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篇 湖心亭看雪(统编教材九上第12课)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

部编教材九年级(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 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四读:悟——感悟真情”
作者看雪,你认为哪个字能体现他的个性?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 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 之趣。
张 岱:
字宗子,明末清初文 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 繁华,好山水,晓音乐,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 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 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 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 忆》、《西湖梦寻》等。
1. 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 下了三天大雪,湖上人影、 鸟声音都消失了。 鸟迹全无,寂静的什么声音 也没有。 2.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3.(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 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 体,白茫茫一片。 4.只有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 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 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第12课《湖心亭看雪》
张岱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张岱
dà i
四读法—品读古代山水小品文
一读——正——字音节奏 二读——理——理清文意 三读——品——合理探究 四读——悟——感悟(chóng zhēn) 崇祯 (gēng) 是日更定矣 (rá o) 余挐一小舟 (cuì ) 拥毳衣炉火 (sōng) (hàng) (dàng) 雾凇沆砀 (jiè) 余舟一芥 (zhān) 铺毡对坐 ng) 焉得更有此人 (gè 余强饮三大白 (qiǎng) (ná n ná n) 喃喃
作者只是利用白描手 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就 勾勒出一幅”天涯游子图” 成就一首千古绝唱。
白描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 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 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部编版九上 《湖心亭看雪》

部编版九上 《湖心亭看雪》

6如何理解“痴”字的含义
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强饮三大白”表 现出特立独行(超然脱俗)、率性任真的一面。
痴景,欣赏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对高洁 人格(冰雪人格)的追求
痴情,隐含淡淡的故园之思和故国之悲, 透露无限的惆怅和淡淡的哀愁。
中心;本文记述了一 次湖心亭看雪的往事, 表现了西湖雪后的洁 净之美,以及亭上遇 人之乐,体现了作者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 水之乐,痴迷于世俗 之外的闲情雅致,隐 含着淡淡故园之思、 故国之悲。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饮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6.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判断句)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欣 然 一 饱 /随 作 雪 景 一 幅 / 以 寄 僧 赏。
4.写出【乙】文中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语句。 徘徊凝览,以发奇思。
5.【甲】【乙】两文作者同样是赏雪,但所寄情感却不尽相同。 【甲】文寂寥空旷的意境隐含着作者的__家__国__之__思____; 【乙】文明丽鲜活的文字表达了作者的___自__然__之__乐_____。
撑(船)
拏:____________________
裹、围
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毳:__________鸟__兽__的__细___毛___________
(3)雾.凇.沆.砀. 雾凇:_____天__气__寒___冷__时__,__雾___冻__结__在__树___木__的__枝__叶__上
_________形__成__的__白___色__松__散__冰___晶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默写、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④大雪..三日。

:⑤是金陵人,客.此。

:⑥拥毳衣炉火..:⑦与余舟一芥.: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②是金陵人:一:①一白:②长堤一痕:更:①是日更定矣:②更有痴似相公者: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白:①一白:②强饮三大白而别: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以为妙绝:③来此绝境: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②雕栏相望焉: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①见余大喜: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③拉余同饮:④是金陵人: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赵人养猫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②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五、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选择、翻译、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选择题:1、请找出下列各组加点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A.是.日更定/问今是.何世B.更.有痴似相公者/更.深夜色半人家C.是金陵人,客.此/客.从外来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且焉.置土石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或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溪深而.鱼肥D.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醉能同其.乐3、下面各组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良.多趣味/此皆良.实B.飞漱其间./又何间.焉C.余.拏一小舟/一车炭,千余.斤。

D.上下一.白/长烟一.空4、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是.日,更定矣/是.进亦忧,退亦忧D.其.如土石何/问其.姓氏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C.与余舟一芥.(小草)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酒杯)6、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

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部编版九上第12课《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12《湖心亭看雪》课下注释
80 选自《陶庵梦忆》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81 更(gēng)定:晚上八时左右。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82 拏(ná):撑(船)
83 拥毳(cuì)衣炉火: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

拥,裹、围。

毳,鸟兽的细毛。

84 雾凇沆砀( hàngdàng):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85 长堤一痕:指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86 焉得更有此人: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焉得,哪能。

更,还
87 三大白:三大杯酒。

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8 客此:客居此地。

89 舟子:船夫。

90 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文言现象、翻译、默写、简答、阅读习题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课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①余.住西湖。

:古今异义;古义:代词,我。

今义:剩下。

②是.日更定矣。

:古今异义;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与“非”相对)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今异义;古义:名词,古代罚酒用的酒杯。

今义:白色。

④大雪..三日。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下大雪。

⑤是金陵人,客.此。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⑥拥毳衣炉火..: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⑦与余舟一芥.: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状语,这里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2、一词多义:是:①是日更定:这,指第三天。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量词。

更:①是日更定矣:古代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2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比,更加。

③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白:①一白:白色。

②强饮三大白而别:这里指酒杯。

绝:①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②以为妙绝:极点。

③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与:①天与云与山与水:和、跟。

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焉: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

②雕栏相望焉:语气词,表陈述。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大:①见余大喜:非常。

②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

3、判断文言句式: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倒装句,正常语序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省略句,前面省略了主语,“客”的后面省略介词。

③拉余同饮:省略句,前面省略了主语。

④是金陵人:判断句,“是”表判断。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翻译: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翻译: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课文写西湖雪景有以下几个角度。①概括式描写(或称为“侧面描写”), 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 断绝,寂寥凄清。②全景式描写(或称为“间接描写”),即“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几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
(节选自杨士奇《游东山记》) 注:①朔:农历每月初一。②葩:花。③烂然:颜色明艳美丽。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2 分)
A.绝湖 哀中 转人 久绝鸟.声俱绝.
B.大余 天强大.寒 饮三,大 砚.白冰坚 而别
C.是问非其独姓贤氏者,有是是..金心陵也人
【语段(二)参考译文】 这年三月初一,我们三个人,带着四五个童子,携带酒食, 外出游玩。天还没亮,向东走,过了洪山寺二里左右,向北拐,走大约十里的小路,(期 间我们)穿过了松林,蹚过了山涧。山涧里的水澄明清澈,水深的地方可以在上面划小 船。溪边有块大圆石,能容得下十几个人坐。青松、翠柏、竹子等树木的绿荫,浓密阴 森,遮蔽了天空。当时风和日丽,野草与树木的花朵(一起盛放),明艳美丽,香气飘飘, 随风吹拂到衣服上,禽鸟鸣叫的声音不止一种。于是清扫干净石面,坐下来。
4.长堤一痕
译句:指__西__湖__长__堤_在__雪__中__隐__隐__露__出__一_道__痕__迹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5.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哪__能_______ 更:_还_______ 译句:_哪__能__还__有__这_样__的__人__呢__!__意__思_是__想__不__到__还__会__有_这__样__的__人_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4.语段(一)(二)中都写到了禽鸟声,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有何不同?(4 分) 【答案】 语段(一)用人鸟声俱绝、万籁俱寂的清冷氛围,烘托作者孤标傲世、不 同凡俗的雅兴;语段(二)中用多种禽鸟声,描绘出一派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透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和春景的喜爱。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6.三大白.
白:_古__人_罚__酒__时__用__的__酒__杯________
译句:_三_大__杯__酒__。________
7.客此:
译句:_客_居__此__地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 1~4 题。(共 11 分) (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③集合式描写(或称为“动态描写”),即“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 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这几句描写,抓住了景物在大雪覆盖中留下的“影子”的特点,妙用“痕”“点”“芥” “粒”等量词(有的本不是量词,如“痕”“芥”甚至可以说是临时借用的),把长堤、 湖心亭、作者身处之舟、包括作者在内的舟中之人用白描的手法按照由远及近、由大及 小的次序勾勒出来,如同一幅颇有意境的水墨画,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1.拏:_撑__(_船_)_________
2.拥.毳.衣炉火
拥:_裹__、__围_______
毳:_鸟__兽__的__细__毛_______
译句:_裹__着_裘__皮__衣__服__,__围__着_火__炉__。_________
D.及徐及.公下何船能及.君也
【解析】 A.动词,消失;B.形容词,大的,与“小”相对∕副词,表示程度高 或范围广;C.判断动词,是∕代词,这种;D.动词,等到∕动词,比得上。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案】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文言文篇目及备战演练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 点,试做具体分析。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二)是岁三月朔①,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天未明,东行,过洪 山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旁有盘 石,容坐十数人。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②烂然③,香气拂拂 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遂扫石而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后文,舟子的喃喃之语,以第三者的身份整合了作者与客人谁更“独”、谁更“痴”的 问题,实则是“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金陵客人呼出,也许是作者正想说出的)以另一种 形式的回响。而道出客为“金陵人”,更潜藏着故国之思。这种错落互见式的表现手法, 以此含彼,以单方代双方,既简洁明快、“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 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答案】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后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相互映衬。此语从金陵客人口中呼出,实则也是作者的心语。联系前文,作者以为他自 己是“独往湖心亭看雪”,金陵客人也一定自负地认为他们来湖心亭看雪是唯一的,不 会有第二拨儿人。但是双方的“独”,都被对方的到来消解了,所以有惊讶之语;联系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分析语段(一)中相公的“痴”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写出作者什么特点?(3 分) 【答案】 ①痴行,在大雪封湖的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作者特立独行、率 性而为的特点;②痴景,欣赏万籁无声、大雪无痕的世界,映射出作者对高洁人格的追 求;③痴情,“崇祯”“金陵人”的记述,透露出作者对故国无限惆怅与淡淡的哀愁之 情。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3.雾.凇.沆.砀.
雾淞:_天__气_寒__冷__时__,__雾__冻__结_在__树__木__的__枝__叶__上_形__成__的__白__色__松__散__冰_晶___________ 沆砀:白__汽__弥__漫__的_样__子_________ 译句:冰__花__周__围__弥_漫__着__白__汽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