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人才考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选士、养士制,历经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定型为隋唐及后期的科举制。

它直接影响了当时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及考试方法。

选举意义重大选官用人是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选举发展周代:家族血缘关系与国家组织合为一体的世卿世禄制。

战国时,“世卿世禄”制逐渐废除,官吏的选举发生了根本变化。

秦在统一之前,“仕进之途,唯辟田与胜敌而已”,而胜敌是其主要途径。

秦统一后的官吏,也就多出于军功。

(专断任意,无一定之规)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举统治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任子、纳资及其他多种方式,不限于一途,而且还可以交互使用。

汉文帝时,首次实行与察举相匹配的“策问”考试方式。

汉武帝以后,除了贤良文学外,察举又增加了孝廉、秀才、明经、明法等。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进士科。

隋唐科举制。

察举制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

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

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通常指经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

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上述察举诸科,实际上分为岁举和特举,岁举是常制,特举由诏令临时规定,二者都是由下向上推选人才的制度。

汉代选官以“乡举里选”为依据,体现的是尊重乡里舆论对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社会。

在这个时期,考核制度被广泛应用于选官、选拔人才和评估官员的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考核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和调整,从而在不同的朝代中形成了不同的制度和流程。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演变进行的概述。

初唐考试制度的确立(公元7世纪至9世纪)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最早形式可以追溯到唐朝初期,当时的考试制度是由杨素在公元605年首次建立。

这个制度主要采用了选举和推举的方式,选拔人才进入官僚体系。

通过举荐和临时考试,杨素确立了进士科、秀丽科和明经科这三个科目的考试制度。

这些科目主要考察文化和政治理论知识,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

唐朝科举制的建立(公元9世纪至12世纪)唐朝科举制的建立是中国古代考核制度的重要里程碑。

这个制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科举制主要有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是州县一级的考试,会试是地区(路、府)一级的考试,殿试是朝廷一级的考试。

乡试主要考察文化和政治理论知识,会试和殿试主要考察文化、政治和国家治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官员,并推动了历代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

明清科举制的(14世纪至20世纪初)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这些主要是为了提高考试的公正性和选拔人才的质量。

这些包括增加考试的科目和题目,加强考试审核和监督,考试评分制度,以及加强考试后的考生评议和考官回避制度等。

这些使得科举制度更加科学和完善,提高了考试的公正性和选拔人才的可靠性。

科举制的废除与现代考试制度的建立(1905年以后)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科举制度逐渐被废除。

1905年清朝废止科举制度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

这些现代制度包括国家考试和教育制度的建立,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考试和技能鉴定等。

现代考核制度更加注重考察人才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中国的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秦汉到明清时期的考核制度经历了较为显著的演变。

这一时期的考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对官吏的管理和选拔的多样化尝试,对于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下面将从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以及明清时期四个阶段来详细阐述考核制度的演变。

秦汉时期的考核制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引入了科举制度,二是建立了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他推行了裁汰百家,统一文化的政策,通过实施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

此后,刘邦设立了太学,培养和选拔人才。

汉武帝时期,在举孝廉、亲射、科第等方面采取了各种考核制度,使得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考生,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而汉朝末年,诸暨乱、黄巾起义造成人才大量流失,科举制度也因政权更迭而短暂中断。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替频繁,各种考核制度的实施也不稳定。

东晋时期开始正式开创了士人科举制度,但由于政权不稳定,考试考核的制度也不够完善。

南朝梁武帝时期,加强了科举制度的实施,制定了严格的考试科目和规定,并设立了明经、明儒两科,加强了对人才选拔的要求。

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发展的阶段,也是考核制度变化的重要时期。

隋文帝建立了国家学校,实行了府试和会试制度,以选拔人才。

隋末唐初,武则天推广了科举制度,恢复了明经科、明儒科等科目,进一步扩大了选拔范围。

唐太宗时期,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科目规定细化,科考内容更加丰富,科举考试成为一种重要的选拔渠道。

唐朝的科举制度确立了对于士人的全面考核,将一些具体的考题内容形成了固定的体系,并通过考试的形式由中央来选拔官员。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明初,创立了文淳状元、访治评论等选拔制度,试图减少贪污弊端,提升人才选拔的公正性。

明朝中期,科举制度更加细致化,文朝科目分为二等、三等、四等,科目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进一步选拔人才。

明代末期,万历帝改革科举制度,试图减少贿赂和降低科举积压,但转而滋生出更多的弊端。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设立官吏主要是为了实现国家中央集权,实行一定的行政管理制度。

从战国到秦代,官吏制度有了长足发展。

秦始皇首次实行“九品中正制”,以统一官吏的选任制度,将地方的官吏任用集中到中央,而且严格考核。

到了汉代,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汉武帝实行“开篇科辖”,成立了国家的考试制度,即科举制度,取代了此前靠贵族来任用官吏,激发了一大批有才华的贤能,推动汉朝朝不败,更受到中国历史启发。

宋代实行了“明诏科辖”制度,将分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等级,以增加考生的选拔机会,实行选官任用制,使官吏制度更加高效,此后,直至清末,官吏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创新中不断演变,从而形成今天的官吏制度。

各个朝代的考试制度

各个朝代的考试制度

古代考试制度01周代“选士制”我国考试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

西周是奴隶制的全盛时期,实行“选士”制度,这种选士有明确的要求,有简单的程序,有主持考选的各级官员。

在文化教育上,西周历史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02汉代“察举制”两汉时代,我国的考试制度正式建立。

汉代的“察举制”,是一承先启后的任官制度,并奠定了后来科举取士的基础。

察举制是从汉文帝时开始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诏二三执政“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联之不逮”。

所谓“察举”,是察其贤能,举以授官。

汉代的“察举”,实开后世任官考试制度化的先河。

察举制作为一种比较完备的入仕途径,并得到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

03“九品中正制”魏晋是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期,士族地主把持大权,控制仕进之路。

为维持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于是“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应运而生。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

它是由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

延康元年(220年)春,被曹丕采纳施行后,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

九品中正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置中正。

“中正”是官名,郡设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二是品第人物。

中正负责察访与之同籍的士人,了解其家世源流,整理其德才表现材料,并据此做出简短的总评语,评定其等第,三是按品授官。

中正将品第士人的有关材料造成表册,定期送交司徒,以供吏部选官参考。

04“科举制”隋文帝开始用分科的方式来招揽有学识的人才,形成最早的科举制度。

分为院,乡,会,殿,四个等级。

一开始还分好多学科,分不同的方向,经义,文学,算学等,到了明清,学科就固化成一种了,就是八股文,只讲孔孟圣贤,学子们就再没有自由之思想,选拔的都只有酸腐之人,为权势所用。

而且,古代科举考试是不允许女性参加的,这就把所有女性人才拒之门外,给国家发展浪费多少人才机会,当然在那个古代男权社会是无法避免的。

科举制简略地说就是科考而后举,所以叫科举。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

三分钟了解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演变,干货值得收藏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大体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在两汉时期是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察举制不同于以前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从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所谓“察举”,是丞相、列侯、刺史等推举的人才经过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所谓“征召”,就是朝廷征召那些有一定能力而又不肯出仕的人才,由皇帝召见,确有才能,即授予官职。

在三国末期,魏晋初期的时候,李密被征召为太子洗马,由于家中有祖母需要供养,于是写《陈情表》来推辞。

古代察举考试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九品中正制科举制隋统一全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废九品中正制,设秀才科。

隋炀帝时又建进士科,以“试第”取士,并创立了以公开考试、择优选才为特征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先后绵延1300多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主要选拔制度。

科举制总之,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由世家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由地方品评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由不公平,人性化演变为制度化,公平化。

古代官吏选拔的演变趋势。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

秦汉到明清:考核制度的演变与影响一、秦汉时期:考核制度的初步建立及特点在秦朝,考核制度主要服务于选拔和任用官员。

秦朝的考核标准主要基于军事和农业两大领域,强调官员的行政能力和实际成绩。

秦朝的考核制度为后来的朝代奠定了基础,其重视实用的特点也影响了汉朝。

到了汉朝,考核制度进一步发展。

汉朝的考核主要包括对官员的道德、能力和绩效的评估。

其中,绩效的考核主要基于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

汉朝还首创了“上计”制度,即地方官员需定期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这为中央政府掌握地方行政动态提供了重要途径。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考核制度的发展与变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但考核制度仍在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的考核制度重视官员的清廉和政绩,同时开始注重对不同职位的分类考核。

此外,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也开始出现。

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考核制度的历史演进隋朝时期,考核制度进一步精细化,出现了“考功司”这一专门负责考核的机构。

唐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并增加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

唐太宗时期,还规定了“考课法”,为官员的考核提供了具体的标准和依据。

五代十国时期,各政权纷纷设立考核制度,以选拔和任用官员。

这一时期的考核制度更加强调实用和效率。

四、宋元明时期:考核制度的确立和优化宋朝时期,考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宋朝的考核不仅关注官员的工作绩效,还增加了对官员品德的考核。

元朝在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对官员绩效的考核,尤其重视地方官员的实际工作成果。

明朝时期,考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明朝的考核标准主要基于“考成法”,即对官员的政绩进行定期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此外,明朝还开始注重对官员的潜力和才能进行发掘和培养。

五、清朝时期:对官员选拔与监察的强化与改革清朝时期,考核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清朝的考核主要包括对官员的道德、才能和政绩的评估。

其中,政绩的考核主要基于官员的实际工作表现。

清朝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和管理,确保其行为符合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史常识: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演变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从巩固政权出发,十分重视对官吏的考核。

早在战国时期,便以“上计”来考核官吏,即群臣于年终须将赋税收入写于木券,呈送给国君考核,以考核的优劣决定官职升降。

两汉对官吏的考核,仍以“上计”为主,各县令将该县的户口、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送郡国;郡守再加汇编,用副本上计于中央的丞相,每三年考核一次以定升黜。

魏晋南北朝时,对官吏的考核发生一些变化。

考核对象从地方官吏扩大到中央百官,考核办法改三年考核为每年岁终考核,到了第六年,总计历年考核结果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任免。

唐代具有严密而完备的官吏考核制度,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

所谓“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这是各级官吏的道德规范。

“二十七最”则规定了考核百官职守的具体标准。

各个部门的长官依据这一考核标准,每年评定属官的行状,分别列为九等,并给予一定的奖惩。

宋代由于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官吏们只要在任内不出错就可升迁,因而各级官吏苟且因循,坐待升迁。

元代则沿袭了历代汉族地主政权的考核制度。

明代官吏考核制度更趋完善,对官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察法”来实现的。

所谓“考察法”,即按“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八法考察官吏。

考察又分为“京察”和“大计”。

“京察”是每隔六年对中央官员进行考察以决定去留。

从州县到府道司,三年一次,层层考察属官,再汇总至督抚复核,造册上报吏部。

这种考察地方官的制度称为“大计”。

明代中后期政治腐败,致使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逐渐成为虚文。

清代继续沿用明代的“京察”和“大计”制度,并一概改为三年举行一次。

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官僚集团的日益腐败,考核制度的作用也愈来愈小,最后终于名存实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