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

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视觉设计语言研究导言:中国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其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缠枝纹样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本文旨在探究中国传统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语言,从而提供一种美学和艺术的参考,以促进现代视觉设计的创新和发展。
一、缠枝纹样的发展历史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经过千余年的发展演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设计语言。
最早的缠枝纹样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壁画装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逐渐融入到绘画、雕刻、陶瓷、服饰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缠枝纹样的形态特征缠枝纹样以藤蔓、枝叶、花鸟等自然元素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复杂的线条与形状组合,呈现出错落有致、细腻生动的效果。
其线条流畅、曲折,富有变化和动感,呈现出一种自由、富有生命力的美感。
色彩上多采用传统的红、黄、蓝、绿等鲜艳色彩,以及金、银等宝石色泽,增加了纹样的华丽和奢侈感。
三、缠枝纹样的设计原则在缠枝纹样的视觉设计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则需要遵循。
首先,自然主义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基础,要求纹样的形状和线条与自然界的植物形态相吻合。
其次,对称性与变异性的结合是缠枝纹样设计的关键,通过对称的基本图案来构建整体的纹样形态,同时也要加入一些变异和变化,以增加纹样的生动性和富有层次感。
此外,纹样的秩序性和有序性也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排列,使纹样整体呈现出和谐、平衡的视觉效果。
四、缠枝纹样在现代视觉设计中的应用缠枝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为现代视觉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
在印刷、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我们可以常见到缠枝纹样的运用。
通过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可以赋予传统元素新的时尚魅力,并提高作品的艺术品位和观赏性。
此外,缠枝纹样还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进行创造性的再设计和再创作,以满足不同领域和需求的视觉设计。
论《论语》中“因材施教”教育思想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 一 )在 《 论语》 中的体现 子 日: “ 中人 以上 ,可 以语上也 ;中人 以下 ,不可 以 语上 也。 ” (《 雍也》 )孔 子在长期 的教育实践 中 ,形成
了人 性 差 异 的观 点 , 强 调 人 与 人 的 差 别 是 由天 性 决 定 的 。
关键词:因材施教 论语 对外汉语教学
引言 随着全球 “ 汉语热 ”的升温和孔 子学 院的迅速 发展 ,
教 ”,这也是他在 教学实践 中的杰 出成就 。孔子是 以培养 具有 “ 仁 者 ”品性 的君 子来实行 仁政为教育 目的的 ,是用
世界人 民也 看到 了古老 的儒家文化 所表现 出的魅 力 。作 为 诗书礼 乐做教材 以使 学生行礼成仁 的,这是他 对学生 的共 儒家学派创 始人 的孔 子,其教育 思想在 国内国外都有着深 同要求 。但在贯彻 这一共 同的总要求时 ,他 却考虑到每个 远的影 响。孔子 的教 学思想 中一个 重要特点是 “ 教人 ,各 学生 的性 情才能和 实际水平不 同,他通过对 学生的细心观 因其 材 ” ( 朱熹 《 论语 集注 》 ) ,后人称 之 为 “因材施 察和密切 接触 ,以及对 学生 的深 入 了解 ,对 不同 的学 生提 最为多样化 的视觉艺术 之一 。水彩 、素描 、油 画、雕塑等 变得更加 全面与形象 。当然 ,随 着时间的推移 ,有些动 画
论 论语 中 ‘ ‘ 因材施敦 , , 教育思想 及其要 :在对外汉语教 学中,由于学生来 自 世 界各地,他们受不同的语言 、文化 、习俗和教育背景 的影响,接受 汉语 的程度也会 不同。将论语 中 “ 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应用 于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帮助 留学生们提 高学习 汉语 的效率。对外汉语教师根据 留学生 自身特点 因材施教 ,可 以使 ̄4 ' r 1 更有效 ,更迅速地学 习和 掌握汉语 知识 。
视听语言

拉镜头
拉镜头:沿摄影机光轴方向向后移动的远离式的拍摄方法。
变机位拉镜头:摄影机机位和视点变化,焦距不变。随视点变化,拍摄的画面表现出很强
的运动透视感。
变焦距拉镜头:镜头的焦距变化,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是站在某处收回视线,扩大视野。 拉镜头的作用
叙述情节,能不能把场面表现好。
特定的拍摄角度,用以抒发某种情感、表达特定的视角与内涵。 形成自己的风格。
★长焦镜头
俗称“望远镜头”,视野较窄,景深较小,常用于表现较远处的物体。 压缩现实的纵深空间,物体近大远小正常的透视关系被削弱,物体的距离感缩小,前后景物被
压缩在一起,影像变得扁平,繁杂的背景被虚化,容易突出画面主体。
关系、组合结构。其中包括光、影、明暗、线条、色彩等在画面结构中的组合关系,共同构成 视觉形象。
★构图的基本组成部分 :主体、陪体、环境。
★构图的规律
在一部影片当中,画面的构图无疑也是影片诸形式中的一种形式。而影片的主题或者说故事,
才是影片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构图也必须为主题服务。
轴线:指被拍摄对象的视线方向、运动方向以及他和对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条假想中的
直线。 近景镜头
近景通常要和全景、中景、特写景别组合使用。 近景中,人物周围的环境变得次要,演员的面部表情则相当重要。 特写镜头
特写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它是电影艺术区别于戏剧艺术的主要标志。 电影史上第一组特写镜头诞生于20世纪初的英国。 特写能够有力的表现被摄主体的细部和人物细微的情感变化,是电影通过细节刻画人物、表现
复杂的人物关系、展示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 特写镜头的功能
美与特征之辩_论由希尔特_特征论_引发的美学思考_王静

— — — 论由希尔特 “特征论 ” 引发的美学思考
王
[ 摘 要]
静
1
张
典
2
( 1.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南京 210097 ; 2. 苏州科技学在于 “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
,而是为了表 这一观点奠定了德国新古典主义的美学基础 。 希尔特则认为拉奥孔雕塑不是为了表达 “美 ” 。希尔特的 “特征论 ” 由此引发魏玛古典主义与 现人物濒临死亡时所感受到的剧烈痛苦这样一种 “特征 ” 德国其他文化流派之间一系列的美学论争 。歌德认为,希尔特的特征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他只注重现实 的真实性,而忽视从艺术真实的角度去理解人物所遭遇的痛苦可以被崇高和优美所软化这一艺术规律; 拉 奥孔是一曲悲剧的田园诗 。歌德关于艺术真实与现实真实的辩证分析,不仅解决了希尔特的疑难,并且为 德国新古典主义打下更坚实的理论基础 。 [ 关键词] 希尔特; 特征论; 歌德; 拉奥孔; 温克尔曼; 黑格尔 [ 文献标识码] A [ 3054 ( 2013 ) 05008707 文章编号] 1002[ 中图分类号] B83
[ 作者简介] 王静 ( 1974 - ) ,女,江苏南京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 张典 ( 1970 - ) , 男,湖北天门人,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牛津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 . — 87 —
北京社会科学 2013 年第 5 期
阅读了温克尔曼的著作后,对艺术产生越来越强 的兴趣,广泛考察意大利存在的古代艺术 。1796 年回到德国后,希尔特开始在柏林科学与艺术研 究院讲授艺术史课程。柏林大学于 1810 年建立, 他成为该校的第一位艺术史教授 ,他的艺术观念 经历了从狂飙突进到新古典主义 ,最后到浪漫主 义的过程。希尔特与歌德、赫尔德、席勒、迈约 等魏玛 文 学 艺 术 界 人 士 有 频 繁 的 交 往。 歌 德 1787 年在意大利时结识希尔特; 赫尔德 1788 年 到意大利旅游时,歌德曾向他介绍过希尔特。希 尔特于 1797 年来到魏玛, 与席勒就自己的特征 论深入探讨, 最后在 《季节女神 》 上将这些思 考发表出来。其实早在 1789 年 4 月 4 日, 希尔 特在给歌德的信件中已谈论到自己的主要观点 , : “我 而且提到自己已写好 《拉奥孔》 这篇文章 已经写下了我对 《拉奥孔 》 的评论, 如果我没 有记错,当您在这里时我已经给您讲述过 。但他 们不喜欢,尤其是赫尔德。我觉得自己处于一个 小小的尴尬之中。第一个问题涉及孕育意义的瞬 间; 我的观点是反对莱辛派的,那不是一个软化 痛苦的,而是一个感受痛苦最强烈的时刻 。第二 个问题: 视觉艺术的第一原则,不是静穆,表达 痛苦软化的方式,及通常意义上美的类型,而是 意蕴 ( Bedeutung ) 、 特征 ( Karakteristik ) 、 真实 — —不过, 我的情 况 会 引 起 十 性 ( Wahrheit ) 。— ,特别在针对莱辛、 温克尔曼和赫 足的 ‘冒犯’ 希尔特在信中谈到 他的学说遭到赫尔德的反感,其实歌德也有类似 的感受。 希尔特的 “特征论 ” 激发了歌德重新回到 已搁置多年的关于拉奥孔群雕的思考 。 歌德于 1769 年在曼海姆古物陈列馆第一次看到拉奥孔 群雕复制品后,曾写下一篇比较短的论拉奥孔的 文章,之后长久没有再提到拉奥孔。1786 年 12 月歌德在罗马看到了拉奥孔群雕的原件时 ,日记 中也没有记载。希尔特的文章成为歌德重新思考 拉奥孔问题的契机, 他在 《神殿入口 》 发表的 那两篇文章中没有提到希尔特的名字 ,也没有与 希尔特展开正面论争,只是借批驳希尔特的理论 来阐发自己的艺术观。希尔特被歌德看作一个学 究,而不是一位思想深刻、 重要的艺术评论家。 歌德之所以回应希尔特,原因有二: 其一,希尔
视听艺术画面语言的美学特征

画 席琰妍
摘
要 : 美学 的 视 角与高 度 , 究 视听 艺术 画面 语言 的美 学特 征 , 视听 艺术 的 —个 十分 重要 从 研 是
的命 题 。 文 以构图 的韵味 美 、 彩的 意境 美 、 线的 意蕴美 、 头 的独特 美为 四方 面视 本 色 光 镜 角 . 这 一 命 题 进 行 全 方 位 、 列 化 、 层 次 的 研 究 。力 图 对 于 视 听 艺 术 的 创 作 与 制 作 . 对 系 深 提 供理 论思 辨与 艺术实 践 的双重 参照 系 。 关键 词 : 听艺 术 画面 语言 美学 视
片 《 云山传 奇》 , 天 中 描写女主人公冯 晴岚之死的一组 镜头 的画
面构 图:桌边 , “ 一支残烛燃尽 了最后一段 , 斑斑烛泪 , 缕青 烟 , 一
竹竿上 , 挂着 冯晴岚那件 曾经美丽鲜艳 的破羊 毛背心 , 在清风 中
是视听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 题 ,它对于视听艺术 的创作 与 制作 ,既具有重要的美学思考意义 ,又具有重要 的实践参考价 值 。本 文就此发表几点潜 见 , 以作引玉之砖 。
年, 前苏联影片《 战舰波将 金号》 首先在黑 白胶片基础上 , 采用人
工上色之法 , 在起义后 的战舰升起的红旗上涂上鲜红 的颜色 , 成
为彩色片的“ 序幕” 1 以后的 13 , 。 0年 9 5年 美国影 片《 浮华 世界 》 ,
宣 告 世 界 上第 一 步 彩 色 影 片 的 正 式诞 生 。 自此 以后 , 彩 便 成 为 色
需 要 的 地方 。 没有 一 个 导 演会 以 漫 不 经 心不同的颜色 ,它是各种物体
因吸收和反射光 良程度不同所 呈现出来的复杂的色彩现象 。色
论艺术的审美特征

论艺术的审美特征摘要:艺术是美的集中表现,好的艺术作品一定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兼具美的形神韵。
虽然艺术类别广多,但是美是具有共性的东西,不同类别艺术的审美也具有通感,但可能在不同的表达方式下面所表现的个性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通感,美学原则,感染力,电影艺术,建筑艺术艺术的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从美学原则来看,可以将整个艺术区分为五大类别,即: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艺术、电视艺术)和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等。
任何分类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而且随着新兴行业的兴起,艺术也以更多的表达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本文仅以其中几类来做论述。
造型艺术造型艺术给人带来的美是直观的,瞬间的,注重形式美,比如比例的匀称、变化的节奏韵律、明暗对比、多样统一、虚实相生等,都是形式美法则在各种门类艺术中的集中呈现。
造型艺术是静态的美,瞬间的却又是永恒的,艺术家采取特定的瞬间来表达永恒的意义,电影艺术影视美学是一门多元的审美艺术,马尔丹曾经说过;“电影首先是一门时间艺术。
”时间能表现过程,空间的变迁,情节的展开等等,影视艺术是多片种,多形式的艺术,一般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四大类,而每一类别又有多种形式.不同的片种和形式各有不同的审美要求,但又都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这些特征是:一、视觉上的美学效果影视艺术主要提供的是由银幕或屏幕所显示的直观视觉形象,"看"是影视观众的最基本的心理要求.影视艺术所要表现的一切东西,包括思想,情感,梦幻等等,都应该转化为可见的视觉形象,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才明确地指出"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电影的存在是由于画面的不可替代的必要性,由于电影的视觉特性绝对要比电影作为思想或文学容器的性质更为重要."影视艺术所展示的视觉效果,几乎可以是无所不包,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世界到精神活动,人们能见到的一切,以及人们难以或不可能见到的,都能用画面的形象来表现.例如,它能将内心活动通过外在视觉的变化来反映(如天旋地转,可以用房屋,树木等的旋转来表现),也可以通过人物动作和面部表情来表现(如《魂断蓝桥》中的经典性镜头——女主人公在火车站突遇男主人公时的长达几秒钟的面部大特写).张艺谋早期的作品如《红高粱》,就选用陕北黄土高坡、大片的高粱地来表现一种原始粗犷的美,更有利于表达影片的主旨,也能更凸显人物的性格。
《视听语言》笔记

第一讲视听语言的形成史视听语言=蒙太奇(镜头、剪接)电影:1、是造型和叙事2、是空间和时间一、单镜头时期1889 乔治.伊斯曼50英尺/ 1895 卢米埃尔技术主义——爱迪生基本特征:1、抓住了物体运动这个特征;2、摄影选择的角度是电影化的;3、出现了故事片(事件片)——来自生活,有头有尾的事件;4、全部是单镜头。
电影的最大特征:记实性(人为的参与降到最低——选择)二、戏剧性分镜头的时期梅里爱1896 把杂耍、魔术与电影结合,把戏剧引入电影/ 镜头分切(技术上的失误)/ 电影特技基本特征:1、发明了电影特技(停机再拍、慢动作、快动作、倒放、叠化);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假定性;2、乐队指挥式的机位、死板的全景;3、开始拍摄长故事片,开始戏剧式分场、分镜头;4、题材广泛(科幻、神话)审美上酷爱人工环境;依靠外来的艺术形式创造审美——“表现美学”——二十年代高潮《卡里加里博士》、《水手奎赖尔》;5、有系统地把绝大部分舞台的东西搬到银幕上来(剧本、演员、化妆、布景、分场、分幕、字幕);6、开始商业操作;7、电影的另一大特征出现:假定性和故事性(不是事件)三、电影的结构方式出现1904 鲍特《火车大劫案》分场景十四场戏出现了分镜头、特写特征:1、多个空间、多场景完成了叙事;2、平行蒙太奇;3、出现了类型片(西部片)四、完整的视觉语言的形成格里菲斯出现系统的镜头《一个国家的诞生》制作10万美元、12本、1200多镜头(中国现今故事片9本600-800镜头)特征:1、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把戏剧化的矛盾因素融入到平行中)/ “最后一分钟营救”——最电影化的一种手段/ 《党同伐异》;2、景别作为一种电影手段被广泛采用(广泛而交叉使用);3、社会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一个国家的诞生》种族歧视电影的本体(文本)与泛文本/ 泛文本——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哲学、政治、经济等;4、哲学问题进入电影的讨论范畴《党同伐异》/ 传达理念的方式比较机械和理性、对概念的抽象理解、情感的介入五、蒙太奇学派的形成普多夫金和爱森斯坦1、普多夫金:结构性剪辑(抒情、渲染)把格里菲斯的分镜头理论系统化,并加入抒情蒙太奇,更注重叙事和情节的渲染/ 《母亲》《圣彼得堡的末日》;2、爱森斯坦《战舰波将金号》纯粹技巧方式提出蒙太奇概念六、未来电影语言倾向1、视听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技术密不可分①电影的诞生光学镜头、感光材料、机械革命;②分切的出现停机再拍;③声音的出现同步声音的出现;④色彩的出现和胶片的革新2、电脑在电影中的应用工具式三维电脑——三维电脑可以改变很多东西,但不能改变电影的本质——写实(物质现实的复原)作业赏析:93级毛小睿《地下铁》95﹒04﹒20封闭狭小的空间,两个可能相互吸引的陌生人发生的事情(通俗模式——虚无结尾)结尾一组空灵的镜头93级王海啸《日子》对于风格的坚持/ 寻找视觉点“喷水” / 镜头的使用——“一顺” / 强大的镜头(女孩面对镜头,结束与观众的隔绝,试图沟通)艺术化的东西都是推向极至、绝对的。
符号学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美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以当代艺术家徐冰为例,他的作品常常借助符号学原理,将汉字、拉丁字母、 图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他的作品《天书》便是符号学应 用的典型代表,通过将文字与图像相互转换,传达出对于语言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三、反符号学的思考方式
反符号学是一种挑战传统符号意义的思潮,它主张消解符号的固定意义,寻 找新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模式。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反符号学表现为一些艺术家 对于传统符号的解构和重构,以及对于图像和符号的模糊性、多义性的探索。
总的来说,影像仿真时代的美学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它为我们带来了 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然而,这种新型的美学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中,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艺术创新,影像仿真时代的美学会更加 丰富、更加多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精彩与感动。我们也需要警惕科技和 艺术的过度商业化,避免忽视影像作品的本质和精神内涵。
现代社会,图像和符号更是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从广告、影视到数 字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有它们的身影。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的 图像和符号也相互交融,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
二、符号学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 的应用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意义的一门学科,它将图像和符号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它 们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在艺术和视觉文化中,符号学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意义。
其次,视觉文化时代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在这个时代,技术进步和新媒体的 涌现使得影像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因此,影像美学研究应 密切这些变革,探究其对影像审美和接受心理的影响。例如,虚拟现实(VR)技 术的出现为影像创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观影体验。我 们可以通过对这类新型影像形式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影像美学研究的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朱印海(聊城大学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际媒体日趋信息化与数字化,并形成普及的视觉文化,因而在我们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视听语言同我们使用的文字语言一样重要,并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经常性交际工具。
视听语言是当代视听媒体和数字化网络系统飞速发展的结晶,它以高科技的数字传播手段改变了人类的语言载体,并且使得社会各领域里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视听语言具有动态的直观形象性、全方位信息交流的综合性和鲜明的审美特性。
[关键词]视觉文化;视听语言;媒体交际[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05)01-0058-05在高科技的影响下,电影、电视这种综合性的视听信息媒介,不但以其独特的反映现实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而且它还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观照世界的思维方式。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 托夫勒早在1983年出版的 预测与前提 一书中就曾写到: 视觉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同电脑、新的形象和数据储存等相结合,可能不仅对文娱节目,纪录片,或一般意义上的信息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思维的层面,以及对我们自己在宇宙中的观念,也会产生影响。
[1]语言是思维的现实,艺术创造思维的变化,势必会引起社会表述语言的变革。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现代传媒和交际方式的发展,视听语言正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和使用,并逐渐成为人们工作交际的经常性语言,成为和文字语言具有同等重要使用价值的语言方式。
视听语言显然也已经在艺术的创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艺术中。
然而,目前不容忽视的是人们对这种现代化语言形式的认识还有些模糊,对视听语言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方式还没能真正搞清楚,甚至存有某种误解,因而在对视听语言形式的接受和解读上常出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想能够熟练的理解和运用视听语言,首先要弄清楚视听语言的能指方式和本身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关于语言的构成和发展,历来是语言学家们着重探讨的问题,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F 德 索绪尔在分析语言的构成时,提出了能指与所指的概念。
他认为一个是物质方面,即构成物质表达方面可被感知的(视觉、听觉)能指,另一个是观念方面,即符号中以能指为中介物所表达的构成语言内容的所指。
法国的符号学家罗兰 巴尔特继承了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把符号语言学引向了更新的领域,他从内容与形式上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进行了区分:能指是表达形式和表达实体,所指是内容形式和内容实体。
在人类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载体形式只是人们进行交流的一种工具,不管它是一种什么形式,抽象符号或是机械媒体,都应以能够准确、快捷、方便地表达人们的思想为主要目的,所以说语言的发展首先应是语言能指载体的形成与发展。
文字语言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并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是语言的能指载体随着人类的发展,仍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当代传播媒体和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力地促使了视听语言的出现。
因而可以说视听语言是当代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结晶。
视听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是人类思维方式、文化交流方式走向更[收稿日期]2004-10-12[作者简介]朱印海(1950 ),男,山东临清人,聊城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研究。
2005年2月第22卷第1期枣庄学院学报JO UR NAL OF Z AOZHUANG UNIVERSI TY Feb.2005Vol.22NO.1完整、更全面、更辨证的标志。
20世纪初以来,电影、广播、电视的相继诞生,这些现代化的并有着极高科学技术含量的视听传媒,为人类带来了新的接受信息工具和方式,特别是不论有线的广播电视或是无线的广播电视,人们都可以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直接地通过视觉和听觉迅速的获得多方面的信息。
这时的视听语言主要起着传播形象化信息的社会功能,可以说这是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的巨大进步,它彻底的结束了以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传播的一统天下,打破了传统的线性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的限制。
例如当新闻纪录电影、科学教育电影出现以后,各种社会新闻信息的传播与各个领域里的系统知识教育就不仅局限于报刊杂志和各类教科书了,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生动的视听图像或声音直观而迅速的呈现给接收者。
对于历史事实、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文化、艺术资料的收集和珍藏,完全可以采用原始形象的动作和图像的纪录予以保存,这样就取代了传统的文字记录和描述,进而表现出了视听语言对事物纪录的真实性和形象性。
这是因为单一源头的朴素的图像表达方式最易被人接受,也最具实证的说服力,所以视听语言出现后受到人们普遍的的欢迎就不足为怪了。
美国艺术史家欧文 潘诺夫斯基在谈到随电影而诞生的视听语言时说道: 由电影所提供的愉悦最初并非出自某项特殊材料的客观兴趣,更不是产生于把某项材料塑造成形的审美兴趣,而纯粹是因为人们感到眼前有些东西生龙活虎的动起来的这种印象所激发出惊喜之情。
显然,这种 惊喜之情 是由视听语言的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征引发而来。
视听语言的发展是与电影、电视的艺术表现和技术发展密切相关联的,影视镜头、画面以及蒙太奇创造法则的逐渐完善,从而为视听语言的词语和句法的构置奠定了基础。
在视听艺术的不断实践中,视听语言的表现形式和构成法则逐渐成熟。
在这一时期视听语言的功能和策略上与先前的报纸、杂志等文字语言有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即都立足于单向性的、广播式的传播方式上。
尽管视听语言在展示形态上极大地加强了形象性和多维性,但并没有打破信息传播的强制性和灌输性。
视听语言的这种单向性,以及语义输出的强制性而带来的语言交际的不完善,主要是语言载体技术属性的局限所至,因而它难以被人们广泛的运用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视听语言得到了长足迅速的发展。
这一阶段,视听语言的发展是以电子计算机与电视的结合为主要标志,以多媒体技术的成熟为发展契机,以信息技术的数字化为动力,以网络信息世界性的高速传递与交换为目标,逐步向开拓出一个崭新的人类文化语言时代的方向迈进。
这种以高科技手段的日益革新与渗透为基础,以视听语言媒介为工具的信息传播与交流的变革,被人们称之为信息传播与交流史上继文字发明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第三次革命。
著名的未来学家托夫勒将这一变革称之为 第三次浪潮 ,即一个崭新的不同于工业化社会的 信息社会 的到来。
因为,这个时期更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为了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更高水平的信息交流。
这次变革首先是视听语言的科学物质载体的飞速发展,以微电子技术(含电子计算机、互连网络、光电子通讯等)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是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控制机的革命。
它对科技、经济和影视传播媒体的生产所带来的辐射力和渗透力是空前的,对视听语言的完善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微观方面的科学发现,从而导致物理学的伟大革命,促使电子导体元件的高度集成化,电子计算机处理速度的加快、音像信息的数码化、以及卫星电视与通讯、光纤维通讯等高科技技术的成熟和运用,视听语言的广泛发展和运用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总括起来看,这次变革既是卫星微波电视节目的传送发展,更是一场计算机通讯的革命,或者说是一场视听语言载体的大发展。
以往的各种通讯设备因为传输信息速度慢、信号容量小和难以进行双向的视听语言或文字语言的传递,因而无法顺利实现不同距离下计算机之间的交际和工作。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提出了 信息高速公路 的计划,特别是一些科学技术发达国家首先利用通讯卫星和光导纤维传输实现计算机因特网或局域网的互联,从而真正实现了视听语言的双向交流,可以说此时视听语言才真正成为一种人类交际的工具。
在商朱印海 试论视觉文化语言的形成与美学特征业方面,面对如此庞大的视听信息网络领域,相当多的企业都涌向了它,这是因为,多媒体网络传播速度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把企业信息传递给全世界的因特网用户,与传统的文字广告宣传相比,因特网可以用视听语言传播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它更为直观形象、效果也好于传统的纯语言文字媒体。
有前瞻意识的企业家自然不会忽视这种经济高效的新型传播视听媒体。
在我国已有相当多的企业加入了网上的商业贸易,商家在网上运用视听语言,通过文字画面和声音展示商品样品,发布商业信息,这样就打破地域限制,从而扩大了商品的影响,并取得很好的商贸效益。
视听语言的产生使得教育也改变了它原有的死板模式,使得教学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富有情趣。
现在很多的大中学校,在现代化教学方面都建立了千兆位的校园网络,这也标志着我国通过校园网络,运用视听语言进行教学开始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每一个校园网都会连接着成千上百台计算机,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视频点播、电子音像图书阅览室等现代直观电化教育手段来学习,这就完全摆脱了纯文字语言符号的 黑板加书本 的强制性灌输式教学,使教学变得更加形象化、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效率。
现在来看学校教育网上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了网上学校,这种网上学校是每一位学生,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得直观的视听语言的教学,以及所需的视听信息和资料,还可以与老师或同学进行两人或多人的互动对话、咨询、交流、讨论,显然在这里视听语言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视听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是以其简捷和小型化为标志的,如笔记本电脑、大呈屏手机、小型接收机等,这些轻便的视听工具打破了交际时间、地点和场所的限制,人们为了工作生活的方便,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互联网络的连接,接受视听语言信号,或者运用视听语言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商业对象、科研实验室、文字工作室、文化娱乐场所,或者是亲朋好友进行工作和生活的交流。
总之,毫不夸张地说,视听语言的产生及其在当代社会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为人类社会文化的建构与交流的变革提供了思想契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铺平了道路。
由视听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视听语言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以及审美语言相互融汇结合的产物。
视听语言是当代影视传媒和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它以活动的、有声有色的画面以及文字辅助为媒介,在显示器、接收器或银幕的时空里通过鲜明生动的视听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传播信息,进行工作与生活的交流。
因而它体现出了具有交流迅速、快捷,信息量大和直观性强、富有审美感等特点。
首先,就视听语言的特点来说,它首先表现为直观形象性。
视听语言的表现方式是四维的空间造型,能够立体地、全方位、多侧面地再现人的生活现实。
视听语言的这个特点是由于其载体的机械性、电子性即一系列机械技术因素的参与而建构出的 物象性 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