照鹏)霍尔在《锚固》中说:“建筑思维是一种在真实现象中进行思考的活动,这种活动在开始是由某种想法引发的,而想法来自环境。

[1]建筑的设计总是离不开外部的天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某一地域的建筑只有吸收到这一地域的特殊营养它才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可,才能具有它的生命。

人们会具有和建筑有关的感情,在建筑中感受到定居与居住的感觉,人们对于建筑的这一体验比之于建筑所提供的信息更为本质。

[2]在从事一个建筑的设计时,设计师当然要体验到这种感觉。

在脑海中构图之时,运用自己对建筑周边人文地理环境的理解。

用建筑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建筑业的角度建筑一座优秀的建筑物须经过严密的企划过程。

[3]充分调查分析建筑的功能需求和建筑要求,在比照类似的建筑时,也要与建设部门和施工部门多交流。

达到建筑设计满足建设要求、经济划算、施工方便和外观优美的目的。

1、建筑图的设计设计决定一个建筑的成功,首先在于建筑师。

造型啦,色彩啦,空间啦,环境啦,文脉啦,等等等等,主要靠建筑师撑大梁,出大思路,画出大方案,配合工种的设计当然也极为重要,也决定成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但关键首先在于建筑设计。

[4]现代建筑设计已经不再是营造大师领导的卓越工匠的创作,而是属于一个独立的专业人员队伍——设计事务所或设计院的主要工作。

建筑设计与建筑施工的专业分离,使得建筑设计的视觉表达媒介——建筑图纸或模型更显示出重要价值,建筑图纸或模型成为沟通建筑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主要桥梁,因而设计表达也成为建筑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

[5]建筑设计理念表达在建筑图和结构图上,而建筑的形象无疑在建筑图上会得到更加直观的表达。

因而建筑的美丑也就取决于建筑图的美观设计。

对于建筑形象的美观问题,由于人们审美观念的差别,往往难以达成一致的。

但建筑形象美还是具有规律可寻的。

假如建筑美,无论其内部外部均可概括为形式美和意境美两方面的空间形式美的规律;又如平常所说的构图原则或构图规律必然包括统一、变化、对比、微差、韵律、节奏、比例尺度、重点、比拟和联想等,这些都是创造建筑形象美时应遵循的规律。

建筑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建筑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势头愈发迅猛。

为了更好地推动建筑行业的科技进步,提高建筑质量,本文对近年来建筑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总结如下:一、建筑结构优化设计1.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是提高建筑质量、降低建筑成本的关键。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建筑结构优化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

如张华等(2018)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通过调整遗传算法参数,提高了优化效果。

2. 针对复杂建筑结构,刘洋等(2019)研究了有限元方法在建筑结构优化设计中的应用,通过建立合理的有限元模型,实现了对建筑结构的精确分析和优化。

二、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1.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李明等(2017)对建筑节能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墙体保温、屋面保温、门窗节能等方面。

2. 针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赵静等(2018)对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的指标体系。

三、建筑信息化与BIM技术1. 建筑信息化是提高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

陈勇等(2016)对建筑信息化技术进行了综述,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建筑性能分析、建筑运维等。

2. 针对BIM技术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刘翔等(2019)对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包括设计、施工、运维等阶段。

四、建筑安全与抗震1. 建筑安全是建筑行业永恒的主题。

张伟等(2017)对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抗震设防、抗震结构体系、抗震计算等。

2. 针对建筑安全风险控制,王磊等(2018)对建筑安全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综述,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模糊评价等。

五、建筑经济与管理1. 建筑经济与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李慧等(2016)对建筑项目管理模式进行了综述,包括传统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BIM项目管理等。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建筑结构设计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引言建筑结构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建筑安全、提高建筑使用性能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结构设计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涌现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技术。

本文将对建筑结构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和分析不同研究方法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一、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1. 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主要通过分析结构在极限工况下的承载能力来确定结构尺寸和材料的选择。

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中,通常采用可靠度理论来评估结构的可靠性,以确保结构在极限状态下的安全性。

2. 等效静力法等效静力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将动力荷载转化为等效静力荷载,然后通过静力分析来确定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等效静力法在结构设计中应用广泛,特别适用于简单和规则的结构。

3. 非线性分析方法非线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较新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考虑了结构在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变形和破坏行为。

非线性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限元法或其他数值方法来模拟结构的力学行为,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安全性。

二、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方法1. 多目标优化方法多目标优化方法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将多个设计目标统一考虑,通过调整结构的参数来找到最优解。

多目标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提高结构的性能和经济性。

2.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遗传算法通过定义适应度函数和遗传操作,通过不断迭代来寻找最优解。

遗传算法具有较强的全局搜索能力,能够找到较优解。

3. 模拟退火算法模拟退火算法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它通过模拟金属退火过程来搜索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通过定义能量函数和随机搜索策略,通过不断迭代来寻找最优解。

模拟退火算法具有较强的局部搜索能力,能够找到局部最优解。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新技术和新方法1. 智能优化算法智能优化算法是一种新兴的建筑结构设计方法,它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结构设计中。

建筑类毕业设计精选之文献综述

建筑类毕业设计精选之文献综述

说明
1.根据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暂行规定》,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作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一。

2.文献综述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前期内完成,由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并经所在专业教研室审查。

3.文献综述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文字表达要明确、严谨,语言通顺,外来语要同时用原文和中文表达。

第一次出现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4.学生撰写文献综述,阅读的主要参考文献应在10篇以上(土建类专业文献篇数可酌减),其中外文资料应占一定比例。

本学科的基础和专业课教材一般不应列为参考资料。

5.文献综述的撰写格式按毕业设计(论文)撰写规范的要求,字数在2000字左右。

文献综述应与开题报告同时提交。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论文文献综述.

()xxxxx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姓名:专业:学号:土木工程南京某研究所设计设计论文题目:(建筑设计,基础设计)指导教师:2016年4月4日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1.结合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每人撰写2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框架结构综述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框架结构结构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越来越广泛。

与其他结构相比框架结构有很大的优越性,框架结构有着很多优点:承载力大、结构自重轻、抗震性能好、造价低、材料来源广泛、耐火性好、结构刚度大、使用维修费用低等。

框架结构体系是土木工程领域目前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框架结构双向板梁柱折减系数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the construction of frame structure with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more and more pared with other structure has great superiority,frame structure has many advantages:a large, light self weight,good seismic performance,low cost,wide material source, good fire resistance,structural stiffness,the use of low cost of repair capacity.Frame structure system is the field of civil engineering at present one of key research of.Keywords frame structure two-way slab beam column the reduction coefficient1引言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物越来越普遍,框架结构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陶烂等轻质板材隔墙分户装配成而。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建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建筑学是一门研究建筑物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的学科,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要求的提高,建筑学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基于对建筑学的文献综述,探讨建筑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建筑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与规划是建筑学的核心领域,它涵盖了建筑物的外形、内部布局、功能分区等方面。

近年来,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求创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提高建筑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例如,研究者们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工具和算法,探索了新的设计形式和结构体系,如自适应建筑、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和模拟中的应用等。

二、建筑技术与材料建筑技术与材料是建筑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和改进建筑材料,以满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建筑需求。

同时,他们也探寻新的建筑技术,例如3D打印技术在建筑构件制造中的应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领域的利用等。

三、可持续建筑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日益提高下,可持续建筑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可持续建筑旨在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供更加健康和能源效率的建筑环境。

研究者们在这一领域探索了诸多方面,如绿色建筑材料的开发、建筑能源系统的优化以及室内环境质量的改善等。

四、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是建筑学与城市环境研究的交叉领域。

这一领域关注人类居住环境的整体设计与改善,研究者们基于城市发展和人口需求的不断变化,提出了许多创新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理念。

例如,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生态景观设计等已成为研究热点。

结论与展望:建筑学是一个充满创新和挑战的学科,各个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本文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概述了建筑设计与规划、建筑技术与材料、可持续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主要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每个领域中的具体问题,探索更多的创新理念和方法,为建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南京工业技术学院
实训中心组群建筑设计
专业建筑学
班级XX
姓名XXX
指导教师 XXX
所在学院城建学院
2013年1月1
1 引言
近年来,在全世界追求“公平而卓越”的教育改革浪潮下,营建育人为本的优质学校建筑成为人们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建筑普遍“忽视”空间的育人设计,建筑功能基本停留在“能用”、“达标”和“安全”上,未能有效满足现代化的教育需要,也未能适恰彰显一校的品质学校文化。

借助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在“赋予建筑教育的深度,尽显校园文化的魅力”的理念引领下,基于理性考据和案例实证分析,开拓性地从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建筑学等视角建构了学校建筑的理论基础,并对学校建筑的育人功能展开了深入分析,带领读者细细品读学校建筑蕴含的丰富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

该书为教育规划者、建筑设计师、学校管理者、教育研究者等规划设计或探讨学校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借鉴,能为新校园营建和学校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2 学科领域研究
作为一个相对晚熟的研究领域,对学校建筑的研究需要跨越多个学科领域。

显然,首当其冲的是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

研究者对此三大学科与学校建筑之间关系认知的深入程度,将在本质上决定学校建筑研究的质量。

其次,与该研究领域较为密切的学科领域是环境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历史学和美学等,这些学科一方面通过教育学、建筑学和文化学三大“贴身”学科与学校建筑建立间接的学术关系,另一方面也常常通过这些学科的独特研究视角直接对学校建筑开展研究,例如历史学视角下的学校建筑演变史研究。

当然,还有众多其它学科与学校建筑密切相关,它们的研究视角同样可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学校建筑研究。

学校建筑是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的而兴建的教育活动场所,其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它作为载体还是一个社会的教育思想与价值观念、经济与文化面貌等的具体体现者,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未引起我国当代学术界的太多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们在学校建筑领域面临着重大的理论问题与严峻的实践挑战,主要表现在:近几十年来鲜有学者对其开展过系统的理论研究;不仅专业研究机构缺乏,而且不论是建筑学界、教育学界、
文化研究界还是心理学界,对学校建筑领域都缺乏应有的理论关照与实践关怀;于是,导致我国的很多学校建筑存在未能有效满足师生的教育与学习活动需要、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难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学校建筑文化魂失落等诸多问题。

而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我国与一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相比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发展差距。

上述事实都在指向一个关键议题,即不仅有必要在理论上展开系统探索以弥补现有学校建筑理论研究的欠缺,而且在现实实践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也突显出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学校建筑的认知与了解,尤其是它的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

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以普通中小学校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田野调查、网络调查、访谈法与文献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理论建构”、“理论推演与实证分析”两条理路对学校建筑开展研究。

2.1 学校建筑整体形势的主题表达
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封建的教育模式受到冲击,高等学校在原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从此学校建筑不断改革、扩充。

在中外建筑文化碰撞的形势下,中国近代学校出现了各种形态的中西交汇的建筑形式。

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当时当地的社会历史背景、教育程度、人文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建筑形式。

通过建筑历史与理论的角度通过对相关材料进行查阅、整理及分析;以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为背景资料,对近代高等学校建筑按照沿用、改建、扩建旧建筑、创建新建筑进行分类,梳理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用典型实例阐述学校建筑基本特征。

近代建筑受当时中国基本形势影响,建筑中出现了不少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迥异的西洋式建筑。

近代高等学校建筑也是如此,并同时表现出特有的地方性和本土化特色,这是关注的另一重要问题。

近代高等学校的研究揭示了中西建筑文化在山西碰撞和融合过程,为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参考。

另外,通过总结与分析现有资料,对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状况做基础性的汇总,以期对今后近代学校建筑的研究有所帮助。

2.2 学校建筑灰空间的主题表达
当代大学生户外活动类型丰富,对空间灵活性、随意性、创新性要求更强,然而目前普遍现状是校园不能为学生丰富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户外空间环境。

相关理论和经验表明,户外交往空间是一种促进情感交流的必要手段,是一种涉及到空间、行为、心理的学科,是一种必须精心处理的户外空间,虽然园林设计人士一次又一次地提出户外交往空间的重要性,并用各种空间处理手法刻意营造,但在交往活动空间进—步深入设计中却表现出了理论支持的缺乏。

本文提出校园户外景观设计的创造不仅仅表现在树木多丰富、颜色多漂亮、造型多复杂的视觉效果上,人的交往活动空间也不仅仅停留在摆两张桌子、放两张椅子、植一块草坪的概念上。

为创造交往并促进交往的更多可能性,以此为依据在建筑灰空间概念上拓展景观灰空间是一种以建筑、植物、坡地等营造手法来形成的半私密、半公共的空间,具有不确定性、灵活性、模糊性,而灰空间这些特性刚好是与学生户外活动对空间的可变性、灵活性、互动性要求特性是相似的。

根据两者特性的共性分析总结其常见运用手法,接着以各高校为例剖析研究目前高校景观灰空间与交往活动存在的普遍问题,如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多以营造视觉效果为主,忽视了学生交往活动的空间表达;户外活动空间单一;空间不符合使用者心理需求;阴雨天气户外交往空间考虑不足;户外空间没有营造很好的户外学习空间等问题,并着重以湖南农业大学为具体案例进行剖析。

在最后一章中针对分析发现的问题,以景观灰空间具有的通透与私密共融、可广泛包容活动、可促进并深化交往等特点为依据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景观灰空间交往活动互动性、多样性、变化性原则;尊重使用人群需求原则;校园景观灰空间的独特性原则;灰空间应满足看和被看的原则;灰空间材质人性化等原则。

阐述了高校校园景观灰空间设计在促进校园人群交往活动营造的积极意义。

2.3学校建筑色彩的主题表达
学校建筑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丰富多样的面貌。

这些建筑或以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或以独特的外观和时代精神展现着当代建筑设计的风貌,它们的建筑色彩折射出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闪烁着文化的光芒,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信息,吸引人们的关注。

从欧洲艺术教育和艺术教育建筑色彩历史发展入手,学校建筑色彩的发展历程,总结出当今学校建筑色彩设计的四种典型类型,从审美价值、伦理道德、政治宗教、哲学、美学、建筑法规、民族传统和地方历史文化、使用功能、技术材料、地理气候等方面多角度深入分析学校建筑色彩的成因,再从色彩形式美的追求、色彩文化氛围的营造、色彩心理氛围的营造、色彩象征性的表达等四个方面对其色彩设计的手法和表象进行解析。

3 总结
学校建筑是沉默的语言,它传递信息、表达思想。

可以说学校建筑的每一个部分都蕴涵着独特的教育意蕴,它通过建筑的实质空间与符号,通过“人-境互动”对师生的品德与价值观、个体行为与教育绩效、身心舒畅等多个方面产生浸润性的影响。

对于后者,学校建筑则通过多种途径与方式,从多个方面体现着其文化价值,即基于追求特色学校的学校建筑张扬着它的个性文化,蕴含以人为本内涵的学校建筑体现着它的人性文化,落脚于地域性的学校建筑反映着它的本地文化。

4 主要参考文献
[1]邵兴江.学校建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1-3 .
[2] 高时良.中国古代教育史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
[3] 夏征农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1005.
[4] 王鲁民.中国古代建筑思想史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2.
[5] (美)卡斯腾·哈里斯.建筑的伦理功能[M].申嘉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3.
[6] Good,C.V.(Ed.).Dictionary of education(3ed.)[M].New York:McGrawHill Book Company,1973:515.
[7] 蔡保田.学校建筑学[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7:3;蔡保田.学校建筑研究的发展[M].台北:五南图书,1986:5.
[8] Guthrie,J.W.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M].New York:Macmillan Reference USA,2003:2124.
[9] 吴清山.学校效能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1992:129
[10] 张宗尧,李志民.中小学建设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4.
[11] 汤志民.学校建筑与校园规划[M].台北:五南图书,2006:10.
[12] 黄稼辉.围墙文化的中西对比[J].人民论坛. 2010(18)
[13] 张民选,朱兴德,吕杰昕,闫温乐.公平而卓越:世界教育发展的新追求[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19)
[14] 刘洋. 校园空间文化环境创造[J]. 室内设计. 2002(04)
[15] 李轩. 建筑形态的色彩塑造研究[D]. 重庆大学 2007
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指导教师———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