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言拳功

合集下载

拳法运用二十四字诀

拳法运用二十四字诀

禅武少林要诀32拳法运用二十四字诀文/张国峰(释延皎)禅武少林要诀331.扳唤搅撂法扳者,反手打去也。

唤者,叫也。

叫之动而观其可以来也,叫之不动而即动,则将迎风转变其术以取之可也。

叫之动彼不动,即便失人一着,紧人一步,遂使日月无光,而盲乎莫睹也。

搅者,阻也,见其来而阻之使不得前进也。

撂者,搂也,乘其势而撂之,使不得不退也。

扳唤使于未动之先,搅撂使于已动之后。

必须观其头先来、手先来、脚先来,或高或低或左或右,随势打势,得门飞入,最忌思悟。

手起撩阴,脚打膝分,足起望膝,膝起望怀,肘起护心。

诗曰:未用扳唤先秀身,眼位身法要定真。

迎风使去方为妙,接来送去始知神。

2.移身闪站法移身者,将身移于一旁也。

闪者,闪其猛来之势也。

站者,我必存尽,我步以站立住,而不致于倾跌也。

盖交手之际,彼来若缓,接法易见;彼来若猛,来势将直冲撞,以恍惚难以提防,故见其扑身而来,即将我身移于一旁,闪其势、懈其力,而乘机以取之也。

昔人云:移闪之法最为出奇,战斗中之妙技,计谋中之妙着也。

然亦贵乎善用焉,彼未来而先移则失于早,早则见我移而不来,或变势而来。

彼已动而移,移则失于晚,晚则我欲移而不得,必要身受其毒。

用此术者,须将眼位审明,身法辨明,步法分明,手法说明,提赘术熟,呼吸气练,迎其风而闪之,乘其间而取之,一存一尽,一动一静,而功捷矣,所谓捶打人不防也。

诗曰:捶把妙术在移闪,动静呼吸一气连。

来来去去需随便,玄妙尽在接取间。

通背名移闪,心意号腾挪。

近移接取便,远挪找不着。

一气通天地,两气隔山河。

密云蔽日月,总为妙术多。

3.有无虚实法有,力至也。

无,力抽也。

虚势中有实而若虚也。

实势中有虚而若实也。

盖人已交手之际,将势踏定,看着动而势虚,却又有力而势实,以为势实而有力,却又无力而势虚,时有时无,忽虚忽实,运用之玄妙施于一身,而抖擞之威灵存于一心,即所谓不滞于有,不沦于无,运实变虚,以虚为实。

如与人相交不可妄动轻进,要将我身秀住,上提下赘,手不离口,前领后追,足紧随身,退存进尽。

武术武德谚语

武术武德谚语

武术武德谚语
1、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

2、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3、拳硬舌头软,舌软也伤人。

4、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

5、小心天下去得,莽撞寸步难行。

6、心正则拳正,心邪则拳邪。

7、拳禅如下,力爱不二,主守从攻,戒除杀念。

8、拳以德立,无德无拳。

9、浇花要浇根,教拳要教人。

10、打得宽不如交得宽。

11、十个把九个吹,剩下一个还胡勒。

12、嫖睹看似个人事,玷污武林人品低。

13、强中自有强中手,莫在人前自夸口。

14、火大没湿柴,功到事不难。

15、徒弟技艺高,莫忘师父劳。

16、习武千条戒,最戒嫉妒心。

17、武人相敬相倾。

18、经不起风吹雨打,算不得英雄好汉。

19、尊师要象长流水,爱徒要象鸟哺雏。

20、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21、好汉做事做到头,好马登程跑前头。

22、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芥轻。

23、理字不多重,万人担不动,武夫不讲理,艺高难服众。

24、习武者当立志,人无志事不成。

25、恃艺逞强,罪不容诛。

26、钱重于艺,奸商习气。

27、行遍天下路,把势是一家。

28、同是江湖客,不识也相亲。

29、误人子弟者,必被弟子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武当太极拳与其它太极拳的区别

太极拳有几大流派?每种流派的区别在哪里?1、武当太极拳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

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

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

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

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

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

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

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

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

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2、陈式太极拳简介陈式太极拳有陈式老架、新架之分。

老架由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所创。

陈式太极拳老架共有七个套路,现仅流传第一路和第二路(炮捶),大约道光咸丰年间,陈王廷五传弟子陈有本去掉老架中的某些难度动作,编成陈式新架太极拳。

其弟子陈青萍又在陈有本所传拳架基础上创编成另一拳架套路——“赵堡架”。

陈式老架拳与新架拳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区别在于老架拳弧形绕转的圈较大,新架拳圈较小。

故陈家沟也称老架拳为“大圈拳”,称新架拳为“小圈拳”。

陈式太极拳虽有小架、大架之分,但其运动特点基本一致:其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螺旋缠绕运动。

强调在意识主持下,头顶、气沉,放长身肢,通过旋腰转脊带动上肢旋膀转腕,带动下肢旋胯转踝,使肢体在顺逆缠绕中,促成内外相合,节节贯穿。

陈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一般发劲时和转换时快,动作过渡时慢,陈式太极拳有刚有柔,一般动作的终点刚,过程柔。

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简介汉族传统武术拳种,相传为清末时祁信所创。

祁家本以杆法见长,遇河南人马先生精于拳技,便以杆法换学拳技,后又遇赵先生擅刀法,遂刀杆互换,形成了祁门特有的"十二连杆"法、"八步十三刀"法、"一百零八单操手"法,祁家通臂拳始成名于江湖。

通背拳,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体育。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通背拳的简介。

通背拳的形成发展通背拳在传统武术中源远流长,流传十分广泛。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

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很牵强。

传说中在战国时期的“鬼谷先师”传道云蒙山中:仿诸猿之栖息、猎食、争斗、求生之法取其精华而成。

始称为通臂,以通臂猿形为主,仿其形而练,旨在加长臂力,击法单操居多。

为一种练法。

历经千载,先人去粗取精,取长补短,至清末浙江人祁信,始创通臂拳门称祁家门(江湖称为老祁派)。

其子祁太昌采各家之长,将流散在民间的通臂单手、单操、击法、练法柔化合一,继承发展了老祁派通臂拳,形成了一种以柔为主,刚柔相济,以背力为法,放长击远先发制人,特殊练法的拳法;通背拳术(江湖称少祁派)。

因练法,击法独特,变化灵活快捷,以摔、拍、穿、劈、钻五掌为主,又附会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法,因此又称为“五行通背拳”五行通背拳完全脱离了原通臂猿形的仿形模式,采用人体科学合理的锻炼法则,力发腰背力达掌尖,全身上下、内外贯通、刚柔相济,正确运用心法、身法、气力,使之成为武林中特殊练法的拳种,有别於“少林”、“武当”。

通背拳的主要流派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

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

“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沧县、天津一带。

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习通备劈挂拳。

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

太极拳心法一般人认为,太极拳是道家拳术,只反映道家思想,事实上,太极拳却涵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精华,相应地,太极拳心法原理来源于儒释道三家心法。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心法。

欢迎阅读!太极拳心法1 行功法太极行功,功在调合阴阳,交合神气,打坐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

行功之先,犹应治脏,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

进而吐纳,使阴阳交感,浑然成为太极之象,然后再行运各处功夫。

冥心兀坐,息思虑,绝情欲,保守真元,此心功也。

盘膝曲股,足跟紧抵命门,以固精气,此身功也。

两手紧掩耳门,叠指背弹耳根骨,以祛风池邪气,此首功也。

两手擦面待其热,更用唾沫偏摩之,以治外侵,此面功也。

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以清其火,此耳功也。

紧合其睫,睛珠内转,左右互行,以明神室,此目功也。

大张其口,以舌搅口,以手鸣天鼓,以治其热,此口功也。

舌抵上颚,津液自生,鼓漱咽之,以润其内,此舌功也。

叩齿三十六,闭紧齿关,可集元神,此齿功也。

两手大指擦热摺鼻,左右三十六,以镇其中,此鼻功也。

即得此行功奥窍,还须正心诚意,冥心绝欲,从头做去,始能逐步升登,证悟大道。

长生不老之基,即胎于此。

若才得此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挈置不顾,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

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绝不能成就。

必须功拳并练,盖功属柔而拳属刚,拳属动而功属静,刚柔互济,动静相间,始成太极之象,相辅而行,方足致用。

此练太极拳者所以必先知行功之妙用,行功者所以必先明太极之妙道也。

太极拳心法2 打坐歌初打坐,学参禅,这个消息在玄关。

秘秘绵绵调呼吸,一阴一阳鼎内煎。

性要悟,命要传,休将火候当等闲。

闭目观心守本命,清静无为是根源。

百日内,见应验,坎中一点往上翻。

黄婆其间为媒妁,婴儿姹女两团圆。

美不尽,对谁言?浑自上下气冲天。

这个消息谁知道? 哑子做梦不能言。

急下手,采先天,灵药一点透三关。

丹田直上泥丸顶,降下重楼入中元。

水火既济真铅汞,若非戊己不成丹。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

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动作及简化口诀预备势:并脚直立两臂下垂手指微屈虚颌顶劲下颏微收舌抵上腭双眼平视全身放松一、起势左脚开立两臂前举屈膝按掌二、左右野马分鬃1、左野马分鬃稍右转体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2、右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3、左野马分鬃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分手三、白鹤亮翅稍右转体跟步抱球后坐转体虚步分手四、左右搂膝拗步1、左搂膝拗步转体摆臂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2、右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3、左搂膝拗步后坐撇脚摆臂收脚上步屈肘弓步搂推五、手挥琵琶跟步展臂后坐引手虚步合手六、左右倒卷肱1、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2、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3、右倒卷肱稍右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4、左倒卷肱稍左转体撤手托球退步卷肱虚步推掌七、左揽雀尾转体撤手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下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八、右揽雀尾后坐扣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掤臂摆臂后捋转体搭手弓步前挤转腕分手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九、单鞭转体运臂右脚内扣上体右转勾手收脚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云手后坐扣脚转体松勾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并步云手开步云手开步云手扣脚云手十一、单鞭转体勾手转体上步弓步推掌十二、高探马跟步托球后坐卷肱虚步推掌十三、右蹬脚穿手上步分手弓腿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四、双峰贯耳屈膝并手上步落手弓步贯拳十五、转身左蹬脚后坐扣脚转体分手收脚合抱蹬脚分手十六、左下势独立收脚勾手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七、右下势独立落脚勾手碾脚转体屈蹲撤步仆步穿掌弓腿起身独立挑掌十八、左右穿梭1、右穿梭落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2、左穿梭后坐撇脚收脚抱球转体上步弓步架推十九、海底针跟步提手虚步插掌二十、闪通臂提手提脚弓步推掌二十一、转身搬拦捶后坐扣脚坐腿握拳摆步搬拳转体收拳上步拦掌弓步打拳二十二、如封似闭穿手翻掌后坐引手弓步前按二十三、十字手后坐扣脚弓步分手交叉搭手收脚合抱二十四、收势翻掌分手垂臂落手并步还原松功论--吴图南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全文

拳意述真序孙禄堂先生以形意、八卦、太极拳术教授后学,恐久而失其真也,作摹拳意述真,述先辈教授之精意而加以发挥。

竣稿后,命余序之。

三家之术其意本一。

大略务胜人。

尚气力者,源失之浊。

不求胜于人,神行机圆而人亦莫能胜之者,其源那么清,清那么技与道合。

先生是书皆合乎道之言也。

先生学形意,拜李奎垣先生之门。

李之师为郭先生云深,而先生实学于郭,从之最久。

幼弃其业,随之往来各省,郭先生骑而驰,先外行揽马尾,步追其后,奔逸绝尘,日尝行百余里。

至京师,闻程先生廷华精八卦拳术,董海川先生之徒也,访焉,又绝受其术。

程先生赞先生敏捷过于人,人亦乐授之。

蚤从郭,暮依程,如是精练者数年,游行郡邑,闻有艺者,必造访,或不服与较,而先生何尝负之。

故郭、程二先生赞曰:“此子真能不辱其师。

”先生年五十余,有郝先生为桢者,自广平来,郝善太极拳术,又从问其意,郝先生曰:“异哉,吾一言而子通悟,胜专习数十年者。

”故先生融会三家而能得其精微,笔之于书,表章先辈,开示后学,明内家境艺无二之旨。

动静交修之法,其理深矣,其说俱备于书,阅者自知之。

余因略述先生得道之由,以见先生是书,乃苦功经历所得者,非空言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岁次癸亥仲冬靳水陈曾那么序拳意述真自序夫道者,阴阳之根,万物之体也。

其道未发,悬于太虚之内;其道已发,流行于万物当中。

夫道,一罢了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所之内家拳术有形意、八卦、太极三派形式不同,其极,还虚之道,那么一也。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

假设偏阴、偏阳皆谓之病。

夫人之一生,饮食之不调,气血之不和,精神之不振,皆阴阳不和之故也。

故前人创内家拳术,令人潜心玩味,以思其理,躯体力行,以合其道,那么能复其本来之性体。

然吾国拳术,门派颇多,形式不一,运用亦异,终生不能穷其数,历世不能尽其法。

余自幼年好习拳术,性与形意、八卦、太极三派之拳术相近,研究五十余年,得其概要。

曾著形意、八卦、太极拳学,已刊行世。

《守洞尘技》注释

《守洞尘技》注释

《守洞尘技》注释.txt等待太久得来的东西多半已经不是当初自己想要的了。

一层秋雨一阵凉,一瓣落花一脉香,一样流年自难忘,一把闲愁无处藏。

幸福生活九字经:有希望,有事干,有人爱。

女人和女人做朋友,要之以绿叶的姿态,同时也要暗藏红花的心机。

《守洞尘技》注释《守洞尘技》注释-------------------------------------------------------------------------------- 提交者: 华武道日期: 03月03日阅读: 41摘要:《守洞尘技》所载之心意拳法确为拳道相合之拳法,作者目的固有借道法以丰富拳法理论之意,同时亦可在武术界别开蹊径,另外又可借道法之健养功能而补充拳法之不足,可谓用心良苦。

《守洞尘技》,又名《守洞老技》,此谱源于道家《七部尘技》中的一技。

在长期传授过程中,由于学者气质悟性不同,拳式有的也就不同,但拳理相同。

我师陈合龙讲:“老师可以改拳式但不可以改拳理,所以承传几百年,我脉在盘拳练艺过程中,都以该谱为指导思想。

”拳理不通,心中无数。

劲意是指发力过程中的指导思想,针对动作的诸多劲力发放的需要,大脑有意识进行引导,让拳术中的动作在意念引导下完成,从而达到加强拳式威力的目的。

心意拳的八字与五行十字要诀等方面在意念的统帅下,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挥意劲。

意劲是纯粹的意念,现于肢体,是心意拳爆发力的来源,在拳术中占重要地位。

心意拳讲内外三合,心意已动周身全动,手足齐到七星打人。

心为意之体,意为心之用,心意拳盘拳时处处离不开意念活动。

意念活动时时刻刻指导著心意拳的动作、盘艺和真劲发动。

心意拳的心意指思维、想法也就是心理活动。

心意拳的每式中都包含著丰富的意象,如果想全面了解,就必须将每一把的拳架进行长时间的揣摩分析,不是用几句话就能讲清楚的。

而这些覆杂的意象中却有主线即心意拳的劲意总纲贯穿其中,抓住了主线,其它一切便容易理解和把握。

我师传下十二把劲意,现注释如下:一把劲意:恨天无把(塌天落)原文:凝神意,拽天环;力碑塌,一瞬间;手落声,随意领;雷骤降,躲身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言拳功,武当为内家,少林为外家。

而罗汉拳实为少林之内家也,为内家秘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

古传原始罗汉拳与今之所谓罗汉拳不同,其为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

罗汉拳,相传创自天竺僧人达摩。

梁大通丁未,达摩赤足入中原,在少林寺演说禅宗,见众僧个个面黄肌瘦、精神不振,甚有萎靡盹睡、病体夭折者,慨然曰:“出家人虽不以躯壳为重,然亦不容不澈解于性,使灵魂离散也。

欲悟性,必先强身,则躯壳强而灵魂易悟也。

”于是创罗汉拳十八手,授以僧众,修炼不过数月,则个个精力充沛,此其起始也。

在当时所谓罗汉拳者,只此十八手,亦并无先天后天之名目。

至金元时,白玉峰披剃入山,得此十八手,乃融合变化,阐幽发微,增为一百十八手,以符一百一十八罗汉之数。

至此始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进号曰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而白氏一百十八手,则谓后天罗汉拳也。

罗汉拳的先天与后天,也就是定形与发展,所以后期凡是以达摩十八手或白氏一百十八手为宗法形成的罗汉拳均可称为后天罗汉拳。

先天罗汉拳,即其起始之十八手也,是少林各师派之正统宗法,法止十八手,精华所荟,不失本真。

自达摩禅师传出世来,名家巨手多有承传发挥,其理论基础是初祖达摩所传的禅法:“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其练法中,始终体现着“无念为宗”的禅宗精神,侧重于呼吸吐纳,气行六脉,守心住缘,止心不乱,故也称“少林心法罗汉拳”。

有诗曰:“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要经上寻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先天罗汉拳元始十八手,每个单势都是炼气的桩功,既可使精气神力充足,又可使下盘稳固,既内又外,既神又形,既静又动,易筋洗髓功夫无不在也,可获性命双修之效。

名称如下:
1 浑元一气
2 仙掌推云
3 三盘落地
4 两手擎天
5 拈花托叶
6 瞻前顾后
7 仙猿摘果
8 偷天换日
9 灵猕护脑10 推窗寻月11 敛爪藏锋12 猛虎扑食13 风拨水14 倒海排山15 双峰插云16 黑虎攒心17 独贯三台18 寒离独步
后天罗汉拳虽由白玉峰增补定形,但其后洪蕴贯一,独杖僧李镜源辈,皆少林健者,各正门户,互有增减,虽仍以百十八首为率,法则变矣。

及清初,少林虽异常兴旺,但瞬息即灭。

此后则非但达摩所传之十八手绝无传人;即白玉峰之百十八手,亦已无人能得其奥。

至于今人之所谓罗汉拳者,南北异派,传者异法,错乱而无可宗矣。

后天罗汉拳其实也包括了先天,由元始十八手发展变成内容丰富、刚柔相济的少林拳术,每招每势具有极强的实战技击价值。

各个时期发展来的罗汉拳有不同的特点,除白玉峰之百十八手外,少林宗派各有发展,虽也称谓后天罗汉拳,却
已与白氏一百十八手相差远矣。

以下是后人附会先天十八手的一套罗汉拳,名称如下:
一条椽,硬开弓,架梁炮,僧敲钟,
巧纫针,披身锤,拗弯肘,劈柴势,
僧推门,金勾挂,扫荡腿,踢球势,
鸳鸯腿,鹰掐嗉,挎篮势,扭缠丝,
降龙手,僧缚虎。

此外尚有少林罗汉神打,是少林技击精粹。

现列其要,供参考。

罗汉神打包括明八打、暗八打、外八锤、内八锤、外八腿、内八腿、回身腿,以及倒翻火轮8个部分。

其技击歌诀:
1 罗汉七星,步走丁丁。

左搬右冲快如风,左右流星奔当胸。

2 上不架,低不拦,中心捶,变八卦,两手不离怀,神鬼不敢来。

3 拳眼腰脚练四星,脚步丁丁要进身。

头要正势要稳,摔发松肩莫因循。

4 罗汉神打世间无,招疾如电快如风,倒翻风火回身腿,偷步倒踢显奇功。

5 摇身晃膀似蛇行,鬼头探脑见虚盈,流行轻快如走冰,两脚出入如坐骑。

马上马下,便是肩肘腕胯膝;又云:两脚出入如坐骑,两脚轻快如走冰。

罗汉拳,五大名拳之一,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武者,武功也,为功夫,是体;术者,拳术也,为技术,是用;两者不可分,武与术是相合而言,武则有术,功以拳显。

禅宗罗汉拳讲究拳禅一体,功夫与技术相结合,有养身与技击双重作用。

度心为善,禅也;禁人为恶,拳也。

这也正是罗汉拳最大特点:强身立命,禅心悟性。

罗汉拳的武与术,是在练习桩架、修脉、行气、运劲、发力、念力、灵力、法力、神通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套路。

在练习套路的过程中,以意领神,无人当有人,反复操练,规矩认真地练,再结合三乘九次第功夫要领,反复练习,久之必得其术。

一旦真功练到手,罗汉拳技击之术也就有了,整个过程是“脱胎换骨,
易筋洗髓,出神入化”三乘功夫九种次第。

因此一定要按罗汉拳之本来面目与步骤练习,否则难得罗汉拳之真谛。

在罗汉功夫中,不能不提到“易筋经”、“一指禅”、“二指禅”、“十八罗汉功”以及“大力金刚掌”,因为这些武功是武林界众所皆知的真功正法,威震江湖。

“易筋经”、“十八罗汉功”是罗汉门必修之功法,而“一指禅”、“二指禅”、“大力金刚掌”则是专修之特技。

本门前辈中身怀绝技者,都要在某一专修功上花费几年的心血。

至于罗汉门中轻功的修炼,尚存有“踏雪无痕”、“飞檐走壁”,不过今人已多不练习,因为功成需要3年~8年的时间,已不适应今人习炼。

在罗汉拳术中,特别要提到的一是点穴术,或称“达摩点穴手”,也称“一指禅点穴技击术”,为罗汉门秘不示人之绝技。

二是佛汉锤,有大架与小架之别,现在已无人能练全套,散传于民间,极少数人仅会其中一二,却已不得其中精义矣,实实可惜。

三是“十八铜人锤”、“金刚六路短打”以及“洪拳佛手”等,皆是罗汉门技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拳术,但今天多已失传。

禅宗罗汉拳是中华武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而在民间还有许多和罗汉拳一样的优秀宝贵遗产,所以,就应该重视武术的挖掘整理工作。

中华武术集中体现了华夏文化的精髓,已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敬仰,更好地继承发扬和推广普及武术文化是当务之急。

罗汉拳之器械,是由古兵器结合罗汉拳之特点演化而来,这里仅就具有代表性的兵器与独门武器,概述如下:
一、剑:自古以来剑被称为“百兵之君”,在佛门中,剑被称为“法器”,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汉门剑术主要有:
五堂剑:少林五堂剑、五祖弘忍传,剑是三尺剑,携带最方便,上刺眼咽心,下刺少腹间,背后刺下肢,起身挑帽剑。

其余达摩剑、心意剑皆已成稀有。

二、枪:枪被誉为“百兵之王”,而大枪则称为“枪中之王”。

禅门大枪是罗汉门中奇特的兵器,大枪除了以枪应敌比武之外,又可锻炼周身统一整劲,增长气力。

除此尚有梅花枪、点枪等。

三、棍:少林武术中,棍术最是著名,异名有四:棒、轮、杵、杆,取坚重木为之,或以铁制成。

少林寺惯用棍,是与出家人惩恶扬善,但又不能杀生有关。

主要棍术如下:
1 疯魔棍:名曰疯魔棒,势如常山蛇,把棒互更易,首尾相接应。

2 大圣棒:如意金箍棒,猴王闹天宫,前后两头把,左右齐盘扫。

其余还有罗汉杵、绝尘杆、打虎棍、二祖棍等。

四、达摩杖与禅杖:有关介绍见《少林与太极》1999第10期。

独门兵器还有戒刀、方便铲、钢鞭等。

五、暗器:在罗汉门中暗器主要有罗汉钱、甩手箭、罗汉珠(石)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暗器都是日常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