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合集下载

川西平原林盘地区农村院落的构成与演进

川西平原林盘地区农村院落的构成与演进
·4·
第2044 1卷8年第1300期 月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OVcotl..4 42N01o8.30
文章编号:10096825(2018)30000403
川 西 平 原 林 盘 地 区 农 村 院 落 的 构 成 与 演 进★
参考文献: [1] 曾令奇.文化创意下的旧厂房建筑立面视觉设计研究[D].
齐齐哈尔:齐齐哈尔大学,2016.
而在于它持续不断的活力和延续的特质,这种延续的特质不仅包 [2] 刘丹丹,张荣霞.从旧厂房改造到艺术工作室的环境设计研
含着建筑的建造信息,历史的物质信息、时代审美信息等,也包含
究[J].智能城市,2017,3(11):6567.
如双层表皮,在原 有 建 筑 立 面 外 增 加 一 层 玻 璃 幕 墙,这 种 方 法 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仅可以使原建筑表皮肌理得以保留,新材料与旧形式和谐共存, [5] 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宪章》[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而且提高了建筑 的 通 风、隔 音 和 热 工 性 能;也 可 以 使 用 传 统 的 材
提出的意见,使设计更贴近大众的审美情趣。
则、以人为本原则 和 可 持 续 发 展 原 则,平 衡 立 面 改 造 的 文 化 要 素
2.4 可持续发展原则
与环境要素。
第 20届 UIA大会《北京宪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 念[5]。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指既要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不损 害后代人的需求。城 市 乃 至 建 筑 的 意 义,不 仅 仅 在 于 某 一 时 期,
面的洞口的数量、大小、形式,构造、材料,颜色等方面都会影响到 重新塑造旧厂房的文化特质。因此,在进行厂房立面改造时,需

川西高原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分析 ——以稻城亚丁为例

川西高原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分析 ——以稻城亚丁为例

川西高原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分析 ——以稻城亚丁为例发表时间:2018-09-17T11:48:11.7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刘露遥过梦瑶[导读] 摘要:本文重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深入了解后,对川西、川西高原以及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旅游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分析。

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摘要:本文重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和深入了解后,对川西、川西高原以及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旅游进行了一定的解读和分析。

在川西地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大背景下,重点分析了稻城亚丁的生态旅游的提出和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及后续的改进和发展方向。

关键字:稻城亚丁、人居环境建设、川西高原1川西地区概述1.1川西地区范围川西地区在过去多是指成都平原一带,现在多指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等高原地区。

川西地区有很多著名的得景点,例如九寨沟、黄龙、康定、四姑娘山、色达佛学院、米亚罗风景区等。

[1] 1.2川西地区地形地貌川西地区是青藏高原东南边垂和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地区海拔4000-4500米,主要分为川西北高原和川西山地两部分。

川西北高原大体上西高东低,有高原和丘陵。

沟壑纵横,但排列稀疏,山地和沼泽相间分布,在若尔盖、红原和阿坝一带有我们南方最大的沼泽带。

而川西山地则大体上是西北高。

东南低,根据地势可以分成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域,主要分布在巴颜喀拉山、大雪山等。

[2]2人居环境建设2.1人居环境科学概述人居环境的研究,从古至今一直是一门重要的课题,是一门以人类聚居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 “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社会学那样,只涉及人类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某个侧面。

学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的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4)2.2川西高原人居环境建设概况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川西地区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川西桃坪羌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初探

川西桃坪羌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初探

川西桃坪羌寨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初探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传统聚落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重要的组成部分。

最早提出“人居环境”这概念的是道萨迪亚斯,他于1968年在《人类聚居学》中提出这一概念,它的英文是“settlement”,我们通常理解和翻译为“村落”或“聚落地”。

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集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物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在本文中,传统聚落人居环境包含着传统聚落中人生产和生活的全部过程,以及传统聚落中人生产和生活所需要依托的物质空间环境;它的演变和发展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同时受到当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背景和地域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

第2章桃坪羌寨聚落环境分析2.1 历史背景位于四川省理县岷江支流杂谷脑河谷地带的桃坪羌寨,为现存羌族聚落保存最为完好的代表。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元鼎六年。

在此期间,大小战事不断,桃坪羌寨的先民为躲避战乱南下生存,一路受到当地民族部落和汉族的排挤和打击,为争取存活空间,部落之间的争斗时常发生,最终散落在岷江上游的高山峡谷中,并繁衍生息两千多年,为避免战争建造的碉楼和防御性的聚落,成为羌族聚落的典型景观特征,成了羌族很长时期顶礼膜拜的精神象征。

2.2 地理环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羌族村寨均依山势而建,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山腰、高山坡。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杂谷脑河下游的河谷地带,海拔约1500米。

地势西北高向南低,坡度较缓,高差约30米。

处于典型的干旱河谷地带,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典型特征是降水稀少、日照强、焚风效应强烈、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

2.3 聚落形态桃坪羌寨初建时建筑相对独立,碉房之间用小巷子相连,但随着人口的增加,碉房不断增建,很多碉房之间共用一堵石墙,搭建木楼相连,形成过街楼。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

简析四川藏族民居地域特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对诗境规划思想体现和诗意栖居的表达。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城乡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和理论用诗一般的语言给予的表述。

乡愁是情怀—乡愁是一捧土,一朵云;乡愁是一溪水,一片林;乡愁是一条路,一扇门;乡愁是一杯酒,一生情。

乡愁是传统—热爱故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高尚德行和品质。

把“乡”与“愁”连在一起来形容思乡情的,最早要数唐代早期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种故土情怀几千年传承至今,仍然凝聚并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

乡愁是心灵—乡愁是对往昔生活环境的思念与记忆;乡愁是对故土养育之情的感怀并感恩;乡愁是对人生情怀心灵的慰藉与寄托;乡愁是对乡土文化纯真的寻求及抒发;乡愁是对地域特色文脉的诗咏和传唱;乡愁是抚今追昔高尚情感的升华和呼唤;乡愁就是历史与文化,文化遗产就是乡愁。

乡愁是人性—乡愁是人生情怀升华的最高境界;乡愁是人格的历史情结和文化修养;乡愁是人性孝道文化精神的典型表现;乡愁是建筑伦理文化空间的集中体验。

乡愁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乡愁是华夏民族文明传承的根脉,是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渴望,是实现中国梦的追求,是民族复兴的力量。

记住乡愁是我们这一代感恩先人、无愧子孙的历史责任和神圣使命。

藏族建筑文化博大精深,留存着民族的记忆。

藏族建筑寄托了民族的乡愁,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

一、自然环境与聚落分布四川藏族的历史和文化同西藏地区一样古老悠久。

其民居主要分布于阿坝和甘孜两个民族自治州,该地区地广人稀,占了全省面积的一半左右。

聚落分布模式

聚落分布模式

聚落分布模式聚落分布模式是指地理空间上聚落的分布形态和规律。

聚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人们居住和生产的地方。

聚落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化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聚落分布的类型、形成原因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聚落分布的类型根据聚落的分布形态,可以将聚落分为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分布。

点状分布是指聚落分散在地理空间中,形成零散的点状分布。

例如,一些山区的村落就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

线状分布是指聚落沿着某条线性地理要素(如河流、道路等)排列,形成线性分布的模式。

例如,一些沿海地区的渔村就常常呈现出线状分布的形态。

面状分布是指聚落集中在某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内,形成集中的面状分布。

例如,一些大城市的市区就呈现出面状分布的特点。

二、聚落分布的形成原因聚落的分布形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条件、社会文化等。

首先,地理环境是聚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山区的聚落分布通常受到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常常呈现出点状分布的形态。

其次,历史背景也是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之一。

一些古老的城市常常因为历史原因而形成线状分布的模式,沿着历史要素(如城墙、运河等)排列。

再次,经济条件也对聚落分布产生影响。

聚落往往形成在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例如沿海地区的聚落常常形成线状分布。

最后,社会文化也会影响聚落的分布。

例如,一些民族聚落由于特殊的宗教信仰或文化传统,往往形成面状分布的模式。

三、聚落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聚落分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聚落的分布形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点状分布的聚落通常意味着相对孤立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而面状分布的聚落则意味着人们更加依赖集中的资源和服务。

其次,聚落的分布也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组织形式。

线状分布的聚落常常形成沿线的经济带,促进了沿线地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合作。

面状分布的聚落则常常形成城市,成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

完整版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完整版川西传统民居的布局特点
川 西 传 统 民 居 的 布 局 特 点 2 0 1 2. 0 8. 0 9
02 传统川西民居的分类
从建筑的规模与性质上划分 传统的川西居民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A 宅邸与庄园 B 城镇民居 C 农舍
02-A 府邸与庄园
这种类型的住宅主要是封建官僚或地主富豪等居住的 建筑的外观、装饰和色彩上相对宏大华丽 有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
02-B 城镇民居
城镇民居建筑材料多为瓦木砖石 雕刻美观
有条件的会采用合院形制 城镇民居又分为店居和纯居住宅院
02-B 城镇民居
02-B 城镇民居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街子镇群益旅馆。街子镇位于崇庆市西北部。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街子镇群益旅馆平面。
02-B 城镇民居
图为西崃贺宅。西崃镇位于浦江县北部。
02-A 府邸与庄园
陈家桅杆被称为川西民居的大观园。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建筑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 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外墙体高勒脚,室内加 木地板架空。 建筑色彩朴素淡雅,以冷色调为主,青瓦白墙,木料多 为深棕色或本色。
02-A 府邸与庄园
02-A 府邸与庄园
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王家大院
02-C 农舍
建筑延地形分布,没有严格的南北朝向。
02-C 农舍
02-C 农舍
03-0 传统场镇案例分析——洛带古镇
洛带古镇位于龙泉镇北10公里 建于三国蜀汉时期,历史悠久 建筑风格不拘一格,屋顶形制复杂多样 四百多年前客家人随着“湖广镇四川”的移民潮迁到此地 拥有著名的四大会馆和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之称
04-1 总结——传统建筑特点
建筑布局开敞自由 建筑造型轻巧精致 建筑色彩朴素淡雅 建筑材料因地制宜

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规划模式研究——以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为例

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规划模式研究——以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为例

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规划模式研究——以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为例王曼;钱振水【摘要】每个城市都应该根据自身所处的地域风貌、历史沿革以及民族文化等特点,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随着中央对于支援西藏开发建设的高度重视,审视和分析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规划发展之路,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城市的风貌与形象,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本文以沈阳对口支援项目《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多玛乡总体规划》为例,从功能定位、保护策略、产业结构、城镇发展、空间格局等方面介绍高原牧区的规划建设重点.在此基础上从生活模式改变、工作程序保障、特色区域打造、生态空间恢复、自然能源开发等方面提出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规划模式与创新特色.并从城市规划角度探讨了高原牧区建设的深远意义.【期刊名称】《建筑设计管理》【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6页(P57-62)【关键词】高原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模式【作者】王曼;钱振水【作者单位】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 110004;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沈阳1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1.1 政策背景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议中指出,对口支援西藏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口支援工作,极大地增强了西藏与内地的全方位联系,培养锻炼了干部,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乡面貌的改善,探索了加快艰苦边远民族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

并认真总结推广这些年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加强和改进对口支援工作。

要十分珍惜和用好援藏资金,坚持向基层和农牧区倾斜,切实把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思路上注意突出关注民生,在资金投入上重点保障民生,在产业规划上着力带动民生,在项目建设上优先改善民生,使广大群众享受到援藏工作带来的好处。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说一说:乡村聚落与地理环境
我们来谈一谈乡村聚落的分散与集中,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1、自然环境的支配。

一般来说,平原面积大,聚落集中:平原面积小,聚落分散。

水源供给充足,聚落集中:水源供给匮乏,聚落分散。

气候优越,聚落集中:气
候恶劣,聚落分散。

2、农业生产方式。

中国南方水田农业耕作半径较小,无论耕耘、施肥、灌溉、收获
等工作,均以居住在农田附近为宜,以散居最为方便。

3、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

中国北方的家族,多喜群聚,显得宗族繁盛,且利于
安全防卫,往往集村之内全是同姓,所以中国北方以姓氏为名称的聚落比比皆是,如赵家村、李家庄、刘家屯等。

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是十分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的聚落布形式、规模大小、房屋结构等方面。

4、住宅形式不同。

北方多平顶屋,住宅有院落:南方房屋多斜顶,没有院落,房前
屋后都有农田或菜地。

5、聚落规模及密度不同。

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南方多以中小型聚落为主,
密度较大:西部则多为小型落,密度最小。

6、聚落形式不同。

北方多团状聚落:南方团状聚落和带状聚落各占一定比例:西部
则多散居、流动性村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

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

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
(一)环境特征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

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

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

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1.农村人口分布。

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

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

县域
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

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

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
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
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

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

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

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

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
沿路建设,出行方便的生活习惯。

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应出公路建设尤其是乡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性。

紧邻国道318线和省道217线的农村聚落约19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80%,
3.从城镇体系方面看。

理塘县农村聚落分布多靠近城镇,距城镇10Km范围内分布最为密集,在此范围内,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均能对聚落形成辐射。

现状靠近城镇的农村聚落约170个,约占农村聚落总数的70%。

4.从产业布局方面看。

理塘县农区生产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由于生产水平较低、生产技术较为落后,长期以来农村居民到农田中进行耕作的出行距离都较短,主要依靠步行或摩托车,耕作半径一般在2000米以内,因此聚落分散在其耕地半径范围内。

5.从地质灾害方面看。

在对现状居民点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个别聚落位于地灾点附近,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存在严重的隐患。

这种情况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历史变迁和用地条件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另外城镇和交通干线对当地村民的吸引力也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农村发展诉求
对县域大量农村聚落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聚落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农村发展最大诉求为经济发展、工作岗位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

农区和牧区诉求有一定的共性。

在靠近交通干线的居
民点,由于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对提升生活品质的诉求相对较强。

地灾点附近的居民点,避让地质灾害也必是当地居民的重要诉求。

四、小结
传统农村聚落在农耕社会中形成和发展,是东方农业文明的载体,聚落的选址、布局不但凝聚着古代规划设计艺术的精华,还隐藏着一系列的本土文化品格。

通过对理塘县广大农业地区农村聚落分布情况的分析和总结可以看出,其聚落分布主要受用地条件、社会经济、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因素影响。

对于理塘这类经济欠发达,条件艰苦的地区来说,县域主要发展通道或城镇等因素等农村聚落有较大的吸引力,当地村民对农村发展的诉求主要集中在经济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配套等方面。

(作者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2.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