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 第二课时

讨论:第二段 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讨论:第三段
1、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取信于民 “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
5、本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怎样的人? 临阵从容,胸有成竹,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彼竭我盈”之时 7、用文中语句回答:进攻时的最佳战机什 么时候? “辙乱”“旗靡”是怎么发现的?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7.作品主题归纳 本文记叙了曹刿对战争的有 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 说明了取信于民和正确地把握战 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表 现了曹刿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 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鲁庄公

目光短浅、急躁冒进
说明他政治上无能
战前庄公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身上 战中庄公急于反攻,急于追击 战后庄公不知胜利的原因
说明他军事上无知
三问三答
政治上无能
公将战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公问其故

军事上无知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鲁庄公形象总结:
《左传》
温故而知新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3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6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7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8夫战,勇气也。 9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
文章内容理解 四、人物形象分析
曹刿: 以国事为重,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能。 庄公: 政治上平庸,不懂军事,
但善于纳谏,能用贤。 写作手法: 对比 衬托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2、反攻的战机选择在什么 时候?
明确: 彼竭我盈之时
3、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 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 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 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 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 “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 大好形势。
归纳本文中心:
1.紧扣中心精心剪裁,详略搭配得 当。
2.以简短的对话,运用对比的手法 表现人物形象。
本文的写作方法
1、对比手法的运用
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文 章第一部分就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 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 着在庄公与曹刿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 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 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 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打了一个胜仗,而曹刿的分析透 辟中肯,有谋与无谋,鲜明对比,突出了曹刿的形象, 突出了“论战”主题。
(1)曹刿 爱国、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有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 越的军事见解
(2)鲁庄公 鲁庄公形象:虽然目光短浅,但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 意见,忠于职守。
(3)讨论(每次说起鲁庄公这个人物,都认为他“鄙”, 无“远谋”,简直一无是处时,这样评价他,是否有失 公允?
四、老师精讲
课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曹刿论战
《左传》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目标:
1、理解战争取胜的原因。
2、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3、把握文章的中心。
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大声朗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找出文章描写战争的句子
明确: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部编九下语文《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件(21张)

部编九下语文《曹刿论战》第二课时课件(21张)

推测,估计
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埋伏
倒下
整体感知
译:已经战胜了齐军,鲁庄公问曹刿这样做能够取胜的原 因。(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鼓 起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减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 敌方的士气枯竭了,而我方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埋伏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 混乱,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追赶,追击。
整体感知
译:鲁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鲁庄 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 次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国军队大败。鲁庄公准 备驱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他下车察看了齐军战 车轮子留下的印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认真眺望齐军, 然后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 方编辑的“二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合作探究 1.曹刿形象
曹刿参战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眺望——遂逐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在齐军“辙乱旗靡”时, 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整体感知
原因
既 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
已经
战胜
发语词,言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 没有实在意义。
鼓起
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
第二次
(士气)枯竭
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
鲁庄公有别于历史上的昏君。在曹刿与鲁庄公的三问三答中 ,他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表现出礼贤下士、广开言路;作战 时听取曹刿意见,亲自参战,表现出他知人善用、任人唯贤;战 后寻问曹刿取胜的原因,表现出他虚怀若谷、谦虚好学。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4、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鲁庄公的鄙 将战不知何以战 将鼓不知何时鼓 将驰不知何时驰 既克,公问其故
一、回忆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从哪句话看出齐鲁长勺之战中,鲁国是正义的一方? 而且这句话也交代了长勺之战的时间,作战对象和性质。 齐师伐我 2、概括段意 写曹刿论述战前准备,阐述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 争胜利的先决条件的思想 写战中曹刿指挥长勺之战的过程 写战后曹刿论述什么?曹刿认为这是作 战的先决条件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表明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句子是: 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5、有利于反攻的时机,也是在齐人三鼓之后曹刿说可以的 原因 彼竭我盈 6、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辙乱旗靡
二、阅读第一段并回答问题 1、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文中的作用。 点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反衬曹刿的远谋 为下文写鲁庄公的“鄙”作铺垫。 2、本段表明了曹刿哪两个思想?从本段看,他是怎样的人?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政治上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 他是一个爱国,有责任感的人
三、阅读第二、三段回答问题。 1、曹刿认为可以追击的原因是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公将驰”曹刿认为未可的原因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3、通过曹刿的言行,你认为他有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有深谋远虑,政治远见,爱国心,责任感,能把握 战机,详查敌情,能知己知彼,指挥从容镇定,有 高超的军事才能。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二、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如期中考试《》)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分析人物形象——曹刿。 1、哪两个字最能概括曹刿这一人物的特 点?在文中怎样体现? 2、分析曹刿的人物形象。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式说话。 小组交流,5分钟后,指名回答。
1、表现曹刿“远谋”的地方有: 在战争之前,曹刿就预见到“肉食者鄙,未 能远谋” ,懂得取信于民的道理。 在实战过程中,不急于进攻和追击,表现了 他在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谢谢!
答此类题容易出现跳出文本,强加给人物 某种性格特征的错误。因此一定要紧扣文 本进行分析、概括。概括不全面和根据自 己的好恶而不顾文章内容及作者倾向是这 一题失分的主要原因。(2009年名著阅读 《童年》
小结:分析人物形象要学会从课文中对人物的具体描写 (包括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描写)等多种方 法进行分析。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正确的方 法,少犯错误。
提示:用“从……中可以看出……”的句 式说话。
明确:广开言路、礼贤下士; 尽职尽责,取信于民;(庄公备战见刿 )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庄公作战用刿 )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庄公战后问刿 )
综合上述,可以得出鲁庄公并非昏君,而是一位 缺乏军事才能的明君
如何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一、通过对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外貌描写等 )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 思想性格; 二、分析人物形象可以多运用比较的方法。 三、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理解人物形象。
明确: 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
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争中急于进攻和追击; 战后,还不知道胜利的原因。
温馨提示:为更好地满足您的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可以自由编辑,请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Thank you for

《曹刿论战》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曹刿论战》PPT教学课件(第2课时)
这是《吕氏春秋·决胜》篇(里)的话,我喜欢这段话,并把它抄写下 来。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怯 勇 虚 实 其 由 甚/ 微 不 可 不 知。/
拓展探究
4. 【甲】文中曹刿做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①指挥作战;②分析取胜的原因。
5. 【甲】文中表明作战中勇气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一鼓作气,再
写作特色
❸运用对比,突出曹刿的远见卓识和军事才能。
文章第一部分提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用以庄公为代表的肉食者的浅陋,对比 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接着在曹刿与庄公的三问三答中,又对比出庄公未及曹刿善 谋。在战争中,庄公表现得轻率鲁莽,缺乏军事头脑和指挥才能,而曹刿胸有成竹、 指挥若定,既能把握住战略防御原则,又善于观察,善于捕捉战机,既谨慎又果断,既冷 静又大胆。
——三国·诸葛亮
课下作业
读了这则短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对长勺之战及鲁庄公和曹刿这两个人物 印象深刻,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学完这篇文章之后的感想。要求观 点明确,论据充分,300字左右。
课下作业
五赞鲁庄公 《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 ,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和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 。
曹刿形象
曹刿问战
肉食者鄙 取信于民
爱国热情 政治远见
合作探究
曹刿形象
曹刿参战
齐人三鼓——反击 下视眺望——遂逐
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敌疲我打 辙乱旗靡——敌退我追
深谋远虑 有卓越的军事才 能
合作探究
鲁庄公形象
战前
寄希望于施行的“小惠”和 神灵的保佑
战中 战后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 取胜后仍不知原因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军事才能
了解《曹刿论战》的写作特点 解析:文章有两条线索:
①事物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②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一、文章材料安排详略得当。物手法多样 文章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和语言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课文通过人物对话,把曹刿的‚远 谋‛和鲁庄公的‚鄙‛进行对比,突 出了曹刿的形象。
8、请试一试:
据斜体字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 殚精竭虑 观其辙 ——南辕北辙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故克之——克敌制 精疲力竭 重蹈覆辙
• 9.读了这则短文,鲁国获胜给你启示最深 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 的看法。(不超过30字)(4分) 鲁国获胜的主要启示有,获胜的根本是取信 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 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 群众的意见……(学生结合课文任选一个角 度,联系实际谈出看法,言之成理即可,记 4分 )
训练提高
1、用原文填空。
①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表明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的句 子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训练提高
③‚忠之属也‛指的是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曹刿待齐人三鼓之后才下令击鼓进军的原因是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⑤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
5、文章为什么详写人物的对话,而 对战争的过程却一笔带过,作者这 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因为文题为‚曹刿论战‛,重点写 论战,而不是交战,目的在于给后 世以战略思想的借鉴和启发,同时 能突出曹刿远谋的形象。
6、齐鲁长勺之战成为我国历史上以 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为后来弱国对 强国的战争提供了哪些宝贵的战争 经验? 政治上要取信于民; 军事上要掌握战机,后发制人。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曹 刿 论《 战左
传 》
一、文言词语归纳: 1、通假字:小惠未徧。(徧:通“遍”,遍及) 2、古今异义: 例子:小大之狱(古义:案件) 3、词类活用: 例子:一鼓作气(击鼓) 4、一词多义: 例子:以:(1)何以战(凭) (2)必以分人(把)
二、特殊句式归纳: 省略句:必以分人。(必以之分人。) 倒装句:何以战? (以何战?) 判断句:忠之属也。 (…者…也 …者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刿曰:“、、”齐人三鼓, 刿曰:“、、”齐师败绩。公将、、、刿曰:“、、”下视其辙, 登轼而望之,曰:“、、”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故克之。 夫大国,、、、、、、、、、故逐之。”
曹 刿 论《 战左
传 》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同乡
军队
接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 谋划 参与
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目光短浅 深谋远虑
“何以战?”
凭什么作战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
养生的东西 个人专有 把 回答
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
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大败 驱车追赶
下车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车轮轧出的痕迹
追赶、追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矣。”遂逐古齐代师车。子前边的横木
句首发语词,不译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
已经战胜 原因,缘故 他们,指齐军
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
击鼓,名作动 振作 第二次 衰弱 枯竭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 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经过。
请你指出“轼”
已经 战胜 振作 缘故
发语词 无实义
充满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
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第二次

已经战胜了齐军,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 (曹刿)回答:“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 次击鼓振作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衰落, 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他们的勇气消失 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鲁庄公认为战前需作哪几方面的准备?曹 刿是如何进行评价的?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借小惠赢得
近臣的拥护
×借小信赢得
神灵的保护
√ 取信于民
作战的先决条件
战 请见
小惠未徧 民弗从 取
第二段 乘坐

击鼓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 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 矣。”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庄公打算击鼓进军。曹刿说:“不行。” 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 了。”
春秋地图
• 长勺
长勺在哪里?
说文解字

• 左边是鼓形,上有装饰,下有鼓座; 右边是一只手拿鼓棰击鼓。
倒下
埋伏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 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齐国是大国,难以预测,怕有伏兵 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辙混乱,望见 他们的旗帜倒下,所以追击他们。”
第三段:曹刿论述战争取胜的原因 。
文章内容理解
本文线索
事件发展: 战前——战中——战后
曹刿活动 : 请见——参战——论战
研读课文,把握曹刿战略、 战术思想
庄公的“鄙”、曹刿的“远谋”分别体现在哪里?
一﹑把战争寄托在近臣和神灵身上; 二﹑用兵轻举妄动,急功近利; 鄙 三﹑取胜而不知胜因;
1.取信于民
2.临阵从容指挥若定
远谋
3.把握战机详察敌情
他们的性格
• 乡人
不关心国家大事, 认为应当由掌权者 处理,与己无关。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间焉。
• 肉食者 鄙 代表人物鲁庄公
• 齐师 骄傲轻敌 不讲战略战术
齐人鼓之 齐人三鼓
归纳: 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曹刿: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在军事上善详于察把敌握情战机、(远谋) 具有爱国精神
庄公:在政治上昏庸无能,
在军事上急躁冒进 但能勇于纳谏
(鄙)
探究
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 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 么要作这样的改动?
参与
军队攻打鲁庄公 高官厚鄙陋,见
注释
禄者 识短浅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
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
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
谋。”乃入见。
译文: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 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接见。他的同 乡说:“应是得高官厚禄的人谋划这件事,你 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 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拜见 (庄公)。
• 原义是击鼓、敲鼓,动词;引申为名 词的鼓。
追赶 追击
大败 车辙
驱车( 车前的 追赶) 横木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 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 矣。”遂逐齐师。
齐国军队大败,落荒而逃。庄公准备驱 车追赶。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 齐军的车辙,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 说:“可以了。”于是追击齐军。
第一层: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
春秋地图 请你找出齐国和鲁国的位置
说文解字:间
• 最早写做“閒”——从门缝中能看到月亮, 表示“门缝”。
• 引申为“缝隙”、“空儿”。 • 有缝便可插入东西,引申为插入、参与。
“又何间焉”的“间”即参与之意。
同普“遍注遍”释不
个人 专有何以战?”公曰:“衣食所
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
也。”
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 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对神说 实话。”(曹刿)回答:“这点儿小诚信, 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
实情 判断
尽力做好 案件 即使 分内的事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
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请让我 凭
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 能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 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这 个条件打一仗。打仗时,请允许我跟从。”
第二层:曹刿与鲁庄公战前的对话,说 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第一段:叙述战争发生的 背景 ,曹刿 与 鲁庄公 战前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 是赢得战争的先决条件。
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 有,一定要把它分给臣子。”(曹刿)回答说: “这是小恩小惠,没有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 听从的。”
祭祀用的
为人
赐福
猪牛羊 丝织品 信服 虚报 保佑 实情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
品评曹刿、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战前 论 取信于民


战中

临阵从容 指挥若定
远 谋
战 战后 论 把握战机
详察敌情
施行小惠、祈求神灵——政治无能

急于求战、急于攻击——军事无知
鲁 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取 庄 公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礼贤下士、 任人唯贤
战后问刿、胜而不喜——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 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 心又处落在曹刿的 “论” “谋” 上。
归纳
前 初论
小信未孚 以情察狱
神弗福 信 忠之属 于

公将鼓之 未可
战 中
参战
齐人三鼓 可矣 公将逐之 未可
抓 住
“视”“望” 可 战
战--勇矣气--彼竭我盈--克 机

再论 大国-难测-辙乱旗靡-逐

对 话( 论 )
远谋
研究 性学 习
围绕着“论”字,在战争的前前后后, 曹刿做了什么分析?
战 争 胜
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战略因素: 有利阵地----战于长勺
利 的
战术因素: 反攻时机----彼竭我盈

追击时机----辙乱旗靡

文章内容理解
鲁国取胜的原因
• 1、政治上:取信于民 • 2、军事上:正确的指挥和灵活
的战略战术
文章内容理解
详略安排原因
有利于展现曹刿形象,突出文章 中心。
战前论战(详写) 从战克敌(略写) 战后论战(详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