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春拳三个套路名称意义
咏春拳的理论打法

咏春拳的理论打法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仰,审势牢记(审势指眼法来讲,它是克敌制胜的前提。
审势有两个含义,对自己来说是蓄势,对对方来说是乘势。
)二桥上势,里帘必争。
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
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打击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须常练“小念头”并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气随意发。
)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步法----钩、针、弹、踢。
脚法--寸、拐、撩、杀、踩。
(一)理论和心法:(1)中线理论:中线者由人体头顶至尾闾(尾龙骨)之线。
若将敌我之中线连接便成一个中线平面。
若配合(朝面追形)我们在进攻和防守方面是绝对的有利。
在进攻方面我们沿着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最短之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
再者我们若问敌方左或右攻击,对方很容易卸去我们之力。
但若我们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则甚难卸力,而且受力较重。
在防守方面我们守中线,配合(朝面追形)及沿着中线平面以分水方法去消解,这也是消法之最短行轨。
(2)朝面追形:与对方朝正面对面者为“朝面”。
若不能“朝面”(如对方面向其他方向)我们之面沿着中线平面追望对方中线之形者是为“追形”。
咏春对敌时尽可能是正面朝敌的。
不论敌方环绕着我走向任何方向我们必定朝面追形向着敌方。
其好处如下:①防守方面:简化敌人向我们进攻的来向。
因为正面之攻击,敌人向我们进攻之来向只限于九路。
九路者即左上、左中、左下、中上、中中、中下、右上、右中、右下。
因此我们对敌人来势较易捉摸。
②进攻方面:配合中线理论,我们较易击中目标及敌人受力较重。
③出手快而影小:双手能同时到达敌人,所以出手时不用转动膊头,因此出手之影(先兆)会很少,而且左右手很易互相兼顾。
(3)埋zheng理论:咏春出手或防守大多数是手zheng紧贴着中线平面的。
好处如下:①巧方面:可抢中线以达最短距离和最重之攻击。
②守方面:一方面埋zheng本身已保护身体若干重要部分,另方面守中线以达最短距离之防守。
咏春拳的实战理念和搏击思想

咏春拳的实战理念和搏击思想咏春拳学是一种思想,一切外在动作变化均系其自我表达,且原本存在,只是你未能对其有深入体认,如果你能象新生婴儿那样,不受任何形式束缚,那么你本身就代表着自由,一种生命的超脱。
我们要讨论的实战,只不过是咏春拳这一博大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
在很遥远的古代社会,当我们大脑思维尚未象现代人之成熟之前,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兽之间的搏斗(即实战)是一纯本能行为,为了生存全力以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物质生活的迅速发展,我们人类的诸多原始的精华本能都在无奈中日趋衰退,甚而达到认识方面的衰退。
实战构想是我们对可能发生的实际搏斗提前所做的一种假设。
我们根据自身经验认识,把即将发生或最终要发生的一场实际搏斗,在时间、对象、地点、环境条件等等方面予以结合并周密考虑,尔后做出一个人工化,较为全面系统的阶段性结论,时刻保持冷静与自信,指导我们选择修炼形式和表达方式,在做过大量的准备工作之后,去面对随时随地均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
在我们的思想之中,对实际搏斗的认识分类,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1)有计划有准备的主动攻击,我们有准备或者我意思的主动攻击对方,只要求我们抢前对方动作,而不去考虑具体攻击动机或隐蔽动作等等。
(2)遭受攻击时的防御性撤离或反攻。
有的时候不论我们有无准备,搏斗一开始,我们就已处于极为不利的状态,此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主动撤离现场;另一条是以最快速度摆脱威胁而向对方予以反攻。
当然,还有最为不利的一种情况,惨遭重创。
有经验的搏斗者不难从实践中发现,除非搏斗双方实力悬殊,否则,想在很短时间内彻底击垮对方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然而,我们的目标是战胜对方获得最终胜利。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面对现实。
在你掌握咏春拳的理论心法及表达方式(即攻防技法)之后,当你面对一个对手时,依照训练而形成的习惯,你会时刻保持警觉,预先发现将会来来临的危险而提早准备应付,在对方有意图攻击你时你会抢先攻击对方。
由于长期训练的原因,你大脑之中有着强烈的攻击欲望,神经与肌肉的高度协调及大脑皮层建立的动作定型,使你习惯性的遵守“攻守中线”、“朝面追形”、“短距精简”等理论,向对方身体发出准确、高速的攻击动作;如果我们假设此攻击动作为冲拳,那么你应该注意:(1)对方未及闪躲或用防御动作破坏攻击,冲拳直接击中目标,攻击成功;(2)对方反应迅疾,出手拦截,双方桥手相接;(3)或其它情况。
咏春的基本手法

咏春的基本手法咏春的基本手法咏春是南方拳术的代表,有着很强的套路与手法,而且攻守转换灵活。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咏春的基本手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1、问路手问路手,叶问咏春拳的标志性起手式,动作潇洒、气势不凡。
问路,即是试探、寻找对方空门确定进攻路线的意思。
问路手的前手称为“问手”,后手称为“护手”,“问手”与“护手”可以相互转换。
招式开马,呈二字钳阳马,然后把握紧的双拳变成掌状,从胸部的中线往外排除,然后右手在前,肘部弯曲,手指上斜,呈吻兽,左手则在后,掌心朝右手臂内侧呈护手。
动作要领问手的肘要归中,要处在胸前的中线位置,手掌稍稍上斜,指尖指向对方的眼睛。
护手侧立于问手的肘窝处。
目光越过问手的指尖射向对方,观察对方的动静。
两手互换时,护手从问手的上方伸出形成问手,而原问手在下方收回成护手。
易犯错误问手的肘外张,没有归中(以人身体来说,从眉心开始划一直线至两腿中间,这条虚拟中的位置即为中线位置。
归中则是指手从其它位置回归到中线位置,在中线位置发出的手法叫中门手)。
问手摆放的位置太低,手指指尖没有斜朝上。
2、拍手咏春拳的发力分为长桥发力和短桥发力,所谓桥即指前臂。
肘部伸展使桥手到达身体的`远端即长桥。
肘部保持弯曲,桥手在身体近侧运动叫短桥。
无论长桥或短桥均需练习肘底力。
拍手是一种很好的消解对方招式的动作,属于短桥发力的防守。
招式前提招式同一,然后右拳变掌,掌心手指朝上,用肩膀和肘底法力,把力气运到手掌的外侧,然后横向拍击,这时候眼睛要看着前方。
动作要领双肩要保持平衡。
屈肘时,前臂保持水平。
手掌拍击后,手掌的外侧不需要超过肩外侧。
拍手的大拇指与身体保持约15-20厘米的距离。
易犯错误拍击手的同侧肩膀耸起。
动作过大,导致腰部转动。
目光随拍手的方向移动。
拍击时手指向下甩。
3、摊手摊手也是化解对手攻势的动作,但属于长桥发力。
招式以二字钳阳马为起式。
右拳变掌,掌心向上。
右手夹时,以肘底发力,运劲于指尖,手掌经过身体的中线位置朝前斜向上摊出双眼目视前方。
咏春拳法内容

咏春拳法内容咏春拳的拳术套路主要有小念头、寻桥和标指三套拳及木人桩。
基本手法以三傍手为主,还有挫手、撩手、破排手、沉桥、粘打。
主要步型有四平马、三字马、追马、跪马、独立步等。
它是一种集内家拳法和近打于一身的拳术,要求手、腰、马、心、意、劲整体合一。
强调以“心”指挥“意”,以意引导手、腰、马运动,从而形成整体合一。
它立足于实战,具有招式多变、运用灵活、出拳弹性、短桥窄马、擅发寸劲的主要特点,以大闪侧、小俯仰、耕拦摊膀、黏摸荡捋、审势记牢、曲手留中为手法,以搭、截、沉、标、膀、腕指、黏、摸、熨荡、偷、漏和“二字钳阳马”的身形步法为标志。
第一、套路⑴小念头(初级入门套路);⑵寻桥(中级套路);⑶标指(高级套路);⑷木人桩法(咏春拳最高深套路,共116式)。
第二、粘手⑴单粘手(手部感觉初级训练);⑵双粘手(手部感觉高级训练);A·盘手(体会与练习双手“同步做动作”及锻炼手感);B·过手(练习将套路中的实战招式通过‘‘粘手’’发挥和运用出来)。
第三、自由搏击⑴本门拳手对搏:即本门咏春拳手穿戴全套护具进行实战搏击的练习,这种练习要循序渐进,并有裁判进行指导,以免发生损伤事故。
⑵咏春拳手迎战外门拳手搏击法:也就是让咏春拳手以本门技术去对抗其它不同流派的功夫,如泰拳、空手道、跆拳道、散打、柔道(柔术)、拳击等等。
第四、功力训练⑴沙包训练:磨练拳脚硬度、强化杀伤力及培养距离感。
⑵木人桩:培养实战意识、增强手脚协调攻防能力、最大限度提升技术水平。
⑶墙靶训练:磨练拳头渗透力、增强攻击的连贯与紧密性。
⑷吊腿桩训练:增强腿部力量、强化平衡能力。
⑸藤圈手训练:利用一个的藤圈来训练两手的协调,也就是强调两手“攻防同动”,以及两手攻防动作的紧密性与严密性。
⑹铁臂功训练:如无强劲的臂力根本无法打出足以致命的重拳,也无法形成严密的防守。
⑺内功训练:锻炼内外合一之高度杀伤力和破坏力。
第五、武器训练⑴八斩刀训练:咏春拳绝密技术,通常只授予高级教练,共8节精练的攻防动作。
咏春拳拳法教学(连环冲拳,偏身冲拳,凤眼拳)

咏春拳拳法教学(连环冲拳,偏身冲拳,凤眼拳)咏春拳的拳法钢劲威猛,是力量的象征。
在咏春拳拳法中,其中有一种名为冲拳的拳法,是咏春拳原理中直线攻击最直接形象的表现,以肘底发力,擅发寸劲,是咏春拳之拳的威力所在。
下面为大家介绍咏春拳拳法中的两种曰字冲拳:正身连环冲拳和偏身冲拳,以及用于点脉的凤眼拳三种拳法的动作要领及练习步骤。
咏春拳拳法一、连环冲拳连环冲拳就是曰字冲拳的连续、重复地击打,以加大攻击频率让对方无还手之力。
因为《叶问》电影,继问路手之后,连环冲拳成为叶问咏春拳的又一招牌动作。
连环冲拳动作步骤:[1]开马,呈二字街阳马;[2-3]左手臂与胸侧夹紧,肘部伸展将前臂送出,拳头置于胸前的中线位置,拳面朝前,肘底发力运劲于拳面直线打出,整个手臂伸直;[4-5]右拳在身体中央打出,同时左拳在右前臂下面收回,拳面朝前;[6-7]左拳再打出,右拳在左前臂下面收回。
如此往复。
连环冲拳动作要领:拳头在运动时放松,在击打到位的瞬间握紧;保持拳头直线打出并击打在同一位置;锁紧手腕,令拳头和前臂成直线;两肩保持平衡。
连环冲拳易犯错误:肘向外张;击打时屈肘;两手击打位置分处两点;左右送肩、转腰。
咏春拳拳法二、偏身冲拳凡是转马侧身击出的拳都可以称作偏身拳。
偏身拳要把肩膀送出,打出的线路更远。
偏身冲拳动作步骤:以右偏身拳为例:[1]以左坐马站立,右手做低膀手,左手做护手;[2-3]右手握拳,屈肘将拳头由下转上,右手后臂夹紧,肘尖下沉,令右拳拳面朝右;同时,左手护手下沉,位置略低于右手前臂。
[4]右拳通过肘底发力,运劲于拳面直线打出,左手回收为原位。
偏身冲拳动作要领:侧身送肩,令肩、后臂、肘、前臂、手腕、拳头成一条直线;拳头在运动时放松,在击打到位时瞬间握紧。
偏身冲拳易犯错误:未送肘,仅仅放直手臂;拳心朝下成平拳。
咏春拳拳法三、凤眼拳握拳后,食指突出状似凤凰之眼,故名凤眼拳。
凤眼拳动作步骤:以左凤眼拳为例:右手为护手,左手握成日字拳;食指弯曲扣紧,第二、第三指关节形成的尖端突出朝前;大拇指收紧虎口,大拇指尖与食指尖头相抵。
咏春拳理大道至简!

咏春拳理大道至简!1.论势:咏春拳对动作姿势的要求很高,一招一式既要达到动作规范,又要符合实战要求。
尤其注重攻防练习中的基本姿势。
一般以“二桥上势”为摆桩姿势,这是咏春拳的典型桩势,也是实战练习的基本姿势。
一手上拦,一手下按,两肘夹紧护肋。
上拦手掌心向上,届阳;下按手掌心向下,属阴。
阴阳上下相会,应于咏春拳“正面八门”的攻防战略。
2.论力:三式六力。
这是咏春拳在实战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防守练习方法和发力形式。
“三式”指在攻防实践中,对方的每一攻击动作,即便目标相同、力度相等,但其作用力的方向总是不尽相同。
若只用一种方法、一种用力顺序去防守,往往会力不从心。
为此,在练习时,必须具备应变不同方向力变化的能力。
正所谓水无常形、式无常势、法贵应变。
“六力”是指出手发力时,要以腰、胯、踝、肩、肘、腕六个部位同时用力,而产生一种聚周身力为一体的合力。
咏春拳学理论心法堪称咏春体系之基石,研究实践之中倍受重视。
现将咏春之理论心法简述如下:一、咏春拳之理论(一)本能动作攻防完成于特定时空(即有条件的瞬间)。
因此对你来说,瞬间呈现于你体前的攻击目标或攻击动作,根本不容你去观察、思考、判断后动作,而要求你几乎在同时出正确的相应动作。
如同一位考官,在严肃的测试你反应速度与动作的准确性及速度。
毫不夸张的计,咏春拳学要求每位练习者必须通过锻炼达到视觉或触觉(亦包括空间感觉能力)反应瞬间身体亦能高速动作,即无意识的纯本能的动作。
(二)全力攻击从理论研究到攻防实践,直到面临真正的战斗,全力攻击都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所谓全力攻击是指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发起最猛烈、高速、强劲的连续攻击。
全力攻击能有效消除你的懒散与恐惧,并能够让你在真实战斗中超本能发挥。
同时全力攻击不会让对方有喘息之机,你能在最小消耗获胜,同时使你得到了安全。
(三)打手为消打手为消是指以积极进攻来实现防御的,亦称“打手即消手”。
我们认为,防御无法让你获得胜利,并让你时刻笼罩在危险之下。
咏春拳武术教学

咏春拳武术教学咏春拳武术教学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
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咏春拳武术教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咏春拳的理念1、中线理念:人体重要器官接近中心线,人体的平衡也较接近中心线。
因此向中心线攻击,无论从距离、速度、受力、实效来看,中线理念是最好的实战构思。
同样理由,也要守住中心线不被攻击。
2、短距理念:要对最接近的距离使用最简洁的技法达到最实效的攻击。
3、精简理念:时间第一,时开决定实效。
最好的招式就是以最简洁的动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直接的攻击,而且能够兼有攻击及防守的效果。
4、三角理念:平面三角形是稳定的刚性结构,也可组成角锥体空间结构。
例如双手消打同时的暂时稳定三角形,可以形成尖劈楔入的攻势,也可形成难于透入和自动卸力的守势。
5、直圆理念:直拳是以最短距离和时间攻击,就是直线运动的理念。
只有直线受到阻挡,须要以迂为直来达到目的时,粘手的圆形运动才适当发挥出来。
反过来,当对手重拳出击时,就要用圆形运动来防御。
例如消打同时的一手做半圆形滚动卸力,另一手做直线运动迅速反击。
6、刚柔理念:与对手格斗时,可以在同一肢体和同一时间中,发挥刚柔相济的两手或一手一脚以至两手一脚的协调,争取到时间,达到攻守同时的最佳境界。
7、立体理念:踢、打、拿、跌的手脚同时并用,立体交叉和全方位的多点变化战术,可使对手防不胜防,因而控制了主动权。
假如可用精简动作取胜,就不一定用立体组合去取胜。
8、要害理念:攻击人体薄弱的要害部位,不是以力取胜,是以小力巧胜,达到速战速胜的目的。
中线理念与要害理念有关,因为沿中线最多要害,包括最为显露和最易收效的部位。
咏春拳教学咏春拳是根据整体的人体动态规律建立实战格斗的基本技术体系。
它由人体内在的意念支配着有形的肢体作为一个整体,并以双手打法为主体技术,进行快速协调的近体攻防格斗,以取得最大的实效。
咏春

11. 左横掌
依循上式,将胸前左护手横推向右与肩齐,再收回胸前
12. 左正掌
依循上式,左掌依中线向前推出,
13. 标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标成标指手,掌心向天,再以手腕为轴作一内圈手后握拳,将左拳收回左胸侧。
重复 9─13 所有动作,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右手来练习。
咏春拳拳谱:
大闪侧,小俯仰,小闪侧,大俯仰,审势牢记(审势指眼法来讲,它是克敌制胜的前提。审势有两个含义,对自己来说是蓄势,对对方来说是乘势。)二桥上势,里帘必争。明动静,知有无,知进退。一拳一掌,一马一步,步要稳;(打击有三停,一停于肩窝,二停于肘拐,三停于掌根指尖,必须常练“小念头”并要持之以恒,便可水到渠成,气随意发。)腰胯动,桥不动,桥动腰胯不动。
依循上式,左掌向前方直撑出,高及喉部,掌指向左,掌心斜向前。
29. 标指、圈手、收拳
依循上式,左掌手指向前直标成标指手,掌心向天,高及喉部,再以手腕为轴心作一内圈手后握拳,将左拳收回左胸侧。
重复 26─29 所有动作,不同的是,这次是用右手来练习。
30. 左摊手
依循上式,左拳变掌,掌心向地,放松手腕,贴着胸侧,以肘底力慢慢依中线向前伸出,伸至肘部与胸口距离一个拳头位时,将左掌向外翻成摊手,掌心向天。
1. 预备式
双脚靠合立正,两手垂于两腿侧,眼向前望,舌顶上颚。
2. 立正抱拳
依循上式,两手从双腿侧提起至胸侧,两手握拳,拳心向上,拳背向下,双臂稍微用力向后拉。
3. 正身二字拑羊马
依循上式,两膝微曲,双脚掌向左右分开(以45度先分开两脚尖,后分开两脚跟,脚掌贴着地面,不可离地),挺胸收腹,收起臀部,臀部不可向后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春拳三个套路的意义
小念头它活用了“念”字的多种含义来表达这套基本拳的特质。
少林有禅武直说,禅既是练心。
我认为小念头就是咏春拳的禅。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从一个个念头开始的。
念头是“一时间的想法”中间寓有“即时”、“不周”、“简单”的意思。
念头是基础,是简单地想法。
无论高低老少皆要练习小念头。
练习时精神专一,排除妄想杂念,用意念去推动动作的进展。
把一招一式练成内藏于己,牢不可破的“意识”。
意为诸拳之母,“心意”与“动作”合一,始于“专一”而成于“内意”的修炼过程和所达境界,正是小念头的意义了。
食指、中指伸直,其余各指屈握,称为“剑指”;食指独伸,其余屈握称“金刚指”;食指、中指、无名指伸直,大拇指与小拇指屈握称“三阴指”;拇指屈扣,其余四指伸直称“金铲指”,也就是咏春拳的标指了。
标指不外乎“插”、“戳”而已。
《智度论》说:“如人以指指月,以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看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也。
”这段佛经清楚指出“语”与“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语为义指,说明“语”就是手指,那么“义”就是月光,如果看了佛经只执着了文字语意,而不能循此而领悟佛理,甚或以佛经文字等同佛理,那便是愚不可及了。
若据佛偈“标指看月”去解释“标指”拳套,则这套拳只是带习武者认识功夫的工具,习者当循此而别有所悟,不应长时间执著于此,更不能以此为功夫的极致。
所以到了标指的阶段,就不应该局限于招式
了,应该把眼光投放到更远的地方。
小念头、寻桥、标指这三套拳名字,是清楚的表述了由基本思想、到寻找路径、到不拘一格三个发展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