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

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

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刘冰,宋柳洋,赵雅雯,丁世敏*(长江师范学院绿色智慧环境学院,重庆408100)摘要:随着遥感技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比较了“空”“天”“地”监测技术在监测范围、时空分辨率、作业条件、成本效率等方面的优缺点,介绍了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管理系统的分层构架,指出了管理系统运行中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多源数据融合方法、核心算法及分析建模等,并根据该技术在水环境、大气环境、水土保持、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情况,对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的未来发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监测管理系统;遥感;环境监测;应用实践中图分类号:X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2347(2023)02-0017-09收稿日期:2023-06-07基金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cstc2019jcyj-msxmX0872)。

作者简介:刘冰,主要从事环境监测研究。

E-mail:******************通信作者:丁世敏,教授,主要从事环境监测及污染控制研究。

E-mail:**************引用格式:刘冰,宋柳洋,赵雅雯,等.空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体系研究和应用进展[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23,8(2):17-25.Citation format:LIU B,SONG L Y,ZHAO Y W,et al.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J].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Three Gorges ,2023,8(2):17-25.DOI :10.19478/ki.2096-2347.2023.02.03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Monitoring SystemLIU Bing,SONG Liuyang,ZHAO Yawen,DING Shimin *(Green Intelligence Environmental School,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8100,China)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mote sens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technology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widespread.This paper compar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space ”“air ”“grou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in terms of monitoring scope,space-time resolution,operating condition,and cost efficiency,and introduced the layered architecture of the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It pointed out that the key technologies in the oper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mainly include multi-source data fusion method,core algo⁃rithm,and analysis modeling,etc.According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technology in monitoring and warning of water environment,atmosphere environment,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natural resources and natural disasters,this paper prospe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system.Key words :space-air-ground integrated monitoring system;monitoring management system;remote sensing;environmental moni⁃toring;application practice随着生态保护力度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对生态环境监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二、平台建设技术与架构 (5)2.1 总体技术框架 (7)2.2 核心技术组件 (8)2.3 数据处理与存储技术 (9)三、天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系统设计 (10)3.1 井上监测站设计 (12)3.2 井下监测站设计 (13)3.3 数据传输与通信系统 (14)3.4 监测数据融合与智能分析算法 (15)四、平台功能实现与优化 (16)4.1 数据采集与传输功能 (17)4.2 数据分析与预警功能 (18)4.3 用户界面与操作指南 (19)4.4 系统测试与性能评估 (21)五、平台应用案例分析 (22)5.1 山区某泥石流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4)5.2 滑坡灾害监测预警应用案例 (25)5.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用案例 (26)六、结论与展望 (27)6.1 研究成果总结 (29)6.2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30)6.3 未来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31)一、内容概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泥石流灾害防治能力,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泥石流监测预警工作,提出了“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及其应用的战略部署。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是一种集地面观测、地下监测、通信传输、数据处理和预警发布于一体的综合性监测预警系统。

该平台通过实时采集地面观测数据、地下监测数据、气象数据等多源信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实现对泥石流灾害的实时监测、预警和预报,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科学、准确的灾害信息,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天地井”一体化泥石流综合监测预警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地面观测系统:包括泥石流易发区的道路、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实时监测,以及泥石流径流量、土壤侵蚀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观测。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和应用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快速进步,空间大地测量技术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空间技术手段获取地球大地测量数据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一、原理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原理主要基于卫星导航定位和精密测量。

卫星导航定位是通过利用卫星系统对地球表面进行测量,得到地球表面点坐标的方法。

目前,全球广泛使用的GNSS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就是其中之一。

GNSS系统通过将大量自主运行的卫星分布在地球轨道上,利用空间信号与地面设备进行通讯,测量地球表面点的位置。

精密测量是利用现代高精度仪器进行测量,通过多种数据处理和数学模型运算,来获得地球表面点的真实坐标。

这些仪器旨在提供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分辨率的测量结果。

常见的精密测量仪器包括全站仪、测量雷达、激光扫描仪等。

二、应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地质灾害监测地质灾害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

通过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地质灾害的变化和趋势,为预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和精密测量仪器,可以监测山体滑坡、地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化过程,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

2. 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和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通过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数据与地球表面点的坐标和属性相结合,进行多层次、多元素、高精度的数据集成和空间分析。

3. 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道路、桥梁、隧道还是高铁、机场等建设工程,都需要准确的地理空间数据支撑。

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提供地籍测量、工程测量和形变监测等服务,保证工程的精度和稳定性。

4. 海洋资源勘探海洋是人类的重要资源之一。

利用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可以对海洋空间进行广泛的监测和勘探,包括海底地形、洋流、海洋生态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

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

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一、概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是指将空间、空中和地面各种对地观测手段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尺度、高时效性的综合观测体系。

该网络通过集成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观测站等多种技术,实现对地球表面环境、资源、灾害等全方位、高精度的动态监测与数据获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需求的日益增长,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在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灾害预警、农业管理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地球观测数据,还能够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观测手段的特点和优势,实现数据的互补与融合。

还需要关注数据的处理、传输和共享等关键问题,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将实现更高层次的集成和智能化,为地球科学研究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服务。

1. 介绍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概念与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信息化趋势的加强,人类对地球的观测和认知需求日益增强。

传统的单一观测手段,如地面观测或空中观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需求。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应运而生,成为了一种前沿的地球观测技术。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是一种集成了空中、太空和地面观测平台的综合性观测系统。

它通过高效整合卫星、无人机、地面设备等多元化观测手段,实现了对地球表面及其大气层的全方位、多层次、高精度观测。

这种观测网络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数据和信息服务,还能为地球科学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灾害预警、国防安全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当前背景下,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对地球进行更全面、更精细的观测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网络提供了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撑和数据处理能力。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

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

项目名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张良培武汉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一) 总体目标系统研究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空天地多平台观测系统事件感知与协同观测机理、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同化与信息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聚焦服务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地揭示从事件感知到聚焦服务的转化机理,建立从空天地传感网数据实现地球陆表监测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空天地协同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 五年预期目标1. 科学目标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主动的、任务驱动的、动态自适应的、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对地观测传感网多源多维数据一体化处理方法:围绕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观测数据,集成数据融合与同化、智能化信息提取等技术,提供多源异质数据一体化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变化检测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面向任务的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按需提供聚合多传感器、数据、计算和决策的服务。

典型地区陆表环境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模拟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多源信息,建立多传感器综合观测实验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和应急快速反应服务。

2. 国家目标围绕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安全进行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实验,研究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提升我国对地观测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我国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监测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3.技术水平经过五年研究,在对地观测传感网架构和运行机制、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模型、多传感器源数据同化与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模型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智能感知模型、面向对象参数提取、动态变化分析等若干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技术指标(1)实现50个以上的传感器信息描述;(2)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能够支持10种以上传感器;(3)提供传感器规划、观测获取、事件通知、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10种以上服务。

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

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

科技资讯2016 NO.15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科技报告导读181 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Key Words :Schizophrenia;Brainnetome Center;Magnetic resonance 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8973&flag=1对地观测传感网一体化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2011-2013年度报告黎夏 刘小平 盛艳玲 姚尧(中山大学)摘 要:为了综合有效地利用对地观测传感网环境下的空天地多源海量观测数据,融合互补信息并消除数据冗余,需要实现对多源传感器数据在时间、空间和光谱域的高精度同化,发展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充分研究多源数据智能化处理与分析模型,并进行多层次信息融合。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离群点分布模型与高精度亚像素配准方法、多时-空-谱影像序列的一体化融合方法、传感网环境下空天地观测数据的同化方法、传感网数据与陆面模式的多参数联合同化方法四个方向开展研究。

根据2010年制定的计划任务书,该研究在2011—2013年度收集大量航空航天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和地面数据,重点从自动化配准、遥感影像融合、数据同化等方面的理论方法研究。

研究工作按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在观测数据收集与分析、理论与方法研究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关键词:影像配准 影像融合 时空融合 地理模拟 数据同化 遥感应用2011 to 2013 Periodical Result Report on the Integrated Fusion and Assimilation of Earth Observation Sensor Network DataLi Xia Liu Xiaoping Sheng Yanling Yao Yao(Sun Yat-sen University)Abstract :We precisely assimilate multiple-source sensor data in the time, space, and spectral domains and develop a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Earth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We also fully investigate a multiple-source, intelligent data treatment and analysis model and combine multi-level information to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obtain multi-source, mass observation data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integrate complementary information, and eliminate redundancy.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four following research methods: The off-group, point distribution model and high-precision, sub-pixel registration method, the integrated, multiple time-space image-sequence fusion method, the method to assimilate observation data obtained from space and from Earth via the sensor network, and the multi-parameter method to jointly assimilate sensor network observation data and a land model. The research group obtained much aerospace remote-sensing, basic geographic,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ground data from 2011 to 2013 and mainly examined automatic registration, remote-image fusion, and data assimilation based on the Preliminary 973Program Plan implemented in 2010. The research tasks undertaken by this group, which included the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of observation data and investigations into theory and methodology, were conducted according to plan. The research group published one monograph and 44 research papers from 2011 to 2013; 34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 journal and five were published in Earth Interaction. The members of this research group lectured 13 times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Eight PhD and eight Masters graduate students have been trained. Professor Liu Xiaoping, who is the head of this research group, has been awarded the 2011 National Excellent Doctoral Dissertation Award.Key Words :Image registration; Image fusion; Spatio-temporal fusion; Geographic simulation; Data assimilation; Remote sensing application阅读全文链接(需实名注册):/xiangxiBG.aspx?id=49050&flag=1. All Rights Reserved.。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技术流程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技术流程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技术流程【摘要】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是一种综合利用空间、气象和地理等多种数据源的方法,能够更全面、准确地分析和预测地理信息。

本文从基本概念、数据采集与预处理、特征提取与选择、模型融合与优化以及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等方面系统介绍了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的技术流程。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详细讨论和分析,揭示了该技术方法在地理信息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展望了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在地理信息领域的应用前景,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

该研究为地理信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有望在实践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和效果。

【关键词】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流程,基本概念,数据采集,预处理,特征提取,选择,模型优化,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应用前景,研究工作总结,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是一种综合利用空间、天气、地理等多种数据源和多种模型的技术,旨在解决传统单一数据源和模型在信息获取和处理方面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数据获取技术的进步,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农业生产等。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关注当前空间信息和多源数据处理技术的现状和挑战,以及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应运而生的原因和必要性。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大量产生着数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单一数据源和模型往往无法满足复杂问题的需求,因此需要一种更加综合、多元化的技术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的出现,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数据源和模型的优势,提高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效率,为各行业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支持。

研究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推动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1.2 研究意义空天地多源多模型融合技术方法在当今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用与实践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用与实践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用与实践在现代社会,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和高效运行,不断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应运而生。

这项技术融合了航空、航天和地面等多种监测手段,实现了对公路的全方位、多角度、实时动态监测,为公路的管理和养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它包括了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无人机巡查、地面监测站等多种技术手段。

卫星遥感技术可以从宏观上获取公路的整体分布和沿线地形地貌等信息,为公路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航空摄影则能够以较高的分辨率获取公路及其周边环境的影像,有助于对公路的路况、设施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无人机巡查具有灵活、高效的特点,可以快速到达一些难以到达的区域,对公路进行近距离的观测和拍摄。

地面监测站则可以实时监测公路的交通流量、路面状况等参数,为公路的运营管理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空天地一体化公路智能巡查技术展现出了诸多优势。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巡查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传统的公路巡查主要依靠人工,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效率低下,难以实现对公路的全面覆盖。

而利用空天地一体化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的公路信息,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其次,该技术提高了巡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公路进行观测和分析,从而更准确地发现公路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此外,空天地一体化技术还具有实时性强的特点,能够及时将巡查结果反馈给管理部门,为公路的应急处置和养护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例如,在某高速公路的巡查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发现了一处山体滑坡的隐患。

随后,通过航空摄影和无人机巡查进一步确定了滑坡的规模和影响范围,并结合地面监测站的数据,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管理部门根据这些信息及时采取了交通管制和抢险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首席科学家:张良培武汉大学起止年限:2011.1至2015.8依托部门:教育部湖北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一) 总体目标系统研究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空天地多平台观测系统事件感知与协同观测机理、对地观测传感网数据同化与信息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聚焦服务模型等关键科学问题,系统地揭示从事件感知到聚焦服务的转化机理,建立从空天地传感网数据实现地球陆表监测的科学理论与方法体系,为我国空天地协同对地观测系统的建立奠定理论与技术基础。

(二) 五年预期目标1. 科学目标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理论和方法:为建立主动的、任务驱动的、动态自适应的、协同的空天地一体化观测系统奠定理论基础。

对地观测传感网多源多维数据一体化处理方法:围绕对地观测传感网的观测数据,集成数据融合与同化、智能化信息提取等技术,提供多源异质数据一体化处理、信息提取以及变化检测的新理论与新方法。

面向任务的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按需提供聚合多传感器、数据、计算和决策的服务。

典型地区陆表环境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模拟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多源信息,建立多传感器综合观测实验方案,提供决策支持和应急快速反应服务。

2. 国家目标围绕我国典型地区陆表环境安全进行空天地一体化观测实验,研究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提升我国对地观测能力与服务水平,为我国环境安全与自然灾害监测提供技术与方法支撑。

3.技术水平经过五年研究,在对地观测传感网架构和运行机制、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模型、多传感器源数据同化与融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模型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事件智能感知模型、面向对象参数提取、动态变化分析等若干研究点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技术指标(1)实现50个以上的传感器信息描述;(2)数据融合与同化方法能够支持10种以上传感器;(3)提供传感器规划、观测获取、事件通知、数据处理、信息提取等10种以上服务。

5.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30名。

6.论文著作完成有关专著3部,在国内外主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以上,其中SCI(包括SCIE)论文不少于50篇。

三、研究方案(一)总体学术思路1 、从系统论角度进行优化布局与整体攻关从系统论观点出发,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可看成是具有事件感知、异构传感器互联、多系统协同和灵性服务的自组织和自适应的复杂观测网络系统。

应该将资源全局组织、多传感器协同观测和聚焦决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展开研究,重点解决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时空信息获取、传输、同化及决策中的共性问题,实现事件感知-异构传感器观测-聚焦决策服务的转化。

从而更加充分合理地利用观测资源,使人们能够透明、高效、可定制地使用观测资源,满足长期监测与快速应急响应等日益多样的观测需求,为观测资源的科学布局提供依据。

2、面向任务驱动实现多层次理论与方法的突破从服务科学角度出发,传感器、观测数据、分析处理过程和决策支持模型资源可看成是一系列空间信息服务。

面向特定陆表监测与应急响应任务,运用本体论、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相关方法,建立各类资源与服务之间的关联,结合面向服务的思想和架构,建立对地观测传感网内各类传感器资源、观测资源、处理资源、模型资源的网络化灵性服务;通过任务按需聚合与自主协调,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实现多层次聚焦型服务。

通过聚焦服务理论方法与典型用例验证为纽带,带动和实现观测资源、信息模型与处理以及应用方法的有机关联,突破对地观测信息模型、多源传感器数据融合和同化、时空数据获取与处理实时化、决策支持服务智能化转变机理等不同层次上的重大关键理论与方法,为陆表监测与应急响应服务系统建立奠定理论与方法基础。

3、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研究导向以国家急需的环境与灾害事件监测为牵引,选取典型区域对建立的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理论、方法与服务模型进行模拟验证,实现理论与具体应用的结合、观测与数值模拟结合、信息提取与决策支持服务的结合。

本项目计划选取水、气、地环境问题突出的三峡地区为典型实验区域,进行大气、水体和陆地信息综合观测与信息模拟研究。

针对该地区的地表形变与沉降等自然灾害问题及人类活动引起的水体、大气污染问题,基于地基、车载、机载和星载传感器的协同与耦合,完成组网观测、数据同化、信息提取、数值模拟与聚焦服务的整体验证。

研究结果可直接服务于国家的重大需求。

(二)技术路线1. 对地观测传感网耦合模型与建模理论基于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中的卫星、航空、地面传感器,建立信息模型,将语义网引入传感网领域,根据传感网资源服务的应用需求,设计基于语义的最优观测观测模型,支持事件的协同观测。

具体实施技术途径为:(1)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是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框架,其研究方案首先借鉴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面向资源的体系架构、事件驱动的体系架构等主流的体系架构,划分系统间的层次关系、分析系统任务执行的基本流程、确立系统间的边界关系,形成系统的概念模型。

以此为基础,结合长期渐变和瞬时突变的对地协同观测需求,确立卫星平台(气象卫星、大气卫星、测绘卫星和环境与减灾卫星等)、低空平台(无人机、飞艇、气球等)、地面传感器(大气、温度、湿度等)和地面数据服务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和交互机制,定义主要的接口和协议,保证系统间交互的轻量、安全、可靠与可扩展。

进一步结合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等应用领域,分析系统的运行机制,设计具体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验证系统架构的可行性。

同时结合本课题提出的最优观测模型,利用多次迭代的设计方法,修正和完善系统架构,以实现支持不同系统规模和用户需求的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耦合架构。

(2)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描述模型针对典型遥感卫星、机载观测平台和地面传感器,分析传感器平台、观测机理、处理过程、定位信息以及技术要求,特别是对观测仪器信息和观测结果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形成传感器分类体系。

分析空天地传感器在观测模式和成像机理等方面的差异,结合现有传感器元数据、数据交换标准和传感器建模现状的基础,建立起能够描述传感器系统、部件、参考系、处理方法、时空位置的传感器资源描述模型,实现传感器资源共享。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的传感器资源,结合传感器快速建模方法,建立起三类典型传感器的信息模型。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的传感器观测数据,根据不同的采样模式和编码规则,建立起三类典型传感器的观测数据编码。

(3)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语义动态建模方法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语义动态建模以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描述模型的研究为基础,利用本体建模理论,运用机器学习和统计等方法,结合领域专家知识设计半自动(自动化)化的本体构建方法,归纳传感网资源的概念、划分其类别、梳理其相互关系,建立顾及传感网资源时空特征、尺度特征的顶层本体模型,结合地球陆表监测与决策响应等应用领域知识,建立领域本体模型。

基于上述本体模型实现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的语义标注;结合聚焦服务语义注册信息模型和交互协议的设计,实现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的语义注册。

并以一阶逻辑理论为指导,实现轻量级的语义相似度匹配算法,提供完整的语义查询机制;进一步基于语义模式匹配的方法实现多版本传感网观测资源的访问。

(4)多传感器最优观测模型结合对地观测传感网信息聚焦服务,分析典型任务的观测任务和观测系统中异构传感器的能力信息,针对对地观测网空天地传感器的动态性和相关性等基本特征,建立起观测需求和能力信息的映射模型。

分析传感器结构反应的敏感性与系统鲁棒性的矛盾,基于先验知识和传感器动态信息,结合非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方法,推导出多传感器的观测模型,使观测模型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信息和适应对地观测传感网系统结构的变化。

分析观测模型对观测任务时间、空间、精度和实时性等方面要求的满足程度,提出观测模型评价指标,促进多传感观测模型的优化。

分析地表水环境安全监测、大气环境安全监测和地表移动与形变环境安全监测中的典型观测任务,以及卫星、航空、地面观测平台的不同特点,发展启发式的传感器布点优化算法,提供优化的传感器布局。

2. 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器协同观测方法基于卫星、航空、地面三类典型异构传感器,开展事件驱动的空天地多传感协同观测方法研究,具体实施技术途径为:(1)多传感器智能感知模型与方法研究针对事件自动识别与特征提取的事件划分机制,然后依据该机制进行事件类型划分,为事件感知模型的建立提供基础。

在事件划分机制与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事件引发的感知信息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不同类事件的感知模型。

在对卫星传感器观测数据在轨处理的工作模式和处理流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数据存储速度匹配模式、数据在轨组帧方法、观测数据在轨处理容错算法等卫星观测数据在轨处理关键技术。

在上述基础上,形成卫星传感器在轨变化检测方法。

在事件感知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典型遥感卫星、机载观测平台和地面传感器,研究基于多种平台、多种传感器信息进行事件自动识别的技术与方法,实现对事件特征自动提取与分类。

(2)空天地协同规划模型与算法通过分析目前卫星规划、地面传感器规划和存档数据预订系统的特点,开展事件驱动的卫星联合规划和多传感器协同规划模型和算法研究,支持面向典型事件和典型任务的传感网空天地一体化规划。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空天地多传感器统一规划方法、单星网络化规划模型与算法、多星规划模型与算法、多传感器规划模型与算法。

(3)对地观测传感网资源自适应组网方法空天地传感器网络的构建,跟网络结构、协议和功耗等密切相关。

研究分析合适的网络结构、异质传感器类型、探测范围、功耗、相邻距离、测量环境、干扰因素等关键参数,分析多功能、多种传输速率的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的组建模式,研究分布式、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的构建方法,为自适应组建传感器网络提供支撑。

分析异构传感器数据传输的波段、信道、带宽和路由特点,研究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带宽分配、时间同步观测机制、异构互连的拓扑结构方式、自适应频谱分配、按需路由等网络资源的配置方法。

研究基于路由、节点度、方向和邻近拓扑图的自适应控制方法,研究分布式、大规模异质传感器网络的协作模式和分布式协调管理方法,实现适应需求变化的大规模多功能异质传感器网络的自适应配置方法。

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分析大规模多功能异质传感器网络,感知传感器网络的可用频谱,限制和降低传感器之间冲突的发生。

研究自适应网关透明信息访问方法,以事件为中心,保证信息在传感器网络节点之间通畅传输,避免出现数据传输瓶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