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
中国文化概论重点整理(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和意义1、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
(1)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和灵魂;(2)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
(3)她能告诉你: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1)中国文化不仅是东方文明的奇葩,而且还是世界文明的瑰宝;(2)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好比心灵的雾霾,会造成我们精神世界的浮躁、迷失、荒芜甚至幽暗。
3、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
(1)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2)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根本,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3)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
4、有助于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1)传统文化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2)传统文化是理想,是道德,是价值,是精神,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立立人己达达人。
(3)缺乏民族文化滋养的人,是肤浅的,空心的,片面的,没有根基的,难以走远的。
5、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1)传承不是为了复古,继往是为了开来;(2)对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妄自菲薄都会种下苦果。
(3)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会叶茂。
二、文化的涵义1、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物相杂,故曰文”。
物体的形状、线条、色彩相互交错就是“纹”。
在此基础上,“文”字又有许多引申出十几种意义。
主要有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即文明,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采。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化”主要指事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本意有三:一是变化,二是生化,三是造化。
《庄子·逍遥游》中的“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中的“化”即指变化。
《周易》中“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雌雄构精,于是生成各种动物及某些植物。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3)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第五章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5)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5)第七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6)第八章中国古代教育(7)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7)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8)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8)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2)第十七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15)第十九章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15)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各章复习重点:绪论1、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什么?2、简述广义文化结构四层次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中国文化生成的历史地理环境1、历史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造成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局面的真正原因是什么?3、中国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
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4、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形、地貌及气候等因素,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和人口等因素。
5、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种文明形态,中华文化是全世界唯一延续至今而从未中断过(3000年)的文化体系。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1、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主要阶段和形态?2、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有哪些特点?它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3、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难以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4、你怎样认识古代统治者的“重农轻商”政策或观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5、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是农耕自然经济。
6、中国古代也有为数不多的海洋贸易,但在海外经济往来中,主要是一种“赐贡”的贸易形式。
7、中国文化的早熟使中国人容易产生“瞻后”式思维方式和守旧的民族心态。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1、什么是宗法制度?周朝确立的宗法制度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2、试分析论述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主要特征。
3、简述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性。
4、试分析论述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5、中国文化产生的独特条件是什么?请从历史地理环境、经济模式、社会政治结构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6、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相结合,形成一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结构。
这种社会政治结构有两大特点:一是宗法制度完备,二是专制主义严密。
这两个特点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
7、中国上古时代,王位继承方式实行禅让制,即优者继承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二、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专制制度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 之中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讲
伏羲、炎黄时代与中国文化的开端
一、中国人文的始祖——伏羲炎黄三皇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是传说时代的人物 。传说史料讲述的哪个时代称为古史的传说时代,相当于民 族于民族社会后期或相当于新后器时代晚期。按照世系推断 ,伏羲生活的时代距今在6000年前,炎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 5500年前,而黄帝生活的时代在距今5000年前。 伏羲也叫太昊氏,据唐司马贞的《史记索引》记载有四点 贡献:八卦、文字、婚姻制度、捕鱼用的罟和打猎用的网。 炎帝的最大功绩是发展了原始农业,所以叫神农氏、另一个 功绩是发展了医药。黄帝又叫轩辕氏,部落的发明很多,几 乎遍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文字、 衣冠和若干社会制度的发明。这些发明使得中国文化从物质 文明延伸到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巨 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文化概论:第9-12章课后答案(修订版张岱年)

第九章中国古代文学第九章中IS古代文学・为什么说屮国占代乂学楚q咽传统攵化的讹乏组戒部分?iM•中田古代文孑以&功而只徐的方成体现r«PM文化的神和中华民庶的文化心理特征・Zdi H也广泛.淖刻堆反映香传统文化的辰他部分的内容.所以他的币关功能及认溟功能历久弥新•足中也传统文化的W嬰爼成部分,:中IN占代文学的KifiM(¥W儿个方血衣现的锻为灾出?哪歧作家和作晶处具代灰性?1<谒经〉fo lltUfi2先4$iftif0汉呎——代浚:人血明、C论讪孔子;<AHtt>脈衛3常诗宋诃——代茨:08进祈》李白:苏轼4元册临和明消小说一代盹记》I实市:凹大名軒三中国占代文学点鳴些方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堪本俯神?1.关注现实的理性时2.■文以義道■的教化传纨3•写息『•汰佃中和之矣第十章中国古代艺术讲1章中国占代艺术为什么说“PPJ粧动■何以作为中国艺术時神的?1气就足宇山的根本.乂兄宇审的运动.胡是丫宙运动的苛奏・足宇帘土现分门别类啲乂有条不豪的巒体給构.及具TT次吓地购我分迪、周滥运行的聲伍IV荻・WiSWJi艺术作M 9宇宙牛气相一致的缶甫浪态.2气足无瞬的•勺它在你d卜忙n现显;IWJ・就从无利仔.化女为这无.成.气是眾根△的.囚此小国艺术的址人将点就是对世无的f. W・3 文化%hrh宙./能深剜的理解何以y韵工动是中⑴艺术的根彳;蒂神. 戊丈相4甩中国艺术的蚤$准則.第十一章中国古代史学第十一車中国占代里供•如口认识中国古代史学砂国传统文化叩的地位1中国古代史字定中国占代文化的巫耍组成黑分.在护录文化成!K中・四邹分T?・史学位丛第二位.2久的彷史和灿V的占代文化住很人冷反I•.是通过听代史学束记录和保W下來的,历史着作作为史学的社会衣现形态.具有记录・嫁合人类文化创垃,枳戟W发展的叙能。
3占代也学受依家经学的老响•而史学的求《;・经惟的传统也彰响若的富理学・•为什么说中阿占代史7是•座瑰丽的宝库?中阳占代衲I些蓍名的史赛和史学名警?1 +?3的防史内容和乡样的表述形式・制皮的完备,史家的杰岀•理论的晁裨.金壯界”j史上楚仅见的-2冇田迪占今的编年史.列期相吸的紀传史・典住刖发的记录・紀M本人5史评咅乳的史求打名若:司马迁的《史记7 刘知儿的《史砂WWiA的《文史通义*娇同的《汉书》中国占代史学协U昨优创妙叙对当今中国史学的发緘仔何借鉴电:义?1学啓天人.会妙山今•用徂界一切的气無和擾模.的述历宜的发賊过用.2以古沁经世致用・注霓丈学研究的古为今用.3求尖白"•实录历史•求实的WH*.4注业业务和思ft!修养・丈京修弄’恍鉴:注朮史学研尤的現尖总义.经M致用,魁仔求实ft;神.不畏強权•魁注盘自片的思也打如识作并。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讲义

中国文化概论目录导论第一讲第二讲炎黄时代的中国文化的开端第三讲传统文化的灵魂——中国哲学第四讲伦理道德的人文文化第五讲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佛教与道德第六讲中国文物与艺术精品第七讲中国饮食与医药、养生文化第八讲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第九讲中国文化的摇篮——学校与教育第十讲挑战与机遇第一讲导论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况的课程。
学习这门课程,其目的就是要认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的内容,了解传统文化,思考与评价其价值,同时展望其未来命运。
1.文化的概论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
2.中国文化的结构与层次本课程是以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介绍中国文化的概况的一门课程,要认识和理解中国文化及其精神,必须从理论的角度,结合中国文化的实际来观察和思考。
这样才能不为众多的文化现象所感;也才能不把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抽象化,而只剩下理论的条文。
中国文化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p.2 — p.3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
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重视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通过自身修养的学习,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负面价值的估价与评说。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既存在于观念文化,也渗透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二、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p.3 — p.4 )中国文化的创造有其物质基础,而在古代中国,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农耕生产方式。
中国文化的“自然”精神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力求与自然合谐的行为。
三、中国文化的“奇偶”精神( p.4 — p.5 )中国人在农耕的实践中,创造了“阴”、“阳”两个中国文化范畴,又在数字计称方面归纳出“奇”与“偶”的概念。
“奇偶”变纶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征。
四、中国文化的“会通”精神( p.5 — p.6 )中国文化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变化。
大二汉语言专业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
难点: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讲授提纲】伦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家国一体。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家族本位的两个特点:一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二是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尊尊、亲亲)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哲学的伦理型实质。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学内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传统美德的内容。
难点:中国伦理学的结构和基本原理。
【讲授提纲】伦理: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
道德: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
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
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
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第一节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道德的内涵和实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两个基础: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家国一体。
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
●家族本位的两个特点:一是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二是在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
●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尊尊、亲亲)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
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
●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伦理道德学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
中国哲学的伦理型实质。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因而,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是“文以载道”,美善合一;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道德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
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
由此而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
第二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族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
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或精魂。
传统美德的总结与认同,是继承和发掘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一、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
●传统道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由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阶级提倡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然未能在理论上体现和表述出来,上升为德目,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
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丰富,并且往往比前者更纯朴更直接地体现着某个民族的品格。
(修桥补路、“将军令箭”、尊老敬贤、“敬惜字纸”)●中国道德史上归纳的美德:《尚书·皋陶谟》归纳为九项: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宽而栗”:行事宽容谨慎,如履薄冰。
“柔而立”:办事方式柔和,立场坚定。
“愿而恭”:与人为善,从人心愿,又严肃负责。
“乱而敬”:处事公平而持重。
“扰而毅”:耐心随顺,又果敢坚定。
“直而温”:正直温和,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简而廉”:平易近人,又坚持原则。
“刚而塞”:做事主动坚决,又有节制。
“强而义”:办事作风强硬,又能坚守正义,协调好关系。
)孔子建构的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孟子的“五伦十教”;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朋诚友信)”。
管仲的“四维七体”:“四维”是(尊)礼、(崇)义、(守)廉、(知)耻。
“七体”是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音尊屈),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
这些德目,后人综合为“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行”[孝、友、睦、媛?、任(讲信用,能担当)、恤(体恤之情、怜悯之心]“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董仲舒之后的“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
“传统美德”的界定:所谓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奉行的,而且是古今一以贯之的,在现代仍发挥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
二、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三、传统美德与典范道德人格(一)正确评价传统美德●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它形成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起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
●对传统道德的历史分析:一般说来,传统美德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共性,它们具有普遍的和永恒的价值。
有些德目在历史上曾经为统治阶级所提倡和利用,但是,一方面要把统治阶级的道德和统治阶级某些成员身上体现民族共性的那些美德相区分,把统治阶级的利用和传统美德本身相区分;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之所以用某些道德来标榜自己,正说明它们是深入人心的、最有号召力的本民族共认的美德。
由于传统道德长期践履于中国传统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必有其历史的局限性。
(二)传统道德在历史上造就的各种道德人格传统美德造就的理想人格:圣人、贤人、仁人、大人、君子、成人、善人等。
这些理想人格的存在,在中国历史上的各种生死关头才涌现出许多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维护民族大义的志士仁人。
第三节中国伦理思想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发展●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体系的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它是中华民族的各种文化精神互摄融合而形成的有机体,其中儒家伦理是主流与主体;(互摄融合,儒家为主)第二,它随着中华民族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而生长发育,在此过程中阶级性与民族性、时代性与普遍性交错并存,浑然一体,相辅相成,相补相协。
(浑然一体,相辅相成)一、中国伦理思想发展三阶段孕育展开(先秦)——抽象发展(汉唐)——辩证综合(宋明)(一)先秦:中国伦理精神孕育展开阶段1.在上古神话和《周易》中确定了中国伦理精神的某些基因●上古神话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是崇德不崇力;二是惩恶扬善,善恶报应;三是重天命而轻命运。
●《周易》构建的中国伦理精神的原初的哲学模式体现了中国人最初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时的价值取向: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善恶报应的信念;阴阳二分的思维方式。
2.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周礼。
3.儒家伦理与道家伦理相结合,构成中国伦理理想性与世俗性、进取性与柔韧性的互补(入世与隐世、人伦情感与人生智慧、心与身),成为对中国伦理精神的发展产生广泛深远影响的两个基本理论形态。
(法家导致非道德主义,墨家游离于家、国之间,缺乏生长根基,秦以后便中绝。
)(二)汉唐:中国伦理思想的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阶段汉唐是中国伦理思想继续发展和大一统、封建化的时期,这一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与文化选择的能动性相结合经历了三个小阶段:1.两汉儒学秦汉之际,《礼记》成书,其中的《大学》《中庸》是儒家伦理成熟的标志。
《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精神即“内圣外王”,它体现了中国社会家国一体的原理和儒家伦理政治的本质。
《中庸》揭示了儒家伦理“天人合一”的中庸境界和精神模式。
从此,“极高明而道中庸”成为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中国封建伦理的真实形态是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
儒学的独尊和董仲舒伦理体系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伦理精神的封建化和抽象化的统一。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先秦儒家“五伦(十教)”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三纲五常”抓住“五伦”中最重要的三伦,以此作为人伦的根本。
这种提炼突出了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和君主专制体制最本质的方面。
区别:双向与单向;互惠互动、上者垂范与片面的等级服从;人对人的关系与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服从、义务关系。
“三纲”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异化。
2.魏晋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条件,使中国伦理精神系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态--玄学伦理。
玄学伦理是试图把儒道结合以克服人的精神和伦理生活中的矛盾的一种努力,其特点是“托好老庄”,用道家的“自然”价值观对儒家的“名教”进行评判,但它的片面发展,形成一种苟且偷安、纵欲混世的人生态度。
3.隋唐佛学隋唐佛学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虚幻形式克服了传统伦理中“德”与“得”、道德与命运的内在矛盾,在基本精神取向上又与儒家伦理契合。
特别是禅宗的即心即佛、其宗教修行方式与儒家的修身养性理论实有相通之处,因此它又成为向儒家伦理回归的中介环节。
(三)宋元明清:中国伦理思想辩证综合阶段1.“新儒学”(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单一的儒家纲常伦理,或儒与道、儒与佛的简单结合,都不能满足中国封建社会的需要,而这一时期伦理思想的发展又为建立一个整合的伦理体系提供了可能。
于是,宋明时期以儒家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便应运而生。
2.新儒学的重要学派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天理”是以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本体。
人伦五常就是天理。
经过这个转换,人间的伦常之理便上升为天道的法则,实现了“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这种理论不仅为纲常名教找到了本然的根据,而且也使之具备了神圣性与永恒性。
它表面上是以“天道”说“人道”,实际是把“人道”上升到“天道”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程朱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这种伦理思想,一方面提倡整体价值观,在理欲对立中突出人性的尊严和道德的能动性(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与封建政治结合而沦为道德专制主义,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消极作用)。
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佛、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
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
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高度一元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