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_法家_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合集下载

秦朝的宗教信仰儒家道家与法家的共存与争斗

秦朝的宗教信仰儒家道家与法家的共存与争斗

秦朝的宗教信仰儒家道家与法家的共存与争斗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与思想体系。

在秦朝时期,儒家、道家和法家三种思想流派共存并争斗,对于秦朝社会的发展与统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一、儒家的信仰与教义儒家是秦朝的主要宗教信仰之一。

儒家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仁爱和礼治。

儒家主张以仁爱之心来管理国家与社会,提倡君主用慈爱治理国家,使人们得到保障与尊重。

同时,儒家强调礼治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恪守礼仪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与和谐。

二、道家的信仰与教义道家信仰也在秦朝得到推崇与发展。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与和谐,强调无为而治,以达到和谐共生的境界。

道家重视自然、注重自身修养,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与天地自然合一的境界。

秦朝尊奉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法家的信仰与教义法家则是秦朝另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法家代表了秦始皇的思想,主张重法制与法治。

法家认为通过严厉的法律与制度可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与管理,更加重视国家的实际运行,注重法律法规的完善与执行。

尽管这三种思想流派在秦朝有着自己独特的信仰与教义,但是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而是共存与争斗的关系。

首先,这三种思想流派在宗教信仰上共存。

在秦朝社会,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并通过参与相关的宗教仪式和活动来表达自己的信仰。

不同的人可能对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信仰程度不同,但是它们都可以在社会中平等存在。

其次,这三种思想流派之间也存在争斗与较量。

不同的学派之间在政治、社会与经济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与主张,这导致了思想的碰撞与冲突。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的统治者更加倾向于法家思想,强化了法律与制度的管理。

然而,儒家与道家的思想仍然深入人心,并在后来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秦朝的宗教信仰儒家道家与法家的共存与争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多元与复杂性。

儒家、道家和法家这三种思想流派各自的信仰与教义在秦朝社会中都得到了体现,而彼此之间的争斗与较量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演变。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和道家是两大代表性的学派。

儒家强调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则追求自然和谐,强调个体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尽管这两个学派有着不同的理念和思考方式,但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二者也产生了一定的比较与融合。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比较与融合进行探讨。

一、儒家思想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仁、义、礼、智、信。

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伦理,在中华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及社会秩序。

儒家注重社会责任与义务,提倡君子之道,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和承担。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讲求孝悌、仁爱和诚信,强调为政者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二、道家思想道家学说的核心思想是道。

道家追求的是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老子,他认为人应该返璞归真,顺势而为,不要过多干涉自然的运行。

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个人内心的修炼和发展,追求的是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三、儒道思想的比较儒道两家思想有着不同的重点和追求,但也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

两者都致力于提升人的修养和境界,以追求个体与社会或自然的和谐。

儒家注重道德伦理,强调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而道家则注重个体的内省和发展,追求与宇宙的融合。

两家思想在个体修炼、道德行为和社会和谐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四、儒道思想的融合中国古代社会,在实践中儒家和道家思想也互相借鉴、融合。

儒道两家之间存在许多契合点,诸如个体修炼、追求和谐、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等方面。

儒家和道家思想经过长期的交流和碰撞,相互促进并吸取对方的优点。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性,而道家思想则提醒人们要保持心灵的宽广与自由。

两者结合,可以使社会和个体在伦理与道德的双重关怀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荣。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

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诸子百家,是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总称,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各具特色,互相交锋、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思想宝库。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几个主要流派入手,探讨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等。

儒家注重礼乐教化,强调仁爱之道,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儒家思想相对立的是道家思想,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等。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返璞归真”等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道家则注重个体修炼,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尽管儒家与道家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但二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互相影响。

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又一重要流派,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墨家强调实用主义,注重实践和效果,提倡“兼爱”以实现社会和谐。

墨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等。

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执行的公正,提倡“重法治国”,以实现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墨家注重道德伦理,法家注重法律制度,二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

此外,名家思想也是诸子百家思想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荀子、荀况等。

名家思想强调“性恶论”、“性善论”等观点,探讨人性本善与本恶的问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名家思想与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一样,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诸子百家的思想激荡与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多元化和包容性。

各家思想在相互碰撞、交流、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试论儒家_法家_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试论儒家_法家_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在的,我们可以说文化在传 承中变迁,在变迁中传承。当代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多元化的特 点,但是其思想内涵与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而 儒、法、道三家学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 时过境迁,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也已 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礼治、法治、无为之治的学说也存在 着时代局限性,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不 行,没有礼治不行,没有“清净无为”也不行。
[作者简介] 唐月(1984- ),女,广西全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2008 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广西南 宁 530006。
86
《传承》2010 年第 11 期
哲学与历史
都曾把自己门派的学说推向极致,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都 曾显赫一时。秦统一中国是法家的壮举,文景之治是道家的伟 业,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千百年间,儒家学 说占了上风,成为封建统治者治国经世的正统思想,也是天下 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生经典。
道路上来。一方面劝统治者减少活动,即“去甚、去奢、去泰”[3] 的“三去”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让百姓减少赋税、对百姓减轻刑 罚、统治者谨慎用兵并且带头崇尚节俭。另一方面就是要使百 姓陷入无为之地,使之不能为。这就要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 用政治的办法加以消除。在《老子》看来,引起有为的最根本原 因是“有欲” “有智”。因此要是想无为,就要消除欲和智。消除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当下,改革开放继续在推进。外来优秀文化,固应吸收;传 统文化精华,更应继承发扬。我们只有在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精 华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才能创造出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M]. [2]论语·卫灵公[M]. [3]老子·二十九章[M]. [4]论语·子路[M]. [5]论语·宪问[M]. [6]老子·五十九章[M]. [7]韩非子·五蠹篇[M]. [8]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2. [9]论语·宪问[M]. [10]史记·吕太后本纪[M]. [11]史记·郦生陆贾列传[M]. [12]汉书·高帝传[M]. [13]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 [14]贞观政要·政体[M]. [15]贞观政要·务农[M].

中国古代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

中国古代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学与法家思想是两大重要流派。

儒学注重道德伦理与人际关系,强调仁爱、礼仪等价值观;而法家思想则强调法治与权力集中,追求统治者的权威与效率。

这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互相对立,但也有一定的融合与互补。

儒学强调人性的善良与道德的培养,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循道德准则,实现社会和谐。

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等言论,体现了儒家对于道德伦理的重视。

儒学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相反,法家思想则更加注重法律与制度的建设,强调权力的集中与规范。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提出了“以法治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严厉的刑罚可以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者的权威。

法家思想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追求统治者的权力和政治目标。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学与法家思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立。

儒学认为人性本善,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遵守道德准则,而法家则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和刑罚来约束。

儒学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而法家则更加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权力的维护。

这两种思想在社会治理、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然而,儒学与法家思想并非完全对立,也有一定的融合与互补。

儒学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法家强调的是法律与制度的建设。

在实际社会中,儒学与法家思想可以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儒家的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可以为法律的实施提供道德支持,而法律的规范和刑罚可以对儒家价值观的实施提供保障。

儒学与法家思想的融合,既保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也注重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与法家思想的对立与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儒学强调人的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法家注重法治与权力集中。

这两种思想在社会治理、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也有一定的融合与互补。

百家争鸣之儒道墨法的对立与融合

百家争鸣之儒道墨法的对立与融合

百家争鸣之儒道墨法的对立与融合战国诸子百家,儒道墨法四家最为声名显著,虽争鸣对立而实渊源流长。

儒家鼻祖孔子,曾适周问礼于道家始祖老子;墨家出于儒家;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乃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且韩非深受道家影响,《解老》《喻老》即是明证。

四家虽渊源深厚,然亦经历了争鸣、结合、重组的对立与融合过程。

1.儒、墨、道、法四家的对立点与相同点儒道墨法四家,就其对待“人”和“社会”而言,可以分为两类:1.1儒家和墨家,两家虽表现为对立,然墨家出于儒家,故“天志”之与“天命”,“兼爱”之于“仁”,何其相似!儒墨两家,均重视人与人之情感,表现为“以人为本”,关爱社会,只不过儒家是知识分子为统治者着想,希望恢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而墨家则是手工业者为下层劳动人民着想,建立一个“尚同”“尚贤”的小生产者的乐园。

1.2道家与法家,法家与道家渊源密切,申不害、慎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深受道家影响。

此两派虽然社会观炯然不同,然出发点却很一致:都是从自然主义出发,道家提倡“道法自然”,目的是恢复“结绳而治”的“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其本质仍然是代表下层知识分子和劳动者;法家则从道家吸取了自然主义,从自然动物性的“恶”来定位人本性,制定了法、术、势三结合的一整套统驭之术,专门为上层统治者作独裁服务。

2.儒道墨法在汉代以后的整合虽然儒家和墨家,道家与法家各有相同之处,然而,因为各自立足之本位不同,故自汉代始,不断整合。

首先是汉初,吸取秦亡的教训,“法道合流”,用道家来包装法家,汉初黄老之术盛行,其本体曰“道生法”,是为“道法家”。

然而,因为其各自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特别是汉武帝时,综合国力强盛,故这个联盟很快瓦解,因为统治者驭人则可,一切法“自然”则绝对不能。

故此时,董仲舒应运而生,“阳儒阴法”外加阴阳,即以法家为骨骼、以儒家为血肉肌肤、以阴阳家为外衣装饰。

经过董仲舒改造的儒家,实际上是儒家和法家的有机结合,二者一拍即合,影响中国政治历史两千余年。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

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中的儒释道矛盾冲突与融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

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

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但是由于儒家长期被封建统治者尊奉为正统这一事实,一部分学者常常只强调以儒家作为中国交化的代表,而忽视或轻视佛道二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巨大作用。

这种观点,过分偏重于中国文化中的政治制度和宗法伦理层面,并把其他层面的文化现象也都纳入到政治和伦理的框架中去考察和理解。

这就把丰富多彩、生气勃勃的中国文化描绘得单调枯燥、死气沉沉的模样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中国文化,撇开佛道二家是无法理解中国文化的多彩样式和丰富内容的,更是无法全面深刻把握中国文化的真正精神的。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儒释道,主要不是指原始形态意义上的儒释道,而是指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融摄了其他学派思想,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发展了的儒释道。

因此,我们要比较准确和深入把握中国文化,就必须了解儒释道三家各自发展的脉络,以及三家之间的纠葛——矛盾斗争与调和融合。

本文即想就此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和评述,以供有兴趣研究或希望了解中国文化的人们参考。

一、在我国历史上,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学术逐步走向民间,春秋后期已出现颇有社会影响的儒家、墨家等不同学派,而至战国中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学派纷呈,学说丰富多彩,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宽广的基础。

根据司马迁在《史记》中引述了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见解,他是把先秦以来的学派总归纳为六家,即阴阳、儒、墨、法、名、道德。

儒家与法家之争讲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

儒家与法家之争讲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

儒家与法家之争讲述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儒家与法家之争儒家与法家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流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政治观点和治理方式。

儒家主张仁义道德,强调人伦关系和社会和谐,而法家则强调法制和刑罚,注重法律的权威和实施。

这两种思想之间的争论和较量贯穿了整个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

1. 背景介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争,社会动荡不安。

这种动荡促使人们思考如何治理国家,于是便形成了儒家和法家这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儒家代表着传统的礼仪伦理道德,而法家则崇尚刑罚和法律的权威。

这两种思想开始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争论和较量。

2. 儒家思想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主张仁爱和道德。

儒家认为,通过塑造自己的良好品行,可以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同时,儒家也强调家庭伦理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个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这种思想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和谐与平衡,避免极端和过度。

此外,儒家还提倡了君子之道,即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他们将仁义礼智忠信作为君子应具备的品质。

3. 法家思想法家以商鞅为代表,主张严厉刑罚和法律的权威。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强制力量和明确的法律规则,才能够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们认为,法律应该是公正严明的,对所有人都应该平等适用。

法家的思想强调政治手段和实际行动。

他们认为唯有使用法律和刑罚来统治社会,才能够有效地管理国家。

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以加强君主的权力,加强集权统治。

4. 争论与较量儒家和法家两种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和较量。

儒法之争主要围绕着国家的治理、社会道德和人伦关系展开。

儒家认为,通过教育和道德的引导,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达到这一目标。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以仁爱为基础来处理彼此的关系。

而法家则认为,仅仅依靠道德教化是远远不够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以上的比较,我们发现,儒家的礼治思想是教人在现 实中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入世思想。而道家无为之治思想则是 厌恶世间丑恶,因此教人要远离这些丑恶,保持清净无为的隐 士思想。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两家思想对从事农业生产这一 个基本的社会实践问题的不同看法中发现。孔子对学生樊迟请 教如何种庄稼表示“吾不如老农”,樊迟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 “吾不如老囿”。等樊迟退出去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 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 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4]表面 上看孔子对种田和种菜问题认为自己不如老农和老菜农的回 答实事求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对种田、种菜等农业生产活 动的不屑一顾。认为“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5]可见孔子是 反对士人留恋家庭农耕生活的。而就这一问题,老子说:“治人 事天莫如蔷。”[6]意思是说办一切事情,就像农谚“霜降种麦,不 要问得”那样自然,从而把农耕生活看得很重。
道家政治思想的特点是“无为”。关于老子的阶级属性问 题,我们可以从《汉书·艺文志》中去发现。班固在《汉书·艺文 志》云“: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 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 也。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赚赚,一谦而四益,此其所以长也。”从 中我们可以知道老子讲的就是“君人南面之术”,即统治术。老 子的思想是力图维护没落奴隶主统治集团的长远利益。在《老 子》看来,导致社会混乱的罪魁祸首正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和欲 望,即“有为”。所以《老子》为把人们从有为的道路拉回无为的
哲学与历史
《传承》2010 年第 11 期
试论儒家、法家、道家政治思想的斗争与融合
□唐 月
[摘 要] 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无为之治的思想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三种重要的政治思想。它们立足各自的哲学基 础争鸣辩论,同时又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面对作为思想资源的三家学说,我们应该取之精华,去之糟粕,批判性地继 承和发展。
孔子与老子之所以产生如此争论,是因为他们的政治思 想不同。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孔子代 表的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他们以先王之道作为自己的 旗帜;崇尚礼义,主张以礼治国,以礼区分君臣、父子、贵贱、亲 疏之别。为统治者出谋划策,教育天下人安分守己是儒家礼治 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点。其政治理想国的特点是所有的人都按 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各处其位,各谋其事。但是 又不能因为礼所规定的秩序而使人们走向分裂与对立,因此 要在“分”中注以“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 为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和”并不是要消除“礼”所主张的贵 贱上下之别,而是在“别”中求得和谐,有“和而不同”之意。这 就是孔子的美政思想的体现。
二、相互融合,共获发展
中国古代封建盛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思想 领域出现三家思想“相互融合,共获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领 域准备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汉高祖刘邦看到战乱之后,“民亡 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贫困状况,因而 “君臣具欲休息乎无为”。[10]于是便采取“休养生息”的“无为” 方针,取得了恢复生产、安定百姓的初步成效。其间萧和、曹参 为汉相,都采取顺从民意,不扰乱民众生活的办法来治理政 务,最终迎来了后世的“文景之治”。这是后世对“文景之治”原 因的一般阐释,但是事实并未如此简单。汉初,谋士陆贾在回 答刘邦“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11]的训斥时说: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 武并用,长久之术也。”于是在汉高祖刘邦期间“萧和次律令, 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12] 这一做法包含了儒家礼治、法家法治、道家“内圣外王”以达 “无为之治”的政治思想 。通过上述综合的治国手段,汉初(刘 邦建政到景帝时期)逐步实现了治国安邦的目的。
在这一时期,儒家政治思想面向汉初实际也获得了新的 发展。突出表现在陆贾为刘邦作《新语》,贾谊的尊仁义、行礼 法、定名号的政治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采纳和落实。
这一时期的法家虽然因为秦朝的灭亡而处于被批判的地 位,不过实际的政治一点也离不开法家,汉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继承秦制,说明了法家的实际政治价值依然有效。汉初法家的 政治思想虽然遇到了危机,但是依然在危机中获得发展。其中 晁错的尚法摒弃韩非子的重罚主义,主张君主集权并确实掌 握权力的思想,继贾谊之后提出削藩的策略同样得到统治者
陆贾著《新语·辅政》篇认为秦亡的原因是刑罚过于严峻, 导致“覆巢破卵“”倾仆跌伤”。《新语·无为》篇依然认为秦亡的 原因是“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因此,《新语· 至德》篇所描绘的老少各得其所,在朝则为忠臣,在家则为孝 子,兴办学校以教化百姓的理想境界就是要将道家黄老学说和 儒家孔孟之道相互融合,融会贯通来实现。该著作成为汉初“休 养生息”治国政策的政治思想基础。因此,有学者将汉初统治者 政治思想格局概括为“:明倡黄老,辅以儒教,暗用法家。”[13]
的采纳。在匈奴问题上他提出“以蛮夷攻蛮夷”、迁民实边和择 良将戍边的建议是很有见地的。即使是到汉武帝虽然采纳了 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但是在用人上并不专 用儒生。而是出现了儒、法、道三家弟子同朝为官的局面。
盛唐时期,唐太宗认为“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 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1“4]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 欲则人苦”。[15]这里强调的是“治国” “清净” “无为” “寡欲”。儒 家为现实人生设计的道路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达到 这一点,成为“忠臣” “孝子”同样要克制各种不良的欲望。道家 主张人生要清净无为,这种状态既要求内心的“寡欲”又要求 对外部世界的“根不摇”。这与儒家所倡导的“克己复礼”的主 张有相通之处。在这方面,虽然两者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个强 调要积极“入世”,另一个则强调“出世”。但探析其内涵时却发 现其在“治世” “治心” “修身”方面有殊途同归、相辅相成之感。
任何思想学说都是建立在思考现实的基础之上,只是因 为角度不同就造成了“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差异性。然而现实 世界的各种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如果仅仅以某种学说来支配 整个社会的所有领域,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礼治力图维护既 定社会秩序,难免造成社会缺乏改革、变迁的动力。法家则把 法威推向绝路,造成暴君政治,最终导致官逼民反,揭竿而起。 道家学说把无为推向峰巅,放弃对现实的励精图治,造成“无 政府状态”。其无为之治的思想在“无为”中变得“不治”。
一、各执一词,争鸣辩论
身处礼崩乐坏的动乱年代,为了解决现实中前所未有的 现实问题,社会上先后出现了以老子、孔子、韩非子为代表的 多家政治思想学派,他们著书立说,阐释自己的理论与主张, 迎来了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黄金时代。
被后世公认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为宣扬自己的学说周 游列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齐,晏平仲;于郑,子 产。”[1]孔子问礼于老子,老子说“: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 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这话是对孔子“得其时”与“不得其时”的不同行状表现出蔑视 和嘲讽。而孔子虽对老子表现出了尊重,但是对其“无为之治” 的学说,则持否定态度“:无为之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 己正南面而已矣。”[2]他认为时过境迁,当下社会处于乱世之 中,无为之治的思想已经成为明日黄花。
道路上来。一方面劝统治者减少活动,即“去甚、去奢、去泰”[3] 的“三去”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让百姓减少赋税、对百姓减轻刑 罚、统治者谨慎用兵并且带头崇尚节俭。另一方面就是要使百 姓陷入无为之地,使之不能为。这就要把引起有为的社会条件 用政治的办法加以消除。在《老子》看来,引起有为的最根本原 因是“有欲” “有智”。因此要是想无为,就要消除欲和智。消除 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追求,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
[关键词] 儒家 法家 道家 政治思想 斗争与融合
纵观中国政治思想史,我们会发现其形成和发展是多元 的:礼治、法治、无为之治的思想一方面有争鸣辩论相互斗争 时候,另一方面三种政治思想谁也没能真正击败谁,反而是互 相依赖、互相制衡、又互相渗透与融合的共同发展状况,呈现 出多元中的斗争与融合的发展态势。
儒、法、道三家不仅著书立说,相互论战宣扬自己的思想 而且还积极应用自己的理论指导社会变革实践。在春秋战国 时期法家得其时顺其势,频频取胜。商鞅变法所取得的成绩最 为显著;孔子为鲁大司寇行摄相事,企图实施礼治,但在“春秋 无义战”的语境下却是逆时而治,最终无法推行,被人认为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者”。[9]老子主张“小国寡民”的无为之治,然 而在“周衰” “民饥”面前却显得无能为力。儒、法、道的门人们
三、三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
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是同时存在的,我们可以说文化在传 承中变迁,在变迁中传承。当代中国文化虽然具有多元化的特 点,但是其思想内涵与传统文化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的。而 儒、法、道三家学说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 时过境迁,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相对于传统社会而言也已 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礼治、法治、无为之治的学说也存在 着时代局限性,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没有法治不 行,没有礼治不行,没有“清净无为”也不行。
孔子的礼治与韩非子的法治思想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孔 子强调“克己复礼为仁”,主张“三纲五常” “三从四德”,反对在 社会动荡时代的一切“僭越”。而韩非子则强调“然则今有美 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 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7] 今欲以先王 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7]主张不断变法、改革。
在君臣关系方面,儒家倡导君臣关系是建立在礼义忠信 的基础上,而法家代表人物慎到则认为君臣之间是权力与利 害的较量。因此,君臣之间的关系最佳状况是臣子尽力,君收 其利,即所谓“仰成而已”。而要做到这一步,君主不一定要有 超众的才能,而在于有相当的驭臣之术。为防止君轻臣重的现 象发生,慎到还提出“尚法而不尚贤”。[8]战国时期尚贤蔚然成 风,尤其以儒家为最。慎到却极力反对,与儒家形成鲜明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