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品系培育方法及联合育种基础群组建

合集下载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
随着人们对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的不断追求,猪肉的需求量也在逐年
增加。

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和品质的关键。

那么,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有哪些?本文将为您进行详细介绍。

一、遗传改良
遗传改良是实现生猪高产和繁殖性能改良的基本途径。

通过遗传学原理,选取表现良好的猪种,实行人为控制,获得更加优良的猪种。

生猪遗传改良的关键在于选种,包括单元选种和家系选种两种方式。

单元选种是指对一个单位进行选种,例如肉猪单元,选取表现好的个
体进行繁殖;家系选种是指对某个家系内的个体进行选择,例如选取
同一公猪下的仔猪。

二、胚胎移植
胚胎移植是将优良猪的卵子或胚胎移植到优质母猪体内,使其发育成
为新的猪种。

这种方法可以缩短繁殖周期和提高品质和数量。

胚胎移植的步骤包括卵泡刺激、采集卵子、体外受精和胚胎植入等。

此外,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也和技术和质量等因素有关。

三、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技术,通过对生猪基因进行编辑和改造,使其表现更好的性状。

例如,户外养猪场单元中的猪种可以通过基因
编辑产生更快的增重和更高的耐高温的抗病性。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精准编辑,而不是传统的选种方法,因此更加
高效和精确。

总之,生猪的系统育种方法是提高生猪品质和养殖效益的关键。

通过
遗传改良、胚胎移植和基因编辑等方法,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优良的猪种,提高生猪的养殖效益和提高人们的健康饮食。

第四章 猪的育种

第四章 猪的育种



后裔测定(progeny test):测定对象是需 要进行遗传评定的个体的后裔。 注:三者间的关系不对立,现代育种强调 同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故通常将 三种方法结合使用。

(三)大群测定和抽样测定
大群测定(mass test):对群体中所有符合 条件的个体都进行测定,其目的是为个体遗 传评估提供信息。在一定经济效益的前提下, 测定的个体越多,选择强度就越高,遗传进 展就越大。 抽样测定(sample test):主要用于评定杂 交组合的生产性能,从而找出一个最佳的杂 交组合用于商品生产。方法上是从参加测定 的每个品种(系)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 体在相同环境下进行性能测定。
• PIC • The better pork people™ • PIC • The better pork people™ • PIC • The better pork people™ • PIC • The better pork people™ • PIC •
10% 7%
48% 30% 35%
第四章 猪的育种
第一节 育种目标 第二节 性能测定
第三节 育种值的估计
第四节 种猪的选择
第五节 猪的品系选育
第六节 杂交利用
中国猪育种何去何从?
有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市场 有最悠久的养猪历史 有最丰富的地方猪种资源 有最多样化的国外种质资源 我们还缺什么?
——资金?技术?观念?组织?行动?


3、选择的准确性:指估计育种值与真实 育种值的相关系数(rAI)。
杜 洛 克 背 膘 厚 度 选 择 实 验 效 果
第四节 种猪的选择

1、外貌的选择:后备种猪的体型外貌应 具有品种特征,如毛色、头型、耳型、 体型结构和体躯长短、宽窄;四肢粗细、 高矮等。 2、身体结实度的选择:后备种猪要选择 生长发育良好,健康无病,来自无遗传 缺陷的家系。留作种用的猪,肢蹄结构 非常重要,因为在配种季节需要持久站 立。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新品种方法
猪培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旨在通过选择和配对优良的品种,培育出更具经济效益和适应能力的新品种。

下面是几种常用的
猪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1.选择优良个体:通过对种猪的选择,挑选出生长速度快、
抗病能力强、肉质优良的个体作为下一代的父母猪。

可以通过
测量体重、测定肌肉组织和胴体脂肪的含量等指标来评估个体
的优势。

2.进行离散交配:选择优质的父系和母系猪,进行离散交配,将从中选择出的优秀后代进行进一步的繁殖。

这样可以增加基
因的多样性,并提高猪在适应环境和抗病性方面的能力。

3.亲代配对:通过亲代配对,将具有较高遗传价值的个体进
行配对交配。

例如,选择生长速度和肉质好的公猪与具有优良
母系的母猪进行配对,目的是获得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后代。

4.渐次选择法:先选择合适的亲代,然后选择优良品质的后代,再选出更为优秀的下一代,逐渐淘汰不理想的个体。

这种
方法可以逐步改良品种,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5.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可
精确地修改猪的基因组,改变其遗传性状。

例如,通过编辑猪
的基因来增强其抗病能力、改善肉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等。

总之,猪培育新品种的方法可以通过选择优良个体、进行离散交配、亲代配对、渐次选择法以及基因编辑技术等。

这些方法旨在提高猪的经济效益和适应能力,从而满足人们对猪产品的需求。

第四章 猪的育种-3

第四章 猪的育种-3

和方法,制定一个综合指标。
制定综合选择指数需考虑因素
• 1、确定少数目标性状,切忌主次不分
• 2、生长和胴体性状是构成指数的目标性状
• 3、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测定并获得全部资料 • 4、全群平均指数定为100,便于选种时应用
• 5、肉质和繁殖性状达标,可不纳入综合指数
(-)单性状的育种值估计
单性状的育种值:将个体单个性状不同信息 来源,包括个体本身、祖先、同胞和后裔成 绩分别进行加权,合并为一个数值,作为选 种的标准。 估算公式:I=∑bi(yi-μi) I:单性状的育种值 bi:与该个体有关的第i个信息来源的偏回归系数 yi:第i个信息来源的表型均值 μi:该性状的总体均数
(3)BLUP的优点 ① 充分利用亲属性息,可消除由于环境造 成的偏差 ② 能考虑不同群体不同世代的差异 ③ 能校正由于选择造成的偏差
• 2、 BLUP原理与方法
动物模型: yij=μ+ hysi+ aij+ eij yij: 为个体的观测值 μ: 为群体均数 hysi : 是场-年-季固定效应
一、群体继代选育

(一)选集基础群
按品系的目标性状选集优秀个体建立基础群。

(二)系群规模
基础猪群最少需要10头公猪和50头母猪,一般条件下以15头公 猪和100~120头母猪为好。

(三)闭锁繁育
畜群严格闭锁,不引入任何外来种猪,后备猪均来自基础群。

(四)交配方式
一般采用避免全同胞交配的有限随机交配,这样可避
免群体近交系数的过快增长,防止优良基因的丢失。

(五)选种方法
根据自身成绩结合同胞资料进行严格选种,选种的标准 和方法每一世代尽量保持一致。

(六)品系的保持和利用

猪育种方案

猪育种方案

猪育种方案一、选材1.选取优质种公猪和母猪作为繁殖材料。

选择体型匀称、外貌健康、毛色光亮、耳朵挺立、繁殖力强、肉质细嫩的种公猪。

母猪要选取体型健壮、泌乳量高、抗病能力强、繁殖力强、饲养管理好的种母猪。

2.进行鉴定和评估。

通过鉴定和评估,筛选出优质的种公猪和母猪。

鉴定项目包括体型指标、繁殖力指标、疾病抗性指标等。

3.注意血缘关系。

在选材过程中,要注意避免近亲交配,避免因基因血缘关系过于接近导致的遗传缺陷。

二、育种管理1.健康管理。

猪群的健康状况对育种效果起到关键作用。

做好疫苗接种、定期验血、隔离防疫等工作,控制猪群健康状态。

2.饲养管理。

提供合理的饲料,保证猪群的营养供给。

合理的饲养密度、饲水管理、环境温度控制等也是重要的饲养管理措施。

3.繁殖管理。

采用合理的繁殖措施,包括发情检测、人工授精等,提高繁殖效率。

对于不育猪、无效交配等情况要及时处理。

4.标记和记录。

为每只种猪进行个体标记,并建立完整的血统记录。

记录种猪的生长情况、繁殖情况、疾病情况等,为后期的育种选择提供依据。

三、育种目标1.生产性能。

生产性能是育种的核心目标之一,包括肉质优良、泌乳量高、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等指标。

2.抗病能力。

选择具有较强抗病能力的猪种,提高免疫力,降低疫病发生的风险。

3.外观特征。

外观特征包括体型大、肌肉发达、背膘良好等,以满足市场对于肉品外观的要求。

4.饲料利用率。

提高猪群的饲料转化率,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猪肉产量。

四、基因改良1.基因筛选。

通过基因检测和筛选,选择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猪种,提高繁殖效率和肉质品质。

2.基因编辑。

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手段,对特定基因进行修饰,促进有益基因的表达,提高猪群的育种效果。

3.基因信息管理。

建立完善的基因信息管理系统,对猪群的基因信息进行录入和管理,为育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五、育种评估和选择1.综合评价。

通过对种猪的生长性能、繁殖性能、饲料利用率、抗病能力等指标的综合评价,确定哪些猪适合继续繁殖。

育种课讲解 猪联合育种策略

育种课讲解 猪联合育种策略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 措施
联合育种策略
影响猪群体遗传改进 的因素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 措施
保持群体遗 传变异的育 种措施
3.保持群体遗传变异的育种措施
提高选择准 确性的育种 措施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 措施
联合育种策略
影响猪群体遗传改进 的因素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 措施
保持群体遗 传变异的育 种措施
01
挑选世代间隔较短的选 种方法,种公猪遗传评 定一般不使用耗时长的 后裔测定。还可实施早 期选种措施,或实施间 接选择、分子标记辅助 选择等育种措施。
提高选择准 确性的育种 措施
缩短世代间隔的育种 措施
联合育种策略
影响猪群体遗传改进 的因素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 措施
保持群体遗 传变异的育 种措施
01 02
联合育种策略
影响猪群体遗传改进 的因素
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 措施
保持群体遗 传变异的育 种措施
2.提高选择强度的育种措施
一应建立规模足够大的 育种群
三要实施特殊的育种措 施,改善留种率
01
03
04
02
四要提高种公猪 的使用率
二要扩大种猪生产性能 测定的规模,提高性能
测定的可靠性
提高选择准 确性的育种 措施
03
猪联合育种策略
养猪生产与猪的关系
科学途径、育种措施、成效
纯种猪群体遗传改良的育种措施
影响因素、选择强度、遗传变异度、选择准确性 、世代间隔、联合育种策略
利用杂种优势的猪育种措施
概念、类型、特点、生产模式、培育与选育
利用杂种优势的猪育种措施
杂交亲本群的培育与选育
杂优猪生产模式
4
杂种优势的特点

种猪育种操作规程

种猪育种操作规程

浅谈猪育种操作规程鲁春刚北京养猪育种中心育种工作对于纯繁场而言尤为重要,一个品种如果不对其实施育种措施,它的优良基因很可能丢失,生产性能发生退化,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回顾中国育种工作,只是停留在理论及种猪性能测定方面,在育种工作的整体计划措施方面做的不够,由于对育种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及种猪市场需求偏差(50kg出售种猪),使中国育种工作难以落实到实处;育种工作大致分为几部分:1、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2、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3、后备猪的选留和补充;4、选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5、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6、基础猪的淘汰和补充计划制定等。

一、核心群的组建和更替核心群就是在基础群中目标性状估计育种值优于基础群平均值的优秀个体组成的小群体称为核心群。

对于母系猪主要表现在高产(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对于父系猪主要表现在生长速度、背膘厚度,因不同品系其主次不同。

对于母系猪如:大白、长白主要考虑总产仔数EBV和100千克体重日龄EBV值。

对于父系猪如:皮特兰、杜洛克主要考虑100千克体重日龄EBV值、背膘EBV值和总产仔EBV值等。

核心群母猪数量以基础群母猪数量的20%~25%即可。

每批母猪断奶后都需要对每个品系基础群猪评估一次,使用BLUP方法估计繁殖指数(包括总产仔数、校正21日龄窝重、断奶到再配种间隔),结合现场猪的情况确定核心群个体(有些原核心群猪性能优秀会继续留在核心群、有些原核心群的猪由于性能及其他原因会离开核心群转到生产群或被淘汰、还有一些原生产群的个体在这次评估中成绩突出会进入核心群),因此核心群猪的组成是动态的、可变的。

为加强选育进展,一般核心群母猪使用不应超过3胎,公猪使用不应超过9个月。

二、种猪的性能测定和记录进行纯繁的猪场必须进行种猪性能测定工作,测定的数量越多后备猪选择的强度会更大,遗传进展会更快,同时数据越丰富则育种值估计的准确性越高。

遗传进展=IG h i 2σ 其中: i 为选择强度、σ为标准差、h 2为遗传力、G I 为世代间隔。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

种猪育种方案猪,作为我国重要的家畜之一,其育种工作关系到整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聊聊种猪育种方案,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养殖业的探索之旅。

一、育种目标我们要明确育种目标。

种猪育种的核心目标是提高生产性能,降低料肉比,增强抗病力,改善肉质,提高繁殖能力。

具体来说,就是要培育出长得快、吃得少、抗病力强、肉质好、繁殖能力强的种猪。

二、育种材料1.种猪选择选择优质的种猪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我们要从国内外引进优秀种猪,对其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同时,要对种猪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健康状况。

2.繁殖材料繁殖材料的选择同样重要。

我们要选用优秀的公猪和母猪进行交配,以提高后代的生产性能。

还要关注繁殖技术的研究,如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以提高繁殖效率。

三、育种方法1.选择育种选择育种是最基本的育种方法。

我们要根据种猪的性能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个体作为种猪。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利用不同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培育出具有优良性能的新品种。

我们要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育种。

3.育种技术育种技术是提高育种效果的关键。

我们要关注育种技术的研究,如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以便更准确地预测种猪的性能。

四、育种流程1.种猪引进引进优质种猪,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2.繁殖管理对种猪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其健康状况。

同时,开展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繁殖技术研究。

3.选择育种根据种猪性能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

4.杂交育种根据生产需求,选择合适的杂交组合,进行杂交育种。

5.育种技术关注育种技术的研究,提高育种效果。

6.后代测定对后代进行性能测定,筛选出具有优良遗传特性的个体。

7.品种推广将培育出的新品种推广到生产实践中,提高整个养殖业的水平。

五、育种成果1.培育出具有优良生产性能的种猪新品系。

2.降低料肉比,提高饲料利用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品系培育方法及联合育种基础群组建
经典的品系选育方法。

其特点是从品种或系中选择优秀个体(一般是种公猪)为系祖,通过中等程度的近交,使其后代与这一优秀个体保持较高程度的亲缘关系,并保持或积累其系祖的优秀品质,使群体具有共同祖先的优良特性。

1、优点:易于固定一个个体或几个个体的优良特性,便于保持血缘,以及灵活机动、不拘一格等。

2、缺点:系祖不易得到,难以选配到同质的优秀母猪和选到可靠的系祖继承者,尤其是系祖的血统和特性在群体中随着世代的推移易于淡化,后代一般难于接近更无法超过系祖。

目前,这种方法在猪的育种实践中使用较少,该法起源早,对猪的育种起过很大作用。

(二) 近交建系法
用高度的近交方法建立猪的品系。

30、40年代美国培育了100多个近交系数在30%以上的猪近交系。

结果近交降低了产仔数和仔猪的生活力,并出现了脐疝、血友病等遗传疾患,生长速度也因近交而降低。

在近交过程中又会出现近交退化现象,育种成本非常高。

另外,也降低了性状的选择强度,目前,在猪的育种中不再采用。

(三) 群体继代选育法
又叫系统选育、闭锁群育种法,是目前用于猪品系选育最多的方法。

该方法是选择一定数量的猪群组成零世代基础群,在更新时采用全群淘汰,配种时群内闭锁血统,不引进群外公猪,使群体近交系数逐代上升,提高群体基因的纯合度,群内基因随机配合,可望得到较优的基因组合。

基础群数量一般采用6公30母、8公40母、10公50母、或30公150母等几种形式。

世代间隔为一年一个世代或两年一个世代不等,一般进行5―6世代的选育,然后与另一品系杂交或引入群外公猪和母猪,组成新的基础群,进行下一轮的群体继代选育。

这种方法国外从50年代开始使用。

我国自70年代起至80年代,各地采用闭锁群育种法培育出不少新品系,如在大花白猪、三江白猪、北京黑猪、大河猪、赣州白猪等培育中建立的品系,以及哈白猪瘦肉系、金华猪Ⅰ、Ⅱ系、浙江中白猪Ⅰ系、湖北白猪的Ⅰ、Ⅱ、Ⅲ、Ⅳ和Ⅴ系及山西瘦肉猪新品系(SD-Ⅰ系)等。

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瘦肉型猪新品系选育”,选育出的4个中国瘦肉猪父本新品系和5个母本新品系。

无论采取那种品系培育方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培育专门化父系和母系,专门化品系较通常品系具有以下优点:
提高选择进展。

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这两类性状分别在不同系中进行选择,通常要比在一个系中同时选择的效果好,尤其是在遗传上存在负相关的性状。

专门化品系用于杂交体系中可能获得互补性。

有利于生产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协同选择。

由于父系和母系的分化,通过合成,这一协同选择效果就可以集中在母系中进行。

闭锁群育种法优点:
品系种质易于保证。

既能限制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避免近交退化,又可在品系建成时达到预期的平均近交
水平,使主选性状的纯合度得以提高。

二、基础群的组建
基础群是育种的原始素材,通常一旦闭锁在一定时期内就不再引入新的基因。

因此,基础群的质量将会对未来的品系产生重大影响。

基础群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质量好。

主选性状均值高于一般群体水平,具有较大的选择差,能保证基础群具有较高的合意基因频率。

2、遗传基础广泛,基因来源丰富。

3、规模要适中。

规模的大小决定于彼此五亲缘关系的公猪和群体的近交系数。

实践证明:公猪数为10头,公母比例1∶5较为适宜。

每个世代的近交增量最好能控制在2%以内,经过5―6世代的选育,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达到10%-12%,接近半同胞的水平。

品系规模的确定可根据随机群体中t代的近交系数Ft的公式以及各家系等数留种时的近交增量△F的公式进行估算。

Ft =1-(1-△F)t
△F=3/32Nm 1/32Nf
式中:Nm为每世代的公猪数
Nf 为每世代的母猪数
若采用随机留种方式,则△F要用下列公式:
△F=1/8Nm 1/8Nf
例如:某一继代选育群计划每世代选留公猪10头,选留母猪50头,若采取各家系等数留种方式,试计算第5代时的近交系数。

首先计算每代近交增量△F
△F=3/32*10 1/32*50=0.0094 0.0006=0.0100=1.00%
然后计算第三代时的近交系数Ft
Ft=1-(1-0.01)5=0.049=4.90%
三、基础群组建实例
1、中国瘦肉猪母本新品系DⅢ系选育基础群组建
1986-1987年,从浙江中白猪大群母猪中经过繁殖性能测定和双列配种测试,筛选出高产家系的12头公猪和60头母猪作为基础群,实行闭锁选育,主选性状为产仔数,并兼顾乳头数、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

2、中国瘦肉猪母本新品系DⅣ系选育基础群组建
根据DⅣ系选育方案,对湖北白猪Ⅲ、Ⅳ系原有300头核心群母猪,通过调查分析本身的、母亲的、同胞的繁殖性能,选留10头公猪、120头母猪具有3胎以上繁殖成绩的高产母猪参加配种。

116头供选群经产母猪平均产仔数13.29头,产活仔数12.72头,育成数10.26头,断奶窝重198.17kg。

根据母猪产仔数复合育种值以及仔猪生长发育状况,确定54头母猪作为基础群,其平均产仔数14.28头,产活仔数13.91头,为培育高产新品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3、中国瘦肉猪母本新品系DⅦ系选育基础群组建
利用苏州市太湖猪数量多、类型全的优势,由97头母猪组成太湖猪亲本群,其中小梅山23头,中梅山40头,二花脸28头,风泾6头。

入选母猪要求繁殖潜力在18头以上的经产母猪,父本群则由从美国和匈牙利引进的杜洛克11个家系、12头公猪组成。

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纯种太湖猪和杜洛克作为亲本群,经过杂交所生后代作为基础群,然后横交,所生后代作为零世代,每一个个体都来自上一世代所生的仔猪,以每年一个世代的速度进行选育。

以上几种方式组建基础群方法不同,但因当时国家攻关指标要求繁殖性能指标较高,所以,各系都将繁殖性能作为自己建立基础群的主选指标。

四、联合育种核心群的基础群组建方案
1、基础群组建原则
保证有四个以上血缘,四胎以内(含四胎)母猪60头以上,
每个血缘公猪保证2头,
核心群种猪与扩繁群种猪生产性能应有明显区别。

2、基础群组建方法
首先对现存种猪群的血缘进行分析,将生产性能低下或头数比较少的血缘转入扩繁群;
对已有的繁殖及生长性能等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生产性能的高低、EBV或选择指数进行排队,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将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胴体品质好的种猪选入联合育种核心群。

对没有测定数据的群体,可以根据血缘、体型外貌等性状进行组建基础群,但必须在2000年12底前,对总产仔数、达100千克体重日龄及背膘厚等性状进行测定,并上报遗传评估中心,确保联合育种核心群选育数据的完整性。

3、联合育种基础群基础数据
血缘分布
品种(品系)血缘序号血缘代号公猪头数母猪头数F(X)
合计
基础群种猪完整系谱一套,每头一份,
繁殖成绩,特别是总产仔数、活产仔数、产仔间隔、21日龄窝重等;
生长性能:达100千克体重日龄、背膘厚(标明测定方法)、眼肌厚度(面积)、达50千克体重日龄等。

按联合育种方案要求上报基础群种猪个体记录、母猪繁殖记录及生长性能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