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4)AFP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病毒变异株、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肝穿刺病理活检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温热蕴结证:清热利湿。

(2)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

(3)肝郁脾湿证:疏肝健脾。

(4)肝肾阴虚证:滋补肝肾。

(5)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6)瘀血阻络证:活血通络。

2.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穴位贴敷、生物信息红外肝病治疗仪等治疗方法。

(九)完成路径标准

1.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2.肝功能(ALT、AST和/或总胆红素)恢复正常或下降≥70﹪。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退出本路径。

2.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治疗,退出本路径。

3.因患者及家属意愿而影响路径的执行,退出本路径。

二、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ICD-10:B18.103,B18.104)

患者姓名:___性别:__年龄:__门诊号:____病程:_______

进入路径时间:__年__月__日结束路径时间:__年__月__日

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肝硬化的代偿期患者。

一、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积聚(TCD编码:BNG04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硬化(ICD-10 编码:K74.6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第七版(田德禄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及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关于肝硬化代偿期的部分进行诊断(2005年)。

2.疾病分期

(1)代偿期

(2)失代偿期

3.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治疗方案”。

积聚(肝硬化)代偿期临床常见证候:

湿热内阻证

肝脾血瘀证

肝郁脾虚证

脾虚湿盛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积聚(肝硬化代偿期)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医学会发布,ZYYXH/T88-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硬化)代偿期。

2.患者合适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积聚(TCD编码:BNG040)和肝硬化(ICD-10 编码:

K74.601)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代偿期(活动性),肝功能(ALT、AST、TB)异常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

(3)凝血功能

(4)甲胎蛋白

(5)腹部超声

(6)病原学筛查(乙肝、丙肝等)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自身免疫抗体、遗传学检查、肝纤维化指标、电子胃镜、肝组织病理检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湿热内阻证:清热利湿。

(2)肝脾血瘀证:活血软坚。

(3)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4)脾虚湿盛证:健脾利湿。

(5)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6)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

2.辩证选择中成药。

3.其他疗法。

4.护理:辩证施护,饮食指导。

(九)出院标准

1.病情好转,疲乏、纳差、肝区不适、黄疸等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2.肝功能好转。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费用。

2.合并有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其他系统患者,需要特殊处理,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出现严重并发症时,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积聚(肝硬化)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积聚(肝硬化)(TCD编码:BNG04、ICD-10 编码:

K74.601)

疾病分期为代偿期

患者姓名:___性别:__年龄:__门诊号:____住院号:_______

发病时间:__年__月__日住院日期:__年__月__日出院日期__年__月__日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2020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方案 (2020年版) 一、疾病诊断 慢性乙肝属于中医“胁痛”、“黄疸”、“积聚”等范畴,多因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疫毒之邪,侵入血分,内伏于肝,影响脏腑功能,损伤气血,导致肝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病情的发生发展与饮食不洁(节)、思虑劳欲过度有关。本病病程较久,缠绵难愈。常见胁痛、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目黄、尿黄等症状,部分病人可见蜘蛛痣及肝掌。病程超过6个月,症状持续和肝功能异常者,即为本病。 疾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蕴结证 证候:身目黄染,黄色鲜明,小便黄赤,口干苦或口臭,脘闷,或纳呆,或腹胀,恶心或呕吐,右胁胀痛,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畅,舌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组方:茵陈15~30g,栀子10~15g,制大黄6~15g (后下),滑石15~30g,石菖蒲15g,黄芩12g,车前草15g,射干9g,连翘9g,藿香10g。 中成药:乙肝清热解毒胶囊、肝泰舒胶囊、龙胆泻肝丸、茵胆平肝胶囊、鸡骨草胶囊、叶下珠胶囊、鸡骨草肝炎颗粒、茵栀黄颗粒、垂盆草颗粒等、双虎清肝颗粒等。 2、肝郁气滞证 证候:两胁胀痛,善太息,得嗳气稍舒,胸闷腹胀,情志易激惹,嗳气,乳房胀痛或结块,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方:陈皮10g,柴胡12g,川芎15g,香附12g,枳壳12g,白芍15g,甘草6~9g,苏梗9g,丹参15g。 中成药:柴胡舒肝丸、逍遥丸、舒肝丸、丹芩逍遥合剂等。 3、肝郁脾虚证 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喜太息,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乳房胀痛或结块,嗳气,口淡乏味,便溏,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法:疏肝健脾。 方药:逍遥散加减。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总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1-1997)、《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中华中医医学会内科肝胆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002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5年)。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 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临床常见证候: 温热蕴结证 肝郁气滞证 肝郁脾湿证 肝肾阴虚证 脾肾阳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及《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ZYYXH/T86-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诊疗时间≤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乙型肝炎(ICD-10编码:B18.103+B18.104)的患者。 2.伴有肝功能ALT<2倍正常值、TBIL<2倍正常值,或肝穿刺病理活检检查在G2以下:和/或ALT≥2倍正常值但有抗病毒治疗禁忌证得患者或患者自身原因暂不考虑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若在治疗期间既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肝功能 (2)病毒指标:HBVM,HBV DNA (3)腹部超声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概括,从其病因病机、辨证和辨证分型、辨证论治、治疗常用要药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治疗近况,以期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进展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CBH)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机错综复杂、病程长、难治愈、易反复的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1,2]。在中医学中“慢性肝炎”归属于“黄疸”、“急黄”、“瘕瘕”、“胁痛”、“郁证”、“臌胀”、“积聚”、“虚劳”等范畴,目前国内外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和特效药物。然而近年来中医药在肝病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故中医药治疗乙肝成为世界肝病研究的热点。现就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近几年来的研究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CBH病因病机较为复杂,目前较为统一的认识是:认为CHB的发生与感染邪毒、情志、酗酒、过食肥甘厚味、体质强弱等诸多因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的侵人以及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关键。毒邪是否能致病,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发病的基本病机为正气虚弱、疫毒(湿热夹毒)外侵、气滞血瘀引起正虚邪恋。正气虚弱之人遭到毒邪攻击时,抵抗力不足致使毒邪进入人体,并易居肝脏,致肝脏疏泄功能失调,气机郁滞,进而血脉瘀阻。当湿热毒邪进入机体,最易损害肝脾,患者多呈土衰木旺。因为,脾为湿土之脏,土性易为湿,脾运不健,最易生湿,湿邪也最易困脾;肝具风火之性,湿遏气机日久,肝郁不畅,湿邪借肝经气火之力内郁化热[3,4]致湿热内生。湿热内蕴,气化枢机不利,若不能及时清除于体外,发生质变,即可成毒;湿热蓄积日久,又可人血入络,出现热郁血瘀征象,或湿淤互结;湿热淤毒邪伤肝,瘀阻肝络、三焦不能通调,或热伤阴血,或木郁土壅、湿困伤脾,肝病及肾,出现水液运行障碍,加重湿浊潴留。导致水臌或症积形成。其症状相对隐伏,无黄疸或黄疸甚轻微,湿、热、毒、瘀等病理凶素互相挟杂胶结,特别是“毒、瘀”互结,循络聚结肝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的持续发展和迁延不愈[5]。此外,蒋幼林等[6]总结CHB发病过程是一个邪正相争的过程,其病机关系到正虚和邪恋两个方面,正虚是病程久延的内在因素,邪恋是导致肝炎转为慢性的主要条件。 2.辨证与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cHB的一个优势所在是辨证论治,其充分体现了科学的个体化治疗思想及理法方药的完整性,使临床遣方用药更具针对性。由上述病因病机知VHB 的基本病机是机体感受疫毒之邪。湿热挟毒无论外感还是内生,必然首犯中焦,困阻脾胃,湿热蕴阻交蒸,导致肝失疏泄,热毒瘀郁于肝,湿毒内蕴脾胃,久则肝脾两伤,病及于肾。邪毒久羁。热伤阴血,湿伤气阳。可表现为虚实错杂之象。 2.1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明显者 由于乙肝患者的临床症状多而繁杂,且病人往往有兼杂症,故目前本病在辨

感染科-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 二零零九年七月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说明 1、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2、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1(适用于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3、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2(适用于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HBV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3(适用于接受长效干扰素治疗方案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5、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患者告知书 6、肝穿剌活检术知情同意书 7、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知情同意书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ICD10:B18.1.08)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慢性乙型肝炎分类及诊断要点: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8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HBVDNA和HBeAg 阳性,抗—HBe阴性。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1)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 (2)有不同程度的肝炎症状和体征,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肝区隐痛和(或)肝大等; (3)肝功能指标异常: A 正常2倍≤ALT(IU/L)≤正常10倍; B 正常≤总胆红素(umol/L)≤正常2倍; C ALT≤正常2倍者,肝组织检查:G≥2。 上述仅1或2项指标异常。但白蛋白≥35 g/L、A/G≥1.4,血清蛋白电泳γ≤2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70%,胆碱酯酶(CHE)>5400 U/L。 (4)血清HBsAg 和HBVDNA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 (一)依据:《慢性乙肝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2005年12月 (二)治疗方案: 1、干扰素和核苷(酸)类抗病毒治疗适应证: (1)HBeAg 阳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 1×105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4,或≥G2。 (2)HBeAg 阴性乙型肝炎慢性轻度: ① HBV DNA 定量≥1×104 拷贝/ml ② ALT 水平≥正常2倍者,或ALT<正常2倍,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 ≥4,或≥

2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K74. 602o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2012年AASLI)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 158-174], <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 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Child 评分B、C级、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有腹水的症状和体征,有肝功能减退的症状,乏力、食欲减退等或原有症状加重,或新近出现腹胀、双下肢水肿、少尿等表现;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腹壁静脉曲张、腹部膨隆等。 3.有腹水的影像学结果:腹部超声、CT或MR检查证实存在腹

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2版),《实用内科学》(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第15版), 《2012年AASLD成人肝硬化腹水处理指南(修订版)》(Hepatology, 2013, 57(4):1651-1653),《2017 年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 33(10):158-174),,《2018年欧洲肝病学会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Hepatol, 2018, 69 (2): 406-460] 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 1 .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能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避免应用肾毒性药物(包括NSAIDs、阿司匹林等)等。 3.药物治疗: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白蛋白、血浆、保肝营养治疗药物等。 4.其他治疗:治疗性腹腔穿刺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 602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路径 一、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ICD-10:B18.1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符合病毒性慢性肝炎诊断标准: 1.肝炎病史半年以上,既往有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史,本次又因同一病原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者。 2.发病日期不明确或无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改变,或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表现者。根据肝功能损伤程度临床分为:轻度: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肝功能指标仅1~2项轻度异常。中度: 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⑶ 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黄等,伴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并排除其它原因,且无门静脉高压者。ALT和(或)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除前述条件外,凡白蛋白≤32g/L、总胆红素大于5倍正常值上线、凝血酶原活动度大于40%但小于60%(或凝血酶原时间大于对照5秒以上)、胆碱酯酶<2500U/L,四项检测有一项达上述程度者即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指南》等国内临床诊疗指南 1.一般治疗(适当休息、不宜过,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如ALT明显增高,甚至出现黄疸,则应尽量卧床休息。高蛋白、低脂肪、高维生素饮食)。 2. 药物治疗 (抗病毒、减轻肝细胞炎症、改善和恢复肝功能及减轻肝纤维化)。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18.107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肝炎病毒血清标记物检测、肝炎病毒核酸检测、肝纤维化、甲胎蛋白或肿瘤四项、梅毒及艾滋病抗体;(3)腹部超声、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部CT、肝活检;(2)甲状腺功、血脂、干扰素水平及干扰素抗体测定、病毒基因分型、HBV耐药突变株检测、血细胞族化抗原+活化淋巴细胞、肝炎相关抗体; (七)药物应用。

肝病科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门诊患者。 一、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积病(TCD编码:BNG043)。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纤维化(ICD-10编码:K74.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1—1997;13页。 (2)西医诊断:参照2006年8月24日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通过的《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临床常见证候: 肝胆湿热证 肝郁脾虚证 肝肾阴虚证 瘀血阻络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 2.患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6个月。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患者。 2.符合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标准,且未达到抗病毒治疗标准者(e抗原阳性者,HBVDNA<105copies/ml,ALT<2ULN;e抗原阴性者,HBVDNA<104copies/ml,ALT<2ULN)。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

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体征、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乙肝病原学(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水平)、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ⅣC、HA、LN及PⅢP含量); (4)腹部肝脏超声或CT。 2.如有条件应尽量做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肝纤维化程度。 3.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肝纤维化扫描,心电图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和/或中成药 (1)肝胆湿热证:清热化湿。 (2)肝郁脾虚证:疏肝健脾。 (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 (4)瘀血阻络证:活血化瘀,散结通络。 2.静脉滴注中成药注射剂。 3.其它疗法。 4.护理。 (九)完成路径标准 1.胁痛、乏力等主要症状明显改善。 2.舌质暗红、舌边尖瘀点、舌下静脉曲张、肌肤甲错、蜘蛛赤缕等体征改善。 3.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及血清肝功能指标改善;和(或)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或肝纤维化扫描结果好转。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加重,需要延长治疗时间,增加费用者,退出本路径。 2.出现抗病毒指征应按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进行抗病毒治疗,退出本路径。 3.治疗期间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治疗并影响疗效者,退出本路径。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临床路径门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肝积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TCD编码:BNG043、ICD-10 编码:K74.00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 中医药在我国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医药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一直被列为我国科技攻关的重点之一,并已取得诸多研究成果,形成了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和治疗方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初步明确了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优势环节。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方案的规范化,提高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的临床实践提供可靠证据依据,确保中医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合近几年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防治进展,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专业委员会联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在2012年《临床肝胆病杂志》公开发表的《慢性乙 型肝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基础上,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进行系统文献荟萃和历代专家经验梳理,总结近五年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成果,形成《中医药防治慢性乙型肝炎诊疗指南》(后简称本《指南》),供中医药、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医师参考。 本《指南》规定了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诊断依据及中医证候分型、中医辨证论治方案、中成药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和专家推荐意见、中医其他治法和专家推荐意见、疗效评价指标,为临床医生或相关人员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诊断治疗方案。 本《指南》所用术语参照 GB/T 16751. 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 16751. 2-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 3-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规定的术语规范。正文中有关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分为4个级别8个等次(见表 1) ,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表 1 基于证据体的临床研究证据分级标准 分级设计类型或判别标准 由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系列这4 Ia 种研究中至少2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构成的证据体,且不同研究的结果效应一致 Ib 具有足够把握度的单个随机对照试验 Ⅱa 半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 Ⅱb 病例对照研究 Ⅲa 历史性对照的病例系列 Ⅲb 自身前后对照的病例系列 Ⅳ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 未经系统研究验证的专家观点和临床经验,以及没有长期在临床上广泛运用 Ⅴ 的病例报告和史料记载的疗法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 一、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路径标准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 :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符合下列4条之一): 1.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2.内镜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或消化道异位静脉曲张,除外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 3. B超、LSM或CT等影像学检查提示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特征:如脾大、门静脉三1.3 cm, LSM测定符合不同病因的肝硬化诊断界值 4.无组织学、内镜或影像学检查者,以下检查指标异常提示存在肝硬化(需符合4条中2条):①PLT<100X109/L,且无其

他原因可以解释;②血清ALB<35 g/L,排除营养不良或肾脏疾病 等其他原因;③INR>1.3或PT延长(停用溶栓或抗凝药 7d以上);④AST/PLT比率指数(APRI):成人APR[评分>2”“。需注意降酶药物等因素对APRI的影响。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实用内科学》(第12版《肝硬化诊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9年,11月) 1.病因治疗(抗乙肝病毒、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等)。 2.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3.抗炎抗纤维化治疗 无法明确病因的或对充分病因治疗后肝脏炎症和/或肝纤维化仍然存在或进展的患者,可考虑给予抗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 4.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一级预防) (四)标准住院日:为9〜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变,乙型、乙肝后肝硬化、乙肝后肝硬化合并庚肝感染、乙肝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肝炎后肝硬化戊庚肝感染、乙丙丁肝炎后肝硬化庚肝感染(ICD-10:K74.600x003、K74.600x023、K74.600x024、 K74.600x026、K74.600x038、K74.600x039、K74.600x040)疾病编码。

019.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诊疗方案

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肝衰竭的住院患者。 一、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肝瘟(TCD编码:BNW220)。 西医诊断: 第一诊断为慢性肝衰竭(ICD-10编码:K72.1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功能衰竭与人工肝学组、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重型肝病与人工肝学组联合制订的《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2012年版)》。 2.证候诊断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湿热蕴毒证 瘀热蕴毒证 阳虚瘀毒证 阴虚瘀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肝瘟(慢性肝衰竭)。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肝瘟(慢性肝衰竭)。 2.在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出现症状急性加重或出现新的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合并原发性肝癌、抗HIV阳性者及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脑血管病等)和精神

病等影响疗效评价者,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观察并记录身目黄染、口干苦、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腹水、神志、行为、出血等症状或体征及其变化情况,注意舌像、脉象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凝血项、血糖、血清电解质; (3)血清甲胎蛋白(AFP); (4)血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相关检测; (5)心电图、腹部B超、胸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清内毒素定量、细菌培养、血氨、甲状腺功能、自身抗体、CT或MRI等。 (八)治疗方法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肝瘟(慢性肝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湿热蕴毒证:祛湿解毒、凉血化瘀。 (2)瘀热蕴毒证:化瘀解毒、健脾和胃。 (3)阳虚瘀毒证: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4)阴虚瘀毒证:滋补肝肾、化瘀解毒。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特色疗法 (1)中药灌肠 (2)中药外敷 4.其他疗法 5.内科基础治疗 6.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乏力、纳差、腹胀、出血倾向等症状明显好转,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 (2)黄疸、腹水等体征明显改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慢性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为阳性,并且肝功能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慢性肝炎病变。 2.肝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部分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 3. 肝炎体征:肝病面容(面色晦暗)、可有肝掌、蜘蛛痣,多见脾大并排除其他原因。 4. ALT和/或AST异常或明显异常,TB正常或轻中度升高,白蛋白水平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 5.腹部B超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提示慢性肝损伤,脾脏增大等。

6.肝组织活检提示慢性肝炎。 从症状、体征、检验和检查等方面综合判断病情轻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层。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传染病学》(2013年,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华肝脏病杂志,2015,23(12):888-905)。 1.隔离:血液与体液消毒隔离。 2.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症状明显或病情较重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病情轻者以活动后不觉疲乏为度; (2)合理饮食:适当的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 (3)心理疏导:通过健康教育或心理医生。 3.药物治疗 (1)改善和恢复肝功能:降酶(甘草酸制剂等)、退黄(腺苷蛋氨酸等); (2)免疫调节: (3)抗肝纤维化: (4)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对具备适应证, 且知情同意下应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新进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包括中医药对慢性 乙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抗病毒作用、改善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进展 中医药在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有了不少 进展,现综术文献资料如下。 1 对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效果 慢乙肝临床症状主要有乏力、纳差、腹胀满、便溏、胁痛等,常见体征为肝 区叩痛、肝脾肿大。中医药在改善这类症状方面有明显作用。罗氏[1]以柴胡疏肝 散配合六君子汤治疗时症状改善率达91%以上,体征改善率70.0%以上。张氏[2] 疏肝健脾活血汤、苗氏[3]复方当归愈肝散、胡氏[4]加味丹栀逍遥散、钟氏[5]当飞利肝宁胶囊、郝氏[6]加味甘露消毒丹、齐氏[7]益气活血解毒化痰方等均显示能有 效治疗慢乙肝,对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般 症状改善的有效率均在85%以上,对体征的改善率为70~90%,说明中医药治疗 慢乙肝相比西药而言,有改善症状体征的明显优势。 2 对化验指标的治疗效果 中药有健脾养肝、清热化湿、化瘀解毒的功效,在治疗慢乙肝时常用汤剂、 散剂、口服液、或静脉注射治疗。唐氏[8]自拟白叶柴虎汤、封氏病毒消、罗氏[1] 柴胡疏肝散、胡氏加味丹栀逍遥散、胡氏[9]自拟方归芍复肝煎、郭氏[10]肝泰丸、焦氏[11]苦参碱与丹参注射液、金氏[12]芪苓柴虎汤、覃氏[13]复方黄根液治疗慢 乙肝时,TBIL、ALT、AST、A/G均有明显效果,有效率在80~96%之间,甚至有 报道100%的患者ALT及AST恢复正常。 3 抗病毒的效果 乙肝病毒清除是治疗慢性乙肝的关键,由于难以有效清除病毒,导致乙肝慢 性化,引起肝硬化等。有不少学者的中药治疗慢性乙肝时,经过3个月左右治疗,能使乙肝病毒标志物转阴。唐氏白叶柴虎汤使HbeAg和HBV-DNA转阴率达57.0%和43.1%。封氏病毒消HBsAg转阴率13.3%(8/60),抗-HBs转阳率15% (9/60),HBeAg转阴率23.3%(14/60),抗-HBe转阳率13.3%(8/60)。苗氏 复方当归愈肝散HbsAg阴转率11.67%、HbeAg阴转率28.57%、抗Hbc-IgM阴转 率21.67%、HBV-DNA阴转率23.03%。阳氏[14]疏肝理脾汤HBsAg转阴率23.% (7/30),HbeAg转阴率40%(12/30),HBV-DNA转阴率33.3%(10/30)。汪 氏[15]慢肝汤HbeAg转阴率74.1%(20/27),HbeAg转阴率44.4%(12/27)、HBV-DNA转阴率44.4%(12/27)。黄氏[7]扶正健肝口服液HbsAg转阴率 30.0%(9/30)。边氏[16]调肝方HbsAg转阴率30.0%。李氏[17]复方黄芪颗粒HbeAg 转阴率43.3%、HBV-DNA转阴率44.8%,HbeAg-抗Hbe转换率38.5%。李氏[18]自 拟肝康散HbeAg阴转率46.5%,HBV-DNA阴转率50.0%。胡氏[9]归芍复肝煎血清HbeAg阴转率20%(6/30),HBV-DNA阴转率23%(7/30)。余氏[19]解毒利胆 汤HbsAg转阴率43.8%,HBV-DNA转阴率44.2%。 4 对肝细胞修复效果 邱氏[20]等研究认为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法可降低患者血清IL-6,IL-8,TNF-α 水平,说明有治疗慢乙肝炎症的作用。梁氏[21]发现经抗纤保肝汤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清TNF-α、TGFβ1、肝纤维化指标均好转,肝活检见肝纤维组织减少,在病理基础上证实了本药的抗肝纤维化疗效。陈氏[22]珠子肝泰治疗慢乙肝6个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2022版) 《中医临床诊疗方案(2022版)》 1.脑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急性期诊疗方案中风病(脑梗死)恢复期诊疗方案痴呆(血管性痴呆)诊疗方案眩晕、肝豆状核变性、头痛(偏头痛)假性延髓麻痹 2.急诊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外感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诊疗方案 3.心血管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疗方案病毒性心肌炎诊疗方案 4.精神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不寐(失眠)诊疗方案郁病(抑郁症)诊疗方案 5.肺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咳嗽(感冒后咳嗽或感染后咳嗽)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诊疗方案 6.骨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单纯性胸腰椎骨折诊疗方案附骨疽(慢性骨髓炎)诊疗方案骨蚀(股骨头坏死)诊疗方案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锁骨骨折诊疗方案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踇外翻诊疗方案 7.针灸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诊疗方案 8.内分泌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门诊)消渴病(2型糖尿病)诊疗方案(住院)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疗方案瘿病眼病(甲状腺眼病、甲状腺相关性眼病)诊疗方案 9.肾病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劳淋(再发性尿路感染)诊疗方案肾风(IgA 肾病)诊疗方案慢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早中期诊疗方案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晚期诊疗方案 10.外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方案脱疽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未溃期诊疗方案脱疽(糖尿病性足病-糖尿病肢体动脉闭塞症)未溃期诊疗方案蝮蛇咬伤诊疗方案臁疮咬伤诊疗方案臁疮(下肢溃疡)诊疗方案乳痈(急性乳腺炎)诊疗方案烧伤诊疗方案 11.风湿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大偻(强直性脊柱炎)诊疗方案骨痹(骨关节病)诊疗方案痛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燥痹(干燥综合征)诊疗方案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12.皮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诊疗方案粉刺(寻常性痤疮)诊疗方案蛇串疮(带状疱疹)诊疗方案湿疮(湿疹)诊疗方案 13.肿瘤科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肺癌诊疗方案

肝病科临床路径【精选文档】

丙型肝炎临床路径 (县级医院版) 一、丙型肝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丙型肝炎 (二)诊断依据。 1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②.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③.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 阳性。HCV RNA常在ALT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2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 ①.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②.病变程度判定:病变程度判断可参考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000年,西安)中关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分级、分期的诊断标准。HCV单独感染极少引起重型肝炎,HCV重叠HBV 、HIV等病毒感染、过量饮酒或应用肝毒性药物时,可发展为重型肝炎。HCV感染所致重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嗜肝病毒所致重型肝炎基本相同,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③.慢性丙型肝炎肝外表现:肝外临床表现或综合征可能是机体

异常免疫反应所致,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眼口干燥综合征(sjogren syndrome)、扁平苔藓、肾小球肾炎、混合型冷球蛋白血症、B细胞淋巴瘤和迟发性皮肤卟啉症等。 ④.肝硬化与HCC:慢性HCV感染的最严重结果是进行性肝纤维化所致的肝硬化和HCC。 ⑤.混合感染:HCV与其他病毒的重叠、合并感染统称为混合感染。我国HCV与HBV或HIV混合感染较为多见。 ⑥.肝脏移植后HCV感染的复发:丙型肝炎常在肝移植后复发,且其病程的进展速度明显快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丙型肝炎患者。一旦移植的肝脏发生肝硬化,出现并发症的危险性将高于免疫功能正常的肝硬化患者。肝移植后丙型肝炎复发与移植时HCV RNA水平及移植后免疫抑制程度有关.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抗病毒治疗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清除或持续抑制体内的HCV,以改善或减轻肝损害、阻止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或HCC,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干扰素(IFN)α是抗HCV的有效药物,包括普通IFNα、复合IFN和聚乙二醇(PEG)化干扰素α(PEG-IFNα)。PEG-IFN α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是目前最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其次是普通IFNα或复合IFN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均优于单用IFNα。因此,如无利巴韦林的禁忌证,均应采用联合疗法。 (四)标准住院日为20—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丙型肝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 (2)肝功能、血生化、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

中医医案——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 治疗乙型肝炎合并经闭 病案:周某,女,34岁,2014年10月29日。 主诉:乙肝病史10年,闭经半年。 病史:患乙型病毒性肝炎10年,曾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与保肝药。肝功能时好时坏。后经中药治疗,更医数人亦无明显效果,近半年月经闭止。经妇科用黄体酮等药物治疗,月经仍未来潮。 初诊:体瘦颧红右肋隐痛腰膝酸软无力。手足心热,口燥咽干。失眠多梦劳累后加重。平时眼目干涩。舌嫩红舌体瘦,脉沉细。化验单肝功:ALT84IU/L;二对半: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HBV-DNA定量≤105。 西医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期) 中医诊断:肝肾阴虚,肝郁络伤。 辨证审机:肝病日久,肝阴暗耗,肾阴亦伤,肝络失荣,滞而不畅。 治法:养血柔肝,滋阴补肾,和营通络。 方药:滋肾生肝饮与一贯煎合方加味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牡丹皮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泽泻1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七剂每日一剂,早晚温服。 二诊:2014年11月5日。患者服药七剂,无明显好转与不适感觉。唯觉服药后腹胀,纳食不佳,体瘦颧红,舌嫩红体瘦少苔,脉沉弦细。肝肾阴虚未复,络脉滞而未畅,胃纳脾运馁而未健。 治法:柔肝滋肾,益胃运脾,和营通络。 原方减茯苓、泽泻、牡丹皮,加佛手、谷芽、鸡内金。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金10克柴胡10克白术10克。七剂每日一剂,煎两次,早晚温服。 三诊:2014年11月12日。患者服药七剂后感觉右肋隐痛消失,腰酸腿软亦有明显改善,腹胀减轻,较以前有食欲。脉舌同二诊时相似。治内伤久病。方药既已对证宜守方长服,建议患者服药一个月后复查。患者欣然同意,处方如下: 生地20克枸杞子15克山药20克山萸肉15克五味子10克当归15克北沙参20克白芍15克生甘草10克麦冬15克广郁金10克泽兰15克茜草10克佛手15克谷芽20克鸡内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药方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药方慢性肝炎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药方一 【辨证】脾虚湿阻。 【治法】健脾化湿,理气降浊。 【方名】肝炎III号冲剂。 【组成】罡香10克,佩兰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橘皮5克,枳壳10克,大腹皮10克,木香6克,茵陈15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冲剂,每袋15克,每服半袋,每日2次。 【岀处】常玉英方。 中医治疗慢性肝炎药方二 【辨证】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未清。 【治法】健脾疏肝,活血化瘀,佐以清热利湿。 【方名】益肝汤。 【组成】党参12克,炒白术10克,炒苍术10克,番香10克,茵陈13克,当归12 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佛手10克,山楂15克,泽兰13克,生牡蛎15克,王不留行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岀处】关幼波方。 慢性肝炎是一类疾病的统称,病因不同,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结局可能有所不同,但也有共同的特征:⑴肝功能反复波动,迁延不愈;⑵肝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呈现慢性纤维化。⑶病情发展的最终阶段均为肝硬化。⑷均需要保肝和抗纤维化治疗。 慢性肝炎发病原因及分类 依据病因可以将慢性肝炎做如下分类: ⑴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⑵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 CHC ⑶口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⑷慢性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⑸药物性肝病:乂称药物性肝损書drug 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 依据病情轻重,可以将慢性肝炎分为轻、中、重度以及慢性重型肝炎 病理生理 慢性肝炎的共同特点,即为:不同程度的肝组织坏死和炎症反应,随后发生肝纤维化, 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目前评估肝脏的慢性损伤程度,仍然主要依靠肝组织活检,即通常所说的肝穿來实现。慢性肝炎的病理改变分为肝组织炎症活动坏死程度的分级G和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炎症活动度分级Grade, G为4级G1〜4. G1为轻微活动,G2轻度活动,G3中度活动,G4重度活动.G1-2 为肝脏有轻度炎症活动,G3-4提示肝脏坏死严重;纤维化程度分期Stage, S为4 期S1'4。S1期:肝小叶汇管区纤维化,病变较轻,S4期为肝硕化,病变较重。[1] 发病机理 各种慢性肝炎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槪述如下: 1 慢性乙型肝炎CHB:—般认为HBV不直接损害肝细胞,而是通过宿主免疫应答和反应引起肝细胞的损伤和破坏,导致相应的临床表现。由丁•宿主不同的免疫反应,包括个体的遗传和代谢差异,HBY感染所引起的临床表现和专柜也不同。免疫耐受期为基本上没有免疫反应,血液内病毒高载量,但基本上无肝损伤。免疫激活器为部分免疫应答的出现,肝损伤导致活动性肝炎,病毒载量有所减低,但免疫反应不完全,所以病毒不能彼清除。如果免疫应答与病毒复制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则表现为肝炎的活动度降低和病毒载量的下降。如果病毒基因发生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则出现HBeAg阴性的慢乙肝,而HBVDNA阳性。 2慢性丙型肝炎CHC: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病毒和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3口身免疫性肝炎AIH:其基本发病机制为机体对口身抗原耐受性彼打破,从而激发对口身抗原的免疫应答,免疫细胞攻击口身相应的靶抗原,造成细胞的凋亡、坏死和炎症反应。 4 慢性酒精性肝病ALD: ALD的发生和发展至少与下述机制有关:①氧化应激:乙醇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氧ROS,氧口由基的毒性反应,使人体发生氧化应激,是酒精性肝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机制之一。②乙醛的毒性作用:乙醛是乙醇代谢的中间产物,是造成慢性进行性肝损害的主要因素之一。③内毒素:ALD患者肠道内毒素产生和吸收均有增加,而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不足,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通过多种机制加重肝脏炎症损伤。④乙醇的毒性:乙醇代谢过程中,消耗大量NAD+,引起一系列生化代谢紊乱,诱发低血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引起脂肪酸堆积导致脂肪肝;乙醇也干扰蛋白质和核酸代谢。此外长期摄入乙醇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营养不良。总之过度饮酒引起的ALD,是多种机制序贯或叠加作用的结果,这些机制互为因果、相互诱导、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