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小念头筑基
咏春拳小念头(理论概念)

咏春拳小念头(理论概念)1. 小念头是咏春拳基础拳法,包涵着三大特色:- 不必用力- 拥有最坚强而又最省力的招式结构- 引导发挥人体的意念力量2. 小念头的练习方法,须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必须将全身肌肉置于松弛状态,提起精神令脊骨正直。
提肛是要点之一,能令全身结构连为一体。
- 以轻松神态来练习,待所有招式熟练之后,则不必再分神来要求招式是否正确,只需以意念来推动每一招式,不可用肌肉力量为动力,务求达到每一招式均在意念驱使下完成。
- 完成了上述两个练习阶段后,便到了如何练出小念头精要的阶段,亦即何解称之为『小念头』,其窍门在于引导发挥人体的意念力量,在搏击应用上发挥超力量的自动反应。
3. 小念头拳套的分析:一. 招式的结构- 利用圆形的滚动,作为承受力和输送力的基本构想。
须知同一质量的物质,成为圆形后,比成为其它任何形状的承受力更强,输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动运行所用的力量则最小。
小念头的重心手法「摊」、「膀」、「伏」,就是圆形滚动理论最明显的招式,运用起来,将对方的桥手置于内圆或外圆。
例如,由摊手转膀手,是将对方桥手由内圆转为外圆;相反,由膀手转为摊手,是将对方桥手由外圆转为内圆;伏手是利用外圆与对方桥手接触。
- 以直线作为进攻的用力基础。
口诀云「二点之间,直线最短」,就是应用直线原理,以此运用速度和冲击力。
须知凡搏击均以快速和强大力量为主要条件,最短距离是缩短时间,直接最能增加冲击力量,二点配合,便能发挥速度,及达到重拳出击的效果。
-「二字拑羊马」的暗藏技巧:二字拑羊马可发挥凝聚的冲击力。
因这种马步的站立形态,能将整体力量集中冲向中线甚至一点,令每一招式均汇聚了整体力量;两膝微屈而富有弹性,又可将对方桥手的冲击力转移到双足承担,减轻双手的承受力,双手的活动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二. 意念的推动小念头,顾名思义,是以意念为主,因此,小念头的招式练习至正确而熟练的阶段,就不必对镜自照,观看自己的招式是否正确,以免影响精神集中。
咏春小念头

在小念头中,“一摊三伏”的一组动作,可算是整套拳的重心。这组动作应越练越慢,直至出手或回手达到“力不断而若止.形似静而时动”的缓慢程度,方会领略此中之妙。若练到这一程度,便会逐渐感觉呼吸变得缓慢而深沉, 血气运行渐速,血管扩展而全身发熨。如于和暖之气温中段练,不久即汗流浃背;如于寒冬之气温中锻炼,则遍体生烟,仿如全身沸腾。难怪以前的人言:“锻炼内功可练至全身出烟”者,其实真问宗师以前,小念头圈套相传下来有“一百零八点”手。有关此说,本人曾多年以来搜集资料,比对及印证,最后才发现个中秘密。原来,每一单式动作谓之一点。如某些双手一齐做同一动作的(如:交叉梗手.双枕手.双摊手….之类),名为“复合式,作两点计算。而某些单手动作,名为“单式”,作一点计算。
过去及现在
事实上,叶问宗师当年所学,与他日后在香港所传授下来的“小念头”拳套,已有增删。甚至叶问宗师在未来香港之前所教的小念头拳套,与现时在香港所练的,亦略有出入。我不能断言叶宗师最初所学的小念头拳套有否早经其师.其二师兄(吴仲素—叶宗师早期得技其功最伟).其师叔(梁壁—叶宗师后期修炼全仗其功)等略加修改;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叶宗师初投师门时之小念头,与后来再跟其师叔梁壁时之小念头已有所变化。至于赞先生时代得小念头,据极可靠资料证实,是跟现目流行的小念头有小部分出入的。当时的小念头确实不折不扣有一百零八点手。但经不抵此数。
比较来说,我还是喜欢现目的一套小念头,至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改进。以前的小念头,在中段栏手动作以后是断作两式的,但现时已一气连贯直落。此外,现时的小念头亦充实得多。其实,个人认为“学拳但求得其真意”。若拘泥于一招半式之间的来源问题,或一意追求正统,而疏忽于拳理中优略正误之法,无非抱残守缺。尤其对于讲求活用随意,脱离旧有一套“对拆方式”的传统武术观念的詠春拳术,更不应有此种狭溢思想。
咏春拳小念头拳法理论

寻桥的身体转马,是平面旋转,配合小念头的「摊」、「膀」、「伏」等招式同时运用,使寻桥每一招式均发挥出两种不同方向的力,成为对手难以对付的招式。
2) 是「结构」,二字拑羊马是将个人的力量集中朝向目标,「提肛」是令身体与双足合為一体,使双足处於备战状态,產生「念力」,等多方面特性,是必须紧记的。而「小念头」的摊、膀、伏手法,更是用力理论上的精妙结构。这几招手法,均為弓形与曲尺形之间,将这形状按比例延长,先形成有卸力作用的拱桥形状,再延长便构成圆形,摊膀,伏手法在运用中均形成半个球体,须知任何物体如构成圆形,便可增强承受撞击力和最活跃的运作动力,而且加速的效果比任何形状更快更省力。「小念头」的结构意念便是从圆形这个坚强的结构得到灵感创造而作,每一招式都是在推动圆形的结构而產生,再配合「念力」,便成為坚固难破的招式,如能适当地运用,更能发挥强大的攻防力量,因此从上述的分析及近代科学的实验证明,我们应该坚信「小念头」的所有招式是不应用力的,也不易疲劳,若再配合意念推动,必可随心所欲,挥洒自如了。
还有更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的学习者都是将咏春的招式手法以固定形态為招式,因此便有评论何人的膀手过高,某人又不够高度而不合标準,又或有这样是传统派,那样是更新派的多方面论调。其实「小念头」的招式不是以固定形态而作為招式名称。例如由摊手旋上而变膀手,这个由摊手变膀手的整个过程才算是膀手招式,才能发挥圆形旋转的作用,其他的招式也是一样,力求发挥旋转的动力。
小念头,寻桥的拳理分析
小念头拳套的分析:
一. 招式的结构
- 利用圆形的滚动,作为承受力和输送力的基本构想。须知同一质量的物质,成为圆形後,比成为其他任何形状的承受力更强,输送力更大,卸力也更多,而推动运行所用的力量则最小。小念头的重心手法「摊」、「膀」、「伏」,就是圆形滚动理论最明显的招式,运用起来,将对方的桥手置於内圆或外圆。例如,由摊手转膀手,是将对方桥手由内圆转为外圆;相反,由膀手转为摊手,是将对方桥手由外圆转为内圆;伏手是利用外圆与对方桥手接触。
小念头第三节详细讲解

小念头在咏春拳中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拳套,打个比方,我们如何把学习咏春拳当作学习英文的话,那么小念头就是二十六个英文字母。
当然小念头没学好,咏春拳肯定也就学不好。
因为小念头如此重要,所以在行业内有一种说法叫“学好小念头,就等于学会了一半咏春拳。
”咏春拳的小念头和其它武术套路相比,没有任何观赏性,因为小念头没有步法和腿法,整套拳都是站在原地打,而在外行人眼里,咏春拳的小念头看起来有点滑稽。
咏春拳的小念头拳套包括了咏春拳的所有进攻及防御手法,从最基本的日字冲捶,侧面攻击的佛手再到摊手、伏手、膀手、拍手、耕手等防御手法及锻炼手腕灵活性的圈手,在小念头中都会得到锻炼。
我们只要天天练习小念头,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练会了咏春拳手部所有动作。
小念头其实也蕴含了咏春拳的一些实战原则,如守中用中,不动肘等。
小念头练的发力主要是朝形发力。
咏春拳小念头拳套分为三节:第一节要求特别慢且前臂随时保持肌肉绷紧的状态,其目的是要增强前臂桥手力、肌肉记忆和运用肘底力。
第二节要快速,因为第二节所有动作是练习发力的动作,如襟手,拍手,
镖摊,枕手,耕手和疾手等,这些动作主要用以截桥及拦阻对手的攻击,因此动作必须要快。
第三节要求放松,当然放松并不意味着不用力,而是不斗力,所谓放松是在某个临界点内,桥手保持有力且不僵不垮。
小念头拳套没有任何一招一式,它与中国文字一样,整个理念,架构与原则,其实都只有几个简单基本动作组合而成,而每一个单个动作背后都始于一个小小不同的理念,所以称之为“小念头”。
咏春拳内部训练大纲小念头寻桥

咏春拳内部训练大纲(小念头+寻桥)小念头,咏春拳的基本套路,就像我们学习英文字母ABCD 一样,它集中了咏春拳攻防的最基本的招式和手法,只有将这些最基本的招式与手法熟练掌握,才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念头”不仅仅包含了咏春拳的基本招式,而且蕴含了独特的哲理,是教导初学咏春者的启蒙思想。
正所谓“小念头不正,终归不正。
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小念头内包含了咏春拳的各种基本动作,以后千变万化的招式,无不靠此等动作组成,若练习者连这套基础的拳法都练不好,日后技术的好坏将显而易见。
而立身处世,若连小小的一点念头都不向正途发展,其人品格之差亦不难想象了!由此可知,“小念头”一语双关,可见创此名称之人的用心良苦,堪称今日咏春门人在“武”与“德”方面立身处世的座右铭。
所以,习完小念头后,师父已然明了谁是可造之材!而在我们习练咏春拳时,“小念头”也是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练拳时,我们要“抛弃杂念”,不能“念头过多”,也不能“毫无念头”。
练功时若有“杂念”,则必不专心,以致马虎了事;若“念头太多”,必定心浮气躁,以致没有耐性去细致研究;若“毫无念头”,必定徒有其形而无内涵,以致不能灵活运用。
在练小念头套路时,除了掌握基本招式外,其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使初学者掌握肘部的正确位置、中线的攻防要领。
在习练小念头的过程中,要做到全身放松、摒除杂念、呼吸自然、不动肩肘、点点清晰、手肘归中。
因为小念头在习练的过程中是一动不动的,所以也有“拳打卧牛之地”一说,这样我们就不用顾忌场地的大小,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小念头。
寻桥,咏春拳的中极套路,就像我们学完英文字母后,就要用字母拼成单词,使其开始有了意义。
咏春拳也是一样,经历了小念头的单个基本招式后,寻桥将手法组合起来,甚至进行了一些变动,并且加上了步法与脚法。
“寻桥”所蕴含的哲理为“寻找桥手”,寻桥的目的在于通过搭桥、占桥、抢桥与拆桥等方法,从而实施最有效的进攻或者防守,是“中线理论”过渡到“子午线理论”的深化运用;何为“桥手”?在敌我双方没有接触之前,我们之间是没有“桥”的,当敌我相互攻守两手相触时,这便形成了一座“桥”,这时相接处的两只手臂就是“桥手”。
咏春拳法之小念头

咏春拳法之小念头小念头是咏春拳的第一套拳。
练习小念头之目的是使初学者了解肘部的正确位置、中线攻防的要领以及简而精的攻防动作和方法。
小念头可称为咏春拳中的代表套路,在这套拳中,习者可以充分地学习咏春拳中所有的攻防之法。
练习此拳时必须做到全身放松,意念集中,摒除杂念;舌顶上腭,呼吸自然;提肛、收臀,两脚始终保持原地不动;出手时注意运用巧力,力轻意重。
缓缓地练习,从头至尾8分钟,方可收功。
能够持之以恒地练下去,习者会自觉精力充沛,劲略大增,功力深厚无比。
在实战搏击中,小念头的手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关乎过招时的成败。
所以,习练者要严格按照动作要领去苦练,熟练掌握小念头的手法,这样才能有助于日后黏手的练习,尽快过渡到较高深阶段。
1、拍脚钳阳两脚并拢站立,双膝向左右微开,双脚掌外侧紧钳于地,两脚掌着地。
当两膝微开后,收提臀部,环跳凹陷,沉腰。
(图1-1)2、垂肩双掌依上势,两手自然下垂,双掌心朝向大腿两侧并贴裤缝,双拇指向前上紧扣,四指并拢,两手促劲(图1-1)3、开钳阳马双脚掌外侧着地紧钳,双脚跟离地向后左右移开成八字形(注意开膝)(图1-2)。
然后,双脚前脚掌向左右移开,成反八字形(图1-3)。
双脚跟半步呈“11”字形,最后为二步半,再开膝沉腰,臀部紧收,沉肩,会阴上提(提肛),气沉丹田,上身挺立,勿后仰或折腹(图1-4)。
4、垂肩双掌依上势,用肩肘腕转动双臂往外摊,成半阴阳仰掌,拇指紧扣(图1-5)。
5、将台仰掌依上势,用肩、肘、腕行肘底劲,提抽成将台掌,掌心朝上,上行到无法再上时止,双肘内收(图1-6)。
6、双插沙掌依上势,化将台掌,掌心朝内,双臂交叉,左上右下,双臂贴肋行虎口劲往左右下插(图1-7)。
拆门解义咏春拳套路中,抽将台仰掌与日字将台掌相同,是后肘法。
如搏击中被对方从后抱住,我突然转身打后肘,则功效显著。
铁指插沙掌在搏击中常配合其他手法一起使用,主要用来破解对方上、中路的攻击。
插指掌不仅可与标指和日字拳二式配合,也可配合马步一起使用。
咏春教学之咏春拳小念头

咏春教学之咏春拳小念头(一)小念头不正,终生不正。
“小念头”是咏春拳中的代表套路,也是初级套路。
“念头”是“意念、想念”,即是要动用“意识中的思维”,也就是所谓的悟。
这就是“小念头”的意义。
要学习咏春拳的“小念头”,一般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刚刚学习小念头,在半年内,不需要意念学习,只要模访自己师傅的动作,或模访视频中师傅的动作,力求与他们的手法动作相同就行了。
很多人学习过“小念头”的套路,也会演示一套“小念头”外表是似模似样,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懂小念头的内涵和真正的“意念”训练。
第二阶段,不论学习那一门派的“小念头”,学习有半年后,就要追求理论指导,所以,就要多提问师傅,师傅不在身旁时,就要进入初步意念中去,自己思想,每个手法都要问:为什么这样?自己解答不了就问师傅,如此反复进行。
第三个阶段,必须追求理论结合实际,其“意念”进入中级阶段,自己思想,这个动作为什么这样运行,在实际应用上有什么用,一定要将样想“经过十几代的前辈们留传下来的是经验,是实战总结,不是虚构的,“它的存在,就有道理”,它一定有其独到的使用价值”。
要这样想,才是正确的“意念”。
否则,“这样是多余动作,那样是练功动作,这样是增加套路的美感”,等等“不正确的念头”出现,将会令你的咏春拳技,有名无实。
第四阶段,练习高级“意念”,在小念头的所有动作中,如何正确使用每个手法,动作?如何能证明是正确与不正确?拿什么作标准?有,就是在这套小念头中的每个动作,与另一只手的结合使用,与马步的给合使用,就会增加几种应用技术了,使这每一个手法,单一的使用技术,可以提升至:摔跌,击打,擒拿”的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必须在实战中要用的上它,这样,才是真正学会了小念头技术,海外广州杨式咏春拳,就是这样要求的。
学习咏春“小念头”,最重要的是其中的内涵,在练习中也要学会放松,用意念引领练习,自然就能练出咏春拳外松内紧、由外透内的功力了。
注意事项:在练习全过程中,双拳不要接触身体,为的是锻炼左右脑同时使用。
咏春拳的介绍

“咏春拳学”是以近战的辩证理论“无招胜有招”为核心,其基本格头号体系如下:(一)小念头咏春拳是由人体内在的意念支配着有形的肢体作为一个整体,并以双手打法为主体技术,进行快速协调的近体攻防格斗,以取得最大的实效。
“小念头”是锻炼在攻防格斗中主要是用手打人的基本动作,它正如英文的廿产个基本字母一样。
(二)寻桥“寻桥”是以敌我之间双方的对抗与互联当作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去寻求己方肢体在互动的攻防格斗中快速打入取胜之路线。
“小念头”是朝形打定靶,而“寻桥”是追形打活靶。
如从两点之间划条直线,则“寻桥”就是要找这条最短路线。
“寻桥”主要是锻炼简单直接实效的打人技术,好比英文基本字母组成可以使用的字句文章一样,而其结构、章法、层次欲个人而殊。
(三)黐手“黐手”是锻炼攻防格斗中双手的触觉反应和随机应变,因而是“咏春拳学”以近战的辩证理论“无招胜有招”为核心的快速打人取胜之入门锁匙。
(四)木人桩法“木人桩法”主要锻炼平时较少用或较难用其它方法锻炼的打人技术。
(1)锻炼另一种反应,熟练补救自己在步法或手法上已产生的错误(错手),快速改变迂为直地打人取胜。
(2)锻炼脚法,主要有八种实用脚法应用于不同方向,例如中线正身脚,侧身踢腿,踩腿等。
(3)锻炼败形(失形)身法补救,例如被拖失稳劣势下运用。
(4)咏春少用擒拿手(包括错骨),对练难用真力。
(5)攻击要害,例如头部,使动作有拍子节奏感。
还可锻炼消打同时的时间性,角度方向以及其它等等。
(五)标指“标指”是禅理的“标月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被人打时要眼光放远。
它是打与被打的辩证法思想。
(1)利用格底手去抗衡桥上手,例如借地下反力从下而上的标指手。
(2)被多人围攻时,不用寻桥追形,而是追手(捉手),牵一人之手去阻挡众人之手。
(3)不用寻桥平时肘底力不打尽的收肘(好比日本剑道斩杀时底力要停顿于某一位置而不使尽),标指要打尽。
(4)在不同角度下不能打直拳时,要打弧线的拳,以迂为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春拳小念头筑基南有咏春,北有太极,咏春拳做为南拳中一种技击实用的拳法,以其自身的精简实用性深受技击爱好者青睐。
为了让更多的咏春爱好者了解咏春拳,少走弯路,本人愿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个人对咏春拳的领悟心得整理成文,希望本文不仅仅是引导,而是揭示一种拳术的实质与本质。
一、摊手摊手是小念头中日字拳后的第一个手法,也是咏春拳中配合实用最多的手法。
在一定意义上讲,摊手就是松手放手之意,而在咏春中所谓的摊手是指摊开对方攻击的拳脚。
摊手是顺应对方的攻击而变的,所以在咏春拳中摊手属被动手法,而不是主动的。
手法形成过程:在二字钳羊马的基础上,手肘由自身中心线向前缓慢摊出(图1)。
当手肘距中心一拳距离时,整个摊手完成。
正确的摊手从侧面看,手臂呈V 字型,手掌是平的。
易范错误动作:1.摊手时肘部外翻,没有沿身体子午线前行,导致肘部无法直接摊至中心(图2)。
2.摊手时桩马松散,手部过低,无法体验三角力点与沉肘之力(图3)。
3.摊手时肩架结构的变形使手法无法正确摊出,手部过于紧张用力,无法做到沉肘传递力量,使力量只能局限于手部表面,无法达到像水流一样绵绵不断,流过指尖(图4)。
辅助训练方法:1.运用小臂吊砖或垂物方式提高肘部与小臂的力量与平衡控制力。
可分三组练习,每组30秒到1分钟,每组间歇30秒。
垂吊重量由轻至重,也可根据自身的身体条件增加所吊重量与时长。
摊手训练目的:提高肘部力量及手肘与身体的整体力。
摊手实战运用:咏春拳中有些手法是单项练习而运用时却是组合运用的。
摊手往往用以摊压对方打来的桥手或被抓解脱时的配合攻击。
有人认为咏春摊手是用来挑开或挡开对方攻击手的。
试想对方打来的一拳的力量先不去说有多大,如果是格挡后再去反击,还没等出拳,对方的下一拳就会接二连三的打来,对方根本就不会给你反击的机会。
上述做法不但犯了咏春拳招手的大忌,也是不实际的。
换言之,如果是想挑开后再去反击不但自身的中心都给了对方更无法做到攻守同期,所以咏春拳强调摊打同时。
战例示范:1.摊手日字拳击面。
对于中远距离以直拳进步攻击我的对手,我转马同时左手摊其来拳手臂,同时右手日字拳攻其面部。
当对方收拳以另一拳打来时,我右手拳回收摊其来拳手臂,左手同时摊打其面部(图5~图7)。
运用要点:摊手时由中心摊出,须腰马转动,脚跟为轴,做到摊打同时,回转同步,连惯有力。
2.摊手破抓:对于抓我手腕欲攻击我的对手,我摊手反压其抓我的手腕,同时进步左手日字拳、平肘砸其头面部(图8—图10)。
运用要点:摊压时肘以中线为主不能外翻,腰马转动摊打同时。
3.摊打抢中:对于摆击我的对手,我转马以日字拳摊打,当对方力尽收手时,我右手日字拳变为圈手由下向上回圈其手臂以正掌攻其下额,左手护手同时拍其肘部(图11~图15)。
运用要点:此动作是以腰马转动回旋过程,运用时只有感应对方收发之力才能随势而进,转动及时拍打同时。
二、耕手耕手是一种被动反击性的手法,在街头打斗中用之最广。
耕手在一般情况下不会给对方造成太大伤害,但却可以达到瞬间解脱的目的。
多次实践得出结论:一个没有经过特殊训练的人,在正常的情况下被人扭住手臂时,第一反应就是向回拉手臂或将小臂绷紧,而事实证明这种局部用力,绝无效果而言;而耕手则是运用大小臂之间的整体支点轴承式旋转之力,这种力对手很难克服。
耕手可分为前耕手、后耕手和左右耕手,不同的耕手在实战中有着不同的用途。
左右耕手的形成:在二字钳羊马的基础上,左手掌心向下耕出,随势右手向下耕出(图16~图18),耕手时肘部要紧贴身体以掌根为力点直向下方耕出。
后耕手的形成:在左右耕手的基础上,双手同时上提至腰际(图19),掌心向后同时耕出(图20~图21),后耕手时手部的高度应与臀部保持齐平,两手之间紧凑为主。
前耕手的形成:在后耕手的基础上,双手同时向前提至腰际(图22)向前斜向耕出,以掌根为力点,高不过小腹,低不过裆(图23)。
耕手时易范错误:1.耕出的手过高,无法发挥身臂三角支点和整体力量(图24)。
2.耕出手过低,使上体肩架结构变形,导致力量无法全面发挥(图25)。
3.双手间距过大,失去原有重心与结构的平衡,无法正确防护中心(图26)。
辅助练习:运用靶子或沙袋进行耕手的定形训练,感应手部力点的位置和准确性。
以二字钳羊马站立,将手臂抬至与肩同高,自然垂放做甩掌练习,目的是舒放手臂与对抗肌的局部紧张,提高耕手速度。
耕手训练目的:提高大小臂之间协调整体性,以及对抗肌松弛产生的振动之力。
耕手战例示范:1.前耕手破膝顶与对方发生冲突,对方突然搂我头部以膝顶击我小腹或裆部时,我以前耕手耕其裆(图27),同时右手耕手不变,左手耕手变拳击其面部(图28)。
运用要点:耕手时两手间紧凑有力,不可脱节。
日字拳反击时要在对方收膝的同时完成。
2.右耕手破扭臂:对于抓我腕部扭我臂的对手(图29),切忌与其较力,而是以腰胯为轴顺应对方扭动之力,同时右手向下耕出进马冲撞对方(图30,图31),随即以日字拳重击其头部(图32)。
,运用要点:转胯与耕手同时,日字拳攻击时左手必须拦格进行伏打,以防对方在次反击。
3.后耕手破搂抱,身后偷袭的对手远比正面来的对手更具威胁性,因为我们无法用眼睛辨别对方将要做什么。
当对手突然从身后搂抱时,此时我的手臂全部被对方抱住了,我以腰胯左右转动手臂向后移,同时手掌提至身后,随即双手同时向后耕出,目标是对方的小腹或裆部,当对方遭遇攻击松弛双手时我随即转身以右手日字拳击其头部太阳穴(图33~图38)。
运用要点:必须将身体放松才能运用腰胯突然抖动之劲方能解脱。
一、什么是咏春拳基本功?提起广州咏春拳,广大武术爱好者都为它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但是,人们在练习广州咏春拳的过程中,往往容易留连于咏春拳的奇妙手法,而忽视对咏春拳基本功法的修炼。
而广州咏春拳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跻身中国武术之林,很大程度取决于广州咏春拳有一套严谨合理的基本功训练法。
武术界有句谚语“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所谓吃工夫熬工夫,高层次修炼必须在条件具备、方法正确的前提下,用大量的时间去“堆”,用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光阴去“磨”,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功夫在不长的时间内上一个层次。
任何功夫都一样,离开基本功去寻求所谓捷径,都仅是“三脚猫”功夫,都是不能成大器的。
那么什么是广州咏春拳的基本功法呢?广州咏春拳的基本功由佛山张保所创,定型于广州咏春宗师岑能,这就是习广州咏春拳者要熟习的广州咏春入门十二式。
只有将咏春拳入门十二式练好,才算打好咏春拳的基础,为日后的套路练习、获取劲吸“黏桥打”高级手法打下基础。
那么,广州咏春拳入门十二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现按前辈编排逐一介绍如下。
基本拳法:子午捶。
十二式编排:偏身捶、毒龙捶、拉箭捶、内搭手、外搭手、三品掌、阴里帘掌、阳里帘掌、纳内帘手、纳外帘手、扑翼掌、白鹤寻狐,共十二式。
广州咏春前辈统称为“三拳两掌三内外”。
当然也有人为了方便记忆,将其编为一鹤二掌三内外四大捶,不过这样却变成“十三式”了,因为“子午捶”是编排在“十二式”之外的。
十二式也罢,十三式也罢,不过是有助于记忆而已。
二、广州咏春拳十二式练好广州咏春拳十二式,你就获得了咏春拳的入门路径。
以前曾经使你心旷神怡的功技法,如寸劲(零距离发劲)、整劲(咏春门叫身、手、步)、三合一爆劲、铁臂劲、站桩功等,均可仰仗“十二式”练至大成。
饮誉武坛的李小龙所创立的截拳道,主要内容均源于咏春拳十二式。
所谓“妙法法中生妙法,奇功功上见奇功”,“十二式”是广州咏春拳的大平台。
难怪目前一位仍活跃在北方拳坛的意拳朋友,在看了我们演练的咏春拳十二式后惊呼:咏春拳十二式已涵盖了形意拳的所有内容!我们根据习武教武的实践得出经验:咏春拳十二式是练好咏春拳的一道门。
咏春拳功夫好不好,应先看“十二式”打得好不好。
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你诚心要和某“大师”学咏春,但又不知他的根底如何,你可先观察一下他的“十二式”,跟他扯扯三星捶。
如果连“十二式”都练得不伦不类,那么他的咏春功夫也不会太好,这是检验真假咏春师父的一个标准。
广州咏春拳宗师岑能先生当年在佛山天海茶楼练功,仅练一个“偏身捶”,就把天台阶砖用脚磨凹两寸。
“十二式”的修为是论年不论月的,除正确的方法外,没有二至三年的磨练,不可能成功。
再告诉你一个“秘密”,如果你真的练好了“十二式”,那么你要出场打擂台,除了补充一些必要的身体素质训练(如跑步、沙袋等)外,必备的攻防手法已足够了。
换句话说,“十二式”的手法比现代搏击的手法丰富得多。
从老一辈宗师遗留下来的拳诀中,我们得到了练习咏春十二式的理论启示:钳羊马步,膝要朝中。
马开一尺,不宜宽松。
上身宜软,下重钳功。
挺阴缩臂,落膊收胸。
手穿心发,肘要对中。
子午手颈,灵活运用。
阴阳知觉,法门所宗。
马如机剪,桥若弹弓。
身如鹤立,目似灯笼。
横冲直撞,手若游龙。
三、广州咏春拳十二式演示1.子午捶子午捶是本门最基本、最凌厉的攻击手法之一,它攻中有防防中寓攻。
要求手由心发,又穿心而出(由心部向前虚引一条直线,左拳穿越此线向右,右拳穿越此线向左),肘要对中(“中线”理论,沿身体小线向前虚引一条直线,拳打出后肘尖在这条线上)。
所谓子午捶即中线捶,要求守中用中。
“子午”取意于中国易学文化的中线理论。
子午捶练习又叫“扯三星捶”。
根据中国古代的术数文化:三三不尽,六六无穷,子午穿心捶打上下是子午捶,连续练习就叫“扯三星捶”了。
练好子午捶,可使你双手出拳快而有力(包含长短劲),通过伸筋拔骨的对拉,可放松肩肘关节,使劲力顺利通过腰间传导到拳面。
据说,澳大利亚咏春拳网术总会主席张卓庆,于 1984年在美国波士顿哈佛大学创造了“扯三星捶”每秒击8.3拳的纪录。
在实际搏击中,子午捶可见空则击,得隙则发,更可结合其它手法搏杀。
枪法有云:中平枪,枪中王,当胸一枪最难防。
子午捶就是咏春门的“中平枪”。
动作说明:以二字钳羊马起式,要求双膝内钳,提肛收腹,落膊收胸,头顶中天,如待发之弓(图1,图2)。
左拳沿中线打出(图3,图4)。
每拳发出时一用力则另一手尽力回抽,交替出举。
两手形成,一前—后的对拉劲或二挣劲(图5—图10)。
每次须操练过百,力尽而止,目久功成。
540)this.width=540" vspace=5>在出拳的瞬间,要求练武者全身的十四个大关节 (颈、双肩、双肘、双手腕、腰、双膝、双脚腕)同时发劲,借助蹬地的反作用力,形成强大的螺旋力与弹别力,这就是广州咏春拳的发劲基础原理。
只要充分挖掘身体每一发力部位的潜能,劲往一处使,其整体爆发出的能量与局部发出的能量是不同日而语的。
对练说明:两人相对而立,按上述咏春桩要求立马,然后两人同时发捶(图11,图12)。
注意两人三星对扯不是手桥横碰发力,而是挤开对方拳桥力,使对方手桥偏离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