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讲课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1.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演讲稿语言蕴涵着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该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及风俗习惯等文化侧面。
如果不了解外国人的生活方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跨文化交际就无法顺利进行下去。
不同的文化孕育了不同的价值观、道德观,形成了鲜明差异的社会关系、民情风俗。
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是群体文化,主张谦虚谨慎、关心他人、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
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
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
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
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
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
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
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
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挟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 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thin.”,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范文5篇)

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范文5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范文5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范文5篇)》。
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中国传统。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我最喜欢川剧中的变脸。
变脸艺术以其独特的、奇幻的魔力,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20xx年春节,一吃过晚饭,我就兴冲冲的打开电视。
我为什么这么激动呢,你们不知道吧。
因为爸爸告诉我,今天的电视节目中有我最喜欢的变脸。
表演变脸的人一上台,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变脸人肩披黑色的斗篷,身穿彩色的.衣裳,脚套长靴。
一脸的油彩,像面具一样。
变脸开始了。
只见变脸人拿黑色的斗篷脸前面迅速一晃,瞬间,他就由蓝色的窦尔敦变成了黑色的猛张飞;紧接着,他伸开五指,脸上一摸,这黑张飞又变成了红脸的关公,威风凛凛。
接下来,他一声大吼,一个鲤鱼打挺,又变成了白脸的曹操。
然后,变脸人一个猛踢右脚,他的脸又变成了一张五彩的脸,再一猛踢左脚变成了一张没有油彩的脸,再一猛踢右脚又变回了那张五彩的脸。
台上精彩纷呈,台下喝彩声、鼓掌声经久不息,电视外的我也连连拍手叫好。
川剧变脸真是太神奇了。
我相信你看了也一定会喜欢的。
如果你想看变脸,就一定不要错过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哟!第二篇:非遗文化演讲稿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既然出生,就要懂得思考,懂得孝敬父母。
因为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一种爱,无怨无悔,那就是父母对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回报这份爱,但我们应该努力回报这份珍贵的爱,但在我们眼里,这份爱是理所当然的。
古语云:“羊有跪求哺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意。
”作为孩子,也要“以一滴水报春”,懂得感恩,回报父母。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能无私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当我们感到委屈时,能耐心听我们哭泣的人是父母;当我们成功的时候,会为我们庆祝的人是父母!其实父母对我们的回报并不多。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
有一个中国商人和一个美国商人一起前往欧洲进行商务旅行。
在欧洲的旅途中,两人不小心走散了,中国商人不知道该怎么做,
便决定在原地等待。
而美国商人则直接开始四处寻找线索,试图找
到他们应该前往的地点。
几个小时后,中国商人终于看到了美国商人,他非常高兴地喊道:“我终于找到你了!”而美国商人却一脸冷漠地回答:“我本来就
在这里啊。
”
这个故事虽然简短,但是反映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中国
文化中,人们通常不太愿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倾向于保持
沉默和忍耐。
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自我表达和独立意识。
因此,在中国商人和美国商人之间,他们的沟通方式和理解方式存
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第一篇: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西方经济贸易交流的增多,中西方文化也开始更加剧烈的碰撞、交织。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成了现代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而在日常生活中的我们的老百姓,也耳濡目染的接触到了外来文化,并且,外来文化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那么,中西方文化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来看一看。
(1)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中国注重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肖尚军的《传统文化概要》(2006.12)中指出,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即征服自然。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濑溟1999.7.1)中指出,在方法上,中国人注重抽象和虚的意味,“往往拿这抽象玄学的推理应用到属经验知识的具体问题”,所以中国传统不具有西方征服自然、科学方法、民主精神之异彩。
《中西伦理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启示》(刘宗碧2006.2)中指出,西方持幸福论为主的维度,追求主体权益满足的自我确证;中国持功德论的维度,追求“顺天意”的功名。
(2)在对待家庭问题上。
中国强调家族和整体利益,而西方追求个人利益与尊严.在《传统文化概要》里,中国文化强调“家族本位”,突出国家和家族的整体利益。
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未来之舟编著的《礼仪培训手册》(2009.8)中指出,我们一直以谦虚为美德,不论是对于自己的能力还是成绩,总是喜欢自谦。
外国人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权,日常交谈中,一般不会涉及对方的“私人问题”。
而我国的个人隐私观念比较淡薄。
特别是在亲朋好友之间,大家喜欢不分你我,共同分享对方的私人生活。
长者往往可以随意问及晚辈的私人生活,以显示关心。
在万艺玲所著的《汉语词汇教程》(2000.1)中,特有词语显示了此方面的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称谓语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各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得美国老师Ladies andgentlemen,I'mdelighted to introduceto youa very prettygirl,MissBrown、Sheis a very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ﻫ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得样子。
ﻫ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得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就是主观性得评论,尽管就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得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得就是pretty与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得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就是外貌与抽象得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与good 改成实际教育背景与经历,这样得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得介绍:Ladies andgentlemen,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anewteacherfromthe USA、, Miss AnnBrown、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 ithexperience of teachingEnglish as aForeign Language、ﻫ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ﻫChinese: You lookpale、What’s thematter?American:I’mfeeling sick、A cold, maybe、ﻫChin ese:Go and see the doctor、Drink more water、Di d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 thes、Have a good rest、American: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you?ﻫ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瞧中个人得独立性。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们,各位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话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价值观、礼仪、教育等。
首先,价值观方面。
中西方在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集体利益和尊重他人的权益,强调社会和谐与稳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比较突出,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追求幸福。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会导致人们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和处理方式的不同。
其次,礼仪方面。
中西方文化在交往礼仪上也有许多差异。
在中国,人们非常重视面子和尊重他人的面子,注重言行谨慎和表达尊重。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开放,较为随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种直接的表达方式可能会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矛盾。
最后,教育方面。
中西方对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更加强调记忆和应试能力。
而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的差异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观、学业成绩和人际关系的建立。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礼仪和教育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中西方文化独特的体现,也会在交流和合作中带来一些挑战。
然而,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容的态度去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通过对比和交流,互相借鉴,共同促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感谢大家的聆听!。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讲课讲稿

中西文化差异总结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
“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
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
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
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中西方文化的发展态势不同。
中国文化中整体上来看,属于一种静态文化、一种家国文化。
由于中国所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给予了人一个可以长期居住生产的环境,所以,这种长期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条件便使家族发展的很快,安居乐业、居安而不思流动,就容易促使静态的文化模式发展。
家族繁衍、代代相传,家族纽带越来越复杂,尊老和祭祖现象就必然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产生,家族观念,宗法制度也就逐渐形成并根深蒂固了。
所以说,中国为什么叫家国,因为,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家和国仅仅是规模上的差别,于此,这种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直接促成了中国仁、孝、礼、信为核心的贵和尚中的中庸思想。
而西方文化则属于一种动态文化、一种斗争文化。
西方文化三大起源(古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均源自地中海沿岸,西方的地理环境、气候促成了流动性较强的文化。
并直接促使西方人的家庭观念相对薄弱,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得以发展传承,由此产生的竞争意识、斗争文化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

中西方文化差异演讲稿尊敬的各位听众:大家好!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演讲。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历史积累、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总和。
那么,中西方文化差异又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中国和西方国家在历史、习俗、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
今天,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
古代的四大发明、长城、故宫等都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而西方的历史相对较短,但也有古希腊、古罗马等辉煌的文明。
中西方历史的长短不同,使得两国的文化底蕴和价值观有所不同。
从社会习俗来看,中西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饮食为例,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究色、香、味、形、器的和谐统一。
而在西方,饮食相对简单,更注重食物的原味和营养。
再比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家家户户团圆喜庆,而西方的圣诞节则更注重家庭聚会和礼物交换。
这些习俗的不同,反映了中西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差异。
从价值观来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约束、成功与失败等方面的看法。
在中国,我们讲究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至关重要。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中庸之道”,追求平衡和谐,而西方文化则更强调竞争和创新。
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影响了中西方人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从交际礼仪来看,中西方的差异同样明显。
在中国,我们讲究尊老爱幼、礼貌待人,交际中注重关系和面子。
而在西方,他们更注重平等、尊重个人隐私和时间,交际中更直接和自由。
这些礼仪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民在交流时可能产生一定的误解和障碍。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和接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多元世界里,更好地交流、合作和发展。
谢谢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中西文化差异小故事第一幕:一位学校领导向教师们介绍新来的美国老师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very pretty girl, Miss Brown. She is a very good teacher from the USA.对这番话,美国女教师一脸难堪的样子。
文化差异:中国人介绍来宾,喜欢用褒扬的话语言辞。
但美国人认为,初次结识,相互介绍,不必评头论足。
凡是主观性的评论,尽管是美言,也会给人唐突、强加的感觉。
对以上那番话,美国女教师感到难堪的是pretty和good两个词。
在那种场合,介绍应该突出被介绍人的身份、学历、职务等,而不应该是外貌和抽象的评论。
相比之下,如果把pretty和good改成实际教育背景和经历,这样的介绍句比较客观,令人容易接受。
比较下面改变措辞的介绍:Ladies and gentlemen, I’m delighted to introduce to you a new teacher from the USA., Miss Ann Brown. She is a doctor of 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experience of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特别忠告:介绍客人要介绍客观事实,不要主观评论。
要注重身份,不要着眼外貌。
第二幕:一位美国同事感冒了,中国同事表示关心Chinese: You look pale. What’s the matter?American: I’m feeling sick. A cold, maybe.Chinese: Go and see the doctor. Drink more water. Did you take any pills? Chinese medicine works wonderful. Would you like to try? Put on more clothes. Have a good rest.American: You are not my mother, are you?文化差异:美国人比较看中个人的独立性。
受人照顾往往被视为弱者。
给对方出主意或提建议时,不能使对方认为自己小看他的能力。
美国人对上面第一句话的反应通常是“Take care of yourself.I hope you’ll be better soon.”不必教人怎么做。
中国人则以出主意提建议表示关心,而且以兄弟姐妹或父母亲人的口吻,或以过来人的口气,这对美国人行不通。
特别忠告:对病人表示关心,不必尽提建议。
特别成就感:(1)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ve got a bad cold).(2)I hope you’ll be all right very soon.(3)Take extra care of yourself.(4)That’s too bad. What’s the matter?(5)How are you feeling now?第三幕:有空来坐坐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任教,中国同事总是对她说:“有空来坐坐”。
可是,半年过去了,美国同事从来没有上过门。
中国同事又对她说:“我真的欢迎你来家里坐坐。
如果没空的话,随时打电话来聊聊也行。
”一年下来,美国同事既没有来电话,也没有来访。
奇怪的事,这位美国人常为没人邀请她而苦恼。
文化差异:中国亲朋好友合同事之间的串门很随便,邀请别人来访无需问对方确定时间,自己去探访别人无需郑重其事征得同意。
美国人则没有串门的习惯。
一年内遇到大节日,亲朋好友才到家里聚一聚。
平时如果有事上门,首先要有时间确切的预约。
没有得到对方的应允,随时随地随便上门时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美国同事对“有空来坐坐”这句话只当作虚礼客套,不当作正式邀请。
无事打电话闲聊也是美国人视为打乱别人私人时间和活动安排的藐视行为。
若想邀请美国人上门,应当诚意的于对方商定一个互相都方便的时间。
特别忠告:有心约会要主动约时间地点特别成就感:(1)I’d like to make an appointment with you. When will you be free/available?(2)Let’s get together some time next week. What date do you suggest?(3)How about coming to my place for dinner this Saturday?(4)I’d like to… What time would be convenient for you?(5)Would…suit you?(6)I wonder if we could arrange a meeting…(7)Do you happen to be free on…?(8)Have you got any plan for this weekend? How about…?(9)I am having some friends around during the weekend. Would you like to join us?第四幕:亲密无间一位美国教授来华任教,她主动让学生称呼她的名字Mary,声明不必以她的姓氏与头衔相称,如:Dr. Smith或Prof. Smith。
不久,她和学生已相处很好,上门找她的学生络绎不绝,使她应接不暇,倍受侵扰。
有的学生见面时,与她开玩笑说:“中国菜好吃吧?瞧你胖了不少呢!”在路上,一些陌生人也对她大大咧咧地喊声“Hello, Mary。
”她渐渐地苦恼起来。
文化差异:在美国,教授对学生,老板对雇员,甚至长辈对晚辈,常常主动要求以名相称,以示关系随和。
但这是在他/她本人允许的前提下,而且是表面形式而已。
如果素昧平生,毫无往来,或只是初打交道,冒然称呼对方的名字,会给人“冒失鬼”、“粗鲁汉”的印象。
另外,对方平等待人、不拘身份,不等于可以让人肆无忌惮,无拘无束,没大没小。
相处时,嘴巴上以名相称,心中仍应记住对方的身份。
在一些庄重场合,例如:老师和校长在一起时,学生对老师不能象往常那样直呼其名,必须以“某某教授”或“某博士”相称。
英美人即使当关系变得很熟悉时,仍然不会亲密“无间”。
他们对各自的隐私领地会保持距离。
隐私包括私人时间、住所、物品、年龄、体重、长相等等。
在上面的例子中,中国学生犯了三个忌:随处叫名、随时上门、随便评论体重。
所以美国老师很不习惯。
特别忠告:称呼和上门要得到对方允许,交谈不要论及对方隐私。
特别成就感:1) May I call you…?2) Is it all right if I call you…?3) You can call me John.4) Please call me Mary.5) I’d like you to call me Jim.6) I’d like to pay you a visit. When will you be free?7) I’d like to drop in on you (tomorrow afternoon) if it’s all right with you.8) Shall I come over (this afternoon)?9) Do you mind talking in your place?第五幕:一概而论一位中国人在与美国朋友交谈时说:“American young people are too casual about sex..”(美国青年对性生活太随便.)美国人则回答:“Well…”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应当避免一概而论的偏见。
“to be”这个动词有时会导致绝对的错误。
因此,表示“是”的巧妙方法是在be 前加修饰词。
如:可能、也许、似乎、我认为等等。
上面那句话可以这么说:As I know, some American young people seem to be casual about sex. (据我所知,有些美国青年似乎对性生活很随便。
)特别忠告:对人对事对现象不要一概而论,特别是对异国文化现象的评论。
特别成就感:1) It seem to me that…2) It appears that…3) I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疯狂英语绝密资料(二)第六幕:还是不是好朋友一位澳大利亚人找中国朋友帮忙,中国朋友的话令他有点摸不着头脑。
Australian: Will you do me a favor?Chinese: Please help me out of a complicated problem that…I’m sorry to add the trouble to you. I’ll appreciate every thing you do for me.Chinese: Come on. Are we still close friends?文化差异:在好友之间,父母子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中国人认为没有必要拘礼客套。
他们很少相互称赞,也不会把道歉挂在嘴边。
如果这样做的话,他们会感到很不自在。
朋友还会以为双方关系有所淡化,俗话称“见外”,或者揣摩双方关系时候有了裂痕。
在英语国家,情况完全不同。
不论是谁,即使是家长对年幼的子女,只要他们帮了忙,效了力,都要道谢,他们把这种现象解释为“言传身教”和“人权平等”。
特别忠告:随时道谢,对朋友的道谢不必神经过敏。
特别成就感:1)A: Could you do me a favor? B: I’d be glad to.2) A: 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B: Sure, no problem.3) A: Can you help me? B: I’ll do my best.4) A: Will you do me a favor by (doing) something)? B: With pleasure.5)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Not at all.6) A: I can’t thank you enough. B: Don’t mention it.7) A: Thanks a lot. B: You’re welcome.8) A: I really appreciate it. B: It’s my pleasure.第七幕:干嘛数落他一位加拿大男士想夸赞中国女同事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