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宽容》序言

高一语文《宽容》序言

意象
无知山民
心满意足地享乐—— 为得不到果实而恐惧— 人们举起了沉重的石块—
麻木 胆怯 盲从 帮凶
哲理
贫穷、落 后、反动 的根源在 于无知、 愚昧、闭 塞。
特点
固守
守旧老人 欺骗
陷害
先驱者
怀疑、冲破 勇敢探索 为真理献身
无知
无知山民 愚昧
帮凶
结果
阻碍人们
遭到谴责
反提
哲理 对 倡
得到尊崇
禁宽
受到纪念
意象
漫游者(先驱者)—— 追求新生力量的勇敢的探
险者
• “指甲磨破” • “脚上缠着破布” • “身体衰弱” • “拒绝(坐下)” • “偏要说话”
• “我已经找到幸福的曙 光。
• 跟我来吧,我带领你们 奔向那里。”
新 新 怀疑 冲破
思 世 勇敢探索
想界 的的
为真理献身
传探 播索 者者
(得到尊崇 受到纪念)
本文特点:
本序言与一般 序言写法不同, 采用散文诗的形 式,借助寓言故 事写成,别具特 色,发人深省!
返回
阅读课文,概括各部分段意。
• 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 2、一个敢于离开山谷的漫游者回来后即将受到审判。 • 3、漫游者向大家介绍外面美好的世界,并愿意领去。 • 4、守旧老人以旧的律法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 • 5、无知山谷发生了特大干旱,饥嚎遍野。 • 6、半数以上的人在饥寒中死去,律法还必须遵守。 • 7、在失望中爆发了叛乱,人们投奔陌生的世界。 • 8、人们沿着先驱者开辟的道路找到了绿色牧场,认识
• “对着神秘的古书冥思苦想”
• “摇着头”
• • •
• •
“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是它(法律)的执行者”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宽容》序言原文阅读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宽容》序言原文阅读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宽容》序言原文阅读
高中文学常识的掌握一点就是作者信息,以下是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宽容》序言原文阅读,请大家参考。

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永恒的山脉向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蜿蜒绵亘。

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

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这条小溪并不象江河那样波澜滚滚,但对于需求浅薄的村民来说,已经绰有余裕。

晚上,村民们饮毕牲口,灌满木桶,便心满意足地坐下来,尽享天伦之乐。

守旧的老人们被搀扶出来,他们在荫凉角落里度过了整个白天。

对着一本神秘莫测的古书苦思冥想。

他们向儿孙们叨唠着古怪的字眼,可是孩子们却惦记着玩耍从远方捎来的漂亮石子。

1。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宽容》序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宽容》序言知识点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宽容》序言知识点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宽容》序言知识点知识点:《宽容》一书主要叙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提倡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并谴责反动分子镇压新思想的罪恶行径。

《宽容》,本质上是一部2000年基督教发展沿革的历史,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圣经故事》一脉相乘,它继续用世俗的、希腊式的眼光关注审视这一统治西方人头脑和灵魂超过一千年的“神的道”,用现在通行的话讲,房龙是个很在行、很彻底的后现代:他把偶像拉下神坛,却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树立新的偶像,他说过去的一切标签都是错误的书写,但拒绝给出正确的标签。

但房龙不是虚无主义者,他承认历史,承认发展,这方面又类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实践理性。

他的作品在今日中国大行其道,除了适逢思想匮乏的国人要精神进补的时机之外,这样朴素的、自然的、充满实践唯物论精神的文风,也让中国人倍感亲切,易于接纳。

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

著名学者。

他生活在富裕的家庭,从10岁起潜心“逃避在过去的生活中”,受人文主义的影响一贯反对愚昧与偏执。

1903年在美国、德国求学,获得博士学位,但这没有使他飞黄腾达。

他于是躲进书舍于1921年写出《人类的故事》,一举成名,从此饮誉世界,直至1946年去世。

体重200英磅、粗壮结实,人生经历丰富,曾在各种岗位上历练人生,刻苦学习写作,多才多世,能说和写10种文字,会拉小提琴、会画画,他著作的插图均出自于自己之手,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

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

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高一语文《宽容》序言1

高一语文《宽容》序言1

动主展 势张的《 力对历宽 镇异史容 压已,》 新的倡缕 思宽言述 想容思人 的,想类 罪谴的思 恶责解想 。反放发 ,
一种是多为别 序言有两种: 人写的,多为介绍 和评论书的内容; 一种是为自己 写的,也称自序, 多为说明写书的目 的和经过。
无 知 的 山 谷
孤 独 漫 游 者
理 想 的 家 园
《宽容》序言
房龙 Hendrik Van Loon
主讲:农珊丹
作者简介:
亨德里克· 房龙,系荷裔美籍作家和历史 学家。他曾当过教师、编辑、记者,后在德 国、美国读大学并获博士学位。他善于用极 其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
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的一系列 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 文字出版。代表作有:《宽容》、《人类的 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等。
固守
结果
阻碍人们 遭到谴责
守旧老人
欺骗 陷害
哲理
怀疑、冲破 得到尊崇 受到纪念 内疚
先驱者
勇敢探索 为真理献身 无知
反 对 禁 锢 压 制
提 倡 宽 容 质 疑
无知之人
愚昧
帮凶
纪念
“先驱者”、“守旧老 人”是两个具体形象吗? 为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 这两个形象的?
文章最后说:“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 (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 “我们希望”四个字?

这篇课文讲述的故事蕴涵着
丰富的哲理,采用的文学形式也
很特别,熟读和理解课文之后,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受 到了什么启示?
写法上的启示: 1、序言可以创新,文章可以创新。 2、段落不妨短小些。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5《宽容》序言(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人教大纲)第一册  15《宽容》序言(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第一册

●备课资料一、课文补注关于“序”和“跋”“序”又称“序言”“序文”,也称“引言”“导言”等。

据说“序”始于孔子的赞《易》,序一般放在书的前面,而把书后的“序”称之为“跋”或“后序”“后记”。

“序”“跋”的内容,体例大致相同,因而合称“序跋文”,成为一种应用文体。

一般的书有“序”无“跋”,如觉得序言意犹未尽,后面仍可有“跋”。

“序”有“自序”和“他序”之分。

“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作者、写作意图、写作过程、编写体例,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或者说明同这部书内容有关的一些事情,有的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作简要的阐述。

“自序”有时也称“前言”。

“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作引申和发挥。

“自序”和“他序”可以并用,不同的观点还可以展开争鸣。

在各种应用文体中,“序”是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或史料价值的。

(摘自《三新丛书》山西教育出版社,xx年2月版)二、课文赏析1. 一曲悲剧英雄的赞歌——谈《<宽容>序言》的美学魅力《宽容》是房龙先生写的一部通俗历史著作,作者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讲述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倡言思想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谴责反动势力镇压新思想的罪恶。

《<宽容>序言》虚构了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来暗示这本书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意图,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悲剧英雄——先驱者的形象。

先驱者的性格和遭遇与山谷中的人群迥然不同,他追求真理,他的身上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从容赴死的气概。

他知道先辈们遭遇怎样的厄运:“这些男男女女后来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但他们陈尸石崖脚下,白骨累累。

”但他还是冒着死亡的威胁走出了无知山谷,最终发现了一个美好家园,“那边的山上有牧场,牧草同样肥沃,男男女女有同样的血肉,城市是经过一千年能工巧匠细心雕琢的,光彩夺目”。

他完全可以独自在那个地方生活,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的心灵选择了“崇高”,他要带领山民们奔向那块福祉之地。

人教版高中语文《〈宽容〉序言》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宽容〉序言》说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宽容〉序言》说课教案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宽容待人的观念,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论点、论据,理解作者的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领会宽容的意义,树立宽容待人的观念。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

(2)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宽容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宽容?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3. 合作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论点是什么?论据有哪些?4. 分析与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

(2)教师讲解宽容的意义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宽容。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宽容的作文。

3. 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宽容待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宽容的意义。

2.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宽容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育:以课文内容为依托,引导学生树立宽容待人的观念。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宽容》序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

2、掌握寓言虚拟情节,富有深意的特点,从而体会本文主题。

3、掌握一般序言的写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理解想象与联想,从中选取并归纳主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灵性,善于围绕主题进行想象和联想。

3、开展读书活动,围绕《宽容》一书召开读书讨论会,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理解“宽容”的深刻含义,同时围绕现实生活,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的特点,理解本文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宽容的真正含义,教育学生应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历史、文化及人际关系。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在黑板上报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的诗句),问学生这首诗写的含义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引申]在人类的历史上,好与环、恩与怨总是同时存在,时代的不同、文化的差异、阶级的矛盾等都会带来种种不理解。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林则徐的诗句告诉我们,只有宽容才会摆脱隔阂的阴影,真正走向相融一体。

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勇气、魄力、博大的胸怀,今天让我们倾听房龙先生的《宽容》序言,在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中体验宽容。

(板书课题)二、明确目标学习在写作中运用丰富的想象、联想构造情节,表现主题的写作方法,并进而体会本文主题。

三、整体感知请学生自读预习提示和注释①,对作家和作品有个整体的了解。

[掌握]威廉&#8226;亨德里克&#8226;房龙(1882—1946),系荷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1882年1月14日生于荷兰鹿特丹,1903年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完成本科学业。

1911年获德国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几所大学任教,后任记者、编辑和播音员等。

《《宽容》序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宽容》序言》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

2、培养对新思想、新事物宽容的精神。

二、学具:多媒体三、学习时数:1课时四、学习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这段名言告诉我们什么做人的道理呢?(宽容)荷裔美国学者房龙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宽容》,《宽容》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请大家看课文注释①(课件:倡言思想的解放,主张对异见的宽容。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房龙为这本书所写的序言。

(二)介绍序言及其形式1、请同学说说什么是序言?序言是向读者介绍书的内容、作者的情况以及写作、出版背景的文字。

其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介绍并推荐某一著作。

2、序言的两种形式。

一种是为别人写的,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一种是为自己写的,也称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

(本文是自序)3、这篇序言与我们平时看的序言有什么不同?(从形式上看,是散文诗;从内容上看,是寓言故事。

)(三)复述故事,讨论漫游者形象过渡:讲一个故事能不能就起到介绍并推荐一本书的作用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作者在序言中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准备复述故事。

复述要求:①声音响亮,口齿清楚;②条理清晰;③表达生动2、请一个同学复述故事。

强调:山崖下的累累白骨。

3、故事主要写了两种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是哪两种力量?谁代表了真理?(漫游者:代表了先进的、进步的力量,是先进思想的代表)4、文中漫游者是一个什么形象?(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学生发言追求真理--不畏艰辛教师总结漫游者传播真理--不畏强权(伟大的先驱者) 捍卫真理--不畏牺牲(四)讨论以下问题1、漫游者不畏艰辛地追求真理,热忱地传播真理,却被残忍地处死了,是谁杀死了他?(观点、书上依据、理由)①律法--千年前的老规矩,限制人身自由的枷锁,谁都不能违背的天条②守旧老人(煽动人们杀死了漫游者)--保守势力的代表(顽固、落后)强调:守旧老人并不是年龄意义上的老人,而是指思想上保守、落后的人③村民(举起沉重的石块,杀死了漫游者)--愚昧、盲从的多数民众④无知山谷--闭塞落后,新旧矛盾无法调和的地方(正是顽固、落后的守旧老人和愚昧、盲从的村民构成了无知山谷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一个在漫游者找到美好家园后,回来却被处死的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宽容〉序言》(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2.理解“无知山谷”“知识的小溪”等事物的象征意义,理解故事中“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的人们”三种形象的典型意义。

3.透过本文主旨,进行创造人格的熏陶,培养对新事物理解、宽容的态度。

4.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能正确、全面、透彻地看待问题。

【难点】此篇序言很特别,像散文诗,又像是寓言。

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的故事中包蕴着怎样的深刻意味,学生不容易做到透彻理解。

【资料】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

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用轻巧俏皮的文字,撰写通俗历史著作,而为无数青年读者所喜爱,其作品大多成为美国的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著名的有:《人类的故事》《房龙地理》《发明的故事》《圣经的故事》(新知书城有《人类解放的故事》《圣经的故事》《太平洋的故事》《美国的故事》。

还有一本关于房龙的书《房龙图话》,学生可作浏览了解)。

房龙的书在中国早有译本,对中国整整一代年轻人有过深刻影响(如历史学家曹聚仁、作家郁达夫等)。

【德育渗透】从人类思想发展的历史看,反动分子总是采取蛮横的态度、凶残的手段扼杀真理,但真理是杀不死的。

如果我们对于异见多些宽容,人们就会少付出些牺牲,社会进步就会加快。

【课时】1课时【课型】多媒体【教学程序】一、导入提到宽容这个词,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对了,是人的胸怀。

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那么,你对宽容有何看法?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宽容的理解。

(再看几种说法)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轻轻的歉语,带来包容谅解,这就是宽容。

对待生活中的摩擦,为什么不放宽胸怀,以多一点的空间来容纳别人呢?所以,我们呼唤宽容。

那么,大家思考一下,本文中作者所说的宽容与我们刚刚讲到的有何不同?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阐述宽容的内涵的?人类历史发展中对异见的宽容。

提到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都知道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而房龙却从宽容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说是别出心裁,到底如何说明,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宽容〉序言》,或许能有所启示。

二、问题讨论式深入课文1.作者笔下的无知山谷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从哪些语言可以表现出来?(1)在宁静的无知山谷里,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第一部分首尾两次出现)所谓“宁静”,是死水般的停滞(空间闭塞,物质贫乏);所谓“幸福”是麻木不仁的满足(视野狭窄、知识浅薄、愚昧落后)。

而更为荒诞的是,无知者不以为无知,相反,他们把固陋与偏见视为天经地义,神圣不可亵渎,而且用律法规定,不得离开山脚一步,使自己封闭在令人窒息的世界里。

由此可见,无知山谷是一个封闭、保守、陈旧、破败,没有生气,没有希望的所在。

它象征一切保守的思想、观念、意识,一切封闭的制度、秩序、状态,一切陈旧的传统、法则、定律。

(2)知识的小溪沿着深邃破败的溪谷缓缓地流着。

(“知识的小溪”是指什么?“深邃破败的溪谷”象征什么?“小溪”为什么是“缓缓的流着”?)这里的“知识的小溪”是指无知山谷的文明程度──浅陋贫乏。

这里的“深邃破败”象征无知山谷古老守旧──根深蒂固。

没有知识的更新机制,没有新知识的汇流,心如死水,了无生气。

“缓缓地流着”,说明这里的文化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停滞不前。

理解了这句话,更加深了我们对无知山谷那种闭塞,保守,愚昧,单调的特点的认识。

2.找出文中塑造的几类形象?他们各自有何特点?形象意义何在?守旧老人、村民、漫游者。

(1)守旧老人是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是无知山谷里律法的执行者,是陈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是实施所有传统对一切革新的镇压的代表,是无知山谷里权威与权力的象征。

他们固守古老律法,采用欺骗手段,陷害一切“异端”。

(旧思想的维护者,守世界的统治者)(2)村民们是一个怎样的群体?在无知山谷里死守着愚昧的人群。

他们迷信过去,死守律法,胆怯麻木,自欺欺人,要求低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他们甘心受制于守旧老人,对新事物不理解,不支持,而是助纣为虐,对漫游者加以迫害。

由于无知、愚昧,客观上成了守旧力量的帮凶。

(3)漫游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形象意义何在?(教师范读写漫游者回到无知山谷至被处死的几段,学生讨论)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

他敢于怀疑祖先铁定的律法,敢于对人们深信不疑的“智慧”提出挑战,敢于探索、追求真理,敢于向死水般的旧世界发出反叛的声音。

他有坚定的信念,有无畏的精神,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从容赴死的气概。

他不畏艰险,敢于冒险。

他勇敢无私,为唤醒麻木沉睡的心灵,宣告真理的存在,传播美好希望,不惜牺牲生命重返山谷。

(新思想的传播者,新世界的探索者)他的死亡,是一出深沉的悲剧,留给人们永恒的回味。

而当真理大白于天下的时候,他最终成了人们永远爱戴、敬仰、歌颂和感恩的先驱。

敢于质疑,冲破一切枷锁,勇敢探索,最后为真理献身。

这里,有一个让人永久回味的结论:探索者、先驱者的名字叫――不朽!3.“对这件事我们的确很内疚,不过,假如当时我们知道的话,当然就……”(那么在不知道的情况下,应当怎么办才不至于事后内疚呢?)句中省略的内容应是不会盲从守旧老人去杀死先驱者。

这里作者不只是要表现无知山谷的人们对先驱者的歉意和敬意,还隐含着更深刻的道理。

对于先驱者的新知,要解放思想,虚心学习,即使一时不能接受,也要采取宽容态度。

因为人们接受一个真理,总要有一个过程,问题是在于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所谓“异己”“异见”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只有保证思想自由,政策宽容,才能使真理畅通发展。

否则,不仅造成先驱者的悲剧,也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道路上的曲折。

这就是《宽容》的精髓,也是本文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4.那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

A.举例说明过去发生的这样的事。

苏格拉底、布罗诺、哥白尼。

中国改良运动、革新运动、新思潮的萌芽、五四新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吸收。

B.“不过将来”后面为什么要加上“我们希望”四个字?加上“我们希望”是因为,顽固的守旧势力总是要镇压创新者的;有些善良的人们由于传统的束缚,认识的局限,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创新者,这就意味着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我们希望”只是人们良好的心愿。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伴随着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新与旧的斗争,将永远继续。

只是我们之中,或许有人将是那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或许我们只是大众的一员,那么,在面对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的时候,我们是否该有宽容的胸怀?(谈认识,谈感想)正如房龙自己所说:“既然我们举目共望同样的星星,既然我们都住在同一个天空,既然生存之谜深奥得只有一条路使人找到答案。

那我们为什么还总要彼此为敌呢?”结局:真理大白于天下,人们终于醒悟。

走出绝望的封闭,人们终于在痛悔之中内疚。

在一切旧的秩序、规律、律法、习惯、信仰全都烟消云散的时候,人们终于崇尚智慧,过上了真正的幸福生活。

意义:勇敢终于战胜胆怯,进取终于战胜封闭,智慧终于战胜愚昧,一切新的进步的事物,最终要登上历史舞台,以胜利而告斗争的结束!生活就这样继续,历史就这样推进……5.讨论,归纳本故事蕴含的哲理和文章主旨。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否定、镇压异见,会造成什么灾难呢?只能造成先驱者的悲剧,造成无知者自身的困境,造成真理发展上的曲折。

怎样才能使真理顺利发展,先驱者不被迫害呢?这就需要思想自由,宽容异见。

反对迫害先驱者,反对扼杀真理。

这正是作者通过这一寓言告诉我们的深刻哲理,这也正是《宽容》一书的精髓。

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也知道了,人类追求真理的努力是不可阻挡的,真理是一定要发展的。

当一种新思想、新事物出现时,我们应采取慎重的态度──“宽容”,为真理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这是房龙的希望,也是我们应努力做到的。

不仅如此,我们肯定宽容,我们呼唤宽容,还因为宽容和理解是全人类和平共处的基石,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润滑剂。

展开:思想自由,宽容政策是历史进步,社会发展,真理畅通无阻的必要条件,十年浩劫,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

改革开放从正面证明了宽容的必要性。

大家说一说,人与人之间需要不需要宽容?为什么呢?宽容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宽松,和谐;宽容可以使人们彼此之间更加理解,信任。

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为了使我们彼此心灵的距离不再遥远,让我们紧紧地握住宽容的双手吧!6.怎样理解文中多次出现的“律法毕竟是律法”?说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观点?“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不过律法毕竟是律法,应该遵守。

”这是一种人性的流露,与其说是守旧老人的人性流露,还不如说是房龙的人性流露。

“本想宽大为怀”,不就是宽容吗?内心是想宽容的,但“律法毕竟是律法”,“守旧老人是它的执行者”,几千年来流传下来就是如此,谁也无能为力。

这是人性和传统形成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那就只有砸碎旧的传统桎梏,使人性发出光辉。

由此可见,房龙的矛头指向的是陈旧的律法、传统的思想。

他把具体的人和这些律法、传统相分离,他力图唤起人性的善良,消灭那些千百年流传下来压抑人性的东西。

房龙所倡导的宽容远远不止村民对先驱者的忏悔,实际上,他是从人文主义出发,倡导的是人类世界、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宽容,而阻碍这种宽容的只是陈旧的律法,封闭的社会、知识的贫乏、人们的贫穷所孳生的狭隘、自私……房龙的矛头指向这些而不是指向专制者,正如他自己对宽容的注解:容许别人有行动和判断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或传统观点的见解应有耐心公正的容忍,明白这些,也才能明白他为什么同样不能容忍革命时代的恐怖。

三、写作特色之启发1.序言可以创新,文章可以创新。

自序,一般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

这篇序言中,作者将人类历史上故事的事实典型化,虚构成一个寓言故事,更有集中性和普遍性,同时又形象生动,有很强的可读性。

从这篇序言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任何文章的写法都可以创新,应该努力做到不拘一格。

(如历年来高考的优秀作文)2.段落不妨短小一些。

这篇序言的段落都很短小,往往一两句就是一段,一两句话就是一个镜头。

段落间流出的空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笔墨经济,又像散文诗一样优美。

四、课外阅读《论人类的不宽容》──房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