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中编(第一章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知识点

外国文学史欧美部分中编(第一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考点】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和基本特征。
一、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失望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从浪漫手法到浪漫主义思潮的文学发展过程。
)二、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特点表现在:第一,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
第二,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
第三,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
浪漫派作家已经懂得丑在美学上的重要价值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大大发展了传统的夸张手法。
第四,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三、浪漫主义的人文观念(结合导论部分)浪漫主义文学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实际上是欧洲文学的人文观念的新发展,是19世纪人道主义思想的一种表现形态,具体地讲,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文学中的人本意识———尤其是世俗人本意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艺术形态的再现。
人文主义的人本意识强调人智对神智的反抗和人的原欲对宗教禁欲主义的反抗;浪漫主义的个性自由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和自由情感对包括封建专制和道德、科学理性、物质文明、资本主义现存制度在内的人类文明的反抗。
浅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及创作特点

浅析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及创作特点作者:孟庆安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5年第06期[摘要]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文学思潮无论是在世界文学史还是在文学创作过程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文中分析了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并进一步对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产生原因;创作特点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其产生于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运动中,当时由于法国大革命失败,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斗争十分高涨,社会对资本主义存在着普遍的不满的,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又受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影响,所以浪漫主义文学得以产生,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即为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最早出现于德国,然后在英、法、俄、美等国都有充分的发展。
一、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一)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不仅政治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而且还对思想文化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各国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得以快速发展起来,在各类斗争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支撑。
但在这些风起云涌的斗争在不断的遭镇压和失败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得以更大程度的暴露出来,在当时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对启蒙运动思想家宣传的理想王国深感失望,这就促使作家云追求新的理想,这也是浪漫主义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具有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在当时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盛行,其通过对主观精神的作用进一步夸大,对天才、灵感和人的精神力量较为强调,更注重自我,要求通过文艺来对人的内心世界和伟大气魄进行表现,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对浪漫主义文学对于主观精神和个人主义倾向的强调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同时当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也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强调消灭阶级对立,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度,这也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

外国文学史之浪漫主义文学概述一、浪漫主义思潮的产生:1.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民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浪漫主义的主导特征是表现自我、抒发主观情感。
2.浪漫主义与当时欧洲一些国家的政治时局有着一定关系。
19世纪前30年,法国政治领域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达尔夫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自由主义思潮中强调的个人独立、极端自由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
3.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4.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创作的方法和艺术风格,从艺术产生之日起就已存在,早在古希腊时期的《荷马史诗》中就开始运用。
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
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与贵妇的爱情故事和风流韵事等。
文艺复兴时期,塔索、斯宾塞的叙事诗继承了罗曼司的不少特点。
到18世纪下半叶,浪漫主义一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在文学传统上浪漫主义与18世纪启蒙文学,特别是伤感主义文学有紧密联系。
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被认为是浪漫主义的前奏,而英国兴起的伤感主义则被称为前浪漫主义。
二、浪漫主义文学基本特征:作为一个具有共同社会历史背景和哲学理论基础的文艺流派,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1、首先,强调主观感情,注重抒发自我。
这是浪漫主义文学最突出、最本质的特征。
浪漫主义作家都认为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束缚,于是强调创作自由,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的地位,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中声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因此,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2、其次,推崇想象力。
浪漫主义作家在创作中抒发自我情感时,其笔下大胆的想象也着实令人折服。
比如雪莱在致友人葛德文的信中对自己的才能评价道:“我一向认为我自己的才能就是在于这一点:在于同情心,在于跟感情和深思相互联系的那种想象力。
”所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作家可以在作品中驰骋想象、尽情发挥,天上人间无所不写。
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概述浪漫主义时期(Romanticism)是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中叶的一种文化运动。
它起源于欧洲,逐渐传播到全球各地,影响深远。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重要性,追求自由、独立、真实和原始的艺术和文学表达方式。
本文将介绍浪漫主义时期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起源浪漫主义时期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的欧洲。
当时,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不安定,许多人开始反思现实生活的局限性和制约。
他们渴望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浪漫主义也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英雄主义、自然崇拜以及对艺术和美的追求,为浪漫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主要特点1.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浪漫主义强调情感、个人体验和直觉的重要性,与启蒙时代强调理性和科学的精神形成对比。
2.自然与超自然:浪漫主义对自然的热爱和渴望与自然界的神秘和超自然元素相联系。
自然被视为灵感的源泉和人类与上帝之间的中介。
3.爱情与独立:浪漫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意志。
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恋爱成为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和艺术作品的重要主题。
4.情感的充沛和强烈: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的充沛和强烈表达。
作品注重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情绪,以及读者或观众对作品产生的情感共鸣。
5.反对现实的逃避:浪漫主义表达了对现实生活中社会等方面的失望和反抗。
许多浪漫主义作品具有理想化的情节和人物,以逃避当时社会和政治的局限。
1.文学: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力,常涉及到爱情、自然和个人命运等主题。
代表作包括雪莱的《弗兰肯斯坦》、拜伦的《唐璜》,以及高尔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2.音乐:浪漫主义对音乐的影响巨大。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追求音乐的装饰性和超越传统规范的创新。
贝多芬、舒伯特和勃拉姆斯等作曲家的音乐作品都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精神。
3.艺术:浪漫主义艺术作品追求个人创作和想象力的自由。
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与发展

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与发展浪漫主义文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文学界的一股重要潮流,它与古典主义文学形成鲜明的对比。
本文将从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主要特点以及对后续文学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浪漫主义文学的起源浪漫主义文学起源于18世纪末的德国,后来在欧洲各国迅速发展。
它的出现是对古典主义文学中理性主义、古代传统以及社会庸俗现实的一种逃避和反抗。
二、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1. 情感的高亢与个人的超越: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的奔放与自由,对于内心深处的激情与渴望进行表达。
作品中常出现对爱情、自然、宗教等深邃主题的追求和思考。
2. 强调想象力与幻想:浪漫主义文学注重想象力的运用,在作品中常出现许多虚构的情节和奇幻的形象,以营造出超越现实的意境。
3. 异国风情与历史回溯:浪漫主义文学追溯历史,对于中世纪骑士、古代神话等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古代文明更加纯净,更加美好。
4. 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浪漫主义文学中流露出对于民族文化和自然环境的热爱,他们认为大自然是人类心灵的寄托,民族文化是人们归属感的来源。
三、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与发展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初达到了高潮,极大地推动了后续文学的发展。
它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 对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对于后来的现实主义作家来说,是他们对于现实的一种追求和反抗。
现实主义作品强调真实的呈现,追求对社会现象的准确揭示,与浪漫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
2. 对于象征主义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对于象征主义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象征主义文学注重隐喻、象征的运用,突破了传统写实的限制,使作品更富有艺术性和诗意性。
3. 对于文学风格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追求自由、独立的思想精神,也推动了文学创作手法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浪漫主义文学强调感情的表达,使得文学更具个性化,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
总结:浪漫主义文学的出现与发展使得欧洲文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的历史背景与特点1. 历史背景浪漫主义是一种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欧洲的文化运动,它在文学领域引发了广泛的影响。
以下是浪漫主义文学出现和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背景:1.1 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与欧洲社会中的大规模变革和政治动荡密切相关。
这包括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其他国家中爆发的民族解放斗争。
这些事件触发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和个体权利的思考,并激发了浪漫主义作家追求自由和反抗旧体制的情感。
1.2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和技术进步,但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人阶级的困境。
这种现实情况使得浪漫主义作家关注社会不公平、环境破坏以及人际关系缺失等问题,他们通过艺术表达来探讨人类情感、自然环境和社会问题。
1.3 古典主义的衰落在浪漫主义出现之前,欧洲文学以古典主义为主导,注重理性、秩序和规则。
然而,随着18世纪后期对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怀疑,人们寻求反叛和个体自由的渠道。
这种对古典主义观念的挑战为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土壤。
2. 特点浪漫主义文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2.1 强调个体情感与体验浪漫主义作品强调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作家通过展示角色的深情厚意、激情澎湃以及苦闷孤独等复杂情感来吸引读者。
他们追求真实自我的表达,倡导诗意生活和灵魂之旅。
2.2 对自然的崇拜与画面化描写浪漫主义者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并认为大自然是一种超越理性的存在。
他们追求那种迷人的、超凡脱俗的自然景观,并借助鲜明的画面化描写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2.3 反叛与幻想浪漫主义文学常常探索非传统思想和价值观。
浪漫主义者反对旧有体制和规则,倡导个性的真实和独特。
他们也渴望逃离现实世界,通过创造出虚构的理想境界和奇幻故事情节来满足自己的内心愿望。
2.4 对历史、神话与传说的兴趣浪漫主义作家对历史、神话和传说怀有浓厚兴趣,他们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
这种对过去时代和民族文化的回溯是为了寻找灵感,并加强作品的叙事力量。
浪漫主义文学

• 柯勒律治 (Colerldge) ) 力求把离奇古怪 的轶事描写得逼 肖现实生活 《古 舟子咏》 舟子咏》、《忽 必烈汗》 必烈汗》 • 骚塞:《书斋咏 骚塞: 怀》 – 贡献:湖畔派诗人 贡献: 对大自然的歌咏成 为英国浪漫主义文 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学的重要特色之一。
– (3)第二代:拜伦和雪莱等将英国的浪漫 )第二代: 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主义文学推向高峰。
(二)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 1.特点: 特点: 特点 • 2.发展: 发展: 发展
– (1)先驱: 1)先驱: – (2)第一代:“湖畔派’’ )第一代: 湖畔派’’
–名词解释: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边的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华兹华斯( 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 , 1850)、柯勒律治(Coleridge,1772— )、柯勒律治 )、柯勒律治( , —1834)和骚塞(Southey,1774—— )和骚塞( , 1843)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他们的 )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 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 诗作一般远离社会斗争,讴歌宗法式的农 村生活或自然风景, 村生活或自然风景,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 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 和异国风光;常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 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大仲马
• “没有人遍读大仲马的作品,但是 没有人遍读大仲马的作品,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读过大仲马 的巨 著。” • 他的小说《三个火枪手》、《基督山 他的小说《三个火枪手》 伯爵》令众多读者为之疯狂。 伯爵》令众多读者为之疯狂。
(四)俄国浪漫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文学
• 特点: 特点: • 发展: 发展:
– 1.茹科夫斯基,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 茹科夫斯基, 茹科夫斯基 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 作品有《俄国军营的歌手》 作品有《俄国军营的歌手》等。 – 2.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诗人,是俄国积极浪 雷列耶夫, 雷列耶夫 十二月党人诗人, 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漫主义的杰出代表。 – 3.普希金 普希金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
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
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
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
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
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
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
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
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基本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为繁荣时期。
这一阶段,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急剧过渡,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了激烈的、反复的搏斗。
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制度的根基,而且震撼了几百年来由封建贵族盘踞的整个欧洲。
1815年,俄、普、奥等国组成了“神圣同盟”,联合波旁王朝的残余势力,扑向革命的法国。
拿破仑与封建列强之间爆发的战争,既维护资产阶级取得的成果,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同时又演变为掠夺性的战争。
由“神圣同盟”扶上复辟宝座的波旁王室,只维持了十五六年,在1830年7月26至28日的三天中,就被人民群众摧枯拉朽地推翻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上升发展,英法等国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日益严重。
19世纪40年代,各国无产阶级争取生存权利的斗争如火如荼;各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发展成席卷欧洲的1848年革命运动。
自此以后,欧洲其他各国先后向资本主义过渡。
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首先,它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
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而且带来了激烈的思想文化斗争。
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和陈旧的封建意识在文化、思想领域产生猛烈碰撞,这种碰撞在作家头脑中敏感地表现出来,有各种各样的反映。
其一,法国大革命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欧洲,深入到人们的意识之中。
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推动了个性解放和情感抒发的要求。
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贡斯当和斯塔尔夫人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一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要求国家保证个人的人身、信仰、言论、职业、经营、选举、集会等自由,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关系确立后“自由竞争不能忍受任何限制,不能忍受任何国家监督”的现实。
对个人独立和极端自由的强调,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
浪漫派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与社会的矛盾,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
浪漫主义文学描写的以个人的失望与忧郁为内容的“世纪病”,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对立为表现形式的“个人反抗”,都是由此而产生的。
其二,《人权宣言》所宣布的自由竞争的法则,形成了一种社会心理:资产者、小资产者都企图通过巧取豪夺,有朝一日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在革命中破产落魄的贵族,也力图利用新的社会法则来改善自己的地位。
人们对飞来好运的期望变得更加炽热,耽于好梦和幻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状态。
其三,对贵族来说,大革命使他们失去了天堂,于是,悲观颓唐、消沉阴郁的情绪,人生虚幻、命运多舛的感慨以及对神秘彼岸的热烈向往,便纷然杂呈;对资产者、小资产者来说,启蒙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不免使他们失望、苦闷和彷徨。
这种社会现象和心理为浪漫主义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其四,法国大革命对一些作家直接产生了影响。
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祝贺攻克巴士底狱,在大学里竖立了一尊自由神胸像,歌德、谢林和荷尔德林在城郊植下了自由树,《耶拿文学报》刊载了有关大革命的政治著作,《柏林月刊》征集对人权的争论文章。
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人的精神具有天生的几种能力:对时空的直觉,对原因、现实、实体和整体的理解。
他认为世界本身不像反映在人的头脑里那样。
人在建造世界时也形成了认识,由此证明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
浪漫主义的非理性在康德那里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在道德方面,康德认为只有自由人的选择才能决定一切,任何外在的或更高的法则都不能主宰人,人的尊严在于获得理性自由。
康德的继承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反对自在之物能限制人的悟性。
他把人看作征服者,人能对自然起作用。
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
谢林认为世界中搬演着悲剧,整体中存在着不和谐,但这是生活的原则和希望的源泉。
必须从自然出发,达到自我,因为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之中。
这种变化是自然和作为复杂性与发展源泉的生活之间的斗争产生的果实。
如果人的器官对大自然的刺激无动于衷,那就死去了。
知识、信仰和愿望的统一,构成人的最高目标。
黑格尔对主客体的辩证关系的分析,给康德和费希特逐渐建立的主观主义的个性以理论外衣。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真理在于它的历史中,而这历史是不断变化的;精神就是历史,历史将理性和非理性、必然和偶然,感觉和非感觉混合在一起。
他认为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在自在自为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
总之,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根据。
至于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则从另一个角度给浪漫主义输送了思想。
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他否定了现行的社会。
傅立叶揭露了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殖民掠夺的残酷。
他们提出了未来社会的图景,圣西门预言这个未来社会具有强大的工业作为经济基础,能满足各方面的需要,全体社会成员都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
傅立叶则提出建立“法朗吉”,在这个团体里,劳动分工完全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劳动成为人的需要和享受,社会前进的动力是劳动者之间创造性的竞赛。
英国的欧文把希望寄托在仁慈的统治者身上,他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福利条件,开设了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夜校,以为靠知识的传播就可以消除社会矛盾。
他是合作社运动的创始人,职工会最早的组织者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解决社会矛盾。
第三,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浪漫主义作为创作方法,同现实主义一样,古已有之。
浪漫主义手法着重表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想象,抒写作者的理想,往往不同于现实的本来面目。
亚里斯多德总结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和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手法的概括。
无论荷马的史诗《伊利昂纪》还是神话,无论古希腊的悲剧还是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的渊源。
浪漫主义来源于传奇一词。
诚然,直到17世纪以前,浪漫主义一词还没有出现。
蒲伯在18世纪初描绘温特索古堡时,以蛮荒和某种奇异的魅力去形容这个浪漫的城堡。
哥尔斯密在1776年的《瓦克郡的牧人》中运用了“浪漫的”一词。
18世纪下半叶,这个词开始在英、德、法流行开来,例如卢梭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就形容“比耶纳的湖岸比日内瓦湖岸更荒凉,更浪漫”。
18世纪末,歌德首先注意到“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席勒也区分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应该指出,18世纪的作家有不少作品已经具备了浪漫主义的因素,如英国的詹姆斯•汤姆逊、威廉•柯林斯、托马斯•格雷等一批诗人的诗作。
浪漫主义一词的发展反映了这种创作手法和文学形式逐渐形成和成熟起来的过程。
换言之,19世纪欧美的浪漫主义文学是以往浪漫主义手法的集大成。
18世纪英国的感伤主义文学和卢梭对感情抒发的崇尚,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起铺平了道路。
在18世纪末以前,浪漫主义只存在浪漫手法和部分相关概念,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文学潮流。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
彭斯和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前驱,他们的创作分别处于18世纪80和90年代,成为浪漫主义诗歌的先声。
1798年,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发表的《抒情歌谣集》“摆脱了18世纪的陈规陋习”,预示了一种“新的诗歌语言,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现方法”,找到了“心灵之路”。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
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家,他们也是在1798年创办了《雅典娜神殿》,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和宣言,以及蒂克、诺瓦利斯等诗人的作品。
随后轮到法国,1813年斯塔尔夫人发表了《论德国》,介绍和论述了浪漫主义文学。
夏多布里昂的《基督教真谛》提供了散文和小说方面的典范作品。
大约至1805年左右,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形成第一个浪潮。
第二个浪潮从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
在法国则有拉马丁和维尼作响应。
意大利的白尔谢、剧作家曼佐尼和佩利柯,德国的霍夫曼和艾肯多尔夫等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浪漫派作家。
第三次浪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雨果为首的一大批作家纷纷涌现。
在俄国和东欧,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蓬勃兴起。
这股思潮在19世纪初也传到美国,推动了美国文学的发展。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算是结束了,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并没有销声匿迹。
雨果的一些最重要的作品是在50年代以后发表的,更不用说出现了“新浪漫主义”或可称作后期浪漫派的作家。
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思想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
雨果指出:“浪漫主义……只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其目的“只求带给国家一种自由,即艺术的自由或思想的自由”。
浪漫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与古典主义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古典主义主张只能描绘贵族和上层人物,排斥民间文学,戏剧创作规定要遵循“三一律”,推崇典雅和崇高的风格等等,已成为束缚文学发展的桎梏。
浪漫主义终于冲破了这道顽固的藩篱,在创作自由的口号下开辟了文学的新天地。
个性解放是他们高举的旗帜,以反对社会对人的精神束缚和压迫,这是他们宣扬的时代新精神。
第二,从民主主义的立场,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的罪恶现象。
浪漫派可分为带有资产阶级倾向和贵族倾向的两类作家。
前者具有高昂的革命热情,揭露现实的黑暗和不合理现象,对未来社会充满美好的理想。
后者以怀旧的态度去抨击资本主义。
但是,这两类作家批判现实的思想武器都是人道主义,他们一般都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并以此去构筑理想的社会图景。
第三,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
古典主义贬斥中世纪的历史和文学,把它看成漆黑一团,浪漫派反其道而行之,在重新挖掘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的同时,也把这段历史作为描写的内容。
但浪漫派并不重视是否反映历史的本质面貌,他们往往只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因而有时不顾主人公在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大仲马的小说就是如此。
第四,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现实,标举卢梭“回归自然”的主张。
他们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
华兹华斯认为,自然的珍宝探不到底,它既可怡情,又可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