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

精心整理
《寂静的春天》学案
蕾切尔.卡森
【学习要求】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本文是这部书的节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寂静的春天》全书内容。
2.结合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热点问题——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取证,在课堂中展示活动成果,开展大讨论。
(三)知识积累与课前预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啮齿()牲畜()畜牧()步履()
拨弄()滞留()栖居()
析。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②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
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的环保精神,把握文章主旨;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了解环境污染的原因与危害;3、体会文章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探究理解重点语句和句子所蕴含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畅读全文,通过查工具书和阅读注释,读准字音。
啮齿()拨弄()滞留()栖居()步履()牲畜()骨骼()2.联系语境,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义。
不可逆转:一丝不苟:屈指可数:3、搜集一些自己身边见到的环境污染的事例,并谈一谈自己对环保的看法。
二、课堂学习与研讨(一)整体感知1.全文的中心主旨是书上的哪一句?(或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人类对环境的污染,是以什么方式进行的?后果怎样?3.联系课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说春天是“寂静”的?从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作者借“寂静的春天”向世人提出了什么警告。
(二)合作探究1.课文对地球生命的历史阐述多次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你找出两三处,结合上下文来体会其表达的效果。
2.主题探讨: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3.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呢?【数据资料】美国《洛杉矶时报》曾以“大地母亲生活中的一日”为题报道了整个世界一天中发生的事情:①世界各国70%的城市居民,即15亿人,呼吸着不卫生的空气,至少有800人由于空气污染而过早死亡。
②5600万吨二氧化碳排入大气层,大部分是通过使用矿物燃料和焚烧、热带雨林排放的。
③至少15000人死于不安全的水造成的疾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
④12000多桶石油泄漏到世界的海洋,这足以注满25个游泳池;约1725万千克垃圾被从船上丢入海中。
⑤180平方英里(约460平方千米)的森林消失;多达140种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灭绝,主要原因是森林和珊瑚遭到破坏。
⑥世界上413座商用核反应堆的发电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5%,它们产生的核废料达20多吨。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

《寂静的春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观看图片和听故事,培养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感受。
2. 通过听说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3. 通过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1. 春天相关的图片幻灯片或手绘图画。
2. 故事《寂静的春天》的文本。
3. 学生练习本和铅笔。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春天的图片,并引发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想法。
例如:花开的图画、阳光明媚的图画等。
阅读故事:2. 给学生描述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大致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3. 分发故事《寂静的春天》给学生,让学生默读故事内容。
4. 通过提问确保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和意义。
例如:故事中的春天是如何描述的?为什么人们觉得春天很安静?听说活动:5. 向学生播放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录音。
6. 播放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并用英语表达出来。
7. 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写作活动:8. 让学生模仿故事的写作风格,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对春天的感受和体验。
9. 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语,使文字生动有趣。
10. 分组让学生交换作文并进行修改,提高写作质量。
11. 学生将自己的作文读给其他同学听。
结束活动:1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并鼓励学生多读写春天相关的内容,增强对春天的了解和描述能力。
补充内容:引入活动: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春天的兴趣和想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中的细节和元素,例如花朵的颜色、阳光的明媚程度、草地上的小动物等。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对春天的印象和感受,鼓励他们使用形容词和形象化的词汇描述。
阅读故事:教师描述故事《寂静的春天》的大致内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教师可以说:“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春天的景象,一片安静而宁静的春天。
大家知道春天通常都是热闹而活泼的,所以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春天很安静呢?让我们读一读这个故事,看看它是如何描述春天的。
寂静的春学案及答案

连锁反应:
不可逆转:
一丝不苟:
屈指可数:
3.填空
(1)本文作者蕾切尔·卡森是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她1962年出版的
《寂静的春天》在美国成了轰动全国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人环境保护意识,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回响,至今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
(2)课文题目“寂静的春天”是指人类滥用化学药物在杀死昆虫的同时,必将危及地球其他生物乃至人来的生存,最终会导致春天里出现“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的毫无生机的、死气沉沉的可怕景象。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理解关键语句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对比阐述事理的作用。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熟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语句。
(二)尝试练习
学生合作讨论明确下列语句的含义。
(1)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2)这些化学药品不应该称作“杀虫药剂”,而应该为“杀生物药剂”。
第二部分(3-8)说明人类无法无法适应由于自身对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世界环境的急遽变化,滥用化学药品所导致的危害的环境污染已陷入了恶性循环。
第三部分(9)总结,提出结论。说明不进行环境保护的后果是“我们的一大人祸”,‘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地球’。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提出观点、分析说明、得出结论
(二)合作探究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蕾切尔·卡森及其著作的相关情况。
2.通读全文,找出每段的关键句,概括各段重点,继而理清文章思路。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瞬间()锶()流淌()啮齿()拨弄()
滞留()步履()牲畜()畜牧()急躁( )
辐射()短暂()隐秘()栖居( )螺旋()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背景介绍《寂静的春天》是美国女作家蕾切尔·卡森的一部代表作,也是现代环保运动的开端。
该书于1962年,卡森以寓言的方式描述了人类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并提出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建议。
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对环保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寂静的春天简介《寂静的春天》讲述了一个虚构的美国小镇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面临严重的生态问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人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书中详细描述了农药对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危害,以及人们如何采取行动来改变现状。
三、主题分析《寂静的春天》的主题主要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作者通过描写小镇上的生态问题,提出了人类需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观点。
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科学技术的双刃剑作用,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对环境造成破坏。
书中还探讨了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环保中的责任和角色。
四、人物形象分析在《寂静的春天》中,主要人物是一位女性科学家瑞秋。
她勇敢地揭示了农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
她的形象体现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也反映了科学家在环保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有一些次要人物,如政府官员、企业和农民等,他们代表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对环境问题持有不同的态度。
五、艺术特色分析《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寓言式叙事风格:作者采用寓言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融入到虚构的小镇故事中,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
2、细腻的环境描写:书中对自然环境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环境遭到破坏后的沉痛和无奈。
3、强烈的情感表达: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情感的冲突,表现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和对未来的希望。
4、科学的严谨性与文学的艺术性相结合:书中的科学理论严谨准确,同时运用文学的手法进行描写,使科学知识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阅读建议1、深入理解书中的主题和观点:阅读时需要认真思考书中的主题和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进行思考和分析。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配合)

寂静的春天教案(与《寂静的春天》PPT配合)章节一:引言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背景及书中主要内容。
2. 教学内容:介绍瑞秋·卡森及其著作《寂静的春天》。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讲解、学生阅读。
章节二:春天的破坏者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春天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杀虫剂对春天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春天生态系统的平衡,探讨杀虫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三:死亡之河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河流生态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四:鸟儿不再歌唱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杀虫剂对鸟类的危害,以及鸟类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杀虫剂对鸟类的毒性,探讨鸟类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危害。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章节五:人类的警示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2. 教学内容:总结《寂静的春天》中的警示,探讨人类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3. 教学方法:PPT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学生发言。
章节六:生态系统的警告1.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这些关系的破坏。
2. 教学内容:讨论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人类活动如何打破这些平衡。
3. 教学方法:PPT展示、互动游戏、小组讨论。
章节七:化学品的泛滥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中化学品的广泛使用及其潜在危害。
2. 教学内容:探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的使用情况,以及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可能影响。
3. 教学方法:PPT展示、视频资料观看、小组讨论。
章节八:健康之谜1. 教学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2. 教学内容:分析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关系,讨论杀虫剂等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寂静的春天》学案

《寂静的春天》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2、认识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学习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生动的写作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掌握作者通过具体事例和科学数据进行论证的方法。
2、难点(1)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分析书中的科学观点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蕾切尔·卡逊(Rachel Carson),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她的作品《寂静的春天》引发了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
2、写作背景20 世纪 50 年代,大量化学农药在美国被广泛使用,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但当时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
卡逊经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写下了《寂静的春天》,以引起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四、学习过程1、初读感知(1)快速浏览全书,概括主要内容。
本书以生动而严肃的笔触,描写了因过度使用化学农药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许多生物物种灭绝,春天变得寂静无声的景象。
(2)梳理书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
观点:化学农药的滥用对环境和生物构成了巨大威胁。
论据:列举了大量实例,如鸟类数量减少、昆虫死亡、河流污染等,同时引用了科学研究的数据和报告。
2、精读探究(1)分析书中所描述的化学农药的危害。
化学农药不仅直接杀死了害虫,还会残留在土壤、水源和生物体中,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和传递,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例如,鸟类食用了含有农药的昆虫或种子,导致繁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鱼类在受污染的水中生存,体内积聚了有害物质,影响了其生长和健康。
(2)探讨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些危害的。
作者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首先,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如某地鸟类因农药中毒而数量锐减,让读者直观地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
其次,引用权威的科学研究报告和数据,增强了论证的可信度。
寂静的春天_导学案

《寂静的春天》导学案1 .文本全解。
(1)作者简介。
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 1907年出生。
从小爱好文学,四岁时就在儿童刊物上发表作品。
她性格内向,喜爱读书写诗,热爱大自然,是热心的鸟类爱好者。
中学毕业后进人宾夕法尼亚州女子学院主修英国文学,业余继续写诗。
二年级时的一门生物学课唤醒了她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决定转而主修动物学。
1929年卡森以优异成绩获得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动物学硕士学位,其后在马里兰大学教了几年动物学。
1936年卡森被聘为美国渔业局的海洋生物学家,同时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兼职撰写有关海洋生物的专题文章。
1941年卡森的第一本书《在海风的吹拂下》(Under the Sea-Wind)出版了,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1年,她完成了《我们周围的海洋》(The Sea Around us)一书书稿,但联系出版时一连15次被拒绝。
1952年该书出版,立即引起轰动,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出版发行,并于同年获得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图书奖和伯洛兹自然科学图书奖。
雷切尔•卡森一举成名,于是从政府机构辞职开始了她的专业写作生涯。
1955年她又出版了《海的边缘》(The Edge o / the Sea)。
这些作品构成了关于海洋的传记并使她成为著名的科普作家。
早在1945年,卡森就对大量使用化学杀虫剂引起警觉,特别关注滴滴涕对鸟类的影响。
她写了一篇文章向著名的《读者文摘》投稿,说明滴滴涕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但未被接受。
20世纪50年代,美国联邦农业部计划大量生产和使用各种化学杀虫剂,其中不少对环境的危害尤甚于滴滴涕。
1957年在麻州的德克斯堡地区由于使用杀虫剂灭蚊造成大批野生动物死亡;在纽约的长岛东部地区为了扑灭一种飞蛾,竟不顾后果大面积喷洒滴滴涕和柴油之混合物;南方各州为了消灭火蚁,大举喷洒杀虫剂,伤害了许多野生动物。
最严重的一次是1959年对小红莓喷洒化学杀虫剂,导致了全国性的愤怒抗议,迫使农业部在感恩节旺季时下令禁止小红莓上市销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学案
蕾切尔.卡森
【学习要求】
1.诵读全文,掌握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把握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
2.分析探讨影响环境,使春天“沉寂”的因素。
3.保护环境,爱护生物,关注人类,让春天更加灿烂的措施。
【学习重点、难点】
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给生物、人类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从而意识到环境保护的迫切性,激起大家的环保意识。
【学时安排】
一学时
【学习过程】
一、学前尝试
(一)知识链接
雷切尔•卡森(1907--1964),美国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是当代环保运动的先驱,被誉为现代环境保护运动之母。
1962年完成《寂静的春天》一书。
这本书首次揭露了美国农业、商业界为追逐利润而滥用农药的事实,对美国不分青红皂白地滥用杀虫剂而造成生物及人体受害的情况进行了抨击,使人们认识到农药污染的严重性。
人们对她的这本书的评价是这样的:“这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是一本引发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的书”;“如果没有这本书,环境运动也许会被延误很长时间,或者现在还没有开始”。
美国人把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相提并论,认为这两本珍贵的书都改变了他们的社会。
(本文是这部书的节选)
(二)学法指导
1.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渠道,阅读《寂静的春天》全书内容。
2.结合第二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校园热点问题——校园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取证,在课堂中展示活动成果,开展大讨论。
(三)知识积累与课前预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啮齿()牲畜()畜牧()步履()
拨弄()滞留()栖居()
2.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①屈指可数:
②一丝不苟:
③连锁反应:
3. 文体知识填空
科学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文体。
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说明文只客观解说,它融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歌的醇郁。
语言,具有。
4、课文内容感知
根据所给出的“?”、“!”、“……”三个标点符号,用三句话概括自己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情况。
二、课堂探究
1、文中作者所列举出的导致春天寂静的原因有哪些?罪魁祸首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这一结论的?
2、说说课文标题《寂静的春天》的含义,作者借这个标题向世人发出了怎样的警告?
3、文中作者用了大量形象化的语句来表现她强烈的情感,试举例分析。
①“在当今对环境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
②正如艾伯特.史怀哲所说:“人们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
③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4、除了课文里提到的化学药品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人类需要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