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湖生态建设及水质处理措施

近年来,在高档住宅
区和大型公共绿地中配置
人工湖的建设大量涌现,
水景成为高档住宅和公共
绿地中主要视点。但有些
人工湖忽视水生态的建
设,人工湖的生态自净能
力脆弱,一旦受到污染物
的冲击,水质迅速恶化,景
观效果大为降低,甚至成
为臭水汇集之地。用物理、
化学法治理人工湖,只能
暂时缓解水体的恶化程
度。若用换水来改善水质
状况,在水资源匾乏的今
天,既不经济又不利于可
持续发展。目前已有研究
者对生态工程措施治理富
营养化的水体进行过理论
研究,并已成功地应用于
实际治理工程。但此类应
用主要在大型的天然水体
水质恶化的治理,将其应
用于小型人工湖治理的实
例尚未见报道。因此在建
设人工水景时应首先考虑
水体内生态系统的设立,
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水
生湿地植物和水生动物并
在水中添加微生物。有条
件时应配置相应的设备,
促进水循环。
武汉地区已建成和拟
建的人工湖,按其设计思
路不同主要有两种。一是
以水泥为底质,水泥驳岸,
不设置底栖动物和水生植
物。此类人工湖景观呆板,
缺乏自然情趣,自净功能
薄弱。一旦受到大量污染
物的冲击,水质迅速恶化,
易引发藻类大量繁殖,透
明度下降,水生动植物大
量死亡,形成污水库。二是
仿造天然湖泊,对人工湖
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将水
体的自然生态属性、水面
的开阔奔放与大环境绿化
的背景融为一体。湖以泥
为底,并配置既有抗污吸
污能力的环保型植物群
落,又有模拟自然的观赏
型植物群落。湖中适量放
养具有净化功效的动植
物,人为建立水生生态系
统,抑制藻类的繁殖,在藻
类大量繁殖前,设法不让
其形成优势物种,因而控
制产生富营养化。此类人
工湖只要维持其生态系统
平衡,可防止水质恶化。
人工湖的生态设计实
侈0
以生态学原理为指
导,综合运用统一与微差、
节奏与韵律、空间与尺度
等美学原则和规划设计方
法,结合地形、水面、绿化、
空间层次的丰富变化,体
现21世纪人与自然融合
的人‘}生化设计,是人工湖
建设发展的趋势。设计原
则为“内外呼应、收放结
合、软硬协调、天人合一”,
强调水面与绿色植物、雕
塑小品以及人工建筑的有
机结合。其中“天人合一”
是指:人工湖景观生态设
计应从人居环境质量出
发,以人为本,合理划分功
能区,在湖中和沿岸配置
不同功能的植物群落,既
有抗污吸污能力较强的环
保型群落,又有杀菌防病
功能的保健型群落,更有
模拟自然、情景交融的观
赏型群落,体现出“天人合


一,回归自然”的规划设计
主题。如金银湖公园沿岸
配置柳树、迎春花;水边配
置了黄花莺尾、再力花、千
屈菜、花叶芦竹等挺水植
物;水面配置了睡莲、荷
花、蒋菜等浮水植物;水中
贝lJ配置了轮藻、眼子菜、苦
草等沉水植物;水体中还
放养了蠕、鳝等上层鱼类,
同时底层放养了少量螺
类。这样构成了初级水体
生态系统。在这样的系统
内水质能保持良好,并且
物种种类和数量都在增
.湖北林鸿姚雄周隆华黄永潘杰宜平
人工湖生恋建及设水质处理措施加。在解放公园的人工湖则沿湖
岸分层配置了香蒲、千屈菜、再力
花、金叶水首蒲、黄首蒲,水面配
置了大量的睡莲。高大的香蒲和
再力花形成了湖岸背景并为水生
动物提供庇护之地和生存环境。
在此水景建设之前,湖中没有水
鸟,而在建成一年以后湖中出现
了水鸟。这说明物种在增加,水体
生态系统趋于完善。
生态水质处理措施
水质净化原则从生态学角度
而言,水体污染的实质就是生态
失衡。如欲维持其原有良好的状
况,应保持其生态平衡,疏通其物
流的途径,保障有机质及营养盐
的输入与输出平衡;对已污染的
水体,可通过改变污染质的迁移、
转化、输出大于输入的途径和量,
增加输出,减少输入,增支节收,
形成新的不平衡,化解淤积:待水
上均可生长,其根系发达且深,有
固岸护坡、防浪击、防岸坡坍塌的
作用。岸坡上种植这些植物可形
成环湖的过滤带,对地表径流流
入湖中的水起过滤作用,阻拦并
吸收、转化、积累输入的部分有机
质及营养盐,再通过收割利用,移
出水体,有利水体自净,营养盐收
支平衡,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如岸
边种植地中海荚迷、大吴风草、杜
鹃、狼尾草、火炬花、麦冬、云南黄
馨等。
湖底植物配置湖底底质选
择土质,其上种植苦草等沉水植
物和莲花等浮叶植物,防止底泥
再悬浮而降低透明度有利保持湖
水清澈,吸收、转化、积累底泥及
湖水中的有机质与营养盐.降低
水中营养盐浓度,抑制浮游藻类
的生长,从而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这些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
减少入湖水体的光通量,从而抑
制浮游藻类的生产,增加湖水的
透明度。
适时投放有益微生物
为增加水中有机质的分解、
矿化,适时向湖中投洒有益微生
物,如光合菌。将有益微生物施于
漂浮植物及水培植物悬浮于水中
的根系上,使它们互利生。这些植
物为微生物提供并扩大了供附着
的基质和表面,有些植物还可通
过根系释放其光合作用所产生的
氧,供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污染
物。

另外,经微生物分解后的有机
质,可作为植物的养料。植物与微
生物两者协同作用,有效地促进
并完善水中有机质和营养盐的迁
移、转化、输出的过程。
水生动物的适当放养
湖中适当放养蚌类、鱼类、螺
狮等动物,延长食物链,提高生物
体中污染质总量与浓度降低
到预期的要求后,再调整输
入与输出的途径和量,维持
新的收支平衡。为此,要结合
多途径、多措施,包括污染质
的迁移、转化、转化后产品的
利用及输出等环节形成一链
网系统。各环节相互联系、互
为因果,成一系统。否则,仅
以孤立的单一环节是难以维
护水体生态平衡的。初步的
做法是先概算出有机质和营
养盐的输入量,然后根据水
净化效果。蚌能不断滤
水,将水中悬浮的藻类
及有机碎屑滤食、转
化。螺蜘主要摄食固着
藻类,并能分泌促絮凝
物质,使湖水中的悬浮
物质絮凝,作为其食
物,使水变清。如投放
少量滤食性鱼类(如
鳞.蟾),它们可摄食浮
游生物。值得注意的
是,红鲤不宜投放_,因
为它会摄食螺狮,影响
生植物的生长生物量估算营养盐
的吸收量,推算出所需植物数量
并配置相应的植物种类。植物种
类应选用吸收能力强,生物生长
量大,根系发达,抗性强的品种。
如:香蒲、宽叶泽苔草、芦苇、香根
草、大漂、埃及莎草、梭鱼草、莺尾
等。此外水面还应配置浮水植物,
如睡莲、蒋菜、狐尾草、菱、眼子
菜、摧菜等。
水生植物的选择和布局
岸坡植物配置可在水深
0.5m以下的岸坡区种植挺水植
物香蒲、芦苇;0.5币以上岸坡种
植温生植物香根草和风车草,它
们生长在浅水湿地,水中或陆地
氧,起到增氧作用,有利防止湖水
黑臭,改善一些动物的生活条件,
增加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及迁移、
转化和输出的途径和输出的数
量,增强其对水体的净化能力。在
水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配置
沉水植物。如:殖草、苦草、黑藻、
伊乐藻、金鱼藻、竹叶眼子菜等。
湖面植物配置水面可分散
地放置凤眼莲、大漂、睡莲、芡实
等漂浮植物,或将漂浮载体分散,
固定位置放于水面,以水培法在
其内种植美人蕉等陆生花卉或雄
菜、芹菜等陆生蔬菜。不仅可以绿
化、美化水体,而且可以通过它们
吸收、转化和输出水中的营养盐,
螺狮对水质的净化功能;红鲤为
底层鱼,喜攻底泥,会加速底泥的
再悬浮,使水变浑,影响透明度。
草鱼在水草未充分发展时不宜
放,以免破坏水生植被,但在植草
发展过密时,可投放2一3尾,以
去除与转化过多水草。还可在水
体中适时投放螂鱼、鲤鱼等

杂食
性鱼类和鲡鱼、鲜鱼等肉食性鱼
类,通过食物链的作用,调控底栖
动物和其他鱼类数量的增长。如
能在水面上放养数只鸳鸯和鸭
子,既可调控水草和放荞冰生动
物数量的增长,又能丰富水面的
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